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优.选)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符号(sign)。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中期兴于德国,以赖斯,弗米尔,曼塔里和诺德为代表,对当代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功能翻译理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源头了。
西塞罗翻译《圣经》的时候就注意到逐字翻译会是译文显得笨拙,如果作适当的语序和措辞方面的变动,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奈达提出“功能对能”或“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译者和译文接受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意涵,实现了翻译理论上的一大飞跃。
厄廷格将翻译解释为一种语码转换的过程。
威尔斯认为翻译是要实现语篇转换。
到此为止,翻译理论都是原文至上的。
一九七一年赖斯提出,理想的翻译是“目标语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从而创立了基于原语语篇和目标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
而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提出著名的目的论,认为翻译(包括口译)是一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际符号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人类行为。
这里的行为指的是带有目的或意图的行为。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原文的功能在于想翻译接受者只提供信息。
翻译再也没有必要格地再现原文,译者只需要根据译文接受者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信息即可。
这就意味着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处理原文的自由。
曼塔里则借用行为理论,特别强调翻译过程是一种行为,注重对行为的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等)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等)进行分析。
这有助于我们对翻译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当然,弗米尔的目的论容易让译者感到激进而拥有过多的自由,结果反而对翻译没有好处,为了平衡目的论,诺德后来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
所谓忠诚是指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忠诚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自由度。
当翻译活动的涉及者出现冲突的时候,译者有责任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对各方的忠诚。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忠诚与忠实是不同的。
翻译研究中的忠实指的是译者不能背叛原文。
凯瑟琳娜·莱斯功能翻译理论评介
[摘 要 ] 凯 瑟琳 娜 ·莱斯 是 德 国功 能 派 翻 译 理 论 的 创 始 人 ,她 在 其 《翻 译 批 评 :潜 力 与 制 约 》一 书 中提 出
该 理 论 的 雏 形 ,后 来又 提 出与 翻 译 有 关 的 文本 类型 学 ,并 逐 步 从 “对 等 论 ”走 向 了“译 文 功 能论 ”。这 些理 论 都 为
2O世 纪 7O年 代 的 德 国 出 现 了 一 种 崭 新 的 翻 译 理 论 —— 德 国 功 能 派 翻译 理 论 。它 针 对 翻译 语 言学 派 中 的薄 弱 环 节 ,广 泛 借 鉴 交 际 理论 、行 为 理 论 、信 息 论 、语 篇 语 言 学 和 美 学 的 思想 ,将研 究 的视 线 从 源 语 文 本 转 向 目标 文 本 ,成 为 当 代德 国译 学 界 影 响 最 大 、最 活 跃 的 学 派 。该 学 派 的 主 要 代 表人 物 有 凯 瑟 琳 娜 ·莱 斯 (Katharina Reiss)、汉 斯 · 弗米 尔 (Hans Vermeer)、贾 斯 塔 ·霍 茨 一 曼 塔 里 (Justa Holz— Manttari)和 克 里 斯 汀 娜 ·诺 德 (Christiane Nord)。 而莱 斯 作 为 德 国功 能 翻 译 理 论 的 创 始 人 ,在 批 判 地 汲 取 前 人理 论 的基 础 上 提 出 了功 能 派 翻 译 理 论 的 雏 形 ,更 为 该 流 派 的核 心 理 论 ,即 目 的论 (skopos theory)的 诞 生 奠 定 了理 论 基 础 ,可 以说 是 德 国译 学 界 一 位 “继 往 开 来 ”的 人 物 。对 其 翻译 理 论 的 研 究 不 仅 有助 于人 们 更 清 楚 地 了解 功 能 翻 译 理 论 的 来 龙 去 脉 ,还 能 为 今 后 的 理 论 拓 展 和 实 践 运 用 铺 平 道 路 ,因而 十分 有 意 义 。
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概述
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概述
黄万武;陈龙
【期刊名称】《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赖斯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建立了一个以文本类型为导向,同时兼顾语言内因素、语言外因素以及功能因素的翻译批评模式。
这种翻译批评模式的建立在中西方翻译批评界具有很大影响,为翻译批评者全面,客观的评估译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模式。
【总页数】4页(P74-77)
【作者】黄万武;陈龙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凯瑟林娜·赖斯的翻译批评观——评赖斯的《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 [J], 廖玉莲
2.文本类型的翻译批评导向——兼评赖斯的翻译批评观 [J], 王荣
3.凯瑟琳娜·赖斯翻译思想评介--评赖斯的《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 [J], 单丽雯
