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中药用量总表

现代中医中药用量总表
现代中医中药用量总表

现代中医中药用量总表!(古中医基本X2或X3)

第1章解表药

1. 发散风寒药

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桂枝---煎服,3~9g

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

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滴,冲服

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煎服,4.5~9g

羌活---煎服,3~9g

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

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藁本---煎服,3~9g

苍耳子---煎服,3~9g.。或入丸散剂

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

2. 发散风热药

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

柴胡---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葛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

淡豆豉---煎服,6~12g

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第2章清热药

1. 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末以增强吸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

知母---煎服,6~12g

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天花粉---煎服,10~15g

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

淡竹叶---煎服,6~9g

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

栀子---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

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2. 清热燥湿药

黄芩---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黄连---煎服,2~5g。外用适量

黄柏---煎服,3~12g。外用适量

龙胆---煎服,3~6g

苦参---煎服,5~10g。外用适量

白鲜皮---煎服,5~10g。外用适量

3.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

连翘---煎服,6~15g

穿心莲---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

大青叶---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板蓝根---煎服,9~15g

青黛---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贯众---煎服,4.5~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蒲公英---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紫花地丁---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野菊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

漏芦---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鱼腥草---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患处

金荞麦---煎服,15~45g,亦可用水或黄酒避水密闭炖服

大血藤---煎服,9~15g。外用适量

败酱草---煎服,6~15g.外用适量

射干---煎服,3~9g

山豆根---煎服,3~6g。外用适量

马勃---1.5~6g,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或作吹药木蝴蝶---煎服,1.5~3g

白头翁---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鸦胆子---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

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地锦草---煎服,9~20g,鲜品为30~60g。外用适量

半边莲---煎服,干品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白花蛇舌草---煎服,15~60g。外用适量

白蔹---煎服,4.5~9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研成极细粉末敷于患处

4.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玄参---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赤芍---煎服,6~12g

水牛角---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用量偏大,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服,每次1.5~3g,每日2次5.清虚热药

青蒿---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白薇---煎服,4.5~9g

地骨皮---煎服,9~15g

银柴胡---煎服,3~9g

胡黄连---煎服,1.5~9g

第3章泻下剂

1. 攻下药

大黄---煎服,5~15g。外用适量

芒硝---6~10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番泻叶---温开水泡服,攻下5~10g,缓下1.5~3g;煎服,2~6g,宜后下。一般单味药用,不入方剂

芦荟---入丸散服,或研末装胶囊,每次1~2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因其有效成分极易于于水

2. 润下剂

火麻仁---煎服,10~15g,打碎入煎

松子仁---煎服,5~10g。或入膏、丸

3. 峻下逐水药

甘遂---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

京大戟---煎服,1.5~3g;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降低毒性芫花---煎服,1.5~3g;入丸散服,每次0.6g。外用适量。内用醋制服,以降低毒性

商陆---煎服,5~10g。醋制以降低毒性。外用适量

牵牛子---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1.5~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巴豆---入丸散服,每次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降低毒性。外用适量

第4章祛风湿药

1. 祛风寒湿药

独活---煎服,3~9g。外用适量

威灵仙---煎服,6~9g。外用适量

川乌---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

蕲蛇---煎汤,3~9g;研末吞服,1次1~1.5g,1日2~3次。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

乌梢蛇---煎服,9~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酒浸。外用适量

木瓜---6~9g

蚕沙---煎服,5~15g;宜布包入煎。外用适量

丁公藤---煎服,3~6g;或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昆明山海棠---煎服,根6~15g;茎枝20~30g;宜先煎。或酒浸服。外用适量

2.祛风湿热药

秦艽---煎服,3~9g

防己---煎服,4.5~9g

豨莶草---煎服,9~12g。外用适量。治风寒痹痛、半身不遂宜炙用,治风疹湿疮、疮痈宜生用

臭梧桐---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外用适量。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

络石藤---煎服,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雷公藤---煎汤,10~25g(带根皮者减量),文火煎1~2小时;研粉,每日1.5~4.5g。外用适量。减量时,先减晚上那一顿,再一点点减早上那一顿。只可暂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起效,病情稳定后,应逐渐减量至停药。

3.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煎服,4.5~9g;或酒浸、入丸散服

桑寄生---煎服,9~15g

雪莲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

狗脊---煎服,6~12g

第5章化湿剂

藿香---煎服,5~10g。鲜品加量

佩兰---煎服,5~10g。鲜品加量

苍术---煎服,5~10g

厚朴---煎服,3~10g。或入丸散剂附:厚朴花---用量3~9g

砂仁---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附:砂仁壳---用量同砂仁

豆蔻---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草豆蔻---煎服,3~6g。入煎剂较佳。入汤剂宜后下

第6章利水渗湿药

1. 利水消肿药

茯苓---煎服,9~15g

薏苡仁---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猪苓---煎服,6~12g

冬瓜皮---煎服,15~30g

玉米须---煎服,30~60g。鲜品加量

葫芦---煎服,15~30g。鲜品加量

香加皮---煎服,3~6g。浸酒或入丸散,酌量

枳椇子---煎服,10~15g

泽漆---煎服,5~10g。外用适量

蝼蛄---煎服,6~9g。研末服,每次3~5g。外用适量

2.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煎服,9~15g。宜包煎

滑石---煎服,10~20g。宜包煎。外用适量

木通---煎服,3~6g。本品有毒,故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肾功能不全及孕妇忌服,内无湿热者、儿童与年老体弱者慎用

通草---煎服,6~12g

瞿麦---煎服,9~15g

萹蓄---煎服,9~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地肤子---煎服,9~15g。外用适量

