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4景观格局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特征

缀块的形态可以用长宽比、周长-面积比以 及分维数等方法来定量描述。
缀块长宽比或周长-面积比越接近方形或圆 形,其形状就越“紧密”;反之,越松散。
“紧密”利于保蓄能量、养分和生物
“松散”利于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园林规划设计中,确定缀块形状的原则是什么?
生境缀块大小和形状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缀块空间格局的生态学效应
log S z log A log c dS (t ) I (s) E (s) dt
A.美国伊利诺斯 州东部当地繁殖 的鸟类种类与林 地面积的关系
B.美国伊利诺斯州 草原区繁殖鸟类种 数与草原面积的关 系
生境缀块面 积与其边缘 和内部生境 部分的关系
(2)缀块形状的生态学效应
(如人的日常活动和重大工程)在一系列尺度上
均起作用,而生物因素(如疾病、种间斗争)通
常只在较小的尺度上成为格局的成因。
大尺度上的非生物因素(如气候、地形、地 貌)为景观格局提供了物理模板,生物的和 人为的过程通常在此基础上相互作用而产生 空间格局。
不同因素在景观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随 尺度而异。例如,温度和降水量;种间关系。 园林建设是人为干扰主导的景观格局形成过 程
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景观的空间格局影响能量、物质以及生物在景
观中的运动,如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过程
5种媒介:风、水、飞动物、地面动物、人类 (尤其是利用交通工具)
Chapter 4 The landscape and the environment
Some species of bats prefer to fly along corridors. In these areas, many insects are hatched but corridors also tend to collect wind-driven inse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rridors provide protection for the bats against predatory birds.
景观生态学第四章总结

`景观生态学中 景观生态学中,一般将景观中景观要素的类型、分类属性及其数量关 般将景观中景观要素的类型 分类属性及其数量关 系特征称为景观结构。
`景观中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组合配置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称为景观空间格 局。
`景观结构模型 景观异质性 景观空间格局``` `1 斑块 1、斑块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 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景观生态学研究中更注重作为生态系统的有生命的斑块 一般指动植 景观生态学研究中更注重作为生态系统的有生命的斑块, 般指动植 物群落。
` `斑块的起源和类型 --环境资源型斑块: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或镶嵌分布而形成的 斑块。
` `--干扰斑块:局部干扰形成的斑块 --残存斑块: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半自然 斑块。
`--引入斑块:由人类有意或无意将生物引进一个地区而形成的或者完 全由人工建立和维护的斑块。
全由人工建立和维护的斑块` `斑块大小 斑块大小: ---斑块大小的意义:斑块大小与生物多样性、斑块大小与生境适宜 性、斑块大小与边缘效应` ` ` `---斑块大小的测度 斑块形状: ---斑块形状的意义:斑块形状影响生物多样性 斑块形状的意义:斑块形状影响生物多样性 ---斑块形状测度`` `斑块的尺度性和相对性:---采用不同的尺度研究景观时,斑块的划分结果可能不同 ---斑块的相对性`` ` ` ` ` ` `斑块的其他生态特征---斑块的可感知性 斑块的可感知性 ---斑块的内部结构 ---斑块的相对均质性 斑块的相对均质性 ---斑块的动态性 ---斑块的尺度性和生物依赖性 斑块的尺度性和生物依赖性 ---斑块等级系统 ---核心等级水平与斑块敏感性 核心等级水平与斑块敏感性` `2 廊道 2、廊道 廊道是不同于两侧本底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廊道的起源:廊道的产生机理与斑块相同,与斑块的起源和成因相类 似。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为生态学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景观生态学中格局、尺度、过程、空间异质性、生态学干扰、景观分类、斑块、廊道、基底等基本概念以及景观等级结构、景观渗透、复合种群、源汇系统等基本理论。
