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提出他的隐性知识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兰尼提出他的隐性知识理论,本身就是当时西方盛行的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批判,证明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一样,充满了人性因素,在“意会认”层面,科学与人文是相通的。在当时关于“认识论终结”的四面楚歌声中顽强地树立起来的隐性知识理论这面大旗。但科学人性化的主张却并非波兰尼首创,而是他从科学史家萨顿那儿继承得来的。该“主张的实质是要使科学与价值相融,消除C·P·斯诺所谓的…两种文化的鸿沟‟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分裂对立的现象”。又如我们沿用波兰尼提出的“隐性知识”这一概念和他及他的后人对“默会”过程机理的研究方法,我们继承他对待学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但波兰尼不可能对隐性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在Internet网络时代的表现形式和显性途径作出评判,这里就存在一个“发展”的问题,“发展”意味着继承、批判和创新。

3、分析与综合方法

分析与综合方法是解决哲学和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它们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都是客观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规律在理论思维中的反映,分析是一种直接的表象的反映,而综合则是一种间接的本质的反映。分析与综合是两个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过程,又是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综合与分析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实质是矛盾分析方法,

要获得对事物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就必须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尤其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工作,前人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必须对这些“成果”进行分析和综合研究,找出共性的东西。通过对“隐性知识”显性化方面多侧面的了解,以达到对隐性知识显性化机制的较彻底了解。同时对前人已经使用过的研究方法,只要是有用的可以继续采用,错误的方法或修正或抛弃之。

上述主要的方法,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各个不同的方法有其自己适用的范围,它们在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其实,对于本问题的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更多的是归于管理学的,然而,这却是管理哲学的重点方面。复旦大学的袁创教授把管理哲划分为三个层次:(1)是形而上学层次的管理哲学。它是“考虑存在、理性、价值、人格、自由和生命等问题。”“应当认为,在这个层次上,管理哲学的划分已经不再具有明确的意义,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一般哲学。”(2)方法论层次的管理哲学。“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方法论的发展。”“管理学通常讨论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等等,但却很少提高到方法论的层次讨论问题,很少讨论这些方法、技术、手段、措施,以及组织与组织制度等的发展的人的因素与经济的因素、文化背景、社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其他更深层次的问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3)企业与一般组织的管理哲学。在此,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管理哲学主要是一种形象设计,是用来对外宣传的。”“或者只是一种激励的口号。”在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的研究上,本人也是持这样一种态度,具体在方法论上对下功夫,而在第一层次上的叙述,只是为第二层次的研究作一铺垫,提供理论的思考。当然,除了上面列举的办法之外,还有许多其它具体的办法,如知识管理方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比较法等等。

(二)研究框架结构

本文以“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为研究对象,从认识论研究的转向和知识论的转型来引导“隐性知识”的出场,在对“隐性知识”概念产生的哲学背景、隐性知识理论的组成以及心理学基础和哲学意义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之后,重点对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区别、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可能性、转化机制、转移方式、影响因素等等。本文的研究框架结构如下:

导论论述了“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这一问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提出了立题的理论依据、意义,问题的方法、框架结构以及创新之处和可能碰到的问题。

第一章知识和隐性知识

第二章波兰尼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思想波兰尼是最早提出“隐性知识”概念的人,本章重点介绍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的产生的哲学背景、构成和作用机理、心理学基础和哲学意义,并论述了和东方哲学之间的交融。同时,对隐性知识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教育学和管理科学上的应用做了简单的说明,分析了隐性知识研究工作不被重视的原因。

第三章隐性知识显性化理论的发展、演变之路本章系统介绍了现象学传统、解释学传统、后期维特根斯坦传统、波兰尼传统以及其他学派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的研究成果,特别重点介绍了格里门提出的“强、弱隐性知识”的概念,并作适当分析和评价。最后,提出了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的基本看法。

第四章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论这是问题研究的重点,我们用了几乎两倍于其他各章节的篇幅来介绍隐性知识显性化等诸问题。我们首先是用库恩的“范式理论”来将问题的焦点从哲学的层次转换到以知识管理为主的层面上来,从主要研究隐性知识本身的性质转换到研究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上来,然后对隐性知识及其显性转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区别、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可能性、转化机制、转移方式、影响因素等等。最后,讨论了隐性知识管理对管理科学理论的促进作用。关于隐性知识显性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见附录1、2。

第五章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的新挑战首先,我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学习型历史文献法”和博客技术等例子来说明在互联网上我们是如何来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并分析了影响虚拟现实技术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障碍因素。关于网络伦理的现状和建设问题,我们这里也作了重点的介绍。最后,主要是针对虚拟现实中,在人的主体性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从“规则和行动”的角度来分析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的显性化程度的“失真”问题。这里,有些深层次的问题我们这里也没有给出答案,只是提出问题,供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结语通过前面各章的研究表明:1、库恩的“范式理论”为我们研究“隐性知识”,实现向显性化方向的“范式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2、对隐性知识诸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知识的后现代背景;3、“隐性知识”的概念由波兰尼提出,但后来人却发展、超越了它;4、隐性知识难以显性化有文化道德的制约因素;5、隐性知识管理对“文化管理”模式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4.20

在制造领域,模具是基础。而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在历史上主要靠一个个模具师傅的经验、判断和个人知觉,所以要开一个新模具,需要让这些师傅满意:陪笑脸、递烟倒茶拍马屁。富士康也是这么做的,但富士康之所有能有今天的成就,在于他们下了很大的决心去建立模具设计的数据库来支持,经过数年数百人团队的努力,将大部分模具设计的工作显性化,这样子富士康才能迅速发展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