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精品(完整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精品(完整版)

13)个等级。

从0级到12级。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全册肘i阴J小hHF —J中1W**共*兴OO大雨解南小雪霾沙尘暴台风1、 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 (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 (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 (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 (云量和降水 量)(风向和风速)。

4、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 2点)的气温最高。

5、 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旗烟飘的反方向。

6、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东南风就是从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 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确定下雨等级。

一天(24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时)降水0.1-9.910-24.925-49.950-99.9100-249.9250以上量(毫米)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从低到高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与阴天或雨天有关,位置(低)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或城堡状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位置(较低)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从(高度)和(形状)来化分云的类型。

与晴天有关,位置(高)有关云或天气的谚语:①云下山,地不干。

②云绞云,雨淋淋。

③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这些全是层云。

④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积云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点

1.科学常识:介绍常见天然物和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探索物体的
颜色、形状、重量、大小等基本信息,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和科学原理。

2.生命科学:介绍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的来源、种类、生长、繁殖等,深入讲解植物、动物的结构、功能、分类、生活习性等。

3.物质科学:介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探究热、电、光等自然现象的
产生,学习使用基本实验仪器,如量杯、温度计、计时器等。

4.环境科学:介绍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等。

5.宇宙科学:介绍宇宙的基本特征和组成,学习太阳系、星系和银河
系等天体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探索宇宙的奥秘。

6.科学实验: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能量转化与利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能量转化与利用的基本概念和实例。

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的能力,它包括机械能、光能、电能、热能等多种形式。

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在系统中得到利用。

2. 能量的转化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移的过程称为能量的转化。

例如,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声能和热能;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等等。

3. 能量的利用人们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能量进行有效的利用,以满足各种需求。

例如,利用太阳能发电、使用风力发电、利用水力发电等。

4. 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实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能量转化的实例。

例如,咬饼干时我们的牙齿用力咬下来,这个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吹起气球时,我们的肺活动使得空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烧一块木炭时,木炭的化学能被慢慢释放为光能和热能等等。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物体的运动及其规律。

1. 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

运动可以用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2. 运动的规律物体的运动满足一些规律,其中最基本的是牛顿三定律。

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保持原状态;第二定律是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是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对等的反作用力。

3. 动力和功率动力是产生、改变或停止物体运动的原因,常用来描述物体受到的作用力。

功率是描述做功的速度,单位是瓦特(W)。

4. 运动中的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时产生的力,可以使运动减慢或停止。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第三单元:天地万物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变化以及四季的成因。

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匀速旋转的运动,它使得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的现象,它使得地球呈现出四季交替的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科学全册学问点梳理四班级上册科学共有八个单元,包括“性状相同的事物”。

第一单元:性状相同的事物1.生疏物体:物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物体有外形、大小、质量和颜色等性状。

2.生疏材料:常见的材料有金属、塑料、纸张、织物、橡胶和木材等,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3.生疏物体质量: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来测量,物体质量由质量的大小来比较。

4.生疏物体外形:物体的外形有长方体、球体、立方体、圆柱、圆环等。

其次单元:物体的固定性和不固定性1.物体的固定性:物体的形态稳定,摇摆或拨弄不变形。

2.物体的不固定性:物体的形态不稳定,摇摆或拨弄会变形。

第三单元:物体的移动性和不移动性1.物体的移动性:物体可以自己移动或被推动、拉动、拖动等移动。

2.物体的不移动性:物体不能自己移动,也不能被推动、拉动、拖动等移动。

第四单元:物体的破损性和不破损性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物体的破损性:物体简洁被撞坏、摔坏、压坏等。

2.物体的不破损性:物体不简洁被撞坏、摔坏、压坏等。

第五单元:生物的运动1.生物的运动方式:生物有徒步、游泳、爬行、飞行和跑等不同的运动方式。

2.人体的运动方式:人体可以站立、坐立、行走、奔跑和跳动等。

3.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包括附肢动物、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各不相同。