通过对个例的分析,掌握景观格局、景观尺度和景观过程的基本分析方法。
并结合野外考察领会、掌握景观评估、景观保护、景观管理和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景观1. 景观的地理学、美学概念2. 景观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景观生态学1. 景观生态学的的概念2.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3.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现状1. 景观生态学发展简史2.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第四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 3个研究方向2. 景观生态学的整合3. 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特点及当前研究热点。
本章重点、难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当前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当前研究热点,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第一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耗散结构和自组织2. 时空尺度和空间异质性3. 等级结构系统4. 渗透理论5. 复合种群理论6. 源-汇模型7. 岛屿生物地理学•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系统整体性2. 尺度性3. 生态流及其空间再分配4. 结构镶嵌性5. 文化性6. 人类主导性7. 多重价值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等级结构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尺度效应以及生态交错带等基本原理和理论。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
第三章景观形成因素•第一节地质地貌因素1. 地貌营力2.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地貌特征3.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景观特征•第二节气候因素1. 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区2. 气候与景观特征3. 全球气候变化与景观变化•第三节土壤因素1. 土壤及土壤分类2. 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3. 土壤的景观意义•第四节植被因素1. 植被类型2. 植被对景观的作用•第五节干扰1. 干扰的概念和类型2. 干扰状况3. 干扰的景观意义习题要点:景观形成因素中的气候、植被及干扰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第四章 景观空间格局

研究景观的结构(即组成单元的特征及
其空间格局)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 基础。 空间格局分析方法是指用来研究景观结 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 他们不仅包括一些传统的统计学方法, 同时也包括一些新的、专门解决空间问 题的格局分析方法。分析景观结构或空 间格局一般由以下几个基本步骤组成:
另外,在景观格局分析中一个有用的计算机系统 就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它不但可以将景观格局 数字化、分析并输出分析图,而且可以对图形进行 迭加、网格分析、邻区比较等处理,工作效率较高。
1.
PT
1 Nb
EE(i, j ) DD(i, j ) 100 %
i 1 j 1
T
T
镶嵌度指数
镶嵌度描述景观相邻生态系统的对比程度。
PT
1 Nb
EE(i, j ) DD(i, j ) 100 %
i 1 j 1
T
T
PT是相对镶嵌度指数(百分数);EE(i,j)是相邻 生态系统i和j之间的共同边界长度;DD(i,j)是生 态系统i和j之间的相异性量度;Nb是景观中不同生态 系统间边界的总长度。
第四章 景观空间格局
景观的异质性决定了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的重要性。 景观空间格局(landscape pattern)一 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 上的配置。
景观格局分析的目的是从看似无序的景
观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 律性。
第一节
景观空间格局类型 第二节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三、景观格局分析模型
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统计学方法、小波