海金沙---煎服,6~15g。宜包煎

石韦---煎服,6~12g

萆薢---煎服,9~15g

3. 利湿退黄药

茵陈---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金钱草---煎服,15~6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虎杖---煎服,9~15g。外用适量

第7章温里药

干姜---煎服,3~10g

肉桂---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吴茱萸---煎服,1.5~4.5g。外用适量

小茴香---煎服,3~6g。外用适量

丁香---煎服,1~3g。外用适量

高良姜---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

胡椒---煎服,2~4g;研末服,每次0.6~1.5g.。外用适量

花椒---煎服,3~6g。外用适量

荜拨---煎服,1.5~3g。外用适量

荜澄茄---煎服,1.5~3g

第8章理气药

陈皮---煎服,3~9g

青皮---煎服,3~9g。醋炙舒肝止痛力强

枳实---煎服,3~9g,大量可用至30g。炒后性较平和附:枳壳---用法用量同枳实沉香---煎服,1.5~4.5g,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每次0.5~1g

檀香---煎服,2~5g,宜后下;入丸散,1~3g

川楝子---煎服,4.5~9g。外用适量。炒用寒性降低

乌药---煎服,3~9g

青木香---煎服,3~9g。散剂每次1.5~2g,温开水送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荔枝核---煎服,4.5~9g。或入丸散剂

香附---煎服,6~9g。醋炙止痛力强

佛手---煎服,3~9g

香橼---煎服,3~9g

薤白---煎服,5~9g

刀豆---煎服,6~9g

柿蒂---煎服,4.5~9g

第9章消食药

山楂---煎服,10~15g,大剂量30g。生山楂、炒山楂多用于消食散瘀,焦山楂、山楂炭多用于止泻痢神曲---煎服,6~15g。消食宜炒焦用

麦芽---煎服,10~15g,大剂量30~120g。生麦芽功偏消食健胃;炒麦芽多用于回乳消胀

稻牙---煎服,9~15g。生用长于和中;炒用偏于消食

莱菔子---煎服,6~10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鸡内金---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1.5~3g。研末服效果比煎剂好

第10章驱虫药

使君子---煎服,9~12g,捣碎;取仁炒香久服,6~9g。小儿每岁1~1.5粒,一日总量不超过20粒。空腹服用,每日一次,连用3天

苦楝皮---煎服,4.5~9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槟榔---煎服,3~10g。去绦虫、姜片虫30~60g。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品优于陈久者

南瓜子---研粉,60~120g。冷开水调服

鹤草芽---研粉吞服,每日30~45g,小儿0.7~0.8g/kg,每日1次,早起空腹服

雷丸---入丸、散,15~21g。1次5~7g,饭后用温开水调服,1日3次,连服3天

鹤虱---煎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榧子---煎服,10~15g。炒熟嚼服,一次用15g

芜荑---煎服,3~10g。入丸、散,每次2~3g。外用适量,研末调服

第11章止血剂

小蓟---煎服,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大蓟---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地榆---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槐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侧柏叶---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瘀止咳宜生用

白茅根---煎服,15~30g,鲜品加倍,以鲜品为佳,可捣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

苎麻根---煎服,10~30g;鲜品30~60g;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用鲜品捣敷

2. 化瘀止血药

三七---多研末吞服,1~1.5g;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蒲黄---煎服,3~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3. 收敛止血药

白及---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亦可入丸、散剂,入散剂,每次服2~5g;研末吞服,每次1.5~3g。外用适量

仙鹤草---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外用适量

棕榈炭---煎服,3~10g;研末服1~1.5g

血余炭---煎服,6~10g;研末服,1.5~3g。外用适量

藕节---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鲜品30~60g,捣汁饮用。亦可入丸、散。

4. 温经止血药

艾叶---煎服,3~10g。外用适量。温经止血亦炒炭用,余宜生用

炮姜---煎服,3~6g

灶心土---煎服,15~30g,布包,先煎;或60~120g,煎汤代水。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

第12章活血化瘀药

1.活血止痛药

川芎---煎服,3~9g

郁金---煎服,5~12g;研末服,2~5g

姜黄---煎服,3~10g。外用适量

乳香---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

没药---煎服,3~10g。外用适量

五灵脂---煎服,3~10g,宜包煎

2. 活血调经药

丹参---煎服,5~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红花---煎服,3~10g。外用适量附:番红花---本品货少价贵,用量宜小,一般用1.5~3g

桃仁---煎服,5~10g,捣碎用;桃仁霜入汤剂宜包煎

益母草---10~30g,煎服;或熬膏,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外洗

泽兰---煎服,10~15g。外用适量

牛膝---煎服,6~15g。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

鸡血藤---煎服,10~30g。或酒浸服,或熬膏服

王不留行---煎服,5~10g,外用适量

3. 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煎服,3~10g;研末服,1~1.5g,黄酒送服。外用适量

马钱子---0.3~0.6,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自然铜---煎服,10~15g。入丸散、剂,醋淬研服每次0.3g。外用适量

苏木---煎服,3~10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

骨碎补---煎服,10~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亦可浸酒擦患处

4. 破血消癥药

莪术---煎服,3~15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外用适量

三棱---煎服,3~10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

水蛭---煎服,1.5~3g;研末服,0.3~0.5g。以入丸、散或研末服为宜。或以鲜活者放置于瘀肿局部吸血消瘀

第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1. 温化寒痰药

半夏---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热化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天南星---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适量

禹白附---煎服,3~5g;研末服0.5~1g,宜炮制炮制后用。外用适量

白芥子---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皂荚---研末服,1~1.5g;亦可入汤剂,1.5~5g。外用适量附:皂荚刺---煎服,3~10g。外用适量,醋煎涂患处。

