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县历史文化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远县历史文化概述
(贾尚卫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怀远建县于公元1291年(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取“怀念远方,不忘收复中原之意”为名。

位于安徽省北部,蚌埠市西部,淮河中游,淮北平原的南缘。

距安徽省省会合肥119公里,距蚌埠市23公里。

分别与6个地市9个县区接壤。

东界蚌埠市淮上区、禹会区、固镇县、滁州市凤阳县,西与亳州市蒙城县接壤,南界淮南市大通区、潘集区,北与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埇桥区毗邻。

地处北纬32º43′--33º18′,东经116º43′--117º19′。

区域面积24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3万亩。

总人口12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4.1万人,现有19个乡镇,其中10个镇,9个乡,365个村委会。

乡镇平均人口6.6万人。

县人民政府驻地涡北新城区。

怀远历史悠久,相传四千多年前,这里为涂山氏族聚居之地,时称涂山氏国。

相传大禹治水到此,于涂山南麓大会天下诸侯,取涂山氏女为妻,留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好传说。

境内交通四通八达。

东有蚌怀公路与京沪铁路相接,
南有蚌淮公路和淮南铁路相接。

界阜、蚌宁高速公路、307省道横穿东西,合徐高速公路、206国道、225省道纵贯南北。

淮河、涡河、茨淮新河等河流长年通航,形成了里外通畅、纵横交织的水、陆交通网络。

县境依山傍水,历史文物、名胜古迹众多。

一、古遗址
1、双崮堆:位于县城北,今五岔镇普渡村南300米,宿怀公路东侧,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50米,高4米,以遗址有两个崮堆得名。

根据标本和文化堆积层分析,崮堆遗址为新石器早期遗址。

2、禹会遗址:亦称禹墟,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淮河东岸。

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200米,经省考古所鉴定属新石器文化遗址。

3、唐崮堆遗址: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唐集镇唐集村西200米。

呈正方形,150米见方,高3米。

经省考古所鉴定为商周时代文化遗址。

4、果园寺: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今淝河乡中南村南淝河之中,四周环水,为一土岛,呈椭圆形,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高出水面7米。

唐代曾在此建有果
园寺,故名果园寺遗址。

经鉴定,上层为商周时代文化遗址,下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二、古建筑
㈠庙宇寺院
1、禹王宫:位于县城东南,淮河东岸的涂山之巅,何年始建,无考。

庙内主要建筑有禹王殿和启母殿,禹王殿的正面是泥胎彩绘的大禹塑像,身着黄服,头戴冕旒。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1982年重按原样修复。

1985年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启王庙:位于荆山之巅,建于何年无考。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为日军所毁,现又修复。

3、三皇庙:又名先医庙。

位于荆山北麓白乳泉黄土岗顶。

始建于宋代。

是古代祭祀医神之庙。

庙内塑有伏羲、神农、轩辕的泥胎塑像,故名“三皇庙”。

建国后,神像被毁,1985年开始重新修建。

4、大圣寺:亦名功德林。

位于白乳泉东首100米处。

始建于宋雍熙元年(984年),元朝废弃。

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

是古人祭祀国泰年丰之地。

现权存院廓。

5、关帝庙:位于荆山北麓(现怀远一中院内)。

明嘉
靖十一年(1532年)邑人张锡、梅烈、路环等协力所建。

殿内原供关圣大帝神位。

建国后神位被除数毁,建筑仍在。

但因年久失修,已破旧不堪。

6、纯阳道院:亦称吕祖殿。

位于白乳泉院内座南朝北,砖、石、小瓦结构,清光绪年间由邑人宫尔铎捐赠修建。

大殿四间,正厅有吕洞宾铜留铸像一尊,重250斤,毁于“文化大革命”,1983年重塑。

㈡楼亭祠坊
1、青云楼:又名梓潼阁。

原建于县学尊经阁后。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5年)县丞陈世佩等捐资重建于抱璞岩右侧。

