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规范和多数人的意见。
第2个过渡时期:从善良转向真实。女性开始意
1、对权威和/或惩罚的畏惧与迷信、避免惩罚和无
条件的服从权威本身就是价值。
2、享乐主义的推理
(1)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自我得益观。
(2)直接的互惠。
(3)情感关系。
28
对实验材料的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 常用的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3、对他人需要的关注
(1)对他人身体或物质需要的关注。 (2)对他人心理需要的关注。 4、定型作用 (1)好人或坏人的定型形象。 (2)大多数行为的定型形象。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一)主要内容
儿童规则意识
儿童道德判断
6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一、皮亚杰的理论
道德对偶故事 A.约翰,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 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 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亨利,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
和遵从权威作为其判断的理由。
艾森伯格认为,儿童并不或极少把避免惩 罚和权威的强力作为其社会道德判断的理由。
31
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阶段对比
2、柯尔伯格的第2阶段是以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 向,他把儿童对个人和对他人需要的满足都归纳 为在同一发展阶段里。 艾森伯格认为儿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自私 享乐的思想,而满足他人需要是利他的思想,前 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后者则随着年龄 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前者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 断的最低阶段——享乐主义的推理,后者为第2 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
义方式。
• 习俗水平 ( 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
随着儿童道德的发展,逐渐不再根据直
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道德,而是考虑到更多的
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包括他人
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
以满足社会期望、遵循社会准则和习俗为道德 判断的依据。处于习俗水平的个体内化了社会 规则或习俗。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包括2个阶段: ⑴好男孩-好女孩取向和⑵法律和秩序取向。
36%男性
无任何关怀取向
结论:在真实生活的道德两难故事中,个体考察问
题主要用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个体的性别有关,但 并非局限于个体的性别。
38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理论内容
1、在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中存在两种道德取
向——公正和关怀,不同个体采用的思考方式
可能不同。
2、男女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看法是不一样 的,表现在道德观上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 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36
权利和义务研究:
让被试描述一个与自己有关的、真实生活中经
历的道德冲突,然后向被试提出一系列标准问题, 包括问题的建构(问题是什么)、解决方法(怎么 办)和评价(这样做对吗)。
37
权利和义务研究: 结果:75%
女性 关怀取向 公正取向 25%女性
79%男性
7%男性 36%女性
公正取向
关怀和公正并重 无任何公正取向
4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的理论
柯尔伯格的理论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知”的道德,对 是非善恶事理的判 断
“行”的道德,对 道德理念的具体实 践
道德发展: 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 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去表现道德行为的历程。
后习俗水平(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5、社会契约取向。有一种功利主义的、墨守法规的情调。正
确的行为是按社会所同意的标准来规定的。重要的是意识到
个人主义的相对性以及需要与舆论一致。
6、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道德被解释为一种良心的决断。 道德原则是自己选定的,根据抽象概念而不根据具体规则。
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3.被试性别问题
• 性别的单一化——男性。
理论提出
艾森伯格认为,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 包括许多不尽相同的具体方面,儿童对这些具 体方面的判断会有所不同。 她设计了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
(prosocial moral
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
dilemmas)来研究儿
23
理论提出
亲社会两难情境的特点:一个人必须在满 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与满足他人 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之间做出选择,助 人者的个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 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29
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 阶段4:A 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 B 过渡阶段。 阶段5:深度化推理。
30
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阶段对比
1、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所经历的第1
阶段是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即儿童把避免惩罚
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
偷来了药。
• 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 • 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 • 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大约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该水平的道德推理的特征是关注行为引起的
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
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行
18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习俗水平(主要满足社会期望)
3、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被人赞扬 的行为。十分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4、法律和秩序取向。注意中心是权威或规则。所谓正确即
指完成个人职责、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的秩序。
• 后习俗水平 ( 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
成熟时开始 )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 (L.Kohlberg)
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
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
和完善。他改进了皮亚杰的 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 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手段来揭
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 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编制“道德 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
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受罚,
或让自己感到满意。这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⑴
惩罚与服从取向和⑵ 相对功利取向。
16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后果)
1、惩罚和服从的取向。根据行动的有形的结果判定行动的 好坏,凡不受到惩罚和顺从权威的行动都被看作是对的。 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正确的行动就是能够满足本人 需要的行为。虽然发生了互惠关系,但主要表现为实用主
1.方法上的问题
• 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童对于道德判断的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 部相关性不高。方法上存在的主观性太强,以致影响到儿童真实的判断结
果;
• • 量表的效度值得怀疑; 对道德两难问题的现实性的质疑。
2.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的区分
• 没有很好地区分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柯尔伯格的道 德发展理论并不适合于儿童的习俗判断。
具。
柯尔伯格的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 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 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 了200元制造,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 ,一共才借了1000元。他不得已,只好求药剂师便宜点 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拒绝,说发明此药就
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赔
蒋婆婆摔倒后,手里死死抓住一位9岁小 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表示,3个孩子当时是 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蒋婆婆则称是小孩 将自己撞倒。
如果是您的话,您是扶还是不扶?