4.基于赖斯翻译批评模式浅析A Psalm of Life两个中译本 [J], 邹令
5.基于赖斯翻译批评模式浅析《三国演义》"草船借箭"两个英译本 [J], 任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斯科普斯翻译理论
斯科普斯翻译理论
斯科普斯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
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一书中,她首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提出了不同文本的翻译原则和评价标准,为目的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赖斯的学生汉斯·维米尔(Hans Vermeer)为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斯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翻译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也有目的。
他还指出,“任何形式的翻译,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视为一种行为。
任何行为都有目的或目的。
”
著名的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m)”、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著名的翻译理论。
“信、达、雅”是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研究动态:功能翻译理论在国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赖斯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标准。
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这种关系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赖斯的文本类型分类,强调针对不同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文本功能的实现。
但其观点仍具有局限性,她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上,认为原本与译本的功能不可改变。
而实际上,译文和原文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
第二阶段以费米尔的目的论为标志,费米尔的目的论突破了对等论的限制,成为功能翻译派的核心理论之一。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
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人际间的行为和交际性的文化行为。
过去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涉及三方面的参与者:原文作者、译者、译文接收者(读者或听众) 。
功能派还加入了翻译过程的发起者,译文使用者和收受者等其他参与方。
第三阶段,诺德将翻译规范和功能结合忠诚(function plus loyalty)的原则融入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框架之中。
曼塔利翻译行为的提出,把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着重分析了参与者(翻译的发起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的作用以及参与者行为发生的语境条件。
发展丰富了费米尔的目的论,也弥补了目的论的不足。
功能主义理论摆脱对等理论的束缚,认为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给以语言学派为主流的西方翻译理论界另辟了一条新的探索道路。
国内研究动态:国内对英语幽默翻译的研究主要以四大不同领域的理论为视角,运用相关的原则与方法,以解决英语幽默翻译过程中产生的障碍。
它们分别是:一、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幽默翻译认知语用学家Sperber 和Wilson 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 人类的交际和认知活动都受制于关联。
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德国翻译理论家莱斯
• 莱斯在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仍 以对等(equivalence)这个概 念为基础,但她更关注的是文 本层面的交际和对等。起初, 她的功能主义方法主要是为了 建立一套系统的翻译评估体系。 她借用了德国心里学家布勒 (Karl Buhler)的语言功能三 分法(描述、表达、诉请), 对文本类型进行分类:
• 莱:“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 方法”
• 信息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传递原语指示性或 概念性的内容。翻译应该语言直白无冗余, 并根据需要使用明晰化技巧;
• 表情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传递原语的审美性 和艺术形式。翻译应该使用“同一”策略, 即译者应采用原语作者的观点;
• 操作类语篇的译文应该使目的语接受者产 生预期的反应。翻译应该采用“顺应”策 略,以期对译文读者产生同样的效果;
翻译批评:
如果翻译以文本为取向,那么就应该根据适合 其文本功能的相应标准来对它进行评论;如果 翻译是以目的为取向,那么对它的评论也应该 由功能类别引出的标准来进行,并根据翻译服 务的特定读者群和特定功能来调整方法。无论 是文本取向的还是目的取向的翻译都要受到主 观因素的影响,受到阐释过程和译者个性等主 观条件的影响。翻译批评同样摆脱不了这样的 主观影响,因此只有把这些主观因素考虑在内 翻译批评才是客观的。
2 The TT of an expressive text should transmit the aesthetic and artistic form of the S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use the identifying method, with the translator adopting the standpoint of the ST author.
