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市场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行市场调查报告

公交、地铁,解不了拥挤

根据深圳交通委员会公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公共交通服务指数》显示。深圳二季度地铁日均客流为308.6万人次,较2014年二季度增长了8.8%。早高峰超饱和班次:罗宝线7班,龙岗线17班,龙华线12班,环中线7班;晚高峰超饱和班次:罗宝线1班,龙岗线5班,龙华线3班。

常规公交日均客流量为618万,较2014年二季度增长了0.7%。公交车由2014年由15255辆增加

到2015年的15393辆,较去年同期增长了0.9%。从运力来看,拥挤情况要好于去年同期。但由于人口分布不均,高峰时段拥挤情况依然严峻。早高峰时段梅园路至桃园路方向,平均运速仅为

7.6km/h,和平路至梅龙大道,平均时速只有7.9km/h。其它几个拥挤路段平均运速最高不过

12km/h,较平均运速26.4km/h慢了一倍多。这意味着在早高峰坐公交上班的市民,需要在路上花

费更多的时间。

另根据高德发布了《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国

重点城市拥堵排名北京蝉联榜首,而其它国内十大堵城依次为杭州、广州、济南、大连、哈尔滨、

深圳、上海、重庆、成都。和第一季度相比,全国各大城市拥堵全线加重。

出租、专车,成不了常态

根据中国新闻网2015年1月份调查的数据显示,深圳在全国50城市上下班距离及时间排行榜排在

第9位,驾车上班的平均距离为12.7公里,平均耗时35分钟。

2015年深圳出租车最新计价标准如下:

深圳市红的的计费标准:

起步价:10元2公里,超过2公里,每公里2.4元

返空费:每天6时至23时,超过25公里部分,按里程价的30%加收。

夜间附加费:夜间起步价16元(23时―6时),按30%加收夜间附加费。

候时费:0.8元/分钟。

燃油附加费:2元/次。

大件行李费:行李体积超过0.2立方米、重量超过20公斤的大件行李,每件0.50元。

深圳市绿的的计费标准:

起步价:首1.5公里6.00元。

里程价:超过1.5公里,每公里2.40元。

返空费:每天6时至23时,超过15公里,每公里按上述里程价的30%加收返空费。

夜间附加费:每天23时至次日凌晨6时,按上述起步价和里程价的20%加收夜间附加费。

候时费:每分钟0.50元。

大件行李费:体积超过0.2立方米、重量超过20公斤的大件李,每件0.50元。

燃油附加费:1元/次

由于深圳的上班族大部分在关外住,在关内上班,大部分人只能选择乘坐红的上下班。按每月21天的上班时间计算,选择打车上下班的花费为:

[10+(12.7-2)*2.4+2]*2*21=1582.56元

尽管政府出台了专车补贴限制政策,但专车的出行成本与出租车并没有太大差别,以Uber为例:

乘坐最便宜的车型上下班,一个月的出行费用为:

(12.7*1.6+0.25*35)*2*21=1220.94元

而根据南方人才市场9月份发布的《2015-2016年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显示,深圳的平均月薪为7631元。而根据二八法则来看,薪资低于平均工资的上班族,要远高于50%。在大城市生活成本日趋高涨的背景下,每个月一千多的打车费,对于大部分上班族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

其它主要城市打车成本与平均工资的对照关系如下表:

平均月薪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才网

对比可以看出,出租车和专车的成本差不多,作为日常出行工具,对于大部分上班族而言

是个沉重的负担,目前,作为日常的出行工具不太现实。

拼车、巴士,赶不走冷漠

2015年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长杨传堂也公开表示,应当鼓励拼车出行。

拼车作为一种共享经济的典型模式,从政策层面来讲有着更加明朗的未来。

现有的拼车软件,从功能上来讲,能够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而且成本只有专车的一半不到,舒适性和灵活性也要远好于公交地铁。

虽然拼车,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成本,提高了舒适度和更多的选择性。但乘客和司机的关系,乘

客与乘客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不管拼车费用多么低廉,乘客只要付了车资,车主就变成了服务的提供方。在乘客看来车主需要提

供符合平台规范和满足自身诉求的服务。而在提供拼车服务的车主看来,乘客只是承担了一部分费用,提那么多的要求有点过分。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乘客和车主的关系比较尴尬。双方的交流仅止于客套的层面,打过招呼以后,

很难有进一步的交流的动机。这导致在拼车的过程中,乘客和司机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信任关系

的建立也比较困难。

此外,除了乘客和车主之间的主观认识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以外。拼车平台无法提供精准的匹配也

是冷漠产生的原因之一。

基于拼车的共享模式,车主不愿意什么客人都载,他们应该有更多的选择权。单身男性车主希望找

到单身女性乘客一起拼车,喜欢音乐的车主希望找到喜欢同类音乐的乘客拼车。上下班旅途寂寞,

想找人陪伴聊天,那作为车主也希望找个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

对于车主如此,对于乘客也有同样的需求。在发生拼车之前,乘客也需要对车主有一定的了解。驾

龄多久,开车怎么样,为人如何,做什么工作的,有什么兴趣爱好等。这些外在信息有助于乘客了

解车主,在发生拼车之前,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这样在拼车的过程中不至于无所适从。

最后,上下班拼车的路线相对固定,经常上下班拼车的乘客拼到同一辆车的概率非常大,在后续的

拼车过程中乘客和车主的关系可能由陌生人转化成半熟人,这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交机制之上。如

果车主和乘客之间没有交流或者交流得比较少,那么车主和乘客之间就很难发生这样的关系转化,

信任关系也很难建立。每次乘客拼车回家时,都需要面临与陌生人共乘一车的恐惧,那车主和乘客

之间的冷漠关系永远也不会发生改变。

拼巴士不属于共享经济的范畴,它的本质更像专车。运输企业和乘客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车辆和用

车需求的有效对接。车主出资购买车费,运输企业和网络平台进行分成。当然后续也可能通过广告、早点或者其它的衍生服务来赚钱。

这样一种模式,车主并没有对于安全方面的顾虑,只要平台方提供的服务满足乘客的需求:保证有座、保证准时、价格便宜。在上下班出行领域就能完胜公交、地铁。乘客和乘客之间也不需要建立

很强的信任关系,因为他们并不是利益的对立方,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的动机。所以不管同乘多少

次车,依然很难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出行方式是怎样的?

公交、地铁太拥挤,出租、专车不划算,拼车、巴士太冷漠。那么,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出行方式

是怎样的?

综上所述,拼车+社交的模式,是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出行模式。搭一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打造了一款全新的场景社交工具。

双向选择,兴趣匹配让拼车更融洽

在搭一程,乘客可以发布乘车需求,对车主提出要求。车主也能发布行车路线,对乘客提出要求。

平台会通过LBS位置信息、发车时间、行车路线匹配乘客和车主。

车主和乘客在发布需求时,可以发布一个话题,话题可以自己写,也可以选择平台提供的话题。这

个话题将作为车主和乘客选择的依据,也能作为拼车时谈论的主题,让乘客和车主有话可说,化解

旅途中的尴尬。

此外,除了这些必要的匹配信息,乘客和车主还能通过查看对方的个人详情页了解更多的信息。例如:颜值、照片、兴趣爱好、性别、职业、月薪、情感状况、身高、体重、学历、喜欢的音乐、喜

欢的美食、别人对Ta的印象等。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给双方提供更多选择的依据,而不用纠结与利益的得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