为什么?
第七章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
2 3
儿童道德的发展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
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此,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不能用儿童认知结构
的变化来说明。而艾森伯格没有预先假设儿童的 亲社会道德判断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结构,也没 有设想要根据这一结构来确定儿童亲社会行为的 阶段。她只是设想柯尔伯格的阶段理论可能没有
概括出儿童道德判断的全貌。
27
对实验材料的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 的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39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理论内容
3、不能把女性注重关怀归于她们缺乏教育训练,
相反,女性道德推理中的关怀使我们看到公正
道德理论的不足。
4、假设故事由于具有抽象的特性,易引起被试 的公正思想,而真实两难故事,由于受故事发 生的背景的影响,易激发个体的关怀思想。
40
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的 3 个水平和 2 个时期
水平1 自我生存定向。自我的需要产生冲突时,
道德思考才会产生,道德是对自己强加的约束力。
第1个过渡时期:从自私向责任感转变。个体的 愿望和个体对他人的责任感是相互矛盾的,即将 要和应该之间存在冲突。
41
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的 3 个水平和 2 个时期
水平2 善良即自我牺牲。女性作为照顾者和
保护者在习俗水平上的观点。道德判断起源于社
34
吉利根最早对道德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 观点提出质疑: 1、吉利根基于自身的研究,提出人类社会存 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伦理道德观,即公正和关
怀的伦理道德观。
35
2、吉利根在《另一种声音》中强烈的批评柯尔伯格 的理论,并指出男女两性在道德判断上,观点本不相 同。在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证、权利,女性更 注重关怀、同情;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个人的利 益,女性更关注对他人所负的责任, 更倾向于利他 主义和自我牺牲 。 3、在提出“关怀道德”之后,吉利根及其同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开始 考察关怀道德的普遍性,即进行名为“权利和义务” 的代表性研究。
24
研究方法
与 柯 尔 伯 格 理 论 相 比 , 共同点在于 : 都采用两难故事作为研究工具;
都采用个别交谈法来考察道德判断过程。
25
与柯尔伯格理论相比,区别在于:
内容特点不同:在亲社会两难情境 中并不强调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 任。
26
与柯尔伯格理论相比, 区别在于 :
理论基础不同: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认知
地上碎了。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发现: 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认为
哪个男孩犯了 较重的过失?
约翰的过失较重,因为他
打碎的杯子较多;
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
约翰的过失较轻,因为他
的过失是在无意中发生的。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 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 作出一定的判断。 • 他律道德阶段: 4、5~8、9岁,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 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道
德现实主义)
• 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此阶段儿童,不再盲目服从 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 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 (道德相对主义)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方法上的问题
1. 两难方法中的两个故事,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15和
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
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 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 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人,已经超越现实道德 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
段组成:⑴社会契约取向与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20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32
3、柯尔伯格提出的第3阶段与艾森伯格亲社会
道德判断的第3阶段一致,即儿童都是以外在的
他们的“好人”和“坏人”的定型形象、他人 的赞许等作为其判断的理由。 4、柯尔伯格的后3个阶段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
断的后2个阶段不同。
33
5、柯尔伯格认为他所提出的儿童道德判断的3 种水平6个阶段不受道德判断内容的影响,其理 由是他在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时把儿童道德判 断的形式与内容区分开了。 艾森伯格认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并 没有完全概括出儿童整个道德判断的全貌,他 的理论只揭示儿童对某些道德问题的判断的发 展情况。
1)的后果,这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
2. 故事的设计上存在问题。思考:故事中亨利去拿果酱, 他可能并不是有意打破杯子的,而是不小心打碎的; 3. 这些故事对儿童被试的记忆要求也较高。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
未对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进行区分,而 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范畴的规 则。
第2个过渡时期:从善良转向真实。女性开始意
1、对权威和/或惩罚的畏惧与迷信、避免惩罚和无
条件的服从权威本身就是价值。
2、享乐主义的推理
(1)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自我得益观。
(2)直接的互惠。
(3)情感关系。
28
对实验材料的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 常用的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3、对他人需要的关注
(1)对他人身体或物质需要的关注。 (2)对他人心理需要的关注。 4、定型作用 (1)好人或坏人的定型形象。 (2)大多数行为的定型形象。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一)主要内容
儿童规则意识
儿童道德判断
6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一、皮亚杰的理论
道德对偶故事 A.约翰,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 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 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亨利,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
和遵从权威作为其判断的理由。
艾森伯格认为,儿童并不或极少把避免惩 罚和权威的强力作为其社会道德判断的理由。
31
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阶段对比
2、柯尔伯格的第2阶段是以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 向,他把儿童对个人和对他人需要的满足都归纳 为在同一发展阶段里。 艾森伯格认为儿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自私 享乐的思想,而满足他人需要是利他的思想,前 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后者则随着年龄 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前者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 断的最低阶段——享乐主义的推理,后者为第2 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
