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乡土油画的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乡土油画现状
2006年11月1日至26日,中国美术馆举办
了“农民·农民———中国美术馆藏品暨邀请展”,这是国内首次较大规模集中展示农民形象的专题画展,其中选取了近现代画家约260件中国画、油画和版画作品。

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绘画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作品既有作于解放前表现贫苦农民的形象,又有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农村和农民的形象与风貌,展览含概了近百年中国农民的艺术形象。

这次展览是对近百年来中国乡土绘画的一次总结,也是对中国农耕文化的一次弘扬,农民古往今来就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主要参与者,尤其在近现代农民对社会变革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而随着中国知识分子对农民问题的关注,描绘农民的形象,表现他们的感情、精神和命运的美术作品,已构成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篇章。

这也使得以描绘中国农村、农民生活状态的中国乡土油画,在这种氛围下逐渐崛起,并得以迅速发展。

“艺术当随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偏远的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已渐渐失去了穷乡僻壤的景象,原始、愚昧已不能代表当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这使乡土油画的发展不可能再延续以往的形式与内容,它应适应时代,反映当下农民的心理状态与精神面貌。

我们从近年国内的乡土油画发展中已感受到这一变化。

在2006年11月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农民·农民———中国美术馆藏品暨邀请展”中看到,当代画家对于农民的描绘就力求以新的角度和手法展示当代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中的农民形象。

作品具有当代文
化的特色,艺术形式多样,观念新颖,演绎了全新的中国农民形象。

而且他们从选材上能够把握时代,更多的关注中国农村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农民的身份变化和中国农村传统观念的变化。

出现了不少反映农民现状与精神状态的绘画。

徐唯辛的《农民工李国富肖像》画了3幅相同形象的人物大头像,然而在色彩上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从写实肖像到黑白像再到淡化的灰色形象,表现了特殊身份的农民进城后,失去自己身份的象征物──土地时形象的一种逐渐淡化,表明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下,农民也会随之改变几千年的传统劳作方式,而具有了新的身份;也预示着中国的农村将改变传统的农耕方式,逐渐走向城镇化。

《农民·农民》展览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画坛的一种倾向,中国农民历来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农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任何历史文化震荡都会惊动他们,农民的每一次行动似乎都意味着一场伟大的变革已经来临。

城里人全然不知时,农民却已大规模进城了,他们夜以继日地为城里人盖高楼筑大厦,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城市的发展最应感谢的就是这些农民,他们默默地劳作着,他们的艰辛使得中国的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他们也成为新时代不可忽视的群体,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他们成为社会进程与发展的一支强大力量。

对于他们,我们不可能熟视无睹,他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艺术家来说,对农民的关注就是对中国现状的关注。

艺术从来就不能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之外而独立存在。

80年代中国乡土油画盛行于画坛与当时的国家政策有一定关系,当时农村实行联产承
对中国乡土油画的展望
牛再霞
(赤峰学院
美术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艺术的地域性逐渐被淡化,这使得中国乡土油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发展、如何适应全球化、如何发扬自身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乡土油画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中国油画立足于世界绘画之林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油画;艺术;乡土;农民;民族;发展;全球化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217-03
Vol.33No.1
Jan.2012
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217--
包责任制,国家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这种政治导向自然会在绘画创作上有所体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90年代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则在城市,对于农村却很少关注,商业化冲击着中国油画的发展,中国油画的导向也跟随着这一变化发展成为要么追求名利金钱、要么是具有叛逆性的玩世或平庸的风格。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提出及农民工大批进城,成为让人不得不重视的城市“边缘人”时,艺术界也随之开始发生了变化,对于农村、农民的关注也与日俱增。

农民问题不单单是国家关注的问题,也逐渐成为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

使当代乡土画家对于农民的理解和认识,其丰富性和深刻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

许多作品也隐含着更多当代文化关于人与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焦虑和思考,抓住了农民和当前社会的关系以及农民在当代社会中的位置等问题。

