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

作者:李树

一、行为经济学及其形成动因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初走红的理性预期学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大量采用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的方法,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行为经济学认为,主流经济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种呆滞的假设基础上,即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其实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导引的成分。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表明,利他主义、社会意识、公正追求等品质和观念也是广泛存在的,否则无法解释当代志愿者、环保运动等社会现象,无法解释许多超额奉献和献身精神,无法解释人类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人本身就不是那么“理性”的,经济活动因此也不是那么“理性”的。例如,股票市场并不是对公司的现实,而是对投资者的情绪作出反应,而人的“表象”思维、心理定势、环境影响往往导致并不理性的错误。行为经济学家们认为,事实上,从李嘉图、马克思到凯恩斯,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把复杂的心理学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可以追溯到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斯密曾运用这种方法分析“经济人”的行为,但却简单地把个人的经济行为理解为赚钱或谋利。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只需调整税收和财政政策,就可以稳定经济、结束衰退,但却制造出一个新的名词:滞涨(stagflation)。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货币主义者的断言,还是理性预期学派,或是后凯恩斯主义都有一套时髦的理论,但现实的试验结果也未能如愿以偿。即使是供给学派以拉弗曲线(Laffer Curve)为依据预言,降低税率就能消除赤字,但这一预言还是落空了。

为什么传统主流经济学会面临如此困境呢?其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对人类行为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对人类行为的简单化、机械化、空壳化的定位。传统经济学究经济问题时,往往把人的行为看作是机械的,或者只是着眼于对资本、资源、市场、价格、利息和失业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而忽视对经济现象中人的行为及其心理作用的研究。著名心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D.kahneman)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韦尔斯基(ersky)教授强调指出,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且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本能、偏见、歧视和嫉妒等

(M.Levinson,1985)。但这些因素在传统经济学中被有意无意地抽象掉了,因此现实中存在许多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同时经济预测也常常出现较大误差。在此种情况下,经济学家们为了使理论更好地符合现实,只得另辟蹊径。一批西方经济学家把研究视角投向经济现象背后,试图发现牵动经济现象的活的主观因素和心理因素。于是,以心理分析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有机结合为基础的行为经济理论便脱颖而出。

实际上,行为经济学的异军突起并非偶然。在传统经济学思想里,行为分析就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新古典经济学中“效用”概念,就是一个心理与行为科学术语;而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之基石的“三大心理定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投资倾向递减、灵活偏好)就是纯粹的心理学与行为科学范畴。李斯

(A.Rees,1968)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社会寻求物质满足需要及欲望的社会科学。”罗宾斯(L.Robbins,1962)认为:“经济学把人类行为纳入目标与具备多种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关系中加以研究。”马歇尔(A.Marshall,1962)指出:“关于欲望的研究,人们可以从行为的研究中得到许多借鉴。”斯蒂格勒

(E.J.stigler,1987)也强调,经济学“分析的主要因素是人,是那些反过来受到我们分析的实践和政策影响的人。”在这种思想认识下,又正值传统经济学困难重重,行为分析以空前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学者,使得行为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发展。[pagesplitxx]

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行为,所谓经济行为,在经济学家看来应该是“指人在两种稀有资源之间进行决策和选择以达到满意利用的决策行为和选择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定义略显狭窄。尽管行为经济学家承认“确定人的行为的一般原理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理解和预见在特定情况下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经济过程”,研究兴趣在特定经济行为,即特定条件下具体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

1、消费行为。传统经济学提出“消费支出是收入的函数”,同等收入条件下,人们将支出相同比例的收入,收入一旦确定,就可以对消费总量作出精确预测。行为经济学认为,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消费支出不但受收入量的制约,而且还是消费意愿的函数,受消费动机、消费态度的影响。比如,在心情愉快时,人的行为活动就要积极一些,能动性就要强一些,其消费动机也就增强。其实,“积极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的作用,消极情绪对人的情绪有减力作用”这是行为科学规律,心理学教科书上已经描述得很清楚。因此,只要是人的消费不是受预算的硬约束,那么消费行为就应受消费动机和消费态度的影响。行为经济学立足于行为科学来解释消费行为是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

2、广告行为。广告的目的在于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控制消费意向,促进消费。行为经济学目前主要研究改变消费态度是情感、认知二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目前,广告业界把理性广告与情感广告结合起来的广告行为,把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结合起来的广告策略,以此来获得更好的广告效果的做法,实际上就是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应用的具体表现。

3、企业家行为。目前研究重点是决策行为。传统经济学把企业家视为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提出“以最小耗费获得最大价值”的决策原则。行为经济学则采纳了西蒙(H.A.Simon)的“有限理性”的思想,认为企业家活动的现实行为环境特点是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竞争性,不可能获得最大价值、最小耗费的信息,只能在有限信息基础上寻求价值与耗费的最大差距,即寻求满意决策。

4、投资行为。投资行为属于风险性行为,无论企业或个人心理上都倾向于回避风险、追逐稳定,只有在选择的货币期望值大到足以弥补风险代价,或结局直接危险或损害企业或个人利益这两种情况下,冒险行为才可能发生。对此的研究涉及到投资动机与行为偏好。不同投资动机推动下的投资行为,其具体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行为偏好在投资中主要表现为对风险的态度,每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行为偏好,而且投资者之间的行为偏好往往都是不相同的或者有差异的。由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