分析、聚块方差分析、分维分析
四、景观模拟模型
景观空间动态模型、景观个体行为模型、
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 ③河流廊道:指河流和沿河流分布的植被带,包括河床、河床边缘、 河漫滩、堤坝、河岸高地等
? 河流两旁特有的植被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河景观结构模型
? 1.4.3 廊道类型(按功能分类)
? 1.3.4 斑块大小 ? ⑴概念:斑块大小亦斑块规模,具有长、宽、形态的空间
特征
? ⑵斑块大小的意义 ? ①斑块大小与物种多样性: ? 斑块内物种多样性符合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斑块中物种
数目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初期增加速度很快,当 接近斑块物种最大承载量时逐渐停止;斑块的物种多样性 还取决于物种的迁入速度和灭绝速率之间的动态平衡
种植斑块通过锄草、施肥、浇水等管理活动,使引入物 种能够长期占优势,改变或延缓了自然演替过程;如果不 进行管理,本底中的物种将侵入种植斑块内,并发生自然 演替,导致斑块与本底融合
? ⑥聚居地斑块:人为建筑活动而形成的斑地 聚居地斑块包括:房屋、院落、生物、周围环境
第1节 景观结构模型
? 1.3 斑块
? 松散型:与周围的相互作用面大,有利于物质、能量、物 种的交换,稳定性较差,内部物种稀少
第1节 景观结构模型
? 1.3 斑块 ? 1.3.6 斑块边界形态 ? 斑块边界突出或凹陷,在景观中具有较高的生态和景观意
义 ? 扩展要素(凸边界):能量、物质、有机体与外界交换相对
频繁 ,稳定性相对较差 ? 残遗景观边界(凹边界):能量、物质、有机体与外界交换
似方) ? 松散型:长宽比和周长面积比大于1或小于1的斑块(边界
蜿蜒曲折的不规则形状)
第1节 景观结构模型
? 1.3 斑块
? 1.3.5 斑块形状
? ② 斑块形状的意义
? 紧密型斑块:与周围的相互作用面小,斑块内部最大直线 距离短,生境异质性较小,有利于保蓄能量、养分,有利 于保存物种多样性,稳定性好
第四章 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景观生态 教案

第四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阐述景观结构特征的景观结构模型,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及其环境生态意义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景观的结构模型。
第一节景观结构模型主要掌握景观结构模型:斑块-廊道-基底模型一、斑块(patch)斑块(patch)的定义: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相对同质性(取决于观察的尺度)同质性或异质性取决于观察的尺度同一个斑块在不同的尺度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从一张1/50万比例尺的航片上看新乡,它表现为均匀的斑块。
因为其内部的街道、林带、公园及各种建筑物等,从航片上是无法辨识的。
☺若从1/2000比例尺的航片来观察新乡市、便可以凭借肉眼从航片上分辨出林荫道、公园、市区大型建筑、广场等更多的细节。
原比例尺下的斑块变得不均匀、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更小的斑块。
1.1斑块的起源和类型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resource patch)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残存斑块(remnant patch)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种植斑块(planted patch)☺聚居地斑块(residential patch)●如:村落、城镇、城市、城市群1.2 斑块的大小(patch size)1.2.1 斑块面积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大斑块比小斑块含的能量和养分丰富。
1.2.2 斑块大小与物种多样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数目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初期增加的速度很快,当接近斑块最大承载量时逐渐停止。
1.2 斑块的大小(patch size)1.2.3 斑块大小与生境适应性有些物种需要大的同质斑块有些物种需要较小的异质斑块大斑块比小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1.2 斑块的大小(patch size)1.2.4 斑块大小与边缘效应一个小斑块(麦田)边缘的产量高于内部的。
☺原因:充分利用光、温度、水、且竞争少。
第四章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法则与重要理论

第四章 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法则与重要理论
