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玄奘精神及现代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论玄奘精神及现代启示
姓名:娄美康
系科: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班级:10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张方玉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毕业论文(设计)中文摘要
论玄奘精神及现代启示
娄美康 10级思想政治教育班
摘要:唐代的玄奘法师,广学多闻,深通佛教大小乘及世间各种学说,二谛圆融,智慧和品格很高,成就很大。

可以说玄奘法师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千古第一人,其成就为世界所公认。

他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献身精神,孜孜不倦、执着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系大唐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早已融进了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之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行取经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自信心”,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现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于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世界化,更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玄奘精神;现代启示;求法西行
目录
一、玄奘法师的精神 (3)
(一)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 (3)
(二)不顾安危,受尽艰难而不退 (3)
(三)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 (3)
(四)建正法幢,捍卫真理 (3)
(五)热爱祖国,在文化上作出贡献 (4)
(六)译业彪炳,诲人不倦 (4)
二、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5)
(一)德行的实践 (5)
(二)爱国爱人民的情操 (5)
(三)增进国际友谊,维护世界和平 (5)
三、玄奘精神的现代启示 (5)
(一)中国佛教应该“走出去” (5)
(二)佛教界应着力提升佛教信仰者的素质 (6)
(三)深入研究和宣传“玄奘精神” (6)
一、玄奘法师的精神
(一)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
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两京知法之匠,吴蜀一艺之僧,无不负笈从之,穷其所解对扬谈论”在各地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

经过孜孜不倦的学习,他发现当时各地所讲解的经论,“各擅宗途”,即便以佛经为核定的依据,也是“隐现有异,莫知适从”,也就造成了“遂使双林一味之旨。

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

纷纭诤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①的局面。

这时他没有去参与纷争,而是为解决纷争西行求法。

其动机和目的非常单纯,“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困扰着他,于是求取佛法来解决这些争论不清的问题,没有丝毫其他私人目的,为此他宁可做一个偷越国境的犯人,宁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而穿越边关险境去向外国真诚学习佛法、勇于探索真理。

(二)不顾安危,受尽艰难而不退
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

遇到“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

夜则妖魅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若时雨。

……四夜五日无一涕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能复进”的时候。

忍饥挨饿、抵抗风暴、盗贼威胁的时候。

法师志向坚定,誓言:“纵死中途,非所悔也······奘终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这种为法忘我、舍身求法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

(三)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
法师西行求法,历经百余国,“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露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1]在那烂陀寺一直向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等,被选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

法师通达内外、大小、空有教义,并能会通融合、登峰造极。

(四)建正法幢,捍卫真理
法师为破斥外道邪说,捍卫真理,写出《制恶见论》;为融合般若瑜伽,建立中道观,息灭空有之诤,写出《会中论》。

在戒日王召开的曲女城佛学辩论大会上,立“真唯识量”,
无人能破,一时名震五印,万人景仰,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为“解脱天”;又应请参加无遮大会,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众的尊崇。

(五)热爱祖国,在文化上作出贡献
在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玄奘毫不动摇的回答:“(贫道)不为供养而来,所悲本国法义未周,经教少缺……岂使中途而止?······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识神未必留也。

”绝食三日,以死明志,展现了赤诚的爱国之心,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

回国以后,应太宗请求撰成《大唐西域记》,其中真实的记录了各地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和人文社会,填补了印度等国家缺少文字历史的空白。

书中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山脉、河流、气候、水文、生物、矿产、历史、宗教等等的各种情况。

为大唐了解外邦、促进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更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

玄奘大师善取百家之长,探求一切优秀的文化,他为求佛法真谛,远行西域。

游学印度,精研佛经,直至会通融合,被印度称为“大乘天”、“解脱天”。

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六)译业彪炳,诲人不倦
“师返慈恩,专务翻译,无弃寸阴。