义方式。
• 习俗水平 ( 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
随着儿童道德的发展,逐渐不再根据直
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道德,而是考虑到更多的
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包括他人
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
以满足社会期望、遵循社会准则和习俗为道德 判断的依据。处于习俗水平的个体内化了社会 规则或习俗。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包括2个阶段: ⑴好男孩-好女孩取向和⑵法律和秩序取向。
36%男性
无任何关怀取向
结论:在真实生活的道德两难故事中,个体考察问
题主要用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个体的性别有关,但 并非局限于个体的性别。
38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理论内容
1、在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中存在两种道德取
向——公正和关怀,不同个体采用的思考方式
可能不同。
2、男女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看法是不一样 的,表现在道德观上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 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36
权利和义务研究:
让被试描述一个与自己有关的、真实生活中经
历的道德冲突,然后向被试提出一系列标准问题, 包括问题的建构(问题是什么)、解决方法(怎么 办)和评价(这样做对吗)。
37
权利和义务研究: 结果:75%
女性 关怀取向 公正取向 25%女性
79%男性
7%男性 36%女性
公正取向
关怀和公正并重 无任何公正取向
4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的理论
柯尔伯格的理论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知”的道德,对 是非善恶事理的判 断
“行”的道德,对 道德理念的具体实 践
道德发展: 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 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去表现道德行为的历程。
后习俗水平(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5、社会契约取向。有一种功利主义的、墨守法规的情调。正
确的行为是按社会所同意的标准来规定的。重要的是意识到
个人主义的相对性以及需要与舆论一致。
6、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道德被解释为一种良心的决断。 道德原则是自己选定的,根据抽象概念而不根据具体规则。
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3.被试性别问题
• 性别的单一化——男性。
理论提出
艾森伯格认为,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 包括许多不尽相同的具体方面,儿童对这些具 体方面的判断会有所不同。 她设计了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
(prosocial moral
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
dilemmas)来研究儿
23
理论提出
亲社会两难情境的特点:一个人必须在满 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与满足他人 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之间做出选择,助 人者的个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 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29
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 阶段4:A 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 B 过渡阶段。 阶段5:深度化推理。
30
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阶段对比
1、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所经历的第1
阶段是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即儿童把避免惩罚
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
偷来了药。
• 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 • 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 • 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大约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该水平的道德推理的特征是关注行为引起的
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
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行
18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习俗水平(主要满足社会期望)
3、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被人赞扬 的行为。十分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4、法律和秩序取向。注意中心是权威或规则。所谓正确即
指完成个人职责、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的秩序。
• 后习俗水平 ( 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
成熟时开始 )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 (L.Kohlberg)
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
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
和完善。他改进了皮亚杰的 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 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手段来揭
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 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编制“道德 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
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受罚,
或让自己感到满意。这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⑴
惩罚与服从取向和⑵ 相对功利取向。
16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后果)
1、惩罚和服从的取向。根据行动的有形的结果判定行动的 好坏,凡不受到惩罚和顺从权威的行动都被看作是对的。 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正确的行动就是能够满足本人 需要的行为。虽然发生了互惠关系,但主要表现为实用主
1.方法上的问题
• 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童对于道德判断的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 部相关性不高。方法上存在的主观性太强,以致影响到儿童真实的判断结
果;
• • 量表的效度值得怀疑; 对道德两难问题的现实性的质疑。
2.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的区分
• 没有很好地区分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柯尔伯格的道 德发展理论并不适合于儿童的习俗判断。
具。
柯尔伯格的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 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 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 了200元制造,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 ,一共才借了1000元。他不得已,只好求药剂师便宜点 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拒绝,说发明此药就
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赔
蒋婆婆摔倒后,手里死死抓住一位9岁小 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表示,3个孩子当时是 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蒋婆婆则称是小孩 将自己撞倒。
如果是您的话,您是扶还是不扶?