1
4)物种—尺度差异原理:由于不同物种和物种类群(如 植物、食草动物、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在不同空间尺度 上活动,因此在一个给定尺度上的研究,对不同的物种或 物种类群的分辨性可能是不同的。每一物种对景观的观察 和反映也是独特的。对于一个种来说均质性的斑块对于另 一个种可能是相当异质性的。
5)尺度变化原理:景观尺度是由具体的研究目的或确切 的经营问题的空间尺度或大小来定义的。假如一个研究或 经营问题主要涉及一个特定的尺度,那么在更小尺度上出 现的过程与格局并不总是可以被观察到,而在更大尺度上 出现的过程与格局则可能被忽略。
18
3 复合种群理论的应用延伸及缺陷 1)复合种群现象与景观中的许多斑块作用关系极 为相似,因此某些理论成果完全可以用于对应景观 问题的研究(如建设用地); 2)复合种群理论把景观简化为生境和非生境二值性 景观,而景观的实际结构要复杂得多; 3)只考虑斑块的相对面积,未考虑生境的覆盖情况; 4)亚种群之间的作用中未考虑廊道的影响。
17
2 复合种群的基本类型
(3)斑块性复合种群 1)生境斑块之间的个体或繁殖体交流非常频繁; 2)交流发生在同一生命周期或同一代中,功能上形成统一整体; 3)种群局部灭绝现象十分罕见。 (4)非平衡态复合种群 1)生境斑块的空间结构类似于经典复合种群或斑块性复合种群; 2)再定居过程不明显或没有(人为或自然干扰); 3)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 (5)混合型复合种群 1)中心部分的斑块相互作用密切,灭绝率低; 2)外围的斑块之间相互联系逐渐减弱,灭绝率高。
06E第四章 景观结构—景观空间格局

2)网络型
在网络状景观中,廊道密度、宽度、连 接度、环度、网眼大小以至结点的大小 和分布是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基本参数, 它们对各种生态过程起着重要影响。
3)交叉指状型
④平面格局:用于确定斑块大小、形状、 边界以及分布的规律性;
⑤立体格局:用于确定生态系统在景观三 维空间上的分布。
二、景观构型的确定
1. 线形法:基于信息论,用一条横跨线 描述和直接比较景观结构。
2. 网格法 将网格置于研究区域,记录每一方格内 景观要素的出现或缺失情况,然后用尺 寸逐渐增大的“窗口”沿方格的内部移 动,运用信息论和其它方法就这类数据 进行描述和验证
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景观是由不同景观 元素(斑块、廊道、基质)镶嵌组成的 一个整体,不同的景观元素集合会构成 不同的景观镶嵌格局,并进而影响着生 态流在景观中的运动或流动。
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异质性原理
景观整体性,指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或 景观要素通过生态过程而联系形成的一 个复杂系统,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 续性。
一、景观空间格局构型分类
1. Forman的景观格局基本类型 2. 按景观结构特性的景观格局分类 3. 肖笃宁的 景观格局分类 4. 傅伯杰的景观格局分类
1. Forman和Gordon将景观格局分为:
①均匀分布格局:指某一特定类型景观要素间的距离相对一 致;
②聚集型分布格局:例如在许多热带农业区,农田多聚集在 村庄附近或道路的一端;在丘陵地区,农田往往成片分 布,村庄聚集在较大的山谷内;
进行景观格局分析时,必须注意:
①明确研究对象的具体单元和这些 单元的具体性质;
景观生态学:第四章 景观空间格局与空间异质性 (Ⅰ)

景观生态学-本科-华中农大
2
1 景观空间格局类型
◦ (1)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类型 ◦ (2)Forman理想景观格局模式 ◦ (3)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2 景观空间格局描述与分析
◦ (1)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一般流程 ◦ (2)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取样方法 ◦ (3)景观空间格局的定量研究方法
25
①散点格局(plot-scattered pattern):由点缀 在基质里的点状地物构成的景观格局
如平原上的村 庄,油田上散 布在农田,苇 田里的油井等 。
景观生态学-本科-华中农大
26
② 散 斑 格 局 ( patch-scattered pattern , 或 块状格局):少数景观要素出现在占优势的基 质内所形成的景观格局
景观①生群态学集-本格科局-华(中c农lu大ster pattern)②线状格局(linear pattern) 22
③交错格局 (interlaced pattern)
④放射格局 (radiation pattern)
如遭受切割的山 坡,受破坏的林 缘等。
景观生态学-本科-华中农大
城市对外交通干道,丘陵 景观中山体余脉向四周放 射状延伸,湖泊水体向四 周山谷、河渠延伸等 23
补充作为物种扩散的踏脚石,为局地灭绝的物种提 供栖息地和落脚点,包含大密度种群的边缘种 廊道:自然廊道对物种流动和地表径流作用;边界 过度带聚集小斑块,利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
