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为什么崇尚黄老之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初为什么崇尚黄老之学
连云港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周清明
摘要:本文论述了黄帝、老子思想在汉初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黄老思想以治病救人、清净无为著称。

汉初的战乱刚结束,人心思治,社会需稳定,老百姓希望少受干涉,奴婢希望获得自由。

道家的无为而治正迎合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刘邦等都是贫苦百姓出身,对人民的需求和愿望深深了解。

统治者借亡秦之鉴,为收拢民心,而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实施无为政治,是顺天时,应民心的。

关键词: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修养生息
(一)汉初黄老思想占主流
刘邦为什么要采用“黄老之治”(黄帝、老子)? 刘邦采用黄老思想治国,原因是多方面的: ( 1)其他学派都不景气。

儒家经历秦火,尚未完全复苏;申、韩术家亡秦,前车可鉴;墨家转向了自然科学等。

(2)黄学在当时已成显学。

先秦诸子包括史书,如《管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国语》等都推崇过黄帝思想,黄学大盛。

( 3)黄学本身有许多优势。

黄帝信仰有民族亲和力,如传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学的“五色帝”、“五德终始”有利于改朝换代,如有人编造刘邦是“赤帝子”;“高祖十月始至霸上……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等;黄帝战胜炎帝、蚩尤等传说,有利于增强人们武力统一中国的信心;黄帝“立诸侯”、“制律历”等传说,有利于开国时期各项大政方针的建设,如《黄帝四经·十六经·立命》说:“吾受命于天,定立(位)于地,成名于人。

唯余一人□乃肥(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

数日、磿(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

”等等。

这是刘邦采用“黄老之治”的主要原因。

黄老思想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吸收刑名之学和法家精华而形成“黄老之术”。

他与先秦道家的不同之处是把“法”揉进了“道”中,故曰“道生法”。

这一学派既强调“无为”又强调“法治”。

故黄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在统一的封建王朝初期,这种思想较适合当时的国情,有利于治理国家。

汉初的黄老思想主要以《老子》为主导,与先秦的道家思想具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是强调“无为而治”,休养生息,顺应自然规律,顺势利导的治理国家。

汉初最早以黄老思想治民的当数曹参,曹参任齐相时,曾集合了数百名儒生讨论治民之道,结果“言人人殊”。

曹参没办法,只得又向通晓黄老之学的盖公请教,答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曹参于是以黄老思想治齐,齐国大治。

惠帝二年,曹参为相国,把“清静无为”这一治民方针定为治国之策(《史记·曹相国世家》)。

以后,黄老思想对汉初历代统治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势力受到沉重打击,直到汉初还没有恢复元气。

高祖建国之初,使叔孙通治礼仪,到鲁地招募儒生,人才稀少,仅仅招募了30余人,鲁地是儒学发源地,可见当时的儒家势力已经十分的薄弱了。

由于坑儒、战乱,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凋蔽,儒学没有得以回生。

在高帝到景帝时期,汉儒还不能成为主要的政治势力。

西汉建国初期,政治经济都十分残破,儒家思想也未必能使一个残破的社会恢复经济。

儒家重礼仪轻农耕,重义轻利。

汉初必须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这样儒家思想就不适合汉初的治国方针。

从两个儒生答叔孙通话中可以看出:“於是通使召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

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

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舍古,吾不行。

公往矣,毋污我。

”(《史记·叔孙通传》)从这里就看出,连儒生自己也认为国刚兴,徳未积而不能行礼乐。

这也可以证明儒家思想对于治国,一般是在经济恢复,生产发展,政权稳定以后才能发生作用。

由此看来,儒家思想在汉初不能起到治国利民的作用,那么汉初立国要靠什么来作为统治思想呢?秦采用法治,使老百姓“苦秦久也”,刘邦一伙起义将领都是从下层农民走出来的,他们深受秦法之害,对法家思想恨之入骨,因此法家思想在汉初肯定不能被刘邦采用。

墨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儒家并称“显学”,而与道家,也成分庭抗礼之势,所谓“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讲的就是这种情形。

可是,先秦时期如此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中经秦汉的转换,至汉初,却突然消失了。

司马迁写史记时,对墨家已不甚了了,而以后则更少有人提及。

人们只知其大概,对这一学派的真实情况,却少有了解。

直到两千年后,清人在整理《道藏》时,才发现被误收入其中的墨子书,这才有了乾、嘉以来墨学研究的兴起。

先秦诸子学到了汉代,或显或隐、或盛或衰,大多有踪迹可寻,唯独墨家,却象谜一样消失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里不作阐述,总之汉初时的墨家思想没有传人,是故不能作为汉初的统治思想。

当时流行的学派还有阴阳家、纵横家,但这两者一是迷信,一是权变之术,其思想方法既不能立国也不能治国。

汉初最为流行的就是道家了,道家思想起于战国之初,历经老子、庄子成为著名学派。

到了汉初,道家托黄帝之言,制作一部《黄帝四经》,尊奉《老子》和《黄帝四经》的形成黄老学派。

《黄帝四经》揉合了道家、法家和刑名之学,形成黄老思想,黄老思想中的“无为”是为“治”而服务的,《黄帝四经》曰,“道生法”,法是从道中产生的,从中可知,“道”是《黄帝四经》的灵魂。