第六单元:物体的相互作用1.物体的接触:物体接触后会相互影响,包括推动、拉动和拖动等。

2.物体的非接触:物体不接触时也可以相互影响,包括重力、浮力和磁力等。

第七单元:饮食的平安与健康1.饮食卫生:保持食物清洁、饮食定时、不乱丢垃圾等。

2.饮食养分: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合理搭配食物。

第八单元:看图说话1.观看图形:观看图形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

2.描述图形:依据图形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提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以上是四班级上册科学的学问点梳理,通过学习这些学问可以增加孩子们对世界的生疏和理解。

教科版四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含两版知识点)

教科版四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含两版知识点)

教科版四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含两版知识点)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出声音时,声带收紧并快速振动以发出声音。

声带越紧,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2会引起周围的物质振动,通过这些物质,声音会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2.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

我们听不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里没有空气,闹钟震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设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天气》●天气: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及气候不同。

通常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天气日历: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根据天气日历,可以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温度及气温:①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②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及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③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④计算: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之和÷2;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⑤气温随时都在变化着,整理、分析气温记录,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气温变化的规律。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设置百叶箱要注意:第一,百叶箱不能设在水泥地上,最好设在草坪上;第二,要保持百叶箱通风;第三,要朝北方开;第四,离地面要有1.5米左右的距离。

●风向及风速:①风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风有风向、风力两个特征,通过事物的变化我们可以感知和观测风的方向和力量。

②(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③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进行计算。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昆虫等。

-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等。

- 植物的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等。

2.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大小、硬度、重量、导电性、导热性等。

3. 物体的运动和力
- 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匀速直线运动、斜抛运动、圆周运动等。

- 动力的产生和应用:摩擦力、重力、浮力等。

- 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

4. 地球与环境
- 地球的构造和形状:地壳、地幔、地核。

-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等。

- 自然现象的原因和保护:地震、火山、气候变化等。

5. 科学实验与观察
- 科学实验的步骤和设计:提出问题、制定假设、实验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分析等。

- 观察和记录:文字描述、图表记录、绘图等。

以上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比如狗叫声、猫叫声、马的嘶鸣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比如风声、雨声、雷声;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比如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也有悦耳、刺耳之分。

3.我们常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来描述声音。

例如,雷声比较强,雨声比较弱;小孩的声音比较高,成年人的声音比较低;鸟叫声比较悦耳,机器的轰鸣声比较刺耳。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5.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没有振动,不能发出声音,但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振动,就能发出声音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这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桌面的声音更清晰,说明桌面能传播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又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4.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 > 液体 >气体。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5.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6.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7.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中耳包括听小骨和鼓膜。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套)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套)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 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 液体> 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第一单元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6.耳朵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耳郭和外耳道;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内耳:耳蜗和前庭等。

7.耳郭具有收集声波并把声波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更多的声波,听到的声音更大。

8.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是气体进入肺的通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

3.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guan。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5.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运动的过程中,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因此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要增加。

6.肺活量是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气体的量,经常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有益健康。

7.根据食物的来源分类: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根据食物的生熟程度分类:生食和熟食。

8.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9.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淀粉遇碘酒变蓝色,土豆、馒头、面包等食物中都含有淀粉。

10.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在纸上涂抹后会留下油迹。

11.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自然世界与科学1.1 观察自然:学生将学习如何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1.2 科学实验: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并理解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1.3 科学思维: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如比较、分类、推理等,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动物世界2.1 动物分类: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动物的形态、习性和环境等因素对动物进行分类。

2.2 动物习性:学生将学习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行为等。

2.3 动物生长:学生将学习动物生长的过程,包括从受精到出生、成长、成熟等阶段。

第三单元植物世界3.1 植物分类: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植物的形态、习性和环境等因素对植物进行分类。

3.2 植物生长:学生将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包括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到结果等阶段。

3.3 植物与人:学生将了解植物对人类的影响,如食物来源、药材等。

第四单元物质世界4.1 物质特性:学生将学习物质的特性,如密度、导电性、沸点等。

4.2 物质变化:学生将学习物质变化的过程和原理,如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等。