楼内有唐朝胡曾的《抱璞岩》诗碑。

还有宋黄庭坚《大雅堂记》、元赵孟頫书《春夜宴桃李园序》及清朝陈宏寿、梁书法家的手书石刻,冯梦龙等九老唱和诗等。

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现仅存戏楼一座,瓦房6间,1982年8月20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望淮楼:位于荆山北麓白乳泉院内。

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是安徽省督军马联甲赴亳县禁烟过此,捐款于白乳泉西北侧兴建。

楼分两层6间,砖、石、小瓦
结构。

楼上留有历代文人墨客的名联。

1965年现代诗人郭沫若亲笔为“望淮楼”题字,更给望淮楼增辉。

3、梅风亭:亦名梅发亭,位于白乳泉右侧数十步的山坡上,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怀远驻军首领龚梅风奠基,民国十七年(1928年),长淮水上警察局局长梅发奎捐款建造。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邑人王自修将亭改名为“半山亭”,此亭至今保存完好。

4、桓傅故里石坊:位于县城西北35公里龙亢集涡河北岸。

龙亢乃东汉太子少傅桓荣的故里,相传桓荣被拜为太常时,龙亢就建有积善门,后人为纪念这位经学家,在积善门南首建一石坊,高5米,宽4米,上镶有石刻“桓傅故里”四字。

明万历四年(1576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

1955年,因筑涡河大堤被拆。

1984年10月,龙亢区公所按原形重建。

5、双烈祠:位于白乳泉右侧上方数十步:“梅风亭”旁,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县政府拨款兴建,青砖小瓦,古朴无华,周围松柏掩映,庄严肃穆。

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宋玉琳、程良二烈士而建。

三、古墓葬
1、桓氏墓:位于县城西北35公里,今龙亢镇关庙村唐庄东250米处,系东汉大经学家桓荣家族墓。

桓荣,字春卿,龙亢人,东汉经学大师,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被光武帝刘秀拜为太子少傅。

刘庄即帝位后,封其为关内侯,死后明帝亲自这其送葬。

墓有两座。

南墓葬长80米,宽50米,高8米;北墓长50米,宽40米,高6米。

1982年8月20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平阿山古墓群: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平阿山栋麓缓坡上,有古墓多座。

现存有三座大型夯土墓葬,墓底直径20米以上,高约4米。

系汉代平阿国贵族墓,地方人称皇姑坟。

1982年8月20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常遇春祖墓: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今常坟镇东北300米淮河大堤之下,系明代开平王常遇春之曾祖、祖父母、父母墓葬。

常遇春,字伯仁,常坟永平村人,在北伐回师途中暴亡,卒年四十。

朱元璋追封开平王,为其举行隆重葬礼,葬于南京明孝陵,其曾祖、曾祖母、父母死后
均葬原籍,墓前修有神道,两侧置有石羊、石狮、石人、石马等石雕。

1954年修筑淮河大堤时,被压于堤下,现仅存几土冢。

4、年富墓: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今梅桥乡杨楼村北青沟南岸。

年富,字大有,明天顺八年(1464年),因疽病殁,终年70岁。

墓前原有神道碑,亭堂,现已荡然无存。

墓冢封土高1米,方圆不足15米。

1982年8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革命文物
㈠革命活动旧址
1、中共淮上地委、淮上行署旧址:位于县城西北35公里,龙亢镇的城隍庙内。

民国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940年至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淮上地委,淮上行署设置此处。

新四军四师司令员彭雪枫等领导人曾在此举行重大会议。

旧址原有大殿三间,东西廊房数十间。

1、新四军四师抗日指挥部旧址:位于龙亢镇钮湾村。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新四军四师彭雪枫师部设在钮文忠家堂屋,东厢房为彭雪枫卧室,现床,盆架,坐椅尚在。

㈡革命文物:
1、毛泽东主席电令:1959年在县内发现,复印件现存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2、彭雪枫手迹: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征集保存。