每日自立程课,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续之。

遇乙事之后,方乃停笔。

摄经已,复礼佛行道,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拟明旦所翻。

每日斋讫,黄昏二时,讲新经论,及诸州听学僧等恒来决疑请义。

既知上座之任,僧事复来咨禀;复有内使遣营功德……亦令取师进止。

日夕已去,寺内弟子百余人,咸请教诫,盈廊溢庑,皆酬答处分,无遗漏者。

”法师先后在长安慈恩寺和铜川玉华宫等地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总计1335卷。

除了数量的优势外,更重要地是表现在他的译经质量上。

他对佛教、梵文造诣精深,通晓三明(内明、因明、声明),亲自主译,译经时能够曲尽佛教深奥的内蕴,音颤铿锵,落地有声。

因而,组织翻译的经典,文义准确、文风优美,“手执梵本,口宣华语”,朗朗上口,深为中国佛教徒之所喜爱,在中国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其数量之巨、译文之精美、内容之完备信达,实超前代译师,后更无与伦比。

法师白昼译经,晚上继续,三更暂眠,五更复起。

除译经外,每天晚饭后还要抽出时间,为弟子讲演新译经论,解答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与寺中大德研讨各种理论,评述诸家异同,融会贯通。

其译业彪炳、不辞劳瘁,讲学论道、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是空前卓绝的。

二、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一)德行的实践
玄奘法师的一生,德行清高,不慕荣利;艰苦奋斗,少欲知足,不图享受;悲愿宏深,为法为人,不惜身命;勤学实践,不落空谈,这正是超越世俗而又不舍众生的菩萨大行,诚如唐太宗赞扬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二)爱国爱人民的情操
如前曾述,法师在西行道上,眷恋祖国,在异邦宣传祖国文化。

回国以后近二十年中,翻译讲学,成绩卓著,充实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而其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则见其所译所写论著中。

法师借佛之口,对国王的“过失”、“功德”作了大段描述,目的在劝诫国王力行功德而避免过失、广行方便而对治衰损,都是为了爱护人民、净化国土。

上述内容被玄奘法师单独提出,经翻译后冠名《王法正理论》单独流行,奉献于唐太宗,供臣民阅读。

又在所著《西域记》中,借言地理、风土人情,向太宗介绍佛教。

在西域时和回国以后,都曾宣讲《仁王护国经》,其目的是力图使国家最高统治者护法行善,使人民安宁,不受灾难痛苦。

(三)增进国际友谊,维护地区和平
玄奘法师游学印度17年,前后游历了一百多个国家,遍访各地名僧大德,接触朝野各阶层人士,宣讲佛法真理,使国与国间、人与人间,互相尊重,和谐相处,避免战争,保持和平。

中印之间千余年来,由于玄奘法师和历代中印高僧大德的友好往来,而传播了真理,增进了友谊,所以玄奘法师不只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真理的传播者,又是维护地区和平的国际主义者。

三、玄奘精神的现代启示
玄奘西行取经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自信心”,对于我们今天促进现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于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世界化,都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一)中国佛教应该“走出去”
玄奘西行取经的实际行动竖起了一座“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的中国僧人为法忘身求法不懈的巍峨丰碑,有力印证了中国人的探险精神。

玄奘比马可·波罗早几百年单人跋涉从中国到达印度,这不仅是玄奘个人的胜利,同时也是盛唐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表现。

玄奘用宽广包容的胸怀吸收外域优秀文化、传扬中华民族文明精神,使亚洲特别是东亚文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时空、民族和宗教的界线,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如果说中国佛教曾有过“盛唐气象”的辉煌灿烂,曾有过玄奘西天取经的荣光和气魄,那么当今中国佛教就应“与时俱进”,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慈悲情怀和大乘气象,继承我国传统佛教文化的精华,立足于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水平,进一步整合、创新、深化,从而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并且以此推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合作,促进人类和平事业不断发展。

现代人需要佛教,是因为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几乎无所不在。

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竞争与公平的关系明显失衡。

佛教文化可以为人类矫正这种文明失衡提供助力,因为佛教在解决人生问题上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如果我们能把佛教中那些被神学色彩所埋没的思想宝藏重新挖掘出来,无疑将使我们从一种不同的角度领略人生的意义,增进人生的修养,改变人生的态度。