37
38
优势
• 粗粒与细粒要素结合:粗粒区利于大型内部种生 存,细粒区有利于广生境物种的活动
• 风险分散:为分散风险,可多布局几个大型农业 或自然斑块
第四章景观生态过程

(一)景观中水分和养分运动的形式与特征
水分和养分循环是推动景观生态系统演替与 发展的重要因素,景观中水分和养分的运动主要 有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水分的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地表径流和
地下径流。 养分的水平运移较水分在景观中的运动复 杂得多,但常常与景观中水分的运移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 垂直运动: 景观中水分和养分的垂直运动主要表现 为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被植物或农作物吸收,经过蒸 腾作用挥发至大气中,又经过降水或降尘进入土壤, 或者经过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其他方式将养分带入土壤 中,形成一个局部的水分和养分小循环。
(5)廊道与动物运动 廊道一般指在景观中存在的狭长的、具有一定宽度的 斑块体。通常人们认为廊道的存在可以有利于物种在不同 斑块之间的交换、迁移,有利于物种的保护,其实不然。 对于生物群体而言,廊道具有多重属性,它可以起到通道、 隔离带、源、汇、栖息地和过滤的作用。对于某些物种起 通道作用的廊道,对于其它物种来说很可能就是隔离的作 用,主要取决于廊道的宽度、长度、物质组成和质量。
(4)景观格局与动物运动 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必须具备面积适宜的栖息 地,其二是在栖息地及其周围应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可以满 足物种的生存需求,同时要求这些食物资源在空间上可以 为物种所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可以为物种提供一个基 本的生活和休息场所,使其免遭外来物种的袭击。景观中 食物资源斑块的空间分布决定了食物的可获取性。
(二)景观中的动物运动 景观中动物的运动可以有3种方式: ①巢域范围内的运动:指它们用作取食和进 行其他日常活动的“家”(如巢、窝)的周 围地区。 ②疏散运动:指动物个体从它们的出生地向 新巢域进发的单向运动。 ③迁徙运动:动物在不同季节所利用的不同 栖息地间进行的周期性运动。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ppt课件

H
Pk ln(Pk ) k 1
Hmax
ln(m)
E<=1,当E趋于1时,景观斑块类型分布的均匀程度也 趋于最大。
30
B: 景观要素优势度
描述景观由少数几类斑块控制的程度。通 常,较大的D(RD)对应于一个或少数几个斑 块类型占主导地位的景观。 优势度指数D: D = Hmax – H 相对优势度RD: RD = 1 - E = 1 —(H / Hmax)
35
空间自相关分析:检验某一空间变量的取值是否与相 邻空间上该变量的取值大小相关,以及相关程度如何。
空间自相关系数:度量物理或生态学变量在空间上的 分布特征及其对其邻域的影响程度。
若某一空间变量的值随着测定距离的缩小而变得更相 似,则这一变量呈空间正相关;若所测值随距离的缩 小而更为不同,则这一变量呈空间负相关;若表现出 任何空间依赖关系,则这所测值变量表现出空间不相 关性或空间随机性。
22
A: 景观要素斑块形状指数
斑块形状指数D:通过计算某一斑块形状与相 同面积的圆或正方形之间的偏离程度来测量其 形状的复杂程度。 以圆为参照:
D P / 2 A
以正方形为参照: D 0.25P / A P为斑块周长;A为斑块面积。斑块的形状
越复杂或越扁长,D的值就越大。
23
B: 景观要素斑块分维数
Ni
AIi Aij EAij
j 1
式中
AIi——第i类生境的内部生境总面积;
Aij——第i类生境的斑块平均内部生境面积;
EAij——第i类景观要素第j斑块的边际带面积;
21
平均内部生境面积:该类生境全部斑块内部面积算 术平均值。
1 Ni
景观生态学4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第二节 景观格局分析的基本步骤
一 景观格局研究的目的
确定产生和控制空间格局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比较不同景观镶嵌体的特征和它们的变化; 探讨空间格局的尺度性质; 确定景观格局和功能过程的相互关系; 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二 景观格局分析的基本步骤
以研究目的和方案为指导,收集和处理景 观数据
指不同的景观要素类型由于某种原因经 常相联结分布。空间联结可以是正相关,也 可以是负相关。
如:稻田总是与河流或渠道并存是正相关空间联结的实 例;平原的稻田区很少有大片林地出现是负相关的实例。
三、景观格局分析概念
用来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 置关系的分析方法。
通过研究空间格局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学过程。