因而在此以“道”作为解剖的刀子。

道家的思想是清净无为,汉初的战乱刚结束,人心思治,社会需稳定,老百姓希望少受干涉,奴婢希望获得自由。

道家的无为而治正迎合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刘邦等都是贫苦百姓出身,对人民的需求和愿望深深了解。

统治者借亡秦之鉴,为收拢民心,而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实施无为政治,是顺天时,应民心的。

曹参在齐为相时采用无为政治,“故相齐几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史记·卷54》)太史公曰:“陈丞相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史记·卷56》)汉初的两位丞相都尊奉道家,在治国之中采用无为政治是无疑的。

除陈、曹之外,文、景二帝和窦太后也都喜爱黄老之术。

总之道家思想在汉初不仅渗入到统治阶层也迎合了老百姓的愿望,是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实情的,因此汉初采取了无为政治。

(二)、《老子》思想适应汉初政治经济的发展
秦时刑罚苛重,赭衣塞路,赋敛无度,徭役繁重,使老百姓劳民伤财,民不聊生,严重破坏了农业经济,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

刘邦建立西汉后,由叔孙通制礼乐,萧何定律章,但仍然内乱不止。

异姓王先后造反,匈奴趁机北起,刘邦被困平城。

不但政权很不稳固,因连年用兵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

因此具有远见的政治家陆贾向刘邦提出,:“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刘邦积多年的经验教训,也深有所悟。

于是陆贾制《新语》提出治国之道。

陆贾说:“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并引用尧舜的治国之道,以秦“事逾烦而天下逾
乱,法逾滋而奸逾织,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的亡秦之鉴,来阐述“君子尚宽舒以苞身,行中和以流远”的治国之道。

指出只有遵循宽舒的政策才能使“民思其威而从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美其治而不敢违其政”陆贾的思想是无为而治,他是从秦朝暴政而灭亡中总结的教训,对西汉是一条是极其伟大的政治路线。

他认为:“秦非不欲治也,然而失之者,举措太众,刑罚太极之故也”(以上皆出于《新语·无为》)这是一条宝贵的经验,他总结出秦亡是施政过于“有为”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针对秦的“有为”政治,他对统治者提出:对老百姓不要过多的干扰,让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自我调整。

以使怀其德而感恩皇上,这样就能减轻人民对统治者的抵抗情绪,缓和社会矛盾。

刘邦及其将相大多出身于农民,他们对秦的苛政有很深的感受,他们深知天下人“苦秦”之状况,也了解下层人民的苦难,为了使新政权得以稳固,就必须采取让步政策与民休息,省赋税,减刑罚。

汉初采取这种无为政治不仅是符合人民的愿望,也与统治者在立国之初,国力贫乏实力不足,外不能御敌,内不足以平乱。

因而必须实行和缓的无为政策,把主要精力用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上。

汉初的无为政治是在天下平定,统一以后才实施的,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统治者也疲于奔命身心力竭,故休养生息,清静无为是人心所向,这一时期大乱刚定,人心思治,需要休整一番了。

当然,所谓无为政治,也并不是无所作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政治就是在无为中求有为。

汉初政府安抚流民,劝农归田,一方面稳定了社会秩序,一方面又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又进一步巩固了政权,统治者何乐而不为?所以说无为乃是大有作为也。

汉初的由于连年战争,生产凋蔽,田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以至于“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民无盖藏”的囧困局面。

当时北方匈奴逐渐强大,不断侵扰。

为了富国强兵抵御匈奴,就必须发展经济,采取有效的措施。

措施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让农民自由的在田里从事生产,才能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有效提高生产率。

不管刘邦等是否认识到这一点,但他们实行的无为政治在客观上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三)、《老子》的自然观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
《老子》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正是封建社会的初期,老子站在小农经济的立场上,维护农民的利益。

老子的思想顺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农民是生产者,但是无文化,无知识。

没有太大的欲望,只希望有一块自己的田地,不受过多的干扰和限制,没有过重的徭役和赋税,能使他们安稳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自己的田园中享受着“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帮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致老死不相往来”(六十七)。

这就是当时农民的最高愿望,小康之梦。

老子的思想顺应了当代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愿望,在自然经济时代,顺应了社会的自然规律,他提出的无为之道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他要求统治者不干涉老百姓的生活正是顺应民心的。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五十七)
顺应社会的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是在亡秦之鉴中得到的教训。

秦重法治,但却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结果社会遭受极大的破坏。

汉初统治者运用黄老思想,遵循老子的自然原则,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实行轻徭薄赋,农民减轻了负担,农业经济很快恢复和发展。

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产生于封建之初,适合于自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的利益,在自然经济中只有不受过多的政府干预,顺其自然规律,才能发展社会经济。

任何的干预手段和超经济强制,只能破坏经济规律,阻滞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出版
【2】《汉书》班固中华书局出版
【3】《道德经》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11;
【4】《中国哲学史》,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64.10;
【5】《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作者简介:周清明男 1955年出生,江苏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先秦思想,秦汉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