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合集下载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分享
分享是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婴幼儿不与人分享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婴幼儿的分享观念没有形成。二是家庭教育不当.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VS
道德概述
道德和品德
(1)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动的准则和规范,用来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与行为。品德则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是个体遵照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的稳定的特点或倾向。(2)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其发生、发展服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体的存亡和好坏为转移。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它的发生、发展依附于具体存在的个人,服从个体心理的发展规律,也服从社会的发展规律。(3) 二者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在个体上的反映和表现,是道德内化的结果。(4)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因素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
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抚养者要为婴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其次,家长应满足婴幼儿成长和社会化发展中的各种需要,促进他们积极情感的产生;再次,家长还应帮助幼儿注意观察和实践人际互助,逐步向幼儿渗透交往规则。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目 录
CONTENTS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概述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儿童助人方式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多样化。
初始阶段,儿童可能只提供简单的物质帮助。
儿童助人行为的动机由最初的外部奖励逐渐转向内在满足感。
随着道德认知的发展,儿童逐渐理解到帮助他人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责任和行为价值。
在早期阶段,儿童可能因为获得成人赞扬或避免惩罚而助人。
05
CHAPTER
安慰行为发展特点
家庭结构
03
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核心家庭或大家庭等,也可能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例如,单亲家庭的儿童可能由于缺乏父母双方的关爱和支持而表现出较少的亲社会行为。
教师榜样作用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儿童具有示范作用。当教师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儿童更可能模仿并内化这些行为。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具有亲社会行为的同伴建立良好关系,可以促使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分享行为逐渐成为儿童的一种内在动机,而非仅仅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食物等。
最初,儿童可能只愿意与家人或亲密的伙伴分享。
随着社交圈子的扩大,儿童逐渐愿意与更多的人分享,包括同学、朋友、邻居等。
儿童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对象,灵活调整自己的分享行为。
在早期阶段,儿童可能只愿意分享一些不太重要或数量较多的物品。
在合作中,儿童逐渐学会处理冲突和分歧,以确保团队的和谐与稳定。
04
CHAPTER
助人行为发展特点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表现出更强的助人意愿。
在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中,儿童逐渐认识到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行为,儿童学会在他人需要时提供帮助。
随着发展,儿童学会提供情感支持、分享信息、解决问题等更复杂的助人方式。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1.“学科性质”,对相关的表述要求能够再认;2.“研究任务”有三个方面,要求能够作完整的表述。

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主要是定义,要求能够表述。

4.与相关教育概念的辨析,要求对相关的表述能够再认。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对相关的表述要能够再认。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了解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强化的概念和作用;关于直接学习的基本观点;关于观察学习的基本观点。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表述进行再认。

3.认知发展理论(1)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对相关表述能再认。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对三水平六阶段的内容要能简要表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普通特点:其四个方面的要点要能完整表述。

2.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3.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普通特点:了解其三个方面的要点,要求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4.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

(1)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社会化的几个阶段;情绪社会化发展的内容:社会性微笑、母婴依恋、目生人焦虑、分离焦虑。

这部份知识的要点要能够完整表述。

(2)儿童依恋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过程:了解几个阶段,对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能够再认。

幼儿依恋的类型与特点:主要掌握安斯沃斯的分类,即安全型儿童与不安全型(焦虑型)儿童,不安全型儿童又分为回避型和拒绝型两类。

应了解各种类型依恋的主要表现,能对相关表述再认。

(3)道德情感发展。

①共情:基本概念、儿童共情发展遵循的阶段。

②羞愧感:基本概念、羞愧感浮现的时间。

③愧疚感:基本概念、愧疚感与羞愧感的差别。

对这部份内容的要点要能作基本的表述。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语言交流能力
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 ,能够用更复杂的语言表 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情感共鸣
幼儿开始理解他人的情感 ,并表现出同情和关心。
合作与协商
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通 过协商解决问题和达成共 识。
高级阶段: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道德认知
幼儿开始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规 范,知道什么是对和错。
道德情感
幼儿园教育环境及师幼互动
幼儿园教育理念
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对幼儿社会行 为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以儿童 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 念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自信、
合作等品质。
师幼关系
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幼儿形成 安全感、信任感,进而促进其社 会行为的发展。教师应尊重幼儿 、关爱幼儿,与幼儿建立亲密的
关系。
社会价值观念
社会的价值观念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例如,尊重他人、热爱和平等价值 观念有助于培养幼儿友善、宽容的品质;而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的价值观念可能 导致幼儿出现自私、冷漠等不良品质。
社会传媒
社会传媒如电视、网络等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传媒为幼儿提供 了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不良传媒内容可能导致幼儿模仿不良行为或形成错误的 价值观。
XXX
PART 07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结论回顾
社会行为发展的阶段性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随着年龄 的增长,幼儿的社会行为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自我中心 到关注他人。
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是幼儿社 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浅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概念界定: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

