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的数学教案《美丽的街景》.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教案《美丽的街景》
1、素材的选取。

教材作为进行科学教育的载体,是与时代密不可分的,它有责任把时代前沿最先进的科学思想告诉给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它始终不能脱离时代的影子,科学教育、科学思想、科学知识与时代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正在奔向富裕、开放与现代化,教材以美丽的街景为素材,选取了能够反映社会这一变迁的现代化城市风貌为背景,较好地实现了科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 4 个信息窗。

依次是: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的知识: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一次进位的笔算、连续进位的笔算
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 的笔算乘法
连乘、乘加及有括号的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2、教材的地位。

有四点:
是乘法知识学习的继续;
是数的计算领域的进一步扩展;
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重要基础;
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3、知识构成。

共设有 4 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 1: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信息窗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次进位),用连乘、乘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信息窗 3: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次进位)及用乘除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用倍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信息窗 4:综合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 1 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

作为一天参观活动的开始,教材首先从观察市
府办公大楼与新闻大厦开始。

高大的楼房,宽敞的马路,漂亮的街
灯,簇拥的气球团,呈现出一幅现代化城市的美丽画卷。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情景图中的信息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三类:
气球:右边气球团 --20串,每串40 个;左边 --22串,每串30 个。

灯柱:有 23 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 盏灯。

每层间数
层数
新闻大厦
24
20
市府办公大楼
32
21
楼房: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设计了 3 个红点, 2 个绿点,共5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4020 学习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第二个红点: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2230 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估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

第三个红点: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 2312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第一个绿点:市府办公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 3221 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第二个绿点:新闻大厦有多少间办公室? 2420 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

第二个红点与第二个绿点是有紧密联系的,两个例题学习的内容
是一样的,但例题教学的要求不同,第二个红点除用估算教学外,主
要是运用以前的知识寻求得数;第二个绿点是把第二个红点的方法用
竖式进行抽象,既用竖式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4、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4020 学习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列式与猜想:首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对算式进行升华:求右
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实质上是求 20 个 40 是多少(或 40 的 20 倍是多少),所以用 4020 来计算。

接下来引导学生估算得数。

由于学生在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是有了一些经验,估计学生能够猜想出算式的得数。

如在学习整十
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时,204=80,20xx=800,570=350......首先利用
乘法口诀算出得数,然后在得数末尾添上零。

学生可以把这一经验运
用到 4020 的计算中。

探究与验证:首先教师动态地呈现如下所示的图形。

既用直观的
手段把 4020(20 个 40)摆出来,为学生思考提供外部的支持。

由于在
目前来讲题目较为复杂,比较困难,所以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估计学生可能想到下面的几种办法:
(1)402=80,8010=800,既 40210;(把 20 变成 210,40 先乘2)
(2)4010=400,4002=800,既 40102;(把 20 变成 210,40 先乘 10)
(3)40+40+40+......+40+40=400,400+400=800;
140
280
3120
或 40......=......4002=800
9360
10400
抽象与概括:引导学生利用上面的图形对每一种思路进行总结,
如方法一,上下两个40 为一组是 80,10 个 80 是 800;方法二与方法三,先算出 10 个 40 是 400(9 个 40 是 360,10 个 40 是 400), 2 个400 就是 800。

同时还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纸片进行抽象,如学生每人手中都有
一张 410 的方格纸,两人为一组是 80 个方格,再站起两人就是 2 个 80...... 这样的 10 组就是 10 个 80,就是 800。

反思与升华:首先出示一组类似的题目,如
4020=800
3020=600
3010=300
2020=400
3030=900
引导学生纵向与横向观察隐藏在其中的数学规律,总结整十数乘
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先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然后在末尾添上两个
零。

第二个红点: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2230 学习两位数乘整
十数的估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

列式与猜想:在引导学生列式的同时,要对列式的算理进行升
华,既求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实质上是求 30 个 22 是多少,所以用 2230 进行计算。

