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中实行学分制的若干思考

成人教育中实行学分制的若干思考
成人教育中实行学分制的若干思考

成人教育中实行学分制的若干思考

[摘要]学分制是一种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近年来,我国一些重点大学相继试行学分制,学分制与选课制、导师制等共同构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对成人教育中实行学分制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对完善学分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弹性学制

学分制是一种将不同课程的教学活动转化成统一的计量单位——学分,进而用学分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进一步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重点高校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本科生中开始推行学分制。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学分制的历史和理论特征进行了简要说明,对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经验进行了介绍,对成人教育中实行学分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学分制及其基本特征

1.学分制的产生。学分制是选课制发展的产物。早在18世纪末德国就实行选课制,成为世界上最早实行选课制的国家,随即美国哈佛大学实行学分制。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废弃封建贵族式的传统教育制度,建立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式高等教育制度,主张学校按专业设立院系,以适应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学生应享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对其就业和前途有益的课程;教育要体现“在智力上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使学生彼此竞争,“优胜劣败”。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 C.W.艾略特提出取消强制性的古典课程,实行学生自由选学科目的选课制,首开美国选课制之先河。由于选课制的盛行,1870年到1910年成为美国大学课程“完全自由放任”的时代。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高校的课程设置越来越多,教学计划也多种多样。例如,哈佛大学规定学生必须完成16门全学年课程,在“主修”领域必须集中选修6门,另外,在3个“副修”领域至少分散选修6门。为了进行教学管理,需要有一个能够适应各种教学计划的基本计量单位来计算学生的课程学习量,于是“学分”便产生了。从19世纪80年代起,哈佛大学每门课程都是根据在课堂里“就座时间”赋予1个标准值,成为学分或教学单元。任何一门被认可的2~3个学分的课程,都同等地记入总学分中。1894年,哈佛大学废除了按修业年限颁

关于大学学分制改革成效衡量标准的思考

2007年第1期(总第324期 ) EDUCA TIONAL RESEARCH No.1,2007General ,No.324 关于大学学分制改革成效衡量标准的思考 王伟廉 [摘 要] 从我国高教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衡量学分制实施是否到位的标准关键的、本质的因素应该是:是否能全面支持一所大学根据市场需要和科技发展要求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所谓“完全的”学分制,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的支持因素:思想观念层面或理念层面、管理层面以及技术和条件层面。可将比较符合上述三个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制度看做是“国际标准”的,把相应的学分制称为“国际基准”学分制。但“全面支持”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根据大学的性质、任务、层次等来相对确定的。 [关键词] 大学;学分制;“国际基准”学分制;选科制[作者简介] 王伟廉,汕头大学副校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广东汕头 515063) 一 中国大学实施的学分制,特别是中国大陆的大学实施的学分制,与西方大学,尤其是美国的大学相比有很多的不同,而其中主要的不同是学分制实施背景的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具体操作方面的不同。例如,美国实施了学分制的大学基本都按照学分来收取学费,而中国大陆大学的学分制收费不能超过学年制收费数额;美国大学的学生转学容易,中国大陆的不容易;美国一些大学学生 转换主修(专业)比例较大,中国大陆的比例较小;美国大学课程开得普遍多,中国大陆的普遍少;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大学较少干预,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干预多;美国大学的教师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中国大陆的大学教师的聘任制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等等。所以,中国大陆的大学实施的学分制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无法用国外特别是美国的一些大学的学分制来直接进行比较。而中国大学的管理层以至国家高等教育系统 的管理层中的一些同仁、教育理论界的一些专家 以及大学里的一些学者,往往用美国大学的学分制来衡量中国大学的学分制,结果常常得出我们的大学实施的学分制不如美国的“彻底”,或不是“完全的”和“真正的”学分制的结论。的确,他们说的是有道理的。在国际上,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实施的学分制,与美国的一些大学比较起来,真的不是很“彻底”或不是很“完全”。像欧洲的大学就不如美国的一些大学学分制来得“彻底”;我国台湾省的大学就被认为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我国香港的大学在学分制的弹性方面也不能与美国的一些大学比。为此,在我国曾一度有一种很流行的看法,即我国的大学,特别是大陆的大学的学分制不是真正的学分制,而美国的一些大学则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学分制。其理由,有的集中在有关背景的衡量尺度,如提前或推迟毕业的灵活程度、按学分收费的制度和与其他大学相互承认学分的程度等;有的则集中在学生进行选择的权利的大小,主要体现在可选择课程范围的大小、转换专业灵活性的大小以及涉及面的大小