旋覆花---煎服,3~10g,布包附:金沸草---煎服,5~10g

白前---煎服,3~10g;或入丸、散

2. 清热化痰药

川贝母---煎服,3~10g;研末服1~2g

浙贝母---煎服,3~10g

瓜蒌---煎服,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0~15g打碎入煎

竹茹---煎服,6~10g。生用请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竹沥---内服30~50g,冲服。本品不能久藏,但可熬膏瓶贮,称竹沥膏;近年用安?瓶密封装置,可以久藏

前胡---煎服,6~10g;或入丸、散。

桔梗---煎服,3~10g;或入丸、散

胖大海---2~4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海藻---煎服,10~15g

昆布---煎服,6~12g

黄药子---煎服,5~15g;研末服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磨汁涂

海蛤壳---煎服,10~15g;蛤粉宜包煎

海浮石---煎服,10~15g。打碎先煎

礞石---煎服,6~10g,宜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1.5~3g

3.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煎服,5~10g,宜打碎入煎,或入丸、散,一般不用去皮应用,因其毒性成分也是有效成分,控制其用量即可

紫苏子---煎服,5~10g;煮粥食或入丸、散

百部---煎服,5~15g;外用适量。久咳虚嗽宜蜜炙用

紫苑---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

款冬花---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内伤久咳宜炙用

马兜铃---煎服,5~10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一般生用,肺虚久咳者宜炙用

枇杷叶---煎服,5~10g,包煎,因其叶上有毛,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桑白皮---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葶苈子---煎服,5~10g;研末服,3~5g

白果---煎服,5~10g。捣碎,把壳捣烂

洋金花---内服,0.3~0.5g,用量不过1~2g,宜入丸、散剂;作卷烟吸,一天量不超过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外敷

罗汉果---煎服,10~30g;或开水泡服

第14章安神剂

1. 重镇安神药

朱砂---内服,只宜入丸、散服,每次0.1~0.3g;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磁石---煎服,15~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

龙骨---煎服,15~30g。宜先煎。外用适量。镇静安神,平肝潜阳多生用。收敛固涩宜煅用附:龙齿---用法用量与龙骨相同

琥珀---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每次1.5~3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忌火煅

2. 养心安神药

柏子仁---煎服,10~20g。大便溏者宜用柏子仁霜代替柏子仁

灵芝---煎服,6~12g;研末吞服1.5~3g

首乌藤---煎服,9~15g

合欢皮---煎服,6~12g。外用适量

远志---煎服,3~5g。外用适量。化痰止咳宜炙用

第15章平肝熄风药

1. 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煎服,20~30g;应打碎先煎。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

珍珠母---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牡蛎---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宜煅用,其他宜生用

紫贝齿---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或研末入丸、散剂

代赭石---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刺蒺藜---煎服,6~9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罗布麻---煎服或开水泡服,3~15g。肝阳眩晕宜用叶片,治疗水肿多用根

生铁落---煎服,30~60g;或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2.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煎服,5~10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5g 附:山羊角---煎服用量10~15g 牛黄---入丸、散剂,每次服0.15~0.35g,一般用量0.1~0.3g,止痉0.3~0.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钩藤---煎服,10~15g,入煎剂宜后下

天麻---煎服,10~15g。研末冲服,每次1~1.5g

地龙---煎服,5~10g。鲜品10~20g,化水冲服。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全蝎---煎服,3~5g。研末吞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

蜈蚣---煎服,3~5g。研末冲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

僵蚕---煎服,5~10g。研末吞服,每次1~2g;散风热宜生用,其他多制用

麝香---入丸、散剂,每次0.1~0.3g。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

冰片---入丸散,每次0.05~0.1g。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

苏合香---入丸、散,0.3~1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

石菖蒲---煎服,化湿和胃5~10g;开窍10~15g,后下。鲜品加倍

第16章补虚药

1. 补气药

人参---另煎服,3~5g;挽救虚脱、益气固脱可用10~15g,最多用到30g。宜文火另煎,一般煎1小时,分次兑服。野山参多入丸、散剂,研末吞服,每次1~2g,日服1~3g

西洋参---另煎兑服,3~5g.。亦可饮片蒸后,嚼服,可研粉(会加淀粉在内)吞服

党参---煎服,10~15g

太子参---煎服,9~30g

黄芪---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白术---煎服,10~15g。生用,固表止汗,燥湿利水;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

山药---煎服,20~30g。麸炒可增强补脾止泻的作用,生炒养肺肾之阴

白扁豆---煎服,20~30g,量不止,可大到100g。炒后可使健脾止泻作用增强,故用于健脾止泻及作散剂用时宜炒用

甘草---煎服,1.5~9g。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中毒急救30~60g,甚至100g

大枣---劈破煎服,6~15g,10~15枚

饴糖---入汤剂须烊化冲服,每次15~20g

蜂蜜---煎服或冲服,10~20ml,即2~3勺钢匙,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本品作栓剂肛内给药,通便效果较口服更捷

2. 补阳药

鹿茸---1~3g,每日2~3次,研末吞服,入丸、散剂,一般不入煎剂

附:鹿角---用量5~10g,水煎服或3~5g研末服(作用很弱)。外用磨汁服或锉末敷鹿角胶---用量5~15g。用开水或黄酒烊化服,或入丸散膏剂。不入汤剂,入丸散剂鹿角霜---用量10~25g。外用适量

淫羊藿---煎服,3 ~15g

巴戟天---煎服,5~15g

仙茅---煎服,5~15g。或酒浸服,亦入丸、散

杜仲---煎服,10~15g

续断---煎服,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崩漏下血宜炒用肉苁蓉---煎服,10~15g

