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呈现演替分布的规律性称为垂直 地带性。 (三)、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是指土壤在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 上,在中小地形上,土壤因为要受局部地形、母质、水文、 地质、人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土壤类型的分布在局部 范围类产生了差异称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或土壤隐域性分布。
(三)棕壤(brown soil) 棕壤主要分布于暖温带湿润的低山丘陵 区,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河北东部较 为集中。现大部分已垦殖农用或栽果木。 棕壤有明显的粘化层,全剖面没有石灰反 应,pH5 .0~7.0,硅铝率为2.9~3.4。 棕壤多适宜发展林业,农田与果园土层多 尚深厚,质地偏粘,土壤保持水、肥能力 强,适宜种植多种旱作物和果树。在利用 上应注意发展灌溉,保持水土,培养地力。
二、淋溶土纲
共同特点:
(1)与南方铁铝相比,风化程度明显减弱,粘土矿 物以2:1 型占主导地位;
(2)土壤中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反应,有明显的 粘粒淀积。 (一)黄棕壤
黄棕壤在我们国家有广泛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苏、皖 及浙北的丘陵,在我省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700m的中 山区。
黄棕壤的基本性质:
四、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土壤的发生学层次简称土 壤发生层或土层。是指土壤形 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 (或土体构造层次)。 1、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自 淋溶层 然 A 土 壤 层 的 次 淀积层 发 母质层 生 学 母岩层 A00 A1 A A2 B C R
2、农业土壤中的发生学层次 (1)耕作层(A) (2)犁底层(B) (3)心土层(W) (4)底土层(C)
(八)、灰化过程 是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湿 润条件下,土壤中的SiO2残留、 R2O3 与腐殖质(有机酸)螯合后淋溶淀积的 过程。 (九)、潜育化过程 是指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的还原过程。 (十)、潴育化过程 是指土体处于季节性积水条件下,在土体中交替发生 的氧化还原过程。
(十一)、白浆化过程 是指在还原条件下,土壤亚表层中 铁、锰的还原淋失和粘粒的机械淋溶相 结合,使土体中出现一个粉沙量高,Fe、 Mn缺乏的白色淋溶层的过程。 白浆化过程的实质是潴育淋溶过程。 (十二)、熟化过程 指人类定向培育土壤肥力的过程。 熟化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过程与水耕熟化过程
4、亚类
土类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 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的特 性划分。 代表中心概念的亚类为普通亚类具有附加过程 的为过渡亚类,具有母质残留特性的亚类为继承亚 类。 5、土族 是基层分类单元,它是在亚类范围内反映与土 壤利用管理有关的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分异的续 分单元,同一亚类的土族划分是地域性成土因素引 起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具体体现。
(二)、土壤分类系统 1987年12月在太原召开土壤分类会议拟订出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经过修改,于1992年定稿, 确立了12个土纲、29个亚纲、61个土类和231个亚 类的高级分类单元;基层分类单元为土属、土种和 变种,而以土种为基本单元。
(三)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谱系式的定量土壤分类。 美国农业部1975年正式出版《土壤系统分类》一书。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最大的特点是,建立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系 统,增加了土壤温度、湿度等分类指标,引用了单个土体和集 合土体的概念,确定了各级分类单元的明确指标,有一个明确 的检索系统。 该分类中应用了有机表层、松软表层、暗色表层、淡色表层、 人为表层和厚熟表层等6个诊断表层,以及粘粒淀积层、耕作淀 积层、碱化层、暗色腐殖质淀积层、灰化淀积层、薄铁盘层、 雏形层、氧化层、硬盘、脆盘、漂白层、钙积层、石膏淀积层、 石化钙积层、石化石膏淀积层、积盐层和含硫层等17个表下 层。 此外,还有一系列的诊断特性。土壤系统分类就是根据这些诊 断层的有无,确定其在分类中的位置的。
七、 土壤的分布规律
(一)、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律性称为 水平地带性。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受水热条件的控制。 1、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和热量在地表随纬度由南到北有规律的 变化,从而导致气候、生物等成土因素以及土壤的性质、 土壤类型也按纬度方向由南到北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土壤 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八、土壤分类系统与土壤系统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土壤分类就是根据各种土壤之间成土条件、成 土过程、土壤属性的差异和内在联系,通过科学的 归纳和划分,把自然界的土壤进行系统排列,建立 土壤分类系统,使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利用、改良、 保护现有的土壤资源。
(二)、土壤分类系统 以土壤发生学为指导,土壤属性为依据的一种 土壤分类系统。 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采用美国马伯特制 订的的土壤分类; 5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苏联的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 1958年-1960年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时,总结农民 群众鉴别土壤农业性状的经验,提出了第一个农业 土壤分类系统。 1978年中国土壤学会提出了《全国土壤分类暂行草 案》。
1、有机质的累积变化比较大
2、粘化淀积作用明显 3、土壤盐基不饱和,土壤呈酸性
4、矿物的风化有比较弱的富铝化作用,
(二)黄褐土 黄褐土主要分布于江苏和安徽两省中部,江西、浙江和 湖北三省北部及河南南部的低丘岗地。母质主要为晚更新 世黄土状沉积物,土层深厚,可达数米。 黄褐土表层呈灰棕、棕或黄棕色,B层多形成紧实的粘盘 层,C层中有灰、白相间的树枝状网纹,有的含石灰结核。 黄褐土与黄棕壤相比,盐基饱和度较高而酸性较弱, pH5.5~7.5,硅铝率为2.6~3.3。 黄褐土质地偏粘,中下层具有粘盘,对土壤的通气排水与 根系穿插,都有很大阻碍。雨季易形成上层滞水,导致旱 作物烂根。保水能力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缺磷少氮。 黄褐土在利用改良上可采取以下措施:发展灌溉,注意水 土保持,逐年加深耕层,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掺砂 或施细煤灰渣、砻糠酒糟等。 黄褐土可辟作农田,发展桑园、桃园、种植木本绿肥紫穗 槐或造林。