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

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

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

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

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

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洋溢不借水彩笔给我。

老师:洋溢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洋溢: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

老师:你借给他嘛。

洋溢:不。

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

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

(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

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

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

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

(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教师、家长的这样一些问题: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
等不良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 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友善合作 等亲社会品质。而过度溺爱或严 厉惩罚的教育方式可能阻碍幼儿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家长榜样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 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 的影响。家长的亲社会行为示范 有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行
为规范和技能。
建议三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可以积极营造和谐、友爱的教育环境,鼓励幼儿与同伴互动、合作和分享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集体游戏、庆祝活动等,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
THANKS
感谢观看
维护秩序
幼儿能够尊重和维护公共秩序,如排 队、保持安静等,表现出良好的公民 意识。
关心他人与同情心
关心他人
幼儿能够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表现出善良和关爱的 品质。
同情心
幼儿能够理解他人的痛苦和不幸,产生共鸣和同情,表现出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
05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策 略
Chapter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 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可以深入了解幼 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幼儿教育和家庭教 育提供科学依据。
汇报范围
本次汇报将重点介绍幼儿亲社会 行为的概念、分类、发展特点以
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将结合具体的研究案例和 实践经验,探讨如何促进幼儿亲 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教育干预措施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探讨
Chapter
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在某幼儿园,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如“过家家”、“医生与 病人”等。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与他人合作、分享、互助和 同情,从而培养了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从出生后便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之中。

当他开始对母亲的爱抚报以微笑或动作时,社会性行为就表现出来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大,社会经验日益增多,其社会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它是在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受儿童自身的认知水平的制约。

1.生物因素首先是激素的作用。

目前一些研究证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

男女儿童在攻击性上的性别差异。

其次是遗传基础。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

这些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

再次是气质差异。

气质在个性的三个主要特征中,相对而言是与生物因素――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关最密切的。

儿童从其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父母和其他成人对他们的特别的抚育方式,也决定着他们自己在交往中采用的具体的行为方式。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等。

家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

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协商、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

社会文化传统对于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有程度上的差异,如有的极端反对和抵制攻击性行为,有的则对攻击性行为比较宽容。

3.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

它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

当儿童认识到“打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心,是不应该的行为”之后,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如果儿童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他们在面临分享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或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儿童。

浅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浅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浅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丁芳内容提要亲社会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分享、助人、合作、安慰与保护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从这几个方面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起源问题,并结合国外的有关研究资料考察了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致性和连续性问题。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起源/一致性/连续性/儿童亲社会行为(prosaicallybehavior)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心理学家们认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期待外部的奖赏,或为了获得社会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例如,因看到一个需要帮助者而感到内疚或悲伤)等。

但亲社会行为也包括利他行为(altruisticbehavior),即由同情他人或期望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引发的亲社会行为。

心理学家们一般认为利他行为要比为了避免惩罚或为了获取报酬或社会赞许而引发的亲社会行为更具有道德性。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并已成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亲社会行为的根源我们知道,道德的发展可以从很小的年龄就找到它的根源。