锁阳---煎服,10~15g

补骨脂---煎服,5~15g

益智仁---煎服,3~10g

菟丝子---煎服,10~20g

沙苑子---煎服,10~20g

蛤蚧---煎服,5~10g;研末每次1~2g,每日3次;浸酒服用1~2对

核桃仁---煎服,20~30g

冬虫夏草---煎服,5~15g。也可入丸、散

海狗肾---研末服,每次1~3g,每日2~3次;入丸、散或泡酒服

海马---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3. 补血药

当归---煎服,5~15g

熟地黄---煎服,10~30g

白芍---煎服,5~15g;大剂量15~30g

阿胶---5~10g。入汤剂宜烊化冲服

何首乌---煎服,15~30g,用量偏大,亦可入丸散剂

龙眼肉---煎服,10~25g;大剂量30~60g

4. 补阴药

南沙参---煎服,9~15g

百合---煎服,6~12g。蜜炙可增强润肺作用

麦冬---煎服,6~12g

天冬---煎服,6~12g

石斛---煎服,6~12g。大剂量可用到15~30g

玉竹---煎服,6~12g

黄精---煎服,10~15g,但可偏大,一般用量20~30g,且临床可长期服用

枸杞子---煎服,6~12g

墨旱莲---煎服,10~15g,可长期服用

女贞子---煎服,10~15g。因其主要成分齐墩果酸不易溶于水,故以入丸剂为佳。

本品以黄酒拌后蒸制,可增强滋补肝肾作用,并使苦寒之性减弱,避免滑肠

桑椹---煎服,干桑椹10~15g,鲜品20~30g,鲜品无滋腻之性,晒干后干桑椹的滋腻之性增强,宜滋阴

黑芝麻---煎服,9~15g;或入丸、散剂

龟甲---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更容易煎出有效成分,并除去腥气,便于制剂

鳖甲---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可除去其腥气,易于粉碎,方便制剂第17章收涩药

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煎服,10~15g。外用适量

浮小麦---煎服,15~30g;研末服,3~5g

糯稻根须---煎服,15~30g

2.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煎服,3~5g;研末服,1~3g

乌梅---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血止泻宜炒炭用

罂粟壳---煎服,3~5g/天。止咳蜜炙用,止血止痛醋炒用

诃子---煎服,3~10g。涩肠止泻宜煨用,敛肺清热、利咽开音宜生用

石榴皮---煎服,3~10g。入汤剂生用,入丸、散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

肉豆蔻---煎服,5~10g;入丸、散服,每次2~3g。内服须煨熟去油用

赤石脂---煎服,15~20~30g。外用适量,研细末撒患处或调敷

禹余粮---煎服,15~20g

3.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煎服,5~10g,急救固脱20~30g

覆盆子---煎服,5~10g

桑螵蛸---煎服,6~10g

金樱子---煎服,6~12g

海螵蛸---煎服,10~15g。散剂酌减。一般1~2g/次。外用适量

莲子---煎服,10~15g。去心打碎用

芡实---煎服,10~15g,可增量至20~30g

第18章涌吐药

常山---煎服,5~10g;入丸、散酌减。涌吐可生用,截疟宜酒制用。治疟宜在病发作前半天或2小时服用,并配伍陈皮、半夏等减轻其致吐的副作用

瓜蒂---煎服,3~5g;入丸、散服,每次0.3~1g;外用适量;研末0.3~1g吹鼻,待鼻中流出黄水即可停药

胆矾---温水化服,0.3~0.6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以水溶化后外洗

第19章攻毒杀虫止痒药

雄黄---外用适量,研末敷,香油调搽或烟熏。外用0.01~0.1g。入丸、散用

硫黄---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加油调敷患处。内服1~3g,炮制后入丸、散服。古时常用豆腐和硫黄同煮,煮后豆腐发黑

白矾---外用适量,研末撒布、调敷或化水洗患处。内服0.5~2g,入丸、散服

蛇床子---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内服10~15g,汤剂

樟脑---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内服0.1~0.3g,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

土荆皮---外用适量,酒或醋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

大蒜---外用适量,捣敷,切片擦或隔蒜灸。内服5~10g,或生食、或制成糖浆服

第20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外用适量。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内服。且不用纯品,而多配煅石膏外用。用时,研极细粉末,干掺或调敷,或以药捻沾药粉用

轻粉---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干掺,或制膏外贴。内服每次0.1~0.2g,入丸、散服

砒石---外用适量,用量很小,不过10mg,研末撒敷,宜作复方散剂或入膏药、药捻用。内服0.002~0.003g,入丸、散

铅丹---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熬膏贴敷。内服每次0.3~0.5g,入丸散服

炉甘石---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水飞点眼、吹喉。一般不内服

硼砂---外用适量,研极细末干撒或调敷患处;或化水含漱。内服,1.5~3g,入丸、散服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摘要: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HTS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超临界流体萃取(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有研究表明,采用超临