在学生猜想得数的基础上,要对猜想的算理进行抽象,既:
2220,2030=600,2230600。

探究与验证:同样,首先帮助学生建立 2230 的数学模型,可以用30 张纸片(每张 22 个格)来呈现,摆成 3 行,每行 10 张。

利用上述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尝试探究 2230 是多少。

由于有了上述的数学模型作为基础,学生就可以用教材所示的两种方法进行探究。

方法一:先求每一横行的 10 张纸片上有多少个格,再求 3 行有多少个格。

2210=220,2203=660;
方法二:先求每一竖行有多少个格,再求10 竖行有多少个格。

223=66,6610=660。

抽象与概括:结合上图,对每一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梳理。

反思与升华:首先出示一组题目进行计算,如
2230=660
2330=690
3230=960
1240=480
引导学生纵向与横向观察隐藏在其中的数学规律,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先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然后在末尾添上一个零。

这样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总结,就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体系之中,因为学生已经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通过这样的总结以后,就把现在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原来的方法统一起来。

关于类化练习:除补充上述的类似的题目以外,再补充另外一组练习题,既整十数在乘号前的题目,如
3012=360
2024=480
3021=630
2023=460
第三个红点: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 2312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列式与猜想: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对列出算式的算理进行抽
象:求一共有多少盏灯,实质上是求12 个 23 是多少,所以要用2312 来计算。

同时对算式的结果进行猜想,使学生想到它的得数大于 200,既:20xx=200,2312>200。

或:1210,2310=230,所以2312>230。

或:2320,20xx=240,所以 2312240。

探究与验证: 2312 到底得多少呢?首先为学生提供每份有23 个方格、第一行摆10 个 23 个方格、第二行摆 3 个 23 个方格的图形,为
学生探究得数提供外部的支持。

估计学生可能有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用横式计算,既2310=230,232=46,230+46=276;二是用竖式计算,既
要注意的是:一是如果学生只用横式计算,要引导学生用竖式的形式进行计算;如果学生只用竖式计算,要引导学生用横式的形式进
行计算。

二是不能期望学生用 236=138, 236=138, 138+138=276 等方法要求学生计算,因为对于 2312 这样的计算来讲,既然是求 12
个23 是多少,学生首先会想到把2312 分解为10 个23 与2 个23 是多少,然后再相加。

当学生理解了 2312 的意义之后,把 12 分解为 10 与
2,是十进制计数的数学思想在发挥作用。

三是探究与验证阶段教学要
把握的目标是:只要学生能把 2312 的得数求出来即可,至于竖式的写法是下一阶段教学的任务。

四是要实现横式、竖式与图形(方格)的
整合,既把横式、竖式与图形(方格)进行对比,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横式与竖式的联系,建立起横式、竖式的图形(方格)表象,既知道
横式、竖式求的每一步分别是什么。

五是对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
及时的总结与梳理,既两种方法都是 10 个 23 加 2 个 23,这样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既分解与组合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反思与升华:既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如何用竖式
计算的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把两个竖式合为一个竖式,然后组织学生
进行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有以下的几种思路:
要注意的是:
一是要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既要对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进
行表述。

二是要对几种方法进行对比辨析--
首先是方法一与其它三种方法的对比:方法一显然不行,因为它
不能看出计算与思维的过程,其它几种方法才能看出计算与思维的过
程;
其次是方法四与方法二、三的对比:方法四是先算2310,再算232,既从高位乘起,方法二、三是先算232,再算 2310,既方法四是从低位乘起,方法二、三是从高位乘起。

既先让学生清楚计算的顺
序。

如果站在竖式发展的过程来思考,从低位算起、从高位算起都是
正确的,只不过从低位算起是更为优化的方法。

然后是方法二与方法三的对比: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是从低位乘起,第一步都是用2乘 23得46)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30 比 23 末尾多了一个 0,第二步乘的得数不同)
同样都是 1 乘 23,谁知道为什么第二步乘的得数不同?(方法二
是用 10 乘 23 得 230,方法三是用 1 乘 23 得 23)
方法三中 1 乘 23 得 23,23 为什么不与46 对齐而要与46 错开呢? 23 中的 3 要写在十位上呢?(因为虽然是用 1 乘 23,但表示的是1 个十乘 23 得 23 个十,所以要把 3 写在十位上,只要把 3 写在十位上
就表示 23 个十,只是把 230 中的 0 省略掉了;或如果要把23与 46对齐的话就不能表示 230 了)
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梳理:虽然第二步乘的得数不同,230比23末尾多了一个 0,但这两种方法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