尽管复杂的道德判断是青少年和成人的优势领域,但即使学前儿童也显示出对什么是公正和公平的一种直觉性的领会。

这是道德领域近期研究的主要方面。

最近几年研究者也以相似的态度展开对亲社会性发展的起源的研究。

长时间以来,学前儿童往往被描述为无助的、依赖他人的和相当自我中心的。

这并不是说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年幼儿童的亲社会能力。

例如,斯腾(Stern,1942)、皮亚杰(1932)、墨菲(Murphy,1937)和勒温(Lewin,1942)都曾提到年幼儿童对他人的需要很敏感。

但这与盛行的极力强调人生头几年的自我中心本性的理论思想相比较来说是极其微不足道的。

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个体才第一次完全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而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并能够看到他人的需要和自己的是不同的。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0—3岁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 期,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对 儿童未来社会适应和道德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早期教育的需求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早期教育越 来越受到重视,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和 道德发展的研究有助于为早期教育提 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问题
哪些因素会影响0—3岁儿童亲社 会行为和道德的发展?
社会资源的利用
利用博物馆、图书馆、 公园等社会资源,引导 孩子学会尊重文化、爱 护公物、保护环境等亲 社会行为和道德观念。
社会舆论的引导
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 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 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孩 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 道德观。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0—3岁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表现出更多的分 享、合作、帮助等亲社会行为。这些行为的发展受到家庭、幼儿园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同 时也与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密切相关。
03
模仿行为
0—3岁儿童通过观察和模 仿成人的行为来学习道德 规范和价值观。
自我中心主义
此阶段的儿童往往以自我 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 感受和观点。
服从权威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服从成 人或权威人物的命令和规 则,认为这是正确的行为 方式。
道德发展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社会适应
道德发展有助于儿童适应 社会规范,与他人建立良 好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中 生存和发展。
教育实践的应用研究 不足
目前关于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 德发展的教育实践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未来研究可以加强教育实践的应用 研究,探讨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 际教育中,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道 德认知的更好发展。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

《⼩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第⼀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1.Def品德:⼴义的品德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

狭义的品德专指道德品质。

2.对道德的理解分为两类:内在品质、⾏为规范和原则。

3.品德与道德、德性的关系是什么?答:从品德与道德的内涵看,品德与道德相似,可以说两者是“内”与“外”的关系,即道德存在于社会领域,品德存在于⼈的⼼⾥。

德性是内在的东西,是⼀个⼈追求⾃⼰品质的⼀连串活动。

4.品德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答:四要素+道德需要+道德境界。

四要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为。

5.个体品德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答:①先依从。

此时个体并⾮真⼼愿意,⽽是处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遵守道德规范。

②再认同。

此时个体在认识,情感,⾏为上与规范保持⼀致,从⽽⾃愿地遵守规范。

③最后信奉。

此时个体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规范本⾝的价值,将规范内化,作为个⼈价值体系的⼀部分。

6.额叶:专门负责道德发展的神经中枢。

7.道德与⽣活的关系是什么?答:道德源于⽣活,道德在⽣活中,道德为了⽣活。

⽣活为道德提供了后天的可能性。

8.⼉童⽣活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①⼉童⽣活是“⾝体⽣活”。

⼉童主要⽤⾝体进⾏活动,体验⽣活。

②⼉童⽣活是“本能⽣活”。

⼉童在⽣活中并不刻意追求什么,也没有什么规划和设计,他们本能的嬉戏,游戏,玩耍,好奇,想象,探究,充满童真,他们⽣活在其中,乐在其中。

③⼉童⽣活是“⽇常⽣活”。

⼉童咋⽇常⽣活中与⼈交往,建⽴情感性关系,以⾃⾝的兴趣爱好重复着他们的游戏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他们对世界、⼈、道德等⽅⾯的⾃⾝体验。

9.⼉童⽣活的主要存在⽅式是怎样的?答:①关系性⽣活。

⼉童⽣活中主要有三种关系:亲⼦、师⽣、同伴关系。

其中亲⼦关系是基础与核⼼。

伴随着⼉童的成长,师⽣、同伴关系对⼉童品德发展产⽣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②活动性⽣活。

主要有三种:游戏活动、仪式活动、叙事活动。

③学习性⽣活。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3.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 –电视媒介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家庭 –同伴相互作用 (3)移情 ——主要途径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4.促进移情能力发展的策略 (1)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 (3)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 满足心理需要,减少受挫心理; • 提供宣泄压力的途径 • 减少对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和强化
小结
亲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注意事项; 攻击性行为的基本概念、注意事项。
2. 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 • 攻击行为的起因 • 攻击行为的方式 • 攻击行为的类型 • 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3.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 模仿:父母的惩罚、大众传播媒介 • 经验的积累与强化 • 挫折 • 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4.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 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 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 攻击行为分为两种类型:
工具性攻击:为了获得想得到的东西采取的抢夺 、推搡等行为; 敌意攻击:为了伤害他人而采取的攻击行为。 幼儿攻击的方式主要有: 身体攻击、语言攻击、物品攻击和关系攻击等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主讲:郝少毅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是指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如自己的玩具
给人看、送人、拿出玩具参与别人的行动。 (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的个别差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一、本文概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他们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分享、合作、助人和安慰行为的发展特点。