(二)佛教界应着力提升佛教信仰者的素质
鲁迅曾经赞誉玄奘是“中国的脊梁”,他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玄奘是享誉世界的探险家、佛学家、译经大师。

他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奉献精神,孜孜不倦、执着求实的探索精神,百折不挠、励志进取的奋进精神,早已成为中国佛教精神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玄奘为当今的佛教信仰者树立起了典型的精神楷模。

然而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同程度地冲击着佛教的“道风”,也影响着一些佛教信仰者的思想境界。

因此,佛教界自身应当把提升信仰者的素质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抓紧抓好。

赵朴初先生曾经说:“玄奘,是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代的佛教信仰者应该通过自己的修行,纯洁心灵,爱国爱教,树立良好的信仰风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时,广大佛教信仰者还应该发大乘菩提之心,利乐有情,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三)深入研究和宣传“玄奘精神”
玄奘为了“去伪经,求真经”,孤身西行印度求法,一路上,历尽艰辛,忍受饥寒,越沙漠,度雪岭,斗盗贼,可谓九死一生。

到达印度后,玄奘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特有的领悟能力,钻研诸部经论,所学各门,无不精通,受到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

玄奘学成之后,在向印度那烂陀寺的僧众表示自己的回国之意时,那烂陀寺的一些大法师劝他留在印度。

玄奘说:“支那国去此遐远。

晚闻佛法。

虽霑梗概不能委具。

为此故来访殊异耳。

今果愿者。

皆由本土诸贤思渴诚深之所致也。

以是不敢须臾而忘。

”②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曲女城大会后,当时的印度国王戒日王坚决挽留玄奘,而且鸠摩罗王也说:“师能住弟子处受供养者,当为师造一百寺。

”玄奘还是谢绝他们的挽留。

玄奘回国后,唐太宗李世民以国礼将他迎回长安,并请求他出任大臣,玄奘婉言谢绝了。

唐太宗对玄奘的德才十分敬佩,曾大加赞叹“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并高度评价他是“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2]”
回到长安后,玄奘以坚定不移的志向,潜心译经19载,所译佛经75部1335卷,总字数达1300余万。

这些佛经广泛传播到中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为促进佛教文明在东方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玄奘留给中华民族的,远不止这1000多卷佛经译本,也远不止广布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的大乘佛教文化,而更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开放情怀,一种务实求真、顽强拼搏的实干精神,一种心归大唐、不慕荣利的民族精神。

“玄奘精神”不仅能给现代人以智慧和启迪,而且还会成为一种鼓舞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

国人皆可从“玄奘精神”之中,寻找到文明古国的尊严和民族的自信心,也可从中寻找到民族文化中的经典力量。

我们应敏锐把握时代的前进方向,用中华民族的典型人物,昭示榜样,催人奋进。

促推现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促进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以便共同推进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杭州:西冷印社2007
[3]钱世明.玄奘传.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
[4]何磊.三藏法师玄奘传.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毕业论文(设计)外文摘要
Title: Theory of xuan zang's spirit and modern enlightenment Abstract:Tang xuan zang mage, wide learning book, ShenTong big theravada Buddhism and there is all kinds of theories, the harmony, wisdom and character is very high, achievement is very large. Master xuan za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Oriental culture, so to speak, is the first man through the ages, its achievements recognized by the world. Westbound buddhist scriptures, he give this dedication, tireless, persistent spirit of learning knowledge, perseverance, courage and enterprising spirit, not MuRongLi, heart datang's spirit of patriotism and internationalism, etc, already melt into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spirit and national culture. West contained in the scriptures of "national spirit, national wisdom, national self-confidence",For u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ore value system in modern today, for the Chinese Buddh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more have the profound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Keywords:Xuan zang spirit; The modern enlightenment; Method to the we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