• 视听类语篇需要采用“辅助”方法,给文 字加上视像和音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于德国。
它在继承传统翻译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若干具有很强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的理论。
如“目的论”“功能加忠诚”论等。
本文旨在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主要核心理论和其对现代翻译实践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创立与形成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莱斯(katharina reiss)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
该理论以莱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按照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的观点,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经过了两代翻译理论家的发展。
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别为k.赖斯(katharina reiss)、h.j.弗米尔(hansj.vermeer)和j.h.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
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将文本按不同功能分类,使译者对交际功能的语言标记和功能翻译的组成单位感觉更敏锐,帮助译者为特定的翻译目的将对等标准明确为恰当的形式,即她所谓的“综合性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h.j.弗米尔(hansj.vermeer)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创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他认为,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原文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
因此,必须探寻其他方法。
而j.h.曼塔莉(justa holz manttari)则将功能翻译理论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她借鉴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中的概念,提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区别了“翻译(transla-tion)”和“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两个概念。
功能翻译理论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
当代翻译界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理论争奇斗艳。20世纪70年代, 随着经 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界出 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 ,使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诺德同时区分了她的“忠诚”概念与传统翻译理 论中的“忠信”(faithfulness/fidelity)概念 : “忠信”指原文与译文的等值关系。 “忠诚”指的是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此外,诺德指出社会现实对“忠诚”原则的客观需 求。如: 原作被翻译的时候, 作者通常是希望作 品的意图能够在译语国得到忠诚的传达。虽然, 翻译过程中的改动不可避免, 但是只有译者对原 文生产者保持 “忠诚”时, 原作者才愿意将作品 交给译者。同样, “忠诚”原则也可增强译者的社 会可信度, 提高自身的地位。
诺德对文本功能的分类与雷斯 的有 所不同
信息功能 (informing the reader)
指 称 功 能 (referential)
文本
表 达 功 能(expressive)
呼 唤 功 能 (appellative)
交 际 功 能(phatic)
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 指 示 功 能 (directive) 教 育 功 能(didactic)
翻译vs翻译行为
曼塔利认为“翻译 (translation )”是一 个狭义的概念 ,它只涉及源语文本的使用 。而“翻译行为 (translational action )” 则是个广义的概念 ,它涉及译者为翻译所 做的一切 ,包括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或技 巧上的考虑 。
功能翻译理论Skopos theory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
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
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
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
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
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
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
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文文本中心论”的翻版。
Skopos theory (plural Skopos theories)1.(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dea that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should primarilytake into account the function of both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o1995, Paul Kussmaul, Training The Translator, John BenjaminsPublishing Co, p. 149:The functional approach has a great affinity with Skopos theory. The function of a translation is dependent on the knowledge, expectations, values andnorms of the target readers, who are again influenced by the situation they arein and by the culture. These factors determine whether the function of thesource text or passages in the source text can be preserved or have to bemodified or even changed.Introduction to the Skopos TheoryThe Skopos theory is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Hans Vemeer and developed in Germany in the late 1970s and which oriented a more functionally and socioculturally concept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not as a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ut as a specific form of human action. In our mind, transla tion has a purpose, and the word “Skopos” was from Greek. It’s used as the technical term for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翻译目的论,"skopos"是希腊语“目的”的意思。