通过这样的总结与
梳理之后,就揭示了两种方法中不同中的相同。

你们觉得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也就是说第二步在思考时是想10 乘23 好呢还是想 1 乘 23 好?引导学生能够想到:本来十位上是 1,想 10 乘23 不方便。

那么第二步在用 1 乘 23 是我们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想到:在用
1 乘 23 时,要把 23 中的 3 写在十位上。

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梳理,既结合 2312 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第一步用 2 乘 23 得 46,二三得六,二二得四;第二步 1 乘 23 得 23,一三得三, 1 个十乘 3 得三个十, 3 要写在十位上,一二得二,把 2 写在百位上。

看来第二步计算的方法与第一步计算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
要把得数的末尾与12 中的 1 对齐,写在十位上。

三是竖式中的 +号并不是实质性的问题,只要稍加辨析即可。

上面我们在计算的时候没有再写 +号,你们觉得竖式中的 +号不写行不行?引导
学生返回到上述的竖式计算,能够想到:只要别忘了是把两个得数加起
来,不写 +号也行。

第一个绿点:市府办公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 3221 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列式与猜想 -- 探究与验证。

列式与猜想:同样要抽象列式的理由 -- 实质上是求 21 个 32 是多少。

也要对猜想的过程用数学算式进行抽象。

探究与验证:指用竖式进行计算。

要注意的是:教材中有口算的要求,是想用交叉相乘来进行,考
虑到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这个要求太高,可以去掉。

第二个绿点:新闻大厦有多少间办公室? 2420 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

列式与口算 -- 探究与验证。

列式与口算:题目与例二类型是一样的,相信学生能够口算出得
数。

因为在思考时与三年级上册的题目类型一样,例二又进行了学
习,既先想 242 得 48,再在末尾添上 0。

242 得 48 是原来的基础,在末尾添上 0 是例二的基础。

探究与验证:指让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估计学生可能想到以下
的几种方法:
按照抽象过程 -- 对比辨析 -- 梳理认知的程序进行教学。

抽象过程:要让学生表述计算的过程。

对比辨析:方法一是按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进行计算;
方法二是口算的方法,直接把口算的结果写下来;方法三是两位数乘
整十数竖式计算的简便方法;方法四是不完整的简便方法。

梳理算理:在用竖式计算 2420 时,先暂时看作 242 得 48,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性,还要把 0 落下来。

(二)信息窗 2 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

图中呈现了一幅像花园似的十字路口。

现在的
都市,街中有景,景中有街,街与景已经浑然成为一体,那种花园似
的景色与路街完全割离的景象已经成为了过去。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
人们来讲,这样的情景是熟悉的,倍感亲切;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们
来讲,可以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情景中的信息比较复杂,但由于排列整齐,
学生理解不会太困难。

可以分为三类:
花坛:保护环境:每排27 盆,共 23 排;
美化家园:每排22 盆,共 28 排;
灯柱(灯泡): 15 箱灯泡,每箱 12 个,装 30 根灯柱,每根灯柱有6 个灯泡(这是一个隐性信息)
喷泉:每行 43 个喷头,共 32 行。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设计了 3 个红点,共 3 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2327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次进位)
第二个红点: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2228 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次进位),学习新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整十数进行估算)
第三个红点:装 30 根这样的灯柱,灯泡够吗?用乘除法知识解决
问题。

4、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2327
列式与猜想 -- 探究与验证 -- 反思与升华。

根据以前的学习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只用一种方法进行竖式计
算,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引出第二种方法。

例题教学要把握的目标是:除了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学习外,还要通过例题教学进行两个方面的渗透,一是乘法交换
率的渗透,二是乘法验算方法的渗透。

第二个红点: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2228
例题教学要把握的目标是: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方法;学习新的估算方法。

教材初次进行了另外一种验算方法的学
习,既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整十数进行估算。

第三个红点:装 30 根这样的灯柱,灯泡够吗?用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梳理信息,建立模型-- 指导探究,构建认知-- 类化练习,深化认知。

梳理信息,建立模型:梳理信息既明确显性的文字与数字信息,
还要明确隐性的数学信息,既每根灯柱装 6 个灯泡。

建立表象指帮助学生建立现实问题的数学表象,可以用图的形式来呈现。

如下所示:
指导探究,构建认知:指在建立了问题情景的数学模型以后,指
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估计学生可能有以下的几种方法:方法一: 1512=180,306=180;
方法二: 1512=180,1806=30,15126=1806=30;
方法三: 1512=180,18030=6,151230=18030=6。