出现了大量以农民为题材的画作,乡土油画又一次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从十届美展的获奖情况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乡土的回归:忻东旺《早点》获金奖,徐唯辛《工棚》获银奖,王维安《王金庄农民的节日》获银奖,王岩《禽殇》铜奖,王宏剑《孟良崮》铜奖,龙力游《母女》优秀奖,李旺平《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优秀奖,陈树中《野草滩物语之六》优秀奖,宫立龙《顺风》优秀奖。

在2006年举办的《农民·农民》展览中同样也能体现出中国画坛对于乡土油画的重视。

自80年代乡土油画兴盛以来就一直延续现实主义的手法,这无形中限制了乡土油画的发展,笔者认为乡土油画不仅仅是指对农民、农村的直接描绘,任何与农民、农村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题材都可以被视为乡土油画,乡土油画是一种意境、是一种情感、是一种艺术表达。

无论在题材与表现手法上都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方法与形式中,不能过于狭隘。

从近30年的中国乡土油画发展中,人们一提到乡土就会与“土气”、“写实”、“愚昧”相联系。

难道中国的农民、农村就只能与这种手法相联系?可喜的是乡土画家中有的还是一直在与之抗争着、坚持着自己对乡土的独特理解,把乡土提升使之得以升华,更具有一种共性,一种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精神本质。

如段正渠、段建伟、丁方等他们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自己创作的根本,他们认为农民身上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那种质朴才能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真正具有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魅力。

他们从不一轰而起,不追赶潮流,一直踏踏实实充满信心的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们的这种执拗与固执成为中国乡土油画中独特的力量,也给乡土油画带来新鲜气息和时代精神的力量。

那种一味追求照相写实主义的乡土油画,却应该引起当今乡土画家的深思了,现在与80年代不同,当时由于文革过多的追求戏剧性、追求英雄主义而从不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因而文革后才使得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底层人们生活、直接描绘现实的乡土现实主义油画得以大放异彩,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大受欢迎。

在信息量如此之大,多元化绘画风格如此丰富,艺术创作如此活跃的今天,我们还固守着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乡土标志”的手法的话,那么乡土的生存都是问题又何谈发展呢?任何人总做一件事,总看一样东西都会麻木而无动于衷的,乡土油画还以30年前的面貌出现,怎么能打动人,说服人呢?乡土的这种状况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中国乡土油画的展望
“由于我们以往主要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因为求成心切,走得太快太急,使得我们的一些作品从观念到语言还有不少西方痕迹,一些探索存在着表面化、样式化的倾向,内在的精神性、思想性还不够丰厚,中国民族特色体现得还不够鲜明,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的油画应当体现更强的民族文化精神,有更鲜明的民族艺术审美特色。

”这是摘自2006年第一期美术观察中“记‘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暨‘新时期中国油画论坛’”中的一段话,我们从中能看出中国油画家们在当前已开始审视过去的不足,并对将来的发展提出了寻找民族化、现代化的舆论指向。

在论坛上许多名家所提出的一个共同目标主旨是“提倡油画民族化、本土化,建立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

”许江认为:“建立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必须面对三种基本的形态:一、全球和本土资源共生互动的状态;二、传统的艺术形式与新媒体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形式共生互动的状态;三、严肃的人文关怀与时代娱乐文化共生互动的深思。

”他的这段话为发展中国化的油画指定了具体的方向。

他提到的“全球和本土资源”、“人文关怀”不正是中国乡土油画所具有的特性吗?“人文关怀”是80年代乡土现实主义创作所主要表达的精神内含,是乡土油画近三十年来的一种共性发展,“本土精神”、“人文关怀”不正是乡土油画所推崇的吗?中国化的油画不就是画中国的事物,表现中国人的情感吗?什么是中国事物?谁又代表中国人的情感呢?——
—农民及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关系到包
218 --
括农民自身的每个中国人。