统计学方法的局限性和非确定性;采用这些方法的人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对 结果的解译能力。
景观空间分析中的误差
这些不同阶段所产生的误差还可能相互作用,不断放大,即
所谓的误差繁衍(error propagation)现象。
多层空间数据分析的精确度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以正方形为参照: P为斑块周长;A为斑块面积。斑块的形状
越复杂或越扁长,D的值就越大。
B: 景观要素斑块分维数
分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 分形:不规则的非欧几里德几何形状可通称为分
景观的形式美构图及空间布局方法

景观的形式美构图及空间布局方法知识点一形式美的表现形态1、线条类型及美学特征长的横线条有水平的广阔宁静舒展的感觉;竖直线有上升的感觉;短直线表示停顿;虚线产生延续感;斜线有动势。
直线构成的图案和道路表现出秩序感和理性;弧线和弯曲的线条则有流畅、活波感,其中圆弧形有丰满感、抛物线有强烈的动感、波浪线则有起伏感。
园林设计中可以充分运用线条创造多元的景观形态。
2、图形类型及美学特征图形可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
规则式图案稳定、有序、有一定的轴线关系和数比关系,给人以严整和秩序感,适合纪念性或者规模宏大的园林。
不规则图案则表现出自然、不对称、活波、柔和、随意的特征,适合休闲娱乐的园林空间。
3、体形的美学特征园林构成各个要素都有丰富多样的外观形态。
而不同的园林风格和园林类型中,各种景观元素表现出的形态各不相同。
设计中要把握园林风格,综合运用造景元素的多样化立体形态进行有机组合,创造既丰富又统一的园林风貌。
知识点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构成园林景观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体、质感、色彩,如何组织这些要素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构成秩序空间需要掌握形式美的一般原则。
1、统一与变化统一与变化是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统一意味着部分与部分以及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变化则表明其间的差异。
统一应该是整体的统一,变化应该是在统一的前提下有秩序的变化。
过于统一会显得单调乏味,变化过多则容易显得杂乱无章。
2、对比和相似相似是由同质部分组合产生的,可以产生统一的效果,但往往显得单调。
对比是异质部分组合时由于视觉强弱的结果产生的,其特点与相似相反。
形体、色彩、质感等构成要素之间的差异是设计个性表达的基础,能产生强烈的形态感情,主要表现在量(多少、大小、长短、宽窄、厚薄)、方向(纵横、高低、左右)、形(曲直、钝锐、线面体)、质感(光滑与粗糙、软硬、轻重、疏密)、色彩(黑白、明暗、冷暖)等方面。
同质部分成分多,相似关系占主导;异质部分成分多,对比关系占主导。
(完整版)第四章_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C. 残存斑块(remnant patch): 指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 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半自 然斑块。
如火烧、虫害、水淹等可能产 生残余斑块,典型例子为火烧 后残留下的小片植被。
特点:成因来自天然或人为干 扰;周转率较高;基质物种迁 入残余斑块,之后物种增加时 期被物种灭绝时期所替代,最 终与基质融合。
解释:引入斑块实质是一种干扰斑块。但因其分 布面积广量大,遍及全球,故单独划为一类。
2. 斑块大小
斑块大小:指斑块规模(patch size)或面积。
影响斑块内部生境、斑块与基质或其他斑块间的物种、 物质和能量交换流动等多种生态过程。
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布:
一般斑块内的物质、能量与斑块面积大小呈 正相关,但并非线性。斑块内部和边缘在物质和 能量储存上存在差异,小斑块的边缘比例高于大 斑块。
3. 斑块形状:影响边缘与内部生境的比例,
从而影响物质、能量和物种分布
斑块形状变化:从狭长形到圆形,从平滑边界到回旋边界。 分析斑块形状旨在认识物种分布的稳定性、扩展、收缩和 迁移的趋势,甚至推断物种的迁移路线。 斑块形状(S)用斑块边界实际长度(L)与同面积(A) 圆周长的比值来表示。即:
S= L
D. 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指 由人类有意或无意将生物引进一个地 区而形成的,或完全由人工建立和维 护的斑块。
如种植园、作物地、高尔大球场、居 民区绿地等人工生态系统。
种植斑块(planted patch):指自然植被景观中由人类种 植活动形成的斑块。
▲种植斑块内物种动态和斑块周转速率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管理 活动。如果不进行管理,基质中的物种将侵入引发演替.导 致斑块与基质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居地(residential):指由人为建筑活动造成的 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组成的斑块。包括房屋、院落和毗邻的