功能翻译理论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以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例
摘 要: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这一理论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
德国翻译学家凯瑟琳娜·赖斯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她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以凯瑟琳娜·赖
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例,通过分析其理论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提出各种类型的文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一步理解功能翻
一、引言
翻 译 是 将 一 种 语 言 表 达 的 思 想、 感情等用另外一种语言再现出来的一种 语言实践活动。如何根据相应的条件和 情况进行最妥善的翻译,是前人长期以 来一直探究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 一系列的指导性理论。本文所运用的“功 能翻译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功能翻译 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文本和翻译的 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完成翻 译。德国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 斯,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她的理 论也被称为文本类型理论。
理论 LiLun
求知导刊
Journal of Seeking Knowledge Guide
文章编号:2095-624X(2018)18-0029-02
2018 年 6 月 Jun.2018
功能翻译理论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
——以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例 孙晓艺,杨 剑
(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029
理论
葉などに取り木や接木などの方法で新 しい個体を作り出す方法も無性生殖と 呼ぶ。綿羊、猿、牛などの動物に対し ては、人工的操作をしなければ無性生 殖を行うことはできない。科学者は、 人工的な遺伝操作で動物を繁殖させる 過程をクローンと呼び、この種類の生 物に対する技術をクローン技術と呼ん でいる。
首 先, 分 析 语 言 功 能。 信 息 型 文 本的语言功能是叙述功能。叙述功能是 指对信息、知识、意见等进行讲述。例 1 是对克隆技术的介绍,目的是向读者 传达信息和知识。所以,可将例 1 确定 为信息型文本。其次,来看例 1 的语言 特点。例 1 旨在让读者了解克隆技术的 定义,原文富于理论性。翻译时也应注 意这一特点。然后是关于文本的重点。 因为是就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文本,所 以重在内容,所以要把翻译重点放在例 1 中的术语翻译上。最后是关于翻译方 法。翻译内容为重的文本,最重要的是 将文本包含的信息毫无遗漏地移到目标 语中,要求语言直白无冗余,并根据需 要灵活运用“明晰化”方法。根据上述 分析,可将例文翻译如下:
对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再解读
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再解读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以赖斯(reiss)、佛米尔(vermeer)、曼特瑞(manttarti)以及诺德(nord)为代表。
但同属一派,几位代表人物各自的理论对“功能”的侧重点又是否一样呢?基于这一问题,本文将对功能派理论试做一分析,以期能解答笔者心中疑惑,也希望能为该派理论的研究提供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文本类型功能加忠诚1 理论基础1.1 布勒(bulher)的语言工具模式卡尔,布勒(bulher)是德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及符号学家,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的“工具模式”,主要包含五个组成因素:符号(sign)、说话者(the speaker)、受话者(the hearer)、语境(context)以及语言功能(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而语言功能包括“信息、表情、感染”三种,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也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2 冯·赖特(von wright)的行为理论由于诺德在给卞建华教授的邮件中写道,冯·赖特的行为理论确实是目的论的来源之一,而且她和曼特瑞的作品中都引用了冯·赖特的话(卞建华,2006),所以本文有必要对行为理论做一解释。
冯·赖特认为,行为的理由是多样的,许多行为的完成是因为某一个最终的目标,即该行为被认为是或者是有助于这个最终目的的。
那么,对这最终目的意愿认识的组合就是一般所理解的该行为的理由。
行为的理由可以分为内在的与外在的两种,所谓行为的内在理由,是指促使某人行动的内在的、必要的理由,它是发自行为者内心的。
所谓外在理由,则是指行为者之所以有某行为,主要是某些外在的要求或规范“驱使”。
2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功能”2.1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赖斯根据布勒的语言工具模式,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类: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还区分了文本种类(genres)与文本类型的关系。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_胡作友
作者简介:胡作友,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X Y B 2007034)。
〔观点述评〕《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33期,2008.6A C A D E M I C SI NC H I N AN o .6N o v .2008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胡作友(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摘 要〕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理论。
主要理论有赖斯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威密尔的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其核心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
该理论体系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为西方翻译理论界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它对中国译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翻译行为;目的论;功能;忠诚翻译传统源远流长,翻译理论不断创新。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与语言学并肩发展。
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60、70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 u g e n e A .N i d a )的对等理论。