我们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这些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我们将对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进行阐述。

分享行为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它体现了儿童对资源的分配和对他人的关心。

我们将探讨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历程,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内外因素,如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

我们将关注合作行为的发展。

合作是儿童社会互动中的核心行为之一,对于培养儿童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分析儿童合作行为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训练来促进其合作能力的发展。

接着,我们将探讨助人行为的发展。

助人行为体现了儿童的同情心和利他精神,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体现。

我们将研究儿童助人行为的发展轨迹,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

我们将关注安慰行为的发展。

安慰行为是儿童在面对他人痛苦时的一种情感支持行为,对于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将探讨儿童安慰行为的发展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引导来促进其情感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全面分析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以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二、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分享行为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儿童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情感或经验。

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自我中心到逐渐社会化:儿童早期的分享行为往往受到自我中心思维的影响,他们可能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交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渐意识到分享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愿意主动分享。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_概述及解释说明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_概述及解释说明

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友好、合作和帮助等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包括定义、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同时,我们还将分析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社交认知能力、合作与共享能力以及理解他人感受与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最后,我们将介绍一些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方法和策略,并强调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二部分将重点探讨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其中包括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定义,讨论其重要性以及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第三部分将介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幼儿在社交认知能力、合作与共享能力以及理解他人感受与情绪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第四部分将探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将详细介绍有助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方式,并强调教师和家长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并强调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同时,我们还将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大班幼儿良好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通过深入研究该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们在友善、合作和帮助他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行为,并提供促进其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同时,我们也强调了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2.1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幼儿亲社会行为是指幼儿与他人之间进行合作、分享、交流和关爱等积极的社交互动。

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发展理论

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发展理论

合作行为
儿童期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之合作)
• 定义:合作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 协调,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 • 起源于出生后第二年
• 发展趋势:
– 绝大多数18~24 个月的儿童可进行合作游戏。同时,他们 也表现出更多的与成人合作的倾向。 – 随着年龄的增长, 合作的目的性、稳定性逐渐增强, 合作范 围不断扩大,逐渐由两人间的合作发展到三、四人之间乃至 更多的人之间的合作。 – 合作及合作解决问题的策略随年龄不断提高,并且日趋多样、 复杂和有效。
帮助行为
儿童期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之帮助)
– 紧急情境: – 非紧急情境:
• 起源于婴儿期
– 观察三组婴幼儿(年龄为18 ,24 ,30 个月) 在家里帮助
父母做家务(如整理散乱的杂志、叠衣服、扫地和整理床 铺) 的情况,发现65 %的18个月的婴儿和所有的30 个月的 幼儿能够,也愿意帮助成人做这些家务。
•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1)幼儿在与父母温和抚养的关系中接触他们的价值观 (2)亲社会准则是被内化了的准则、规范和价值观
2.社会学习理 论 • 幼儿亲社会行为主要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
• 用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来解释行为获得过程 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 认知—情感变量和自我强化是行为的控制机制,通过自我控制的奖赏 和处罚来调节行为 自我强化: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变现符合甚 至超过这一标准时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奖励;反之,则进行惩罚
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阶段1 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水平(学前期和小学低年级)
助人与不助人的理由包括个人的直接得益、将来的互惠,或者是 由于自己需要或喜欢某人才关心他(她)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3岁以前)
2岁左右亲社会行为的萌芽
(3~6、7岁)
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 出现明显个别差异
eg: 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看; 送玩具给他人动
eg: 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 分享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
01
02
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 在的因素。
移情能力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亲 社会行为? 2.观察生活中的幼儿的分享行 为,是否符合所述特点?
分享行为受分享物品特点、数 量、对象的影响
“均分”观念占主要地位
n 分享水平受分享物品数量的影响: n 当物品在人手一份之外有多余的时候,更倾向于将多余的那份
分给需要的幼儿; n 分享对象不同,幼儿分享反应也不同; n 与玩具相比,幼儿更注重食物的均匀;
05
出现明显的个性 差异
影响因素
社会生活环境
✓ 社会文化 ✓ 电视媒介
儿童日常生活环境
✓ 家庭 ✓ 同伴
观点采择、移情
(根本因素)
观点采择
观点采择:
指儿童推断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即能设身 处地理解别人的思想、愿望、情感等。观点采择Βιβλιοθήκη 力被认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首要 认知条件。
移情
移情:
指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 即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 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 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概念
亲社会行为
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 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等。