五、名胜
1、涂山:亦名当涂山,俗称东山。

位于县城东南,淮河东岸,主峰海拔338。

7米,面积17平方公里,与荆山夹淮并峙。

涂山主峰建有禹庙,亦称禹王宫,庙西南侧有聚仙台,卧仙石等,涂山上还有启母石、安邦石、定国石、锣鼓石等名胜。

2、荆山:又名宝玉山,俗称西山。

位于县城南面,与涂山隔河对峙。

山高258。

4米周围17华里。

山上名胜众多,有白乳泉、禹王像、卞和洞、三圣寺、凤凰池等,荆山盛产石榴,驰名省内外。

3、白乳泉:位于城关镇南荆山北麓。

该泉因泉水甘美呈乳白色而驰名。

苏东坡曾誉其为“天下第七泉”,泉上建有一亭,泉南有纯阳道院,西有望淮楼,东有双烈祠等景色。

白乳泉公园四周,峰峦耸翠,榴林似海,山辉川媚,无限风光。

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对外开放。

4、卞和洞:又名抱璞岩,位于城关镇南荆山北麓。

相传为春秋楚人卞和献玉归隐之所,故名。

洞为天然卵形巨石横嵌叠架而成,周围怪石峥嵘,壮观异常,洞深6米,宽12米,高3 米,可容纳数十人,明万历年间,辟为景点。

5、启母石:又名望夫石,位于涂山禹王宫西南侧半山坡上,宛如人形,远远望去,好似一位妇人,沉静端坐在那里。

当地人又称石婆婆。

6、凤凰池:位于荆山南天门西侧,相传因有凤凰在此栖息而得名。

池宽5米,长约10米,深3米,原有积水终年不竭。

明代杨瞻所题“凤凰池”碑刻,矗立池旁,仍保存完好。

7、圣泉:位于涂山之巅,禹王宫西侧。

圣泉之水,澄滢甘洌,大旱不涸,四时不竭,汲其煮茗,芳香四溢,泉上摩崖石刻“圣泉”二字,相传为宋苏东坡携爱妻与二子游涂山时亲笔所书。

六、古树名木
1、陈集君王古银杏树:位于君王村西约50米处,有
棵千年古银杏树,相传植于唐代,距今已一千多年,树高20余米,周长7米。

现长势茂盛。

开花结果也较多,已被列为国家保护的古树。

2、石榴:怀远石榴栽培,相传始于唐代,文字记载见于明代。

怀远石榴有十几个品种,1958年后曾销往英国、马来西亚、罗马尼亚、菲律宾等国及南洋群岛。

怀远石榴以皮薄籽大、味甘甜闻名遐迩。

1985年11月被评为名特产品参加国家农牧渔业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名、优、特、新、稀农副产品展览”。

七、有历史价值的水系
1、淮河: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于三河尖流入安徽省境,于南湖村东南1000米处入县境,经荆、涂二山峡谷,东流蚌埠闸出境,流经怀远39。

5公里,县内流域面积289平方公里,在县城东北与涡河相会。

平均水期水深5—12米,水面宽240—400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815立方米。

常年通航,河内盛产鱼虾。

2、涡河:源于河南省开封市黄河大堤南堤。

于蒙城县界沟入境,至县城东流入淮河,过境约55公里。

县境流域面积154。

6平方公里。

平均河床宽约150米,水深5
—8米,平均流量每秒456立方米。

河内盛产鱼虾,常年通航。

八、现代代表性建筑
茨淮新河上桥枢纽工程:位于县城西南部姚山乡境内的茨淮新河上。

整个工程由中央投资,省里施工。

1972年始建,1982年竣工,主要由节制闸、船闸、抽水站、灌溉引水涵、排水涵等10个工程组成,节制闸是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浇筑,全长194米,21孔,每孔净宽8米,最大泄洪量为每秒2900立方米。

船闸长130米,净宽12米,最低通航水深为2。

5米,通航能力为300吨级,抽水站装机6台,总机容量为9600千瓦,水泵为直径2。

8米的立式轴流泵,最大扬程8米,流量为每秒120立方米。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