70年代和80年代西方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适逢其时应运而生,它摆脱了对等翻译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 a t h a r i n a R e i s s )、汉斯·威密尔(H a n s V e r m e e r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 u s t a H o l z -M än t t är i )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 h r i s t i a n e N o r d )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以赖斯、弗米尔、曼塔利为代表人物的翻译流派。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赖斯首先于1971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当时, 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 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其中,弗米尔所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性原则。
除了目的性原则之外, 目的论还有两个原则: 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指翻译行为取决于翻译目的,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原则。
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对译文读者来说是有意义的。
译文读者理应能够理解译文意思,译文在异域文化中能够与译语读者产生共鸣。
忠实性原则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二者的关系,译文在语义或必要时在形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论”,着重论述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条件三个方面的问题。
功能翻译理论既继承了传统译论中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
它认为翻译是在人为目的性参与下进行的,从而将目光转向了对翻译活动中其它相关因素的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形成了多元化、多角度的翻译研究局面。
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本类型理论
从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本类型理论中西方不同的翻译理论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论。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功能派理论思想的产生。
作为功能主义的创始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对于功能主义理论以及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不容忽略。
二、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及其翻译策略凯瑟林娜·赖斯的文本类型学成果最早发表于1968年,它建立在德国心理学家布勒1938年提出的语言功能的“科学研究模式”之上。
赖斯的经典类型模式比较了比较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类型分类法及其对应的翻译策略。
最后她提出了有创见性的功能翻译观点。
按照她的观点,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层级(见Reiss Vermeer 1984:156)。
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分类:第一种是信息功能文本,信息功能主要是给读者传递真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语言和风格的选择都要从属于这个功能。
此类文本注重内容,文本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这类文本包括、商业信函、货物清单、使用说明、专利说明、条约、官方文件、教材、以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其他技术领域的专业文献等。
第二种是表情功能文本,信息方面仅作为补充,占主导地位的是审美因素。
作者选择的风格既有助于增强文本的意义,又可对读者产生审美效果。
此类文本强调的是表情型语言表达者的心境和感情的作用,因而此类文本重形式。
这类文本包括随笔、传记、纯文学、小说以及各种类型的诗歌作品。
第三种是操作性功能文本,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试图达到的翻译的言外效果。
这一类型的文本强调的是感染型语言的“引发听者某种行动”的作用,因而此类文本重感染。
第四种是听觉—媒介文本(The Audio-medial Text),指的是非语言之外的视听、图画、电视、电台等的脚本。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1 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是: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赫尔兹-曼塔利(Holz-Manttri)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Christiane Nord)的翻译功能加忠实理论9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1923 年出生于德国, 著名的学者, 翻译理论家。
精通德语和西班牙语。
曾执教于海德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美茵茨大学。
赖斯于1971 年首次出版的《翻译批评: 潜力与制约》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前奏吴艾玲。
在这本书中她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了文本类型学。
赖斯在1984年和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4 二、赖斯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 比较有名的有德国的奥陀# 凯德(K ade, 1964) , 他研究的是实用性文本的翻译¹, Rudo lfW a lter Jumpe lt ( 1961) 研究的是科技翻译, 尤金# 奈达(N ida, 1964) 研究的是5圣经6 翻译, Ro lf K loepfer ( 1967) 研究的是文学) ) ) 散文和诗歌的翻译¼, Ra lph -Ra inerWutheno ( 1969) 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翻译½。
赖斯经过对他们的作品和翻译理论进行认真研究后发现, 他们的共同缺点是: 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的文本翻译当中去了, 把它说成是唯一的、通用的翻译标准。
这是以偏概全, 很不科学的。
她认为,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方法并不存在, 所以翻译必须首先分清文本类型, 以文本类型选择翻译手段。
文本类型学不仅仅是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和依据, 而且也是评论翻译的标准。
其实, 在当时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到了分类翻译的问题。
W1 E1 Suskind就提倡应用文和文学翻译的分类¾, 这显然太粗化了。
西班牙学者希亚莱丽( E lsa Tabern ig de Pucciare ll,i1964) 提出三分法¿: ( 1) 科技文献; ( 2)( 2) 哲学文献; ( 3) 文学作品。
赖斯对这种/ 哲学文献0 分类不满, 她认为, 了解哲学家的哲学理念只能算是一般性翻译的策略。
也就是说, 无论什么类型的文本, 译者都必须吃透作者的思想, 所以不能把它说成是翻译哲学文献的专利。
另外, 还有Peter B rang ( 1963 ) 也主张三分法À, 他借鉴苏联有名的翻译理论家A1 Fedorov 的理论, 把文本分成: ( 1) 新闻、评论、正规体的文本、科技文献; ( 2) 组织和政治文件(包括经典马克思著作、社论和演说) ; ( 3) 文学作品。