《现代中医药》杂志征稿

《现代中医药》由陕西中医学院主办、1980年创刊,是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的全国性医学期刊,国际连续出版物。现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本刊以传播中医药新理论,普及中医药新技术,遵守严谨、求实、发表职称论文咨询QQ2392300037 微信:LSN2020,欢迎咨询!!! 科学、优质的方针,体现“实用、创新、综合”的办刊特色,重点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注重实用,坚持中医特色。本刊辟有专家笔谈、理论探讨、临床论著、名老中医经验介绍、临床报道、中西医结合、进修专题、验方集萃、新药推介、名师垂教、名方发挥、中药研究、典籍新悟、针推天地、文献综述、医话医案、学习之友、考试ABC、争鸣等栏目。 投稿须知 1. 文稿应具备学术性、专业性、创新性、科学性,务求主题突出、论据充分、文字精炼、数据可靠,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专业水平和实用价值。 2. 文稿的篇幅(含摘要、图、表、参号文献等)不超过7000字。 3. 文稿结构一般为题名、作者姓名、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引言、正文、参考文献以及上述各项的英文译文。 4. 中文题名不得超过20字,英文题名实词不得超过10个。中文摘要应在150-250字,关健词3-8个。摘要必须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四要素。以提供梗概为目的,不对文稿内容做评论,同时尽量避免特殊字符或数学表达式。 5. 请在首页页脚注明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凡属国家、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项目文稿,请提供基金的标准名称和编号。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月日、性别、职称、学位、主要研究与关注方向。 6. 算符号和函数符号采用正体,变量采用斜体,矢量和矩阵采用黑斜体,集合符号采用黑正体。 7. 文稿中图表应精选。图表中字符和数据应准确无误,且与正文一致。图表题和图表注释需采用中文,图形需为黑白,图中横纵坐标均需表明量和单位,计量单位务必符合国家颁布的最新标准和规定。 8. 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请参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05。参考文献应采用公开发表的文献。参考文献列表按文献在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 9. 文稿内容不得涉密,并请作者提供本单位保密部门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请勿一稿多投,否则责任自负。本刊对文稿有修改权,所发表文章版权归编辑部所有。文稿一经发表,编辑部将随即赠送当期杂志。 10. 来稿请用E-mail投稿,文稿须为WORD格式;请提供作者简介和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手机及E-mail地址。请自留底稿,来稿一律不退。

中药现代化需要中医现代化(精)

中药现代化需要中医现代化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治国研究员 [摘要]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宝藏,中医学必须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保健作出贡献。自1995年起我国已启动了中药现化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中药现化代引发了中医现代化,中药现代化和中医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关键词]中药;中医;现代化; [Abstract]TCM is a great storehou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CM must modernize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more healthy.Our country have start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 since 1995.We have gain great success,but face some difficulties als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 require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The modernization of herb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are relating and accelerating one another. [KEY WORDS] chinese herb,TCM, modernization 一、中医药的现状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传统医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类的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人类的医疗模式也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

辩证看待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及思考中医的现代化

辩证看待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及思考中医的现代化 摘要:当下的中国社会普遍对中医药不重视,甚至出现了鄙视中医的迹象,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其实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看,中医从诞生到现在,它一直为我们中华名族的繁衍起着巨大的作用,一直都在不断地完善,它的理论都在不断地根据临床实践以及疾病的变化而得到丰富和充实。从辩证的角度看,中医药存在它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这为我们在21世纪更好的开展中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科学科学价值现代化 1 何为是中医、中药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中药:指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主要源于中国,除植物药以外,还有动物园,介壳类,矿物类还有少数源于外国的中药,如西洋参,犀角等。 2 什么事科学、科学的特点和科学价值 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科学价值是指科学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科学的价值,即科学的物质价值或有形价值,科学的精神价值或无形价值。(2),科学与社会价值观的互动,即科学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规范,变革社会的价值观念,同时社会价值观念也作用于科学,促进或阻碍科学的进步。(3),科学中的价值,即指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不仅在科学活动中脱离不开价值判断,而且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也或多或少渗透在客观知识体系之中。 3 中医的特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存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始终担负着医疗保健的重要角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而其进程,往往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步。如针灸用具的衍变,由最初的砭石,到后来的骨针、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一直到现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不锈钢合金针,无一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1] 4 辩证的看待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有它科学的一面,虽然有些内容我们目前还无法解释,但这并不代表它就不科学,至少现在看来,中医有很多地方时科学的,比如古代人痘的接种来预防天花,发现青蒿能治疗疟疾,黄连能治疗痢疾等。中医是一门来自临床实践的经验医学,但不完全是经验,也有它对疾病认识的以及治疗方法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又用与实践,并在几千年里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身上不断的使用,不断的补充,修正,不断地完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docx

摘要 :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 是中 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 ,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 , 也成为一大研究热 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 , 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 来, 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 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 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 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 , 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 , 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 ,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 , 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 , 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 , 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 , 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 , 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 (HTS 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 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 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 , 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 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 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 。有研究表明 ,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有 效成分与传统煎煮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相比 , 往往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 [3] 。 (2 超声波浸取技术。超声浸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 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4]。 (3 微波浸取技术。微波浸取技术[5] 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浸取率的新技术, 微波一可使极性分子超高速旋转 , 平均动能迅速增加 , 使其温度迅速升高 ; 二是通过离子传导 , 离子化的物质在超高频电磁场中以超高速运动 , 做转向及定向排列 , 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引发热效应。 3、分离纯化新技术 分离纯化的目的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 尽量保留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 为不同类别中药制剂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6] 。 (1 大孔吸附树脂。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具有大孔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共聚体, 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有机高聚物吸附剂。该技术在皂苷、黄酮、生物碱及其他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已经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7] 。一般情况 , 中药复方提取液经该技术处理后 , 得到的固形物一般仅为原生药的2%-5%,而且吸湿性极强的糖、氨基酸、多肽等水溶性杂质被除去 , 便于后续工序的操作 , 有效部位或成分含量纯度可提高 10-14 倍, 而传统的水煮法约为 30%,醇沉法约为 15%;临床用药剂量可明显降低 [8] 。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9]主要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 纯化和浓缩。 4、制剂新技术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2