幼儿试题

幼儿试题
A.智力B.个性C.情商D.智力
l3.在母亲离开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在母亲回来时,欢迎母亲的到来,但这只是短暂的,这种孩子可能属于( 回避型 )依恋类型。
A.回避型B.安全型C.反抗型D.迟钝型
14.下列哪一项是最好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 )。
A.回避型B.安全型C.反抗型D.迟钝型
6、亲子关系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 )
A.放任型 B.溺爱型 C.保护型 D.包办型
7、孩子能区别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 具有了性别概念 )
A.形成了性别角色习惯B.具有了性别概念
C.产生了性别行为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的认识
18.关于男女双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特征 )。
A.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特征
B.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C.双性化理论强调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
D.有研究表明,高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
10.简述幼儿移情发展的特点。
11.请给攻击性行为进行分类。
12.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五、何看待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
3.分析亲子关系类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4.试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六、案例分析
1.小强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有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其他小朋友都躲着他。请你分析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1.D.传统教育仅强调人的智力、思维方面,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12.C.情商决定论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而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

2、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及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3、了解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熟悉学前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4、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作用及特点。

5、熟悉学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反社会行为的内容及特点。

技能目标:1、了解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

2、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法。

3、形成关于学前儿童正确的道德认知、心理理论观点和科学育人的态度。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心理理论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获得性别角色的差异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道德认知的特点心理理论的作用心理理论的特点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问题导入:今天,对冬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冬冬要上幼儿园了。

早上,妈妈送他的时候,冬冬边走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多吗?”“老师凶不凶?”“幼儿园可以吃到汉堡包吗?”到了幼儿园以后,冬冬发现如果有新来的小朋友哭了,老师就会抱起他(她),冬冬也想让老师抱一抱,就假装大声地“哭”了起来,老师果然也抱了他,他很开心。

晚上回到家,冬冬又问了妈妈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子小便可以站着,而女孩子必须蹲着呢?”第一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对于性别角色,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从生理学角度的解释是:“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验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的解释是:“社会认定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的解释是:“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根据科尔伯格的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要经历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三个主要时期。