为什么?
第七章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
2 3
儿童道德的发展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
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此,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不能用儿童认知结构
的变化来说明。而艾森伯格没有预先假设儿童的 亲社会道德判断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结构,也没 有设想要根据这一结构来确定儿童亲社会行为的 阶段。她只是设想柯尔伯格的阶段理论可能没有
概括出儿童道德判断的全貌。
27
对实验材料的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 的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39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理论内容
3、不能把女性注重关怀归于她们缺乏教育训练,
相反,女性道德推理中的关怀使我们看到公正
道德理论的不足。
4、假设故事由于具有抽象的特性,易引起被试 的公正思想,而真实两难故事,由于受故事发 生的背景的影响,易激发个体的关怀思想。
40
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的 3 个水平和 2 个时期
水平1 自我生存定向。自我的需要产生冲突时,
道德思考才会产生,道德是对自己强加的约束力。
第1个过渡时期:从自私向责任感转变。个体的 愿望和个体对他人的责任感是相互矛盾的,即将 要和应该之间存在冲突。
41
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的 3 个水平和 2 个时期
水平2 善良即自我牺牲。女性作为照顾者和
保护者在习俗水平上的观点。道德判断起源于社
34
吉利根最早对道德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 观点提出质疑: 1、吉利根基于自身的研究,提出人类社会存 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伦理道德观,即公正和关
怀的伦理道德观。
35
2、吉利根在《另一种声音》中强烈的批评柯尔伯格 的理论,并指出男女两性在道德判断上,观点本不相 同。在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证、权利,女性更 注重关怀、同情;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个人的利 益,女性更关注对他人所负的责任, 更倾向于利他 主义和自我牺牲 。 3、在提出“关怀道德”之后,吉利根及其同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开始 考察关怀道德的普遍性,即进行名为“权利和义务” 的代表性研究。
24
研究方法
与 柯 尔 伯 格 理 论 相 比 , 共同点在于 : 都采用两难故事作为研究工具;
都采用个别交谈法来考察道德判断过程。
25
与柯尔伯格理论相比,区别在于:
内容特点不同:在亲社会两难情境 中并不强调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 任。
26
与柯尔伯格理论相比, 区别在于 :
理论基础不同: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认知
地上碎了。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发现: 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认为
哪个男孩犯了 较重的过失?
约翰的过失较重,因为他
打碎的杯子较多;
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
约翰的过失较轻,因为他
的过失是在无意中发生的。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 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 作出一定的判断。 • 他律道德阶段: 4、5~8、9岁,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 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道
德现实主义)
• 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此阶段儿童,不再盲目服从 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 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 (道德相对主义)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方法上的问题
1. 两难方法中的两个故事,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15和
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
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 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 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人,已经超越现实道德 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
段组成:⑴社会契约取向与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20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32
3、柯尔伯格提出的第3阶段与艾森伯格亲社会
道德判断的第3阶段一致,即儿童都是以外在的
他们的“好人”和“坏人”的定型形象、他人 的赞许等作为其判断的理由。 4、柯尔伯格的后3个阶段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
断的后2个阶段不同。
33
5、柯尔伯格认为他所提出的儿童道德判断的3 种水平6个阶段不受道德判断内容的影响,其理 由是他在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时把儿童道德判 断的形式与内容区分开了。 艾森伯格认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并 没有完全概括出儿童整个道德判断的全貌,他 的理论只揭示儿童对某些道德问题的判断的发 展情况。
1)的后果,这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
2. 故事的设计上存在问题。思考:故事中亨利去拿果酱, 他可能并不是有意打破杯子的,而是不小心打碎的; 3. 这些故事对儿童被试的记忆要求也较高。
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
未对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进行区分,而 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范畴的规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