500 种中药现代研究2 旋覆花 爲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 ( Rupr. )Reg. 、线叶旋覆花Inula linariae- folia Turcz. 或大花旋覆花Inulabritannica L. 等的头状花序。味苦、辛、咸,性温。入肺、肝、胃经。功能:消痰、行水、降气、止呕、软坚。主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大腹水肿。内服:煎汤(包煎或滤去毛),3?10g ;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乾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大花旋覆花开花时期的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 和旋覆花素(Inulicin) 。花含槲皮素(Quercetin) 、异槲皮素(Isoquercetin) 、咖啡酸(Caffeic acid)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菊糖及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 等多种甾醇。 药理作用: 1. 平喘、镇咳作用旋覆花黄酮对组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痉挛亦有对抗作用,但较氨茶碱的作用慢而弱。小鼠氨水喷雾法和酚红排泌法实验表明:旋覆花黄酮无镇咳和祛痰作用,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50% 旋覆花煎剂0.1ml ,于注射後1 小时有显着镇咳作用,但祛痰效果不明显。 2. 抗菌作用大花旋覆花的根和地上部分之脂溶性及醚溶性部分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咖啡酸及绿原酸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但在体内能被蛋白质灭活。平板纸片法或挖沟法试验表明:旋覆花煎剂(1:1 )对金黄色葡

现代科技革命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学号:2010207032 姓名:王米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科学基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新的革命,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的科技基础。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掀起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层次最高的一次新的科技革命(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一般指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学科,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发展,促进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中医诊断学实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治疗学、直接推动了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中药现代化。同时,中医药的发展既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手段,又要保持自身优势。今天,现代科技条件下发展中医药学的对策,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医药研究的力度,另一方面中医学理论框架也应有所突破。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中医药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篇章。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依据时代的变化、世界的进步与各国的国情,与该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科学基础的,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新的革命,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的科技基础[1,2,3,4]。 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掀起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层次最高的一次新的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为主要内容,袭卷了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新工业国家及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并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5,6,7]。现代科技革命一般指第三次科技革命。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唯物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已是不争的事实,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理论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新的挑战[8,9,10]。现代科技革命促使科技与生产融合,科技直接转换为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现代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主体的力量与需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与归宿[11,12,13]。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是发展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是通过对现象由表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9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9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32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从2019年—2021年。 根据指南方向研究内容体量,建议支持经费总计5.3亿元。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 —1—

1.1.1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评估方法与推广应用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评价方法,建立传承机制与管理平台;以收集15种以上临床基础好、确有疗效的民间实用诊疗技术为载体,在对其名称、源流、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其中3~5种技术,对其临床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建立民间医药特色技术信息管理的平台,建立相关的收集、评估、筛选、知识产权保护与推广应用的机制。 考核指标:完成15种以上民间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收集与整理,按照名称、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情况等要素,形成研究报告,提供操作方法视频资料;完成其中至少3种特色诊疗技术、每种至少300例以上的临床评价,形成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报告,形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编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方法与评价指南》;建立民间医药特色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可以有效运行的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评估、知识产权保护与推广应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 1.2.1重大疾病中医异病同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中医药治疗确有疗效的重大病证,以临床疗效为依据,以异病同治理念为指导,通过审证求因、审证求机、—2—

《中药现代研究进展》教学大纲

《中药现代研究进展》教学大纲 (2009 年修订36 学时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大多数来自于天然产物,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特点。在近代,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引入,使得人们对于传统中药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中药的应用源自中医理论,客观的认识中医、认识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实用性、甚至科学性是我们今天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传统中药在世界范围内既属于传统医学(TCM ),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优势;又能够作为OTC (非处方用药)、或DRUGS (药品)直接治疗疾病。传统医学的优势应该与现代西方医学沟通,现代中药的进展就是追求更多、更新的药品服务于临床、造福于人类健康。 本门课程的开设基于目前中药研究的方向分类介绍其进展情况,引导学生了解中药目前的发展状态,有助于确立研究目标,在学习中药现代研究成果的同时了解该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医中药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识医学、药学与现代各相关学科相结合、并借助用其他学科的思路和技术优势以促进自身的进步。传统医学的发展必须首先立足于继承,保存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寻求有效的发展。 第一章药性理论研究进展 1 教学目的: 1.1 掌握中药、中药学,天然药物的概念; 1.2 熟悉临床中药学的优势和不足,中药安全使用的要求; 1.3 了解中药特点和分类方法。 2 教学内容: 2.1 重点讲解对中药、中药学的古今认识,天然药物的概念以及与中药的关系。 2.2 系统认识传统中药的临床应用特点,简介中药的现代分类方法。 2.3 介绍目前临床中药学的概念、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2.4 重点认识中药的安全性以及常用防范措施。 3.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中医文化意义及现状

中医传统文化对当今人们的生活的作用和意义 近一百多年来,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门轰然打开,国人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医的信心逐步丧失,乃至达到对传统进行不遗余力地批判并欲全盘西化的地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对中医颇有微词,进行了抨击,并引发了几次中西医论争;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解放初期,中医也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乃至今天,近来竟有人在网上发起让中医退出医疗体制的签名活动,可见歧视、废止中医的活动在近现代中国一直未断。这一现象说明相当一部分国人还存在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还远远没有形成共识。那么,作为仅存几项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医学在今天其价值如何?究竟有无存在的必要?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回答,并进而探讨中医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中医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中的作用 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惟一的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科学技术。中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果从阴阳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中儒家突出乾阳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偏重于“阳”;道家强调阴柔的归藏、包容功能,以贵柔尊、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为“道”,偏于“阴”,