在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由南而北依 次分布着: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 壤—暗棕壤—漂灰土 2、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以及山脉,地势的影响,造成 温度和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使水热条件在同一纬 度带内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随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 变化,土壤性质和土壤类型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地也 随经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称为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 律。 在我国西部形成干旱内陆性土壤地带谱,由东向西分 布着:黑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五、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讲过) 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 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 下形成的。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 的进步,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日益深刻和广泛。
六 、主要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出露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 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 壤过程,称为原始成土过程。 (二)、腐殖化过程 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其是在土体表 层所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三)、粘化过程 是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粘粒在土 体中淀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第四章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一、土壤形成学说主要内容 (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统一。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 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 自然成土因素,其中生物起主导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
在现行的我国土壤分类级别上,大都采用土纲、 亚纲、土类、亚类主要供小比例尺土壤图确定制图 单元用;基层分类级别:土族和土系。
1、土纲 最高土壤分类级别,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 性质划分。
2、亚纲 是土纲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影响现代成土过 程控制因素所反映的性质划分(如水分状况、温度 状况或岩石特性等)。 3、土类 土类是分类级别中的基本单元。 是亚纲的续分, 根据反映成土过程的强度或次要控制因素的性质划 分。
6、土系 最低级别的基层分类单元,它是发育在相同母 质上由若干剖面形态特征相似的单个土体组成的聚 合土体所构成,其性状的变异范围较窄,在分类上 更具有直观性和客观性。
第二节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
一、富铁土与铁铝土土纲
富铁土和铁铝土土纲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是在 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经脱硅富铝化过程形成的土 壤。 具有诊断层——低活性粘粒富铁层的土,称富铁 土,相当于部分红壤、黄壤、燥红土。 具有高度富铁铝化作用形成的诊断层——铁铝层 的土,称铁铝土,相当于部分砖红壤、赤红壤。
(一)红壤 红壤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纬25°~31°之间的中亚热 带广大地山丘陵地区。包括: 江西、湖南西省的大部分,云南、广东、广西、福建 等省区北部,贵州、四川、湖北、陕西、浙江、安徽等省 的南部。 红壤的基本性质: 1、粘粒多而品质差 2、养分贫乏,酸度高(pH5.0—6.0)
3、土层厚而耕层浅
二、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1、地质大循环 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 学风化,形成细小的颗粒,同时有一部 分元素溶于水,这些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洋, 在海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重新形成各种沉积岩,这 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地质大循环。 2、生物小循环 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收各种矿质养 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 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释放出来, 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 小循环。
(二)砖红壤 砖红壤是我国最南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区的地带性 土壤。水平分布在北纬22°以南琼雷台地及滇南低丘谷地 西双版纳热带区。 砖红壤的基本性质: 1、土层深厚 2、质地粘重 3、砖红壤盐基高度不饱和,土壤呈现强酸性
(三)黄壤
黄壤是热带、亚热带山地土壤的主要类型,广泛分布 于我国北纬30°附近亚热带、热带山地、高原,以贵州高 原,四川盆地的盆边山地以及云南的东北部居多。 黄壤的性质有: 1、土质粘重,品质较好 2、土壤呈酸性,土体湿润 3、土层浅薄,但耕层较厚
(四)、钙化过程 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的淋溶淀积的 过程,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五)、盐渍化过程 是指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地下水 中的盐分通过毛管蒸发而在表土层累积的过程。
(六)、碱化过程
是指土壤胶体中有较多的交换性Na+离子,使土壤呈 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七)、富铝化过程 是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3、地质大、小循环的关系 二者共同构成土壤发生的基础,没 有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 没有生物小循环,土壤难以形成。两种 循环过程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 地进行,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三、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
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 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 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 以及母质层次。
(三)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土壤系统分类系谱系式分类,共分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土科和土系等分类单元,最中最高一级共分11个土纲。土纲 有:有机土、灰土、氧化土、变性土、干旱土、老成土、软土、 淋溶土、始成土、新成土和火山灰土。 至今土壤系统分类已被世界上80多个国家用作第1或第2分类。 联合国的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即是以美国土壤系统为基础的。 其影响深入到世界上每一个国家。 中国从80年代中期正式开始研究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 诊断特性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也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首次方案),这一分类突出了我国特有的人为土、干旱土、高 山土壤和季风亚热带土壤,在国内外产生了影响。 目前世界土壤分类的趋势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走定 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道路。除热带土壤和干旱土以外,对 人为土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