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再现与刻板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再现与刻板印象

2005年02月16日09:39 人民网

王维佳

【内容提要】本文集中介绍了刻板印象的概念和大众媒介在刻板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列举大众媒介对特定国家、种族、年龄、性别和职业等社会群体的再现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受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来说明在大众媒介中,特定群体总是以特定的形象被再现出来这一现象,并试图用霸权理论和这一领域内已有的各项研究结论来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再现刻板印象霸权分析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附着在以媒介为节点所编织的高速网络之上。当个体间跨越空间且迅捷无比的信息交换得以实现之时,大众媒介的触角也伸向了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越来越深地被淹没在媒介文本的海洋之中,依靠媒介提供的信息去了解自己生活之外的、原本须亲身体验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可否认,现代化媒介使得信息能够用以往难以想象的速度迅疾地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意义上的资源稀缺和效率底下的问题,成为社会中意义和物质交换的巨大推动力。然而,人为因素的存在和技术上无法克服的天然局限性的制约造成了大众媒介中的真实与现实世界的真实之间的不等同关系,对于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媒介获取信息的人们来说,这种不等同关系所带来的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信息不完整甚至偏颇会造成他们对特定问题、事件和人群等等认知的不完整甚至扭曲。这种情况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由媒介再现所造成的人们对某社会群体或种族、国家的刻板印象。

什么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在英文中被称为stereotypes,这个词有着十分有趣的来例,早期的印刷排版工

人是按照字母的顺序查找字模来排版的,在这样的过程中,为了方便起见,他们把经常联合使用的词的字模捆绑起来,每次遇到连用就直接使用捆绑的字模而不必分别查找几次,以此加快排版速度。这些被捆绑起来的字模就叫做stereotypes。后来,刻板印象的词义得以延伸,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指“以选择及建构未经发展的、概括化的符号,将社会族群或某群体中的个别成员予以类别化的做法。”(1)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因此,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所以,它通常成为人们简化认识过程,迅速适应环境的手段。但是,这种固定的,高度概括的方式不但有可能是非常片面的,而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结果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成见。

媒介文本中的刻板印象

在传播学领域内,学者们对于刻板印象的研究普遍集中在媒介对人们形成刻板印象所起的重要作用上。的确,既然媒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成为人们认识其他社会群体的主要途径,那么对于人们头脑中关于这些人群的刻板印象的形成来说,媒介文本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有关亚非拉地区的人群在北美和欧洲主要国家的大众媒体文本中所展现的形象的研究已经很多见,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就是发达国家的媒体怎样通过刻画发展中国家人群的形象来促成受众的刻板印象,并以此来维持霸权的稳定。爱德华·萨义德在1978年完成的《东方学》就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在他看来,西方知识分子对于中东和印度的偏颇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自身权威地位的肯定并试图将这种权威正当化的努力。索哈特和斯塔姆在1994年的研究也发现,西方媒体经常将亚非拉国家的人们描绘成幼稚天真和愚昧的形象,以此来暗示这些国家的人们无法担当大任,从而试图将西方对这些地区所采取的控制正当化。而且,这种对发展中国家国民形象的描绘也可被看作是对欧美白人男性公民作为征服者和意义制造者的认可。(2)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的许多学者还发现,在一些发

展中国家中,从欧美国家输入的媒介文本也可以塑造该地区受众对于这些发达国家社会的刻板印象。例如对美国电视剧《达拉斯》的研究显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观众在观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都形成了对美国人和美国社会崇尚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富于侵略性的和残酷性的印象。(3)大量研究证明在跨文化、跨种族、跨国界的领域内,大众媒介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再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它的认知和印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1977年,英国、联邦德国、匈牙利和加拿大曾联合调查了四国青少年对外国人的印象,发现在电视的影响下,青少年们对外国人的印象大都是不准确的、片面的和过时的。青少年们接触外国人越少,看电视越多,则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越多。比如,当时欧洲的青少年很少接触前苏联人,对前苏联的文化、艺术、历史等所知甚少。谈起前苏联,英国青少年只会说:“苏联人爱好战争,他们对武器很感兴趣”,“苏联人想进攻美国”,“苏联人喜欢占领其他国家”……。研究者发现,青少年对前苏联的印象主要是西方新闻兴趣的反映。谈到中国,匈牙利青少年说:“中国人要发动战争”,“中国人爱打仗”,“如果中国人来了,我们就逃跑”。许多英国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区别东德和西德,认为德国就是纳粹。(4)

在少数族裔的媒介形象问题上也有很多研究。美国从50年代就研究过黑人在电视中的形象,曾提出过两个问题:其一,黑人出现比例极小,只占2%,但实际生活中的比例比这大得多;其二,黑人在电视中主要从事卑微低下的工作。经过民权运动,到70、80年代,黑人在电视(包括黄金时间段)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了,也可扮演教师或警察。但也有研究者指出,黑人很少与白人一起在电视中出现,这仍然是种族歧视的表现。(5)

大众媒介通过文本再现的方式,除了在种族、国家等对象的认识上可以造成人们的刻板印象和固定的成见之外,在年龄、性别、职业、社会阶层等等方面也会发生同样的作用。

例如媒介对于青少年形象再现的问题,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调查了大众媒介对青少年形象的再现方式。美国“儿童表达中心”(ChildrensExpress)的学者在1998年通过对四百种报纸进行的内容分析总结出青少年在其中的七种主要形象,其中,三分之一的青少年作为犯罪受害者出现,其余的形象:报童小贩占27%;小恶棍占11%;聪明的孩子占10%;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