浅谈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感恩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本文笔者就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进行了论述

标签: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对策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大家关注和关心的对象。但对于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却比较缺乏,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一问题又是不得不重视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作为高校贫困生的特殊群体,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展开。

1 贫困学生的特点

1.1 思想和行为特点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贫困生一般学习成绩平平,不思进取,不适应学校集体生活和活动,行为涣散,无组织无纪律,身着奇装异服,不服从教育和管理,独断专行,不能约束自己,经常旷课、打架、喝酒,精神空虚、不思进取、沉迷网络。这部分学生不能与老师、家长甚或同学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逃避现实,不认可简单的教育方式,逆反心理较重,渴望被理解被肯定。

1.2 心理素质特点

贫困学生面临较重的学业负担,加之就业竞争压力较大,难以避免出现心理压力甚或不良的心理状态,严重者可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学校生活与中学不尽相同,各有特色。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具有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较差,具有较差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心理调控能力较差,一旦不如意或遇到挫折,可导致压抑、焦虑、沮丧、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甚或出现意外事件。

2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2.1 学校和家庭普遍缺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本应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它长期被忽略了,导致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学生与老师、与母校之间的情谊也是越来越淡薄。许多老师认为,感恩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教育,羊跪乳、牛反哺,何况人乎?但现实情况是,在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许多青年人信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厌烦传统道德的约束、忽视健全人格的培养。長此以往,就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习惯。

在家庭中,许多家长只知付出、不求回报,只关心子女的学习,不重视道德品质的教育和提高,孩子也感觉心安理得。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孩子很难形成感恩意识。

2.2 奖助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的奖助制度没有规定学生在获得资助时需要有效地承担一定的义务,这就出现了学生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不对称的问题。一些学生虽然得到了金钱上的帮助,但在精神上没有任何收获,有的贫困生甚至觉得自己受到资助理所当然。

2.3 自卑和攀比心理

贫困大学生大多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卑,自卑导致内向、敏感,因此许多人内心感激却不愿表达出来,有的人也不知该怎样去表达,害怕表达不好而被别人笑话,总之,他们很难摆正心态与资助者交流。有的贫困学生存在攀比心理,在获得助学金后,不是完全将其用到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而是拿来娱乐、购买高档电子产品,在生活上盲目和别人攀比。部分贫困生还存在仇富心理,他们心理不平衡,因为自己的经济压力而仇视那些家庭富裕的同学,总觉得社会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很难在内心深处产生感恩意识和回报别人、回报社会的想法。

3 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3.1 学校加强“感恩”教育

高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两课”教学体系。应充分重视“感恩”教育,把它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感恩教育也要纳入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中。通过学生的“贴心人”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可以组织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从不同角度出发诠释“感恩”的内涵。在自由民主的交流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的感恩情怀。

3.2 更新感恩教育理念,创新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教育不但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人文、情感和人性教育。高校感恩教育目标应着眼于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首先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感恩的认知水平,其次要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再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向乃至形成报恩、施恩的良好行为,从而使大学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方面充分重视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的精华,继承、发扬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赋予感恩教育内容鲜活的时代气息。

3.3 关注心理健康,实施感恩教育

不少贫困学生不仅在经济上贫困,还存在心理贫困的现象,并且这种心理贫困对身心的影响远比经济压力损害更大。学校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度过经济难关,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保证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贫困生的教育,学校不仅应当给予生活上的帮助,还应当在思想层面潜移默化得引导贫困学生了解资助者的心声愿望,柔化他们的心灵,学会感恩。

可以鼓励并组织贫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更多困难人群,传递温情,以实践活动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当组织更多的教育活动。让贫困学生在获得物质补给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发展,让他们不会因为贫困而自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同时教育部门应当积极为贫困学生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不仅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还可以让他们通过劳动发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3.4 形成以感恩教育为主旨,高校贫困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

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但多数高校贫困生存在着自我封闭、参与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现象。如我院已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为妈妈洗脚”以及“在成长的路上学会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贫困生真正参与到感恩教育活动中来并从中受益,有必要成立专门以感恩教育为主旨、以高校贫困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围绕“知恩、感恩、报恩”等环节开展活动。为了达到贫困学生广泛参与的目的,可以通过高校的勤工助学项目来展开,这样不仅为高校贫困学生提供了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机会,也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此类学生在社团活动潜移默化的感染下,逐步培养并提高自身的感恩素养。3.5 改善资助机制,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为了保证资助的公平性,学校的资助机制不应以单张《家庭情况调查表》为依据分配助学资源,资助负责人应当多方面、长时间考察学生的生活情况,民主评议应当以对该同学的了解程度加权核算。感恩教育应当自始至终贯穿于资助工作,助学资金申请时应以申请理由是否怀有感激之情作为参考依据,评审时应将具有感恩意义的要求作为审核的最基本标准。在资助的形式上,应更多按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标准,让贫困学生适量付出,资助机制中应当添加对资助人的定期回报工作,对于资助的个人和团体举行定期访问看望的活动,增加受助学生与自助者的精神交流,多组织义务劳动回报社会。化说教为行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

3.6 重视家庭教育在感恩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作为学生最直接的向导,家庭应当做好表率,以身示范,父母应当对社会、对他人怀有感恩知心,不把他人的帮助看作理所应当,时刻教育孩子知恩图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