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与性别恒常性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性别同一性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是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其次,儿童所处的生活情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再次,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在9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方法上的问题
• 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童对于道德判断的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 部相关性不高。方法上存在的主观性太强,以致影响到儿童真实的判断结
果;
• • 量表的效度值得怀疑; 对道德两难问题的现实性的质疑。
2.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的区分
• 没有很好地区分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柯尔伯格的道 德发展理论并不适合于儿童的习俗判断。
32
3、柯尔伯格提出的第3阶段与艾森伯格亲社会
道德判断的第3阶段一致,即儿童都是以外在的
他们的“好人”和“坏人”的定型形象、他人 的赞许等作为其判断的理由。 4、柯尔伯格的后3个阶段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
断的后2个阶段不同。
33
5、柯尔伯格认为他所提出的儿童道德判断的3 种水平6个阶段不受道德判断内容的影响,其理 由是他在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时把儿童道德判 断的形式与内容区分开了。 艾森伯格认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并 没有完全概括出儿童整个道德判断的全貌,他 的理论只揭示儿童对某些道德问题的判断的发 展情况。
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
偷来了药。
• 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 • 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 • 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大约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该水平的道德推理的特征是关注行为引起的
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
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行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 (L.Kohlberg)
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
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
和完善。他改进了皮亚杰的 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 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手段来揭
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 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编制“道德 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
1、对权威和/或惩罚的畏惧与迷信、避免惩罚和无
条件的服从权威本身就是价值。
2、享乐主义的推理
(1)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自我得益观。
(2)直接的互惠。
(3)情感关系。
28
对实验材料的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 常用的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3、对他人需要的关注
(1)对他人身体或物质需要的关注。 (2)对他人心理需要的关注。 4、定型作用 (1)好人或坏人的定型形象。 (2)大多数行为的定型形象。
34
吉利根最早对道德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 观点提出质疑: 1、吉利根基于自身的研究,提出人类社会存 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伦理道德观,即公正和关
怀的伦理道德观。
35
2、吉利根在《另一种声音》中强烈的批评柯尔伯格 的理论,并指出男女两性在道德判断上,观点本不相 同。在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证、权利,女性更 注重关怀、同情;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个人的利 益,女性更关注对他人所负的责任, 更倾向于利他 主义和自我牺牲 。 3、在提出“关怀道德”之后,吉利根及其同事开始 考察关怀道德的普遍性,即进行名为“权利和义务” 的代表性研究。
29
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 阶段4:A 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 B 过渡阶段。 阶段5:深度化推理。
30
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阶段对比
1、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所经历的第1
阶段是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即儿童把避免惩罚
后习俗水平(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5、社会契约取向。有一种功利主义的、墨守法规的情调。正
确的行为是按社会所同意的标准来规定的。重要的是意识到
个人主义的相对性以及需要与舆论一致。
6、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道德被解释为一种良心的决断。 道德原则是自己选定的,根据抽象概念而不根据具体规则。
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一)主要内容
儿童规则意识
儿童道德判断
6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一、皮亚杰的理论
道德对偶故事 A.约翰,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 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 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亨利,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
水平1 自我生存定向。自我的需要产生冲突时,
道德思考才会产生,道德是对自己强加的约束力。
第1个过渡时期:从自私向责任感转变。个体的 愿望和个体对他人的责任感是相互矛盾的,即将 要和应该之间存在冲突。
41
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的 3 个水平和 2 个时期
水平2 善良即自我牺牲。女性作为照顾者和
保护者在习俗水平上的观点。道德判断起源于社
39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理论内容
3、不能把女性注重关怀归于她们缺乏教育训练,
相反,女性道德推理中的关怀使我们看到公正
道德理论的不足。
4、假设故事由于具有抽象的特性,易引起被试 的公正思想,而真实两难故事,由于受故事发 生的背景的影响,易激发个体的关怀思想。
40
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的 3 个水平和 2 个时期
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
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 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 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人,已经超越现实道德 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
段组成:⑴社会契约取向与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20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义方式。
• 习俗水平 ( 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
随着儿童道德的发展,逐渐不再根据直
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道德,而是考虑到更多的
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包括他人
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
以满足社会期望、遵循社会准则和习俗为道德 判断的依据。处于习俗水平的个体内化了社会 规则或习俗。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包括2个阶段: ⑴好男孩-好女孩取向和⑵法律和秩序取向。
24
研究方法
与 柯 尔 伯 格 理 论 相 比 , 共同点在于 : 都采用两难故事作为程。
25
与柯尔伯格理论相比,区别在于:
内容特点不同:在亲社会两难情境 中并不强调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 任。
26
与柯尔伯格理论相比, 区别在于 :
理论基础不同: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认知
德现实主义)
• 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此阶段儿童,不再盲目服从 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 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 (道德相对主义)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方法上的问题
1. 两难方法中的两个故事,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15和
会规范和多数人的意见。
第2个过渡时期:从善良转向真实。女性开始意
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此,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不能用儿童认知结构
的变化来说明。而艾森伯格没有预先假设儿童的 亲社会道德判断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结构,也没 有设想要根据这一结构来确定儿童亲社会行为的 阶段。她只是设想柯尔伯格的阶段理论可能没有
概括出儿童道德判断的全貌。
27
对实验材料的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 的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3.被试性别问题
• 性别的单一化——男性。
理论提出
艾森伯格认为,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 包括许多不尽相同的具体方面,儿童对这些具 体方面的判断会有所不同。 她设计了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
(prosocial moral
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
dilemmas)来研究儿
23
理论提出
亲社会两难情境的特点:一个人必须在满 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与满足他人 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之间做出选择,助 人者的个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 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36%男性
无任何关怀取向
结论:在真实生活的道德两难故事中,个体考察问
题主要用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个体的性别有关,但 并非局限于个体的性别。
38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理论内容
1、在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中存在两种道德取
向——公正和关怀,不同个体采用的思考方式
可能不同。
2、男女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看法是不一样 的,表现在道德观上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 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1)的后果,这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
2. 故事的设计上存在问题。思考:故事中亨利去拿果酱, 他可能并不是有意打破杯子的,而是不小心打碎的; 3. 这些故事对儿童被试的记忆要求也较高。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
未对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进行区分,而 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范畴的规 则。
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赔
蒋婆婆摔倒后,手里死死抓住一位9岁小 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表示,3个孩子当时是 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蒋婆婆则称是小孩 将自己撞倒。
如果是您的话,您是扶还是不扶?
为什么?
第七章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
2 3
儿童道德的发展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
地上碎了。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发现: 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认为
哪个男孩犯了 较重的过失?
约翰的过失较重,因为他
打碎的杯子较多;
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
约翰的过失较轻,因为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