当然并不是不表现农民就不能代表中国,然而农民形象却是几千年中国形象的代表,如方力钧在画“标准中国人”形象时不也选用的是农民吗?因而在提倡“中国油画的中国学派”时表现农民的乡土油画应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虽然目前的大环境对于中国乡土油画的发展十分有利,但要使中国乡土油画再度辉煌,中国乡土油画自身的嬗变则是十分关键的。

首先,乡土油画必须改变几十年来以单一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为主的状况。

是的,一幅写实油画比一幅抽象绘画更利于人们去感受画中的内含,具有更多认可接受他的人。

但绘画并非电影、电视需要每个人都去喜欢它、读懂它。

中国的乡土油画也应进入大雅之堂,像歌剧、轻音乐一样成为陶冶情操的高雅艺术。

表现农民的绘画并非必须让农民读懂,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乡土绘画并不是画给农民的,而欣赏它的更多的是城里人、文化人。

在各种展览中又有多少农民去观看欣赏它呢?因而,当代乡土油画应适应多元化的趋势,再度成为中国油画的领军者。

其次,乡土油画应扩展其题材范围,不要仅限于表现农民与农村,应打破这种具体的题材范围的限定。

人们一提到乡土自然就会与农民、农村联系起来,一直以来就从没超出对于农民、农村的直接描绘。

例如这次“农民·农民”的画展没有把方力钧的画列为其中,这不就正说明我们的这种狭隘性吗?中国的乡土油画重在表现“乡土情”表现一种精神状态,弘扬中国民族特色的油画,是一种民族精神,应把一切表现民族化、本土文化的题材归于乡土文化之中,乡土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已脱开它的本意而得到升华,它是一种象征,是具有一种抽象意义的文化精神。

把乡土油画只限定在某一个范围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乡土油画只有突破这一范围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乡土油画如何适应全球化,如何发扬自身的民族特色,这是中国乡土油画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中国油画立足于世界绘画之林的关键所在。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艺术多样化局面的形成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在表现民族特性方面,中国的乡土油画是有其优势的,然而中国乡土油画近几十年的作品却有很少能与世界接轨的,大部分作品还处于前苏联现实主义的阴影下,或是滞留在对西方五六十年代艺术的模仿之中,缺乏新的观念、新的形式、新的精神内涵。

克来夫·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的本质在于对思想传达,并非简单的反应现实,描绘新事物。

艺术创作不应是新闻报告,尤其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于真实事件的表现摄影、影视做的完全超过了绘画,它们比绘画更具有真实性、快捷性。

绘画应把这些直接表现现实的功能让位于摄影、影视,而更多的关注于如何体现精神内涵、表达情感、揭示事物的本质。

对于中国乡土油画来说同样在面对影像、电脑网络的冲击下,要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取长补短,把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表现当代人的精神状态与心理变化作为其绘画的根本,在这方面已有一些画家在这样做了。

段正渠、丁方侧重于弘扬民族精神,而段建伟则把表现精神内涵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

中国油画之主流人物对这些画家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所推崇的仍然是那些直接描绘现实的乡土现实主义画家。

从第十届美展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几乎所有获奖的乡土作品无一不是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在西方的盛行已是百余年前的事了,而我们现在还如此的推崇它,我认为官方展览的这种偏向对中国乡土油画的发展,势必会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使中国乡土油画误入歧途,同样这也不符合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对于当今中国乡土油画的前途与发展可谓是喜忧参半,虽然从当前来看中国乡土油画的发展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令人担忧的问题,但我们从中却又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只要我们对中国乡土油画充满信心,并以自己最大努力去发展它,相信中国乡土油画定会在多元化形式下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支恒久动力。

——
——
——
——
——
——
——
——
——

参考文献:
〔1〕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刘淳.中国油画名作100讲[M].北京:百化文艺出版社,2006.
〔3〕水天中.历史、艺术与人[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5〕马永建.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李放.唯美至上──现实主义油画名家系列[M].
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6.
(责任编辑姜黎梅)
21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