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死亡诗社》中的教育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死亡诗社》中的教育理念

1

文学院师范三班

戴亮亮

浅谈《死亡诗社》中的教育理念

1 文学院师范三班戴亮亮

前言“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句,也是死亡诗社的开篇之辞。之所以把它作为开篇引言,是为了告诫,教育带给我们的不应该是被供奉在圣殿高堂的鲜红的成绩,更应该是解放天性后的自我,比如梦想、激情、血性和责任。

关键词教育目的双向沟通素质教育独立个性因材施教家庭教育

就如同威尔顿预科学院宣称的“传统、荣誉、纪律、优秀”一样,他们采取及其严格、守旧的教育方法来教导学生。以“培养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为目标并“对他进行一板一眼教育”的麦卡利斯特老师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他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内容仅仅限于书本知识理论,整节课连珠炮般像学生提问,学生们一个接一个机械地举手快速回答,回答错误则受到严厉的批评。这样高压的课堂换来的是学生们的怨声载道,“感谢上帝,我想我一分钟都坚持不下去了。”但

是仍然有许多的家长愿意送孩子来到这所学校,因为这所学校升学率高并且百分之七十五都进入了名牌大学。男主角尼尔的父亲就是如此,按照自己的愿望想要设定安排好尼尔的人生,不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不容许尼尔的顶嘴与一丝反抗。

在我看来,这样的教育,出于一种及其狭窄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应反应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但这种古板的教育方法却仅仅满足于成绩的需求,却忽视了对学生本身的素质发展的要求和期望。不论什么样的学生,都采取同等高压的教学方法,不容质疑,也不容许学生们有自己的想法。伯特兰·罗素曾言:“规格化是罪恶之源”。。威尔顿预科学院的教育方式,在当今看来,即是一种片面性的“应试教育”,他们将学生都看为没有独立个体的人,极大束缚了学生的天性,削弱甚至扼杀了学生对于追逐梦想和自由的激情与勇气。这样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流水线产出的工艺品,保证了“使用质量”,但是每个人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特色,平凡无奇。而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可见教育应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应该是单方面由施教者决定,而是取决于施教者和受教者双向的沟通,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合适的教育方式呢?《死亡诗社》在接下来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诠释。而这种诠释,新来的基廷老师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师,吹着口哨进入教室,没有一点威严的样子,在学生们诧异的眼光中悄悄拉近了教育者和施教者的距离。此时在同学们的心里,对这个老师的授课已经抱有

隐隐的好奇和期待。果不其然,基廷老师没有采取“填鸭式”教学,第一节课将他们带到挂满照片的走廊,让他们用心倾听照片里的忠告——“抓紧时间,让你们的生命不同寻常。”他称教材中的话为不实用的“屁话”,让学生们的前言全部撕去,学会自己思考,依照自己的感觉去欣赏诗歌的语言,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让同学们在校园随意行走,即使跟在他人后面也要坚持自己的步伐节奏,不要轻易被他人所影响;还鼓励同学们一个一个轮流站上讲台,去体验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待世界,寻找自己的声音……

两者相对比,可见基廷老师快乐教学的魅力。基廷老师的教学用自己独特的轻松幽默的方式,吸引同学们对于课堂的兴趣,是好奇逐渐转变为热爱。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吸收尤被迫转变为主动,效率大大增加。他还创建了一个宽松自在的教学环境,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不会背训斥顶嘴;建立起一个较为优秀的素质教育的范本。何为素质教育?即是满足个性化、人性化、特色化的教育目的,秉承使受教者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为当今社会所倡导。他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搭建双向的沟通桥梁。他提倡的不是高分,更多的是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诗歌的热爱和激情,培养他们坚持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些,统统都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如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认为:“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能。”在基廷老师眼里,这群孩

子不是获取高分的机器,他们总有一天要成长,要独立,要走向未知的社会。条条框框的理论不能教会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能使他们明白在流言蜚语中如何更好地坚持自我,活得精彩。所以基廷老师勇于打破权威的束缚,在学生们撕下教材前言的同时,他们长久得不到解放的灵魂似乎也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被释放,真正呼吸到了自由的气味。威尔顿预科学院对于他们,不再意味着“嘲弄、颓废、恐怖、排泄”,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体验。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浑浑噩噩;没有无休无止的问题需要回答,也没有严苛让人难堪的批评,从那一刻起,他们拥有了和以前不同的全新的自我。不但对每一节诗歌课充满了无比的期待,更点亮了追寻人生梦想的灯塔。这一切的改变,都证明了,他们不是没有独立人格的玩偶,他们只是缺少推动他们前行的力量——基廷老师。就像这部电影的另一个译名——《春风化雨》,基廷老师采用素质教育的模式,逐渐打消了学生们对课程学业的消极甚至是恐惧,像春风一样轻柔抚慰他们尚且青涩的心灵,浇灌出他们茁壮成长的人生树苗。

除了素质教育的魅力,基廷老师在教学中还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最早是孔子对其弟子采用的一种施教方法,孔子劝子路听到后应三思而后行,却对冉有说听到后应立即实行。公西华不解,孔子对曰:“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根据弟子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劝诫教育方式,更好弥补性格中的缺陷,推动学生个人的发展。

《死亡诗社》中的托德是一个较为内向羞涩的孩子,每当走上讲

台,面对众人,他就无所适从,紧张结巴,不敢说出心中所想。基廷老师看出他胆怯的心理,采用“孔子式”的教育方法,“逼”他咆哮,因为“咆哮是一种灵魂大声的呼喊”,适时鼓励,让他第一次在众人面前释放自己的激情,勇敢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还鼓励尼尔勇敢追求自己热爱的戏剧梦想,与父亲长谈,争取理解。

作为一个老师,基廷无遗是成功并且令人敬佩的。他能理解孩子们的胆怯紧张等个性上的缺陷,却不会置之不理,以所谓“宽容”的态度使他们的负面情绪如杂草般蔓延。他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采取鼓励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勇敢走出第一步,打破以往僵化的“我不如其他人”“我做不好”的自怨自艾的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得到最佳发展。打破学生僵化的思维,重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样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比起原有刻板的提问惩罚,更具有灵活性。一方面,更能培养学生真正的素质能力,使他们获得了从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切合了教育目的,引导学生走向不一样的各自精彩的人生,而不是只会钻营书本的老学究。

然而,尼尔在父亲重压下选择放弃了热爱的表演事业,在深夜饮弹自杀。学校将所有责任推到基廷老师身上,声称是基廷老师的“教唆”毁了尼尔本来“优秀的人生”。使得,对于他们而言,优秀的表现在于遵守严苛的纪律,不违背父母的期望,成为威尔顿预科学院史上又一个可以夸耀的人物。可是这样的生活却不是尼尔所要的,抗争无果的他选择了以最激烈的死亡来表达自己的无可奈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