前两种方法是学生用目前的知识能够解决的,方法三虽然学生目
前知识不能解决,但是有可能想到。

注意的是:一是要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同时还要说出解题的思维
活动过程;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算理,梳理思维活动过程,如:
方法一:求 15 箱灯泡有多少个, 30 根灯柱用多少个灯泡以后,把这两个数进行比较。

方法二:求 15 箱灯泡有多少个,这些灯泡能装多少个灯柱以后,把这个数与 30 进行比较。

方法三:求 15 箱灯泡有多少个,每根灯柱能装多少个灯泡以后,把这个数与 6 进行比较。

三是还要对这几种方法进行对比,明确解题思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既:
相同点:都是先求15 箱灯泡有多少个;
不同点:方法一是求30 根灯柱用多少个灯泡,两个总数进行比较;
方法二是求这些灯泡能装多少个灯柱,再与30 进行比较。

四是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定位:学习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会用分
步解答问题,而不是让学生用综合算式进行解决问题;另外理解此类
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类化练习,深化认知:一是补充类似的题目进行计算;二是要把
问题进行拓展,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题目进行学习。

为了达到深化认
知的目的,情景设置要定位在用乘除法进行解答的目标上,不要补充
在解答时用加或减进行计算的情景。

当然作为式题计算的练习题可以
补充。

(三)信息窗 3 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

图中选取了现代城市中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电视转播塔作为背景材料。

蓝天、白云、青青的草地、穿梭的车辆、观
光的人群、长长的阶梯与高大的观光塔浑然成为一体,预示着现代城
市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情景中的信息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三类:
电梯:限乘 28 人,运送了 39 批乘客;
票价:两张票 30 元,买 6 张票, 100 元够吗?
车辆:平均每分钟经过这个路口的车大约93 辆;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设计了 2 个红点,共 2 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 2829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两次进位),学习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二个红点:买 6 张票, 100 元钱够吗? 302630(62)
学习用乘除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倍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4、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2829
列式与猜想 -- 探究与验证 -- 反思与升华 -- 练习与拓展。

注意的问题是:
一是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字与难懂的词,如限乘28 人、最多有多少人等。

二是如何用假设法进行教学:
建立模型
模型求解
梳理思路
第二个红点:买 6 张票, 100 元钱够吗? 302630(62)
构建模型
建立表象
模型求解
梳理认知
类化练习
巩固认知
(四)信息窗 4 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

作为一天参观活动的结束,教材在最后一个信息窗呈现给我们的是美丽的夜景。

从情景中可以看出,漂亮的建筑在明亮的灯光映射下显得更加迷人,穿梭的各种车辆与等待上车的人群呈现出了城市的繁忙,各类广告灯更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情景图中的信息及问题。

例一:广告灯条: 48 根灯条,每根71 个灯泡。

一共有多少根灯条?
例二:广告灯:一个广告灯一天的租金是45 元, 29 个同样的广告灯一天的租金是多少元?
例三:车辆: A 型车限乘 25 人, B 型车限乘 8 人。

租 4 辆 A 型车正好。

如果租 B 型车,需要多少辆?
例四:彩灯线: 5 棵树用了 75 米彩灯线,用 400 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 25 棵树,够吗?
3、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的定位: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
基础上形成稳定的两位数乘法计算的知识结构。

(2)要帮助学生仔细梳理情景中的信息,并对信息与问题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数学问题表象。

如果仅仅提出问题,而不对问题所对
应的条件进行组合,学生可能就找不到问题所对应的条件,因而组合
条件与问题是课堂首先要重视的。

(3)探究学习的层次: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例一与例二,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二是例三,学习用乘除问题的解答;三是例四,学习开放的用乘除法解答的问题。

(4)关于类化练习:例一、二学习后要补充的题目是:不进位的、一次进位的、两次进位的;然后对几种题目进行对比,并梳理计算方法,既每次乘的顺序及每次得数书写的位置等;例三学习后要补充的题目是:相同类型的题目,然后梳理解题思路,既先求出总数;例四学习后重点对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对比与辨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