在第一类里, Brang 认为关键在于掌握专业术语, 而赖斯却认为这是任何文本都需要的, 换句话来说, 要想让译文能被看懂, 就必须解决术语问题。
赖斯很不赞成把组织和政治文件单独列成一类, 认为这类文本只能算是第一类和第三类的混合。
比如说, 演讲辞, 它既要像第一类文本一样重在信息的传递, 又要像第三类文本那样保留修辞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对于第三类, Brang 认为, 这类文本除了可以用于口头语外, 还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文体和句法形式; 可是赖斯认为, 新闻报道也具备这几个要点, 所以这种分类是片面的。
再者, 文学是一个大概念, 它包含散文、戏剧、抒情诗等, 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不该混为一谈。
奥陀# 凯德Á 和R1 W1 Jumpelt 认为翻译除了分实用型文本翻译和文学作品翻译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分类。
他们接受了美国语言学家J1B1Casagrande 的四分法: 实用类、审美- 艺术类、语言类、人种志类。
Karl Thieme 根据文本接受群的不同作出四分法: 宗教类、文学类、官方类、商业类。
法国语言学家穆南( G eorgesM oun in, 1967 ) 根据文本的功能把它分成七类•lv: 宗教翻译和科技翻译(根据内容)、文学翻译(根据语言)、诗歌翻译(根据形式) , 儿童文学翻译(根据观众)、剧本翻译(根据表现媒介)、电影翻译(根据特技)。
赖斯认为这种分类太杂、太碎。
在对这几位当时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的理论做出分析后, 赖斯得出两条结论•lw: ( 1) 尽管在文本分类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一点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即文本分类是选择不同翻译标准和批评标准的依据; ( 2) 以上的各种分类都不尽人意, 理论依据不足。
她认为,译者和批评者必须具有相同的分析基础, 而语言是一切文本的表达手段, 正好可以成为他们的分析基础。
换句话说, 分析语言的特色和功能以及它们在各种类型文本里的表现形式是进行客观翻译和客观翻译批评的基础, 文本类型的不同主要来源于语言的功能不同。
虽然语言的陈述、表达、呼吁功能在任何一种文本里都会同时出现, 但文本必须是以其中一种为主要表达形式, 所以翻译时必须抓主要的表现形式,而翻译批评家则注重分析译者是否保留了原文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本类型理论的介绍三、赖斯的三大功能文本类型赖斯借用德国心理学家布勒( Buhler) 有关语言功能的观点•lx, 将语言功能工具论模式移植于翻译, 把文本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联系起来, 提出/ 信息型0、/ 表达型0 和/诱导型0 的三种功能文本类型。
( 1) 信息型( inform ative type) : 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消息(新闻)、论点、看法、感情、判断、意图等事实, 文本的重心在其内容和主题, 文本结构集中在语意句法层面,语言特点是逻辑式的, 文学技巧为次要的。
这样的信息文本包括新闻、商业、信件、货物清单、说明书、专利说明、条约、官方文件、各类非虚构类书籍、教材、论文、报告、以及人文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和其它技术领域的所有文献。
相应的文本称为信息型文本。
( 2) 表达型( expressive type) : 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 作者或/话语的发送者0 是中心, 文本结构集中在语意句法和艺术组织两个层面。
这类的信息文本包括党政领导人的讲话、条例法令、政治法律文件、科学和哲学以及学术方面的权威著作等。
相应的文本类型称为表达型文本。
( 3) 诱导型( operative type) : 旨在说服文本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 其语言特点是对话式的, 文本的重点在于呼吁和感染。
文本并非纯通过某种形式传达某种信息, 而是有一个明确目的。
种类包括所有以感染为主要目的的文本, 如广告、布告、布道、宣传、劝诱、以致讽喻等, 还包括文学类的通俗小说、说教文章和讽刺诗等。
这里接受者(的行动或感受) 是中心, 文本结构涵盖语意) ) ) 句法、艺术组织和劝喻三个层面。
相应的文本类型称为呼唤型赖斯还增加了第四种文本类型, 即以听觉等为媒体的文本( audio- m edia tex ts) ,也称超文本类型( hyper type)。
这类文本必须和某些非语言手段相结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包括电台和电视台广播的各类文本如新闻、采访和戏剧表演的脚本等, 与前三种文本有一定的重复。
文本类型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文本类型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2.1 表达型文本的翻译具备表达功能的文本主要是文学作品或艺术性较高的文体,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传记等作品。
其中,作者的个人风格,语言中的美学特点是作品的灵魂,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仔细研究原文,忠实传达原文的文本形式和美学形式。
原文:The professor tapped on his desk andshouted: “Young men, Order!”The entire class yelled: “Beer!”译文:教授敲击桌子喊道:“你们这些年轻人吆喝(要喝)什么?”学生:“啤酒!”原文中“order”因为一词多义造成的幽默感,处理起来实属不易。
然而译者利用谐音,巧妙地将这一语义层面的幽默感转为语音层面上的幽默感,毫不减损原文的趣味和效果。
又如《红楼梦》中对邢岫烟的一段文字描写,感慨流年似水红颜易老。
原文: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再过几日,这杏数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成银,红颜似槁了。
译文:In just a couple of years she would be burdened with children as this tree was filled with fruit; and just as the apricots would soon be gone, leaving the branches bare, in a few more years Xiuyan’s hair would be turning silver and she would lose her beauty too.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意象优美且含蓄内包。
“绿叶成荫子满枝”这一表达,从修辞到意境,皆修辞符合汉语的习惯,又有具体的意象读起来十分具有美感。
因此译者在翻译当中保留了绿叶成荫这一意象。
但与此相比,英语又是一种强调逻辑性的法治语言,若直接在译在意象进行了完整的保留,同时又以云淡风轻的“as”作为逻辑解释,点明了原文中的隐喻,使译文读上去生动且通达。
从表达功能出发来比较分析一下我国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E 声声慢F的三种英译文.2.2 信息类文本的翻译信息类文本的目的在于所传达的信息或事实,因而其翻译过程强调遵循“真实性”,也就是要将原文的思想内容完整地表现出来,而不应该拘泥于原文的表层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Only when the world has a Pailo, who knows horses, can there be fine steeds. There are always fine steeds that can cover a thousand li a day but the world does not frequently produce a Pailo.这段翻译里,“千里马”与“伯乐”的概念和象征意义对中国读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对英语国家读者则未必如此,因此在英译过程中,需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添补。
译文当中增加了定语从句,对“伯乐”加以解释,保证了信息的完整,便于英语国家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