周围环境。
▲聚居地含4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人、主动引入的动植物、
不慎引入的有害生物和从异地移入的本地种。
第四章 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研究景观,需要认识: ①结构——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指与生态 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 质和物种的分布。 ②功能——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即生态系统组分间能量、 物质和物种流。 ③动态——景观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注意:景观结构是景观功能的基础,是景观生态学的基 础研究内容。
2)河流廊道
沿河流分布与周围基质不同的植被带。完整的河流廊道由水道、 河床、河岸植被组成。河岸植被由于具有特别重要的功能,被认为 是最需要保护的景观元素。
4.廊道的结构特点
廊道结构特征用曲度、连通性、结点、宽度和间断区 以及横向结构等来反映。
曲度(Curvilinearity):廊道中两点间的实际距离与它们之间的
4. 斑块的动态与持久性
( dynamics and persistence)
斑块的动素。 起源类型 disturbance patch remnant patch
environmental patch
成因 干扰 干扰 环境的异质性 天然更新 人工引入
1. 廊道的起源
1)起源类型:
干扰廊道:道路、动力线,带状采伐 残存廊道:采伐保留带,为动物迁徙保留的植被带 环境资源廊道:河流、山脊线谷底动物路径 种植廊道:防护林带、人工树篱 再生廊道:沿着栅栏、城墙自然长出的树篱
2)廊道的持续性
与形成机理有关。环境资源廊道(河流)相对持久, 而带状采伐廊道则是短暂的;影响廊道持续性的另一因素 是人的维护。
C. 残存斑块(remnant patch): 指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 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半自 然斑块。 如火烧、虫害、水淹等可能产 生残余斑块,典型例子为火烧 后残留下的小片植被。 特点:成因来自天然或人为干 扰;周转率较高;基质物种迁 入残余斑块,之后物种增加时 期被物种灭绝时期所替代,最 终与基质融合。
结点在管理与规划中非常重要。 如河流急转弯的凹面常出现一 片泛滥平原,两条公路交叉处的重叠植被。
宽度:对沿廊道或穿越廊道的物种迁移及物质能量流 有重要意义。 高度对比:高于环境的廊道对环境的影响较大、而低 于环境的廊道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狭点(narrow):指廊道中的狭窄处。狭点影响物种或 物质的运动。 廊道结构:从横断面看一般由一个中央区和两侧的边 缘区构成。
三.基质(matrix)
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在景观中,面 积最大、连接性最高、起控制作用的景 观要素类型。控制景观动态是基质的最 根本特征。
1. 判别基质的标准
1)相对面积:某一类景观要素面积占景观总 面积的比例。景观中某一类景观要素面积最 大,占景观总面积的50%以上,甚至超过其 他各类要素面积总和. Q: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任何一种景 观要素的面积都不会超过50%,那么应如何 确定基质的判定标准?
自然演替方向 进展演替 退化—恢复 稳定 进展 不定
变化速度 快 快 慢 快 较快
regenerated patch introduced patch
5.景观斑块的组合形式
6. 斑块类型(Patch Types)
在不同的景观中,依据研究的需要,斑块类型有不同 的划分方法。 斑块划分的依据:
斑块的面积 群落类型 地形特征 斑块的外貌特征 景观的类型
西双版纳乡居景观结构
聚居地属人造斑块,其存在取决于人的管理强度 和持续时间,不稳定性显著。而且聚居地中城市 和乡村差异很大。城市及其郊区范围较大,成为 城市景观;而小城镇、村舍、乡村居民点则为乡 村景观中的聚居地斑块。 解释:引入斑块实质是一种干扰斑块。但因其分 布面积广量大,遍及全球,故单独划为一类。
直线距离之比。曲度对沿廊道的移动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廊道 曲度越小,移动距离越短,阻力越小,移动速度越快。
连通性(Connectivity):指廊道的连续程度。一般以单位长度
廊道中断数量来度量。廊道有无间断是通道作用和阻隔作用的重 要因素。
结点(nodes):指两个廊道的连接处或一个廊道与斑块的连接处。
2)连通性:当一种景观要素类型完全连通,可确定为基 质。 解析:当两种景观要素面积相当时,连通性较高的类 型,或者当景观中的某一要素(线性或带状要素)连接 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均可判定 为基质。如具有一定规模的树篱等。 有时,相对面积标准会与连通性标准矛盾。
