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
际
贸
易
概
论
-学习报告班级:生技12-1
姓名:
学号:********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摘要: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然后探讨了各个时期国际贸易的变化,最后简要概述了当前形式下的国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资源问题,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当时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没有对外贸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上述状况。
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这直接引致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的出现。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税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
(二)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
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
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虽然有限,但对手工业的发展促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三)、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国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增长。
到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了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明显的发展。
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当时国际贸易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这个时期从总体上说,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相当小。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虽然源远流长,但真正具有世界性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之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国际贸易额急剧扩大,国际贸易活动遍及全球,贸易商品种类日渐增多,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各具特征。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16~18世纪中叶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
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这为国际贸易的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
地理大发现更是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从而扩大了世界贸易的规模。
这一时期的盛行的贸易思想是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重商主义使部分国家有了充足的资本积累
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
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得以建立并广泛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可供交换的产品空前增加,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
另一方面,大工业使交通和通讯联络发生了变革,极大地便利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占主流地位的贸易思想有绝对优势理论。
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深刻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
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
错误主要表现在,认为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本性所决定的。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认为国家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将只适用于某种特例的贸易模型推广至对普遍存在的一般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正是李嘉图在发展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一大贡献。
一旦出现此种等优势或等劣势的情况,即便具有相当的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就不再灵光了。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际贸易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第一,国际贸易仍在扩大,但增长速度下降,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
截止到第一次界大战前,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但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速度已经下降了。
第二,垄断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经济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们在控制国内贸易的基础上,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据了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使国际贸易成为垄断组织追求最大利润的手段。
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明显形成了大型垄断组织瓜分世界市场的局面。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理论有要素禀赋理论,指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引入了两种生产要素来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缺点是假设条件过于苛刻;单纯强调生产要素的供给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仍属于一种静态分析方法。
另一种是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对战后美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却发现,美国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
产品。
这与赫--俄模型刚好相反。
里昂惕夫对传统理论有修改补充的作用;首次运用投入产出的方法,并定量分析,这种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是,里昂惕夫悖论从阶级性上,他们掩盖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要性质,仅仅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研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格局和比较利益。
理论体系上表现为分散性、片面性和不完整性。
三、当代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迅猛的变化,科技进步的速度不断加快。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概括说来,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有以下一些新特征。
第一,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产值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
第二,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新商品大量涌现。
制成品、半制成品,特别是机器和运输设备及其零部件的贸易增长速度,石油贸易增长是迅猛,而原料和食品贸易发展缓慢,石油以外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第三,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统治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加强,国际贸易已从过去发达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的场所。
第四,从贸易政策和贸易体制来看,从战后50年代到60年代,贸易政策和体制总的特点是自由贸易,70年代以来,贸易政策有逐渐向贸易保护主义转化的倾向,国际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走向管理贸易,国际贸易的垄断进一步发展。
1995年1月1日,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进入又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贸易理论有新生产要素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动态贸易理论等。
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
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打破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两个关键假设后,为解释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开辟了新的源泉,新贸易理论得以发展壮大。
四、分析展望
从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尽管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前进的。
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这是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各个国家都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的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竞争和合作,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