4.3 物质应用:学生将了解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金属的用途、化学制品等。

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 天体系统:学生将了解天体系统的构成,包括太阳系、银河系等。

5.2 天体运动:学生将学习天体运动的规律和原理,如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5.3 天体观测: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天文观测,并了解天文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第六单元环境研究6.1 生态系统:学生将学习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包括生物群落、食物链等。

6.2 环境保护:学生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

6.3 环境问题:学生将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

总结: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涵盖了自然、动物、植物、物质、宇宙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科学》全册学问点考点归纳总结《科学》是新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的科学教材,主要涵盖了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科学观看等内容。

以下是对该教材的学问点和考点进行归纳总结。

1. 科学的基本概念- 科学是人们用来生疏世界的方法。

- 科学是试验、观看、推理和验证的过程。

- 科学是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争辩和探究。

2. 科学的常识和原则- 科学要有试验依据。

- 科学要有阅历依据。

- 科学要有理论依据。

- 科学要有实际应用。

3. 科学观看- 观看是科学争辩的基础。

- 观看可以通过感官,如看、听、闻、摸、尝等。

- 观看分为定性观看和定量观看。

4. 科学试验方法- 科学试验是为了证明或检验某种假设或推论的过程。

- 科学试验要有试验设计和记录试验数据。

- 科学试验要具备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5. 物质的变化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不转变物质的本质,如物体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的转变。

- 化学变化转变物质的本质,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6. 燃烧和火焰- 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热和光的过程。

- 火焰是燃烧产生的可见的氧化物质。

7. 风- 风是大气中空气水平流淌的现象。

- 风是由于气压差引起的。

- 风的强弱可以通过风速计来测量。

8. 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 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分散、降水和地面径流等过程。

9. 太阳能和风能- 太阳能是太阳辐射的能量。

- 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热能等。

- 风能是风的运动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动力等。

10. 鸟类和昆虫- 鸟类是温血脊椎动物,具有羽毛、喙和爪等特征。

- 常见的鸟类有鸽子、麻雀、乌鸦等。

- 昆虫是六足节肢动物,具有外骨骼和触角等特征。

- 常见的昆虫有蚂蚁、蜜蜂、蚊子等。

11. 呼吸和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喉、气管等器官组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体与材料- 探究物体的大小、形状、质量等特征- 观察和描绘物体的颜色、透明度、光泽等特征- 了解物体由材料构成,如金属、木材、纸张等- 探索物体的特性,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第二章:力与运动- 研究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方式,如推、拉、挤等- 探索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静止、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等- 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了解重力和浮力对物体的作用第三章:日常生活中的能源利用- 了解能源的概念和分类,如人力、风能、太阳能等- 探索各种能源的利用方式,如人力车、风车、太阳能电池等- 了解能源的节约和保护,如合理使用电能和水资源第四章:动植物的生命活动- 了解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和生命活动- 探究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了解动植物对生活环境的依赖- 认识植物的不同部分和功能,如根、茎、叶等第五章:人体的组织与生活- 研究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如肌肉、骨骼、呼吸系统等- 探究人体的感觉器官和感觉的功能- 了解保护和健康人体的方法,如正确的饮食和锻炼惯第六章:物质的变化- 了解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探索物质的溶解与不溶性- 观察和实验物质的燃烧现象- 了解酸和碱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第七章:地球与环境保护-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如地球的层次和地壳的构成- 探究地球的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如垃圾分类和节约用水第八章: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 研究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探究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和原理第九章:科技改变生活- 了解科技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探索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如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研究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十章:神奇的大自然- 研究大自然中的特殊现象,如彩虹、雾、霜等- 探究大自然的美景和生物多样性- 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和保护以上是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研究有所帮助。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天空的变化- 云是由水蒸气形成的,当温度下降或水汽达到饱和点时,水蒸气会凝结形成云朵。