云南大学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云南大学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摘要:云南大学是国内较早实施学分制的高校,在长期探索中,按三级平台六个模块构建了课程学分体系,实行辅修制与弹性学制,通过有特色的分阶段选课、成绩绩点制和质量监控等加强过程管理,取得好的成效。学分制的实施,也给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带来了需要不断探讨和完善的新课题。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与实践 云南大学学分制改革紧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培养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素质教育观,贯彻“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走出了一条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改革与回顾 自1923年创建以来,云南大学即实行学分制,多年来,学分制实践和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改革开放以后,历经10多年的探索和反复试点,1998年,云南大学出台了《学分制暂行规定》;1999年,又颁布了《关于实施全面学分制的规定(试行)》,《云南大学本科导师制的规定》以及《云南大学学分制选课程序》等配套文件也相继出台,学校同时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2006年,在总结“十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再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制的改革与实践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教务管理的载体和平台。 二、经验与特色 形象地说,学分制如同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攻读一个或两个学位,提前还是延后毕业,是否跨专业、跨系科选修课程都由学生自主决定,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云南大学的学分制,从一开始就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学分制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与平台;(2)学分制背景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调整与适应;(3)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 通过多年实践,云南大学的学分制改革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具

成人教育中实行学分制的若干思考

成人教育中实行学分制的若干思考 [摘要]学分制是一种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近年来,我国一些重点大学相继试行学分制,学分制与选课制、导师制等共同构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对成人教育中实行学分制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对完善学分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弹性学制 学分制是一种将不同课程的教学活动转化成统一的计量单位——学分,进而用学分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进一步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重点高校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本科生中开始推行学分制。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学分制的历史和理论特征进行了简要说明,对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经验进行了介绍,对成人教育中实行学分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学分制及其基本特征 1.学分制的产生。学分制是选课制发展的产物。早在18世纪末德国就实行选课制,成为世界上最早实行选课制的国家,随即美国哈佛大学实行学分制。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废弃封建贵族式的传统教育制度,建立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式高等教育制度,主张学校按专业设立院系,以适应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学生应享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对其就业和前途有益的课程;教育要体现“在智力上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使学生彼此竞争,“优胜劣败”。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 C.W.艾略特提出取消强制性的古典课程,实行学生自由选学科目的选课制,首开美国选课制之先河。由于选课制的盛行,1870年到1910年成为美国大学课程“完全自由放任”的时代。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高校的课程设置越来越多,教学计划也多种多样。例如,哈佛大学规定学生必须完成16门全学年课程,在“主修”领域必须集中选修6门,另外,在3个“副修”领域至少分散选修6门。为了进行教学管理,需要有一个能够适应各种教学计划的基本计量单位来计算学生的课程学习量,于是“学分”便产生了。从19世纪80年代起,哈佛大学每门课程都是根据在课堂里“就座时间”赋予1个标准值,成为学分或教学单元。任何一门被认可的2~3个学分的课程,都同等地记入总学分中。1894年,哈佛大学废除了按修业年限颁

对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几点思考(一)

对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几点思考(一) 摘要本文介绍了学分制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学分制的实施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针对目前高校存 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 关键词学分制高等教育改革 学分制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实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促进资源共享,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诸多优越性,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因而受到高校的广泛推崇,被认为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一、学分制的产生和发展 学分制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计量单位,并以此衡量学生学 习成绩,以取得最低的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早在18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传统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在保留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增设新科学技术课程,致使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在一定的年限内,学生只能就一定的专业或学科修习其中部分课程,由此产生了选课制。美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逐步的在大学推行了选课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越来越细,导致高校课程设置越来越多,出现了各种

各样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一个适应各种教学计划的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进行管理,于是产生了学分制。到20世纪初学分制和选课制在美国得到普遍推行,经过100年的积沉,学分制在美国已呈现出程序化、系统化和成熟化的特点。学分制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使美国的高等教育得以迅速发展以适应美国社会发展需要〔1〕。 我国真正实行学分制始于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在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时,北大实行了选课制和学分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学习前苏联的经验,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后,停止实行学分制,改为学年制。1978年恢复高考后,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提出可以试行学分制的改革,一些重点大学率先试行学分制。第三次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规定》明确要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促进了学分制的实行;第四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近三分之二的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的每一次实施都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做出相应的变革,而每次学分制确实又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运行机制〔2〕,现在学分制已被我国各高校广泛采用。 二、实施学分制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需要 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位置。可见,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