那么中医学则是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注重“阴阳和合”,阴阳并重,兼蓄儒道两家之精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文化的复兴离不开中医学的振兴,而中医学的复兴无疑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医学能够重现昔日辉煌也将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中医学的复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复兴的一个引擎,能够为中华文化精神的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中华文化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内核,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源泉,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垂续至今的重要保证。 中医药学的科学体系融会医学、天文、地理、人文、哲学等知识,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其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今天的中国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可以挺直腰杆做自己的主人,有足够的自信来面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自然,我们也应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中医现实存在的问题,直面中医今天所处的困境,以足够的时间、以宽容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中医。中医也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它通过“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浅显的道理向世人证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性,让世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中医为人类提供另一种科学范式 在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中,最能充分体现传统系统思维特色的就是中医学。中医一开始就将人视为天地人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将人体本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成是与天地自然相感应的小环境、小宇宙,这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3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9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3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从2019年-2021年。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 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 1.1.1 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与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与评价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收集15种以上临床基础好、确有疗效的民间实用诊疗技术,对其名称、源流、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进行系统研究;选择其中3-5种技术,对其临床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15种以上民间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收集与整理,按照名称、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情况等要素,形成研究报告,提供操作方法视频资料;完成其中至少3种特色诊疗技术、每项至少300例以上的临床评价,形成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报告;编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方法与评价指南》。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

中药现代研究

试论中医药现代研究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中医现代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医学要发展为现代医学,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研究似为必经历程。中医药现代研究有利于中、西医学研究的接轨,并从中升华出现代医学理论。西医学现在发展水平已经很高,但还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其本身的思维模式还存在着偏颇与局限。现代医学是在植根于现今所有医学(在中国主要指中医学及传入的西医学)的基础上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交汇升华,在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比以往各种医学略胜一筹的一种医学。现代医学并不能被西医学所统筹与涵盖。现代医学理论可以纠正西医学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偏颇,又能给中医学朴素的系统论以科学的诠释与升华。它立足于整体,又洞察局部,它对二者处理的原则能够达到矛盾的和谐统一。西医学要发展,不能不借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思路;中医学要发展,则更必须借助于西医学先进、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有助于自身系统理论的提高与开拓。就目前来看,笔者认为中、西医学要发展为现代医学,二者必须走结合与协同的路子。 几十年来中药现代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中药在药效与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制剂技术、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发展滞后;高效、速效、体积小、单剂量小以及贮存、携带方便的优势大品种不多;产业化过程中对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应用不够。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这些不足,关键在于缺乏现代化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有效指导和支持。 我们认为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科学、现代医药学接轨,将中医药概念、理论作客观、规范、定量、准确的描述,并采用现代科学实验分析的方法,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和阐释。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药学的发展无不建立在雄厚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上,现代医药学之所以发展得很快,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随时都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吸纳进来。 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是21世纪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医药学与现代生物学、工程学,以及其它学科的广泛结合,也将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近40年来,中医药学与包括现代生物医学在内的多学科边缘领域研究,已经获得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资料,为21世纪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进程中,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数据库和智能化分析处理系统是一项重要工作。这一系统的建立,将为中医药教育、科技工作者和中药产业开发提供一个可资研究和利用的平台。其次,建立智能化中医药文献分析处理系统,使其在五千余种古代文献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具有对大量文本信息进行存储、检索、考证、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此外,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重点领域还包括:中医定量诊断技术的现代化装备;用于证候分析与诊断的基因芯片技术;现代中药制造工程;外治技术工程;中医药数据库建设及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系统研究开发工程等。 中医药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很广,涉及理、法、方、药及管理、教育等诸多方面。因此,必须根据本学科的自身特点,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学战略思想,构想优先发展领域,实现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战略性突破,从而带动整个学科的全面发展。 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相通的,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对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从西方医学的研究内容上寻找中医证候客观参照系是可行的,而且十分重要。疾病是西方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西方医学赋予其许多客观内容的载体,可以作为中医证候研究的客观参照系。 以疾病作为证候研究的参照系,中医证候研究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用已经存在的疾病研究结果与证候研究结果对比,进行证候释义性研究,赋予中医证候以客观性内容。比如,以肾虚证、血瘀证、脾虚证等为代表的中医证候研究,就是以疾病理论作为客观参照系,阐明了其基本的客观规律;第二,疾病与证候的结合研究,赋予双方更多的客观内容,即通过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医证候理论,同时也发展了疾病理论。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9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 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7年—2019年已围绕上述6大任务发布了三批指南。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结合专项整体实施部署情况,2020年拟在任务“中药资源保障”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方向部署项目,实施周期2020年—2021年。根据指南方向研究内容体量, —1—