3)动态控制作用:指对景观的动态变化的起点、速度、 方向起主导和控制作用。从生态意义上看,对景观的 动态控制作用是判断景观基质最重要的标准。
D. 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指 由人类有意或无意将生物引进一个地 区而形成的,或完全由人工建立和维 护的斑块。 如种植园、作物地、高尔大球场、居 民区绿地等人工生态系统。
种植斑块(planted patch):指自然植被景观中由人类种 指自然植被景观中由人类种 植活动形成的斑块。
斑块大小的意义
大斑块存在内部环境,边缘物种和内部物种能够共 存,因此(比小斑块)包含更多物种 ; 其次,营养级位序较高的物种数量以大斑块高于小 斑块。但是研究表明:影响物种数量更重要的因素 是大斑块具有更高的生境多样性。
岛屿斑块物种多样性
岛屿斑块物种数量: S = f ( +habitat diversity, - disturbances, + area, - isolation, + age) 陆地斑块物种数量: S = f ( + habitat diversity, + (-) disturbances + area, + age, + matrix heterogeneity, - isolation, - boundary discreteness ) 变量顺序表示影响重要程度 + - 号表示正影响和负影响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即斑块、廊道和基质组成的异 质性区域。各要素的数量、大小、类型、形状及 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构成了景观的空间结构。 分析量化景观镶嵌格局,进而分析景观的生态过 程,研究格局与过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机 理,首先应认识分析景观的空间结构单元。
本章教学内容
1. 景观结构模型 2. 景观异质性 3. 景观空间格局
2. 斑块大小
斑块大小:指斑块规模(patch size)或面积。 影响斑块内部生境、斑块与基质或其他斑块间的物种、 物质和能量交换流动等多种生态过程。 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布: 一般斑块内的物质、能量与斑块面积大小呈 正相关,但并非线性。斑块内部和边缘在物质和 能量储存上存在差异,小斑块的边缘比例高于大 斑块。
景观空间格局图示:斑块-廊道-基质的组合
第一节 景观空间单元
一.斑块(Patch) 斑块:指与周围不同的相对均质的宽阔区域, 在斑块内部呈现微小的异质性,并以相似的形 式重复出现。 实际上,该定义强调斑块的空间非连续性 和内部均质性。广义地,斑块或有生命的或无 生命的;而狭义地,斑块是指动植物群落。
特点:斑块中的生物不同于周围的基质;由于自然环境资
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斑块寿命较长,周 转速率很低,斑块与基质间的生态交错区可能很宽 。
B. 干扰斑块
(disturbance
patch):指 :
由于基质 内局部干 扰而形成 的斑块。
如,飓风、冰雹、雪崩、泥石流、病虫害、火灾、 动物践踏与取食,树木枯死等自然干扰都会造 成干扰斑块;森林砍伐、垦荒、围田、采矿等 人类活动亦可造成干扰斑块。 特点:通常消失得最快,平均年龄最短,周转速 率(turnover rates)最高 。
解析:若前两标准都相当时,需要理论模型或进行野外观测,判断 某一景观要素对景观的动态控制程度。 一般控制程度高的元素处于扩展状态。 在实际判定基质时,可将三 个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具体计算全部景观要素类型的相对面积和 连接度水平,进行判定。 虽然,判别基质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所有景观都存在基质。
与隙孔 斑度隙 块。度斑 : 大它 块 小是单在 无基位基 关质面质 。中积中 斑的称 块斑为 密块孔 度数。 的目 量称 度为 。孔
2. 廊道的功能
廊道分割景观,同时景观又被廊道联系在一起。即廊道的双重作用- 对物种的迁移和过滤作用。 如河流是许多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迁移通道,但又阻碍一些 陆地生物和人类的迁移;又如高速公路的作用。 廊道还可成为某些物种的栖息地,对周围环境构成影响源。
功能
运输: 铁路、公路、输电线、林间小道、动物迁移保留廊道 阻隔、过滤: 道路、石墙、栅栏、河边植物带、防火林带 物种源汇: 树篱、采伐保留带 特殊生境: 河流、树篱 资源或产品:树篱、人工林带 观赏:曲径通幽、颐和园的长廊、西湖的苏堤
3. 斑块形状:影响边缘与内部生境的比例, 从而影响物质、能量和物种分布
斑块形状变化:从狭长形到圆形,从平滑边界到回旋边界。 分析斑块形状旨在认识物种分布的稳定性、扩展、收缩和 迁移的趋势,甚至推断物种的迁移路线。 斑块形状(S)用斑块边界实际长度(L)与同面积(A) 圆周长的比值来表示。即:
斑块大小与边缘效应:斑块间物质交换或能量流动随边缘 的增加而增大,此现象称为“边缘效应”表现之一。 一般地,斑块越小,单位面积斑块的边缘长度越长,斑块 越易受到外围环境或基质的干扰,斑块与周围其他景观要 素间物质交换越强烈,斑块的稳定性越差。 所以,采用斑块内部面积与边缘面积的比率(内缘比)反 映斑块的特征。
S =
L 2 A
环状斑块与半岛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