- 晴天:天空湛蓝,阳光明媚。

- 多云天:天空有云朵,阳光不太明亮。

- 阴天:天空发灰,也叫“乌云密布”,经常下小雨或阴雨。

- 雨天: 天空下着雨,如细雨、大雨等等。

- 晴雨表:可以根据它来了解天气预报。

第二单元动物的种类和生活- 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有脊椎、有四肢。

- 脊椎动物的分类: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 哺乳动物的生活性:哺乳动物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

哺乳动物会分泌乳汁哺育子女,一般是胎生,生下来就有毛发,有保护作用。

第三单元动物园的小动物- 动物园是一个以展出、饲养、研究动物为主要任务的公共园地。

- 动物园的分区:食肉区、食草区、水生区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鸟类:老鹰、鸵鸟、孔雀、企鹅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哺乳类动物:大熊猫、老虎、长颈鹿、大象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爬行类动物:鳄鱼、蛇、乌龟等等。

第四单元植物的变化和运动- 植物的主要部分:根、茎、叶、花、果。

- 植物向阳性:大部分植物喜欢充足的阳光,会向阳生长。

- 植物的都会运动:水蒸气和养分在植物茎叶间不断运动,这叫做“内涵运动”。

- 植物的对流运动:由光合作用引起,叶面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形成对流运动,这个过程叫做“呼吸”。

第五单元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有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每个人都应该尽的义务。

- 垃圾分类的种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

- 可回收物指可以再利用的废弃物品,如纸张、塑料瓶等等。

- 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油漆、废药品等等。

- 湿垃圾是指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如剩菜剩饭、果皮等等。

- 干垃圾是指不能直接腐烂的垃圾,如塑料袋、旧衣服等等。

第六单元科学探究- 科学研究需要遵循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和得出结论。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究:1.实验一:探究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实验材料:橡皮筋、钢尺。

实验步骤:(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力揉搓橡皮筋,轻轻弹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是否发声,以及发声时的现象。

(2)轻轻拨动钢尺,使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拨动橡皮筋可以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时可以观察到橡皮筋和钢尺在震动。

实验结论:物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

2.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步骤:(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闹钟的声音。

(2)请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抓挠,比较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和不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在将音叉浸入水中,听听音叉的声音。

实验现象:(1)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听不见闹钟的声音。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比不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清晰。

(3)将击打后的音叉触及水面,观察到水面有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实验三:模拟鼓膜的震动实验材料:音叉、口杯、气球皮或薄橡胶、橡皮筋、细沙或碎纸屑等。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1. 生活中的鸟类:
- 认识鸟的特征:羽毛、喙、脚和翅膀
- 鸟的栖息地和食物
- 鸟的势力活动
- 鸟的繁殖和抚养幼鸟的行为
2. 变温动物的生活:
- 变温动物的特点:体温随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
- 变温动物的分类和生活环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 变温动物的饮食和生活习性
3. 变温动物的变态:
- 百变蛙的变态过程:卵、蝌蚪、蛹、青蛙
- 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对比
4. 加工食品带来的问题:
- 加工食品的定义和种类
-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危害
- 食品中的污染物
5. 饮食中的营养物质:
-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
-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和来源
6. 植物的组成和结构:
- 植物的死亡和腐烂过程
- 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和果实
- 植物的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
7. 绿色植物的特征:
- 绿色植物的特点:进行光合作用,能制造食物
- 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 光合作用消耗和释放的物质
8. 灰天气的形成:
- 灰天气的特点:气候潮湿,空气中烟尘和水汽多,光线被阻挡
- 煤炭燃烧带来的问题: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
- 纯净水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对生物、食物和环境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7.“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四上知识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牛顿和伽利略一样,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3、听一听周围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动物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4、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5、我们的发声器官: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6、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7、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8、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变弱或者消失。

说明声音能在空气里传播。

9、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会听到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10、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会发生振动。

再将音叉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水里传播。

11、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12、玩“土电话”的时候,声音能够通过线绳传播。

“土电话”运用的是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13、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

14、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