拟支持经费约0.5亿元。 中药资源保障 1.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 1.1基于土壤特征的道地药材品质形成机制及产地溯源研究 研究内容:以10种代表性常用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围绕道地药材形成过程中土壤特征与道地药材独特品质因子的形成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道地产区土壤特征的本底调查及稳定同位素指纹分析,结合多谱学技术获取的道地药材品质因子,集成建立多元标准化的道地药材品质因子及产区土壤特征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分析提取变量特征并建模,结合全局优化的方法构建土壤与道地药材品质因子的关系图谱,揭示基于土壤特征的中药道地性形成科学内涵。同时,基于同位素分馏原理、土壤特征—药材品质转化规律和地球大数据系统等信息关联分析,建设现代技术的道地药材溯源检测技术集成,构建道地药材产地真实性溯源平台。 考核指标:挖掘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关键土壤特征,建立多维标准化的土壤特征可实际应用的大数据平台1个;构建示范性土壤特征与道地药材品质因子形成的关系图谱不少于10套;基于稳定同位素和元素指纹土壤特征与大数据关联分析建立道地药材产地溯源数据集不少于10种;构建道地药材产地真实性溯源平台1个,实际判别、验证准确率不低于80%。 支持年限:2020年—2021年 —2—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姓名:刘曙辉学号:5801308021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优秀文化数不胜数,中医中药作为我国的医药博大精深的理论流传到今天仍然深受人们认可,常年作为国人看 病就医的首选,它的发展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粹的传承和发扬。在工业化、信息化的当今社会,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也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因其源自天然,毒副作用小,而具有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等综合作用。近年来,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潮流兴起传统天然药物日益展现出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产业前景,已成为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一、什么是中药现代化 将中药的使用从粗放型向规范化转变,与现代药学技术相接轨,这个说法说要比中药现代化更准确一些。 中医药现代化必须走系统医学的道路。也就是说,必须彻底摆脱西医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在系统论指导下的医学研究,才是中医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医现代化走中西方思维方式互补之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西方人惯用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即将整个世界(包括人自身在内)作为一种外在的对象进行研究,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截然分开,相互对立(即主体和客体呈二元性)。 简单地说,就是从传统中药发展提高到现代化中药;具体地说,中药现代化来源于传统中药的经验和临床,依靠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手段,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符合并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可在国际上广泛流通。这个过程,就是中药现代化。其具体内容包括:中药理论现代化、中药质量标准和规范的现代化、中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中药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和提高中药产品国际市场份额。

简述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摘要101 邝荣初5801310012 摘要:本文从中药现代化的含义谈起,依次讲述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途径及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含义意义途径创新技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和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和辩证施治的规律及历代治疗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经加工成的剂型。由于它确有疗效,受到广大病人的欢迎。当今世界在“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寻找天然药物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中药以其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疗效、毒副作用少等特点,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同时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难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一些国家正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始了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医药市场逐渐开始接受天然复方药物,这给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目前中药的状况不容乐观,不仅在与国外天然药物的竞争中传统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而且中药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也受到挑战。为了振兴中医药事业,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掘中医药宝库,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中药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闸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 一、中药现代化的含义 中药现代化不是中药西制中西药的区别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换言之,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和使用的,并非把膏、丹、丸、散改成片剂、胶囊就是中药现代化了。有人把传统中药膏、丹、丸、散的剂型变成片剂、胶囊等新剂型说成是中药西制 这完全是误解。片剂、胶囊只是制药技术和剂型发展的一种形式,与中药或西药的内涵无关。西药可以制成的剂型中药同样可以做。也就是说,中药现代化并不是中药西制。 中医药现代化包括以下含义: 1.保持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征、特色和优势,体现继承、移植、创新相结合的思想,实现对传统的超越;2.进行现代语言的表述和现代科学的阐述,具有时代特征;3.具有现代科学品格,形成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开放系统,实现多学科兼容,在确定自我主体的前提下,进行宏观和微观、传统与现代的渗透与互补,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中医药;4.实现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整合、更新,构建严谨的方法学体系,形成科学模式,建立中医学自身标准系统;5.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认知系统与理论事实;6.走向世界的“双相接轨”能力增强;7.能在实践中不断纠正、改善自我, 使之成为动态发展的科学体系, 具有明确的自身学科前沿;8.中医药研究开发与产业现代化,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体系。总之 中药现代化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把具有疗效的中草药用科学

中医药的现代意义

中医药的现代意义 【摘要】从文化进步的角度对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从尊重科学的角度对中医药符合保罗?萨迦德提出的多元科学划界标准;从维 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对中医中药在保持生态平衡,防止土地沙化领域起着重要 作用;从人道的角度:中医药提倡“仁”术,人性化治病;因此我们有充分的 理由证明中医中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医文化;中医药发展;中医基础 Abstract: TCM is closely related and promotes each other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cultural improvement; multi-science standard put forward by Polo. Sajade is defined to TCM from the angle of respecting science; TCM functions importantly to keep ecological balance and prevent land sandization from the angle of preserving multi-biology; TCM sponsors “beneficiary” for humane treatment; thus we are fully convinced to prove TCM' s important social value and practical meaning. Key words: TCM culture; TCM development; TCM basis 近日,拜读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的一篇《告别中医中药》,其内容着实不 能令吾等信服,故借此文以抒拙见。 在20世纪20年代,以胡适、鲁迅、梁启超为首的历史人物掀起了一股“废医热潮”,但中医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而是相继涌现了范文虎、陆仲安、祝味菊、曹颖甫、陆渊雷等名医。1920年,主张废医的胡适被诊断为“糖尿病”,经西医治疗一段时间未见起色。后由当时上海的名医陆仲安的一番诊治,竟得治愈。胡适曾在陆仲安的《秋室研经图》上题词:“……如果能使世界的医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学药的真正价值,这岂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无独有偶,大文豪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女士曾患阴道炎症,四处医治无效后经服乌鸡白凤丸而愈。可见,中医中药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如此尔等从文化、科学、生物、人道四方面来论述中医中药不仅现在,而且将来也是会永远存在和发展下去的。 1以文化进步的名义 1.1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基础 要全面、深刻认识中医学,必然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加全面 理解、透彻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诊疗经验、临床思维,也才能做好学术继承、 理论教学工作。中国文化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从勤劳耕作出发建立了一整套 精神原则……这是一种似浅实深、似散实精的文化遗产。如果认为割裂中国传 统文化与中医学的联系,仅仅用现代科技、现代哲学、现代思维方式认识中医, 将大大影响中医学的传承质量。因此我们也应当深刻看到,出现这种“反对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