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产品认定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缺陷产品的认定标准

摘要:产品缺陷是产品责任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承担产品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如何认定缺陷产品,往往是产品责任诉讼中的关键争议点。我国产品质量法虽然对如何认定缺陷产品的认定做出规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国外产品责任立法的条文规定及立法精神,指出了我国产品质量法在缺陷产品认定标准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关键词:缺陷产品产品责任不合理危险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是承担产品责任的前提和基础。产品责任制度的核心在于对缺陷一词的解释和定义,因为缺陷是任何权利要求的基础。鉴于这一定义的至关重要性,各国产品质量法都对缺陷产品这一定义做了详尽定义,各国法学家们也对解释缺陷问题倾注了心血。由于依据产品缺陷概念难于做出直接判断,因而在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缺陷的判断标准实属必要。

一、欧洲国家对缺陷产品的认定标准

《欧共体理事会产品责任指令》第6条规定:1、考虑下列所有情况,如果产品不能提供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性,即属缺陷产品:(a)产品的使用说明;(b)能够投入合理的使用;(c)投入流通的时间(产品置于市场销售的时间)。2、但不得以后来投入流通的产品更好为由认为以前的产品有缺陷。①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是以消费者期望标准②作为认定产品是否有缺陷的判断标准,提供的产品必须符合”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性”。产品的缺陷按照种类划分,有

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警示缺陷三种。③结合缺陷分类及条文对缺陷认定标准的描述,《欧共体理事会产品责任指令》对缺陷的认定标准考虑了警示缺陷(产品的使用说明),设计和制造缺陷(能够投入合理的使用)这三种常见的缺陷状况。由于欧盟各成员国的产品责任立法都必须和欧盟(欧共体)颁布的相关指令相一致,管中窥豹,从分析《欧共体理事会产品责任指令》在缺陷认定标准的规定上,可以对欧盟各成员国产品责任法在缺陷认定标准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英国《1987年消费者保护法》第3条规定:在确定人们有权期待某项产品具有何种安全性时,应当考虑与产品有关的所有情况,包括:(a)该产品被出售的方式和目的,产品的样式,与产品有关的任何标识的使用,关于允许或不允许使用该产品以进行任何事项的警告与指示。(b)可合理期待的产品用途或可合理期待的与产品有关的用途。(c)生产者向他人提供产品的时间。按本条规定,不得以后来提供的产品比以前的产品更安全的事实而推定以前的产品

存在缺陷。④受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的影响,英国在缺陷标准的认定上同样采用消费者期望标准作为认定产品是否有缺陷的判断标准。

二、美国对缺陷产品的认定标准

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认为缺陷的含义是:(1)产品制造上存在不合理的不安全性;(2)产品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不安全性;(3)未给予适当警告或指示,致使产品存在不合理的不安全性;(4)

产品不符合产品销售者的明示担保,致使产品存在不合理的不安全性。按照《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规定,产品存在不合理的不安全性即是存在缺陷,这种不安全性包括四种情况:产品制造不合理、产品设计不合理,产品的警示不足和产品不符合销售者的明示担保,如产品存在以上四种情况的其中一种,即构成缺陷。在认定产品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不安全性,《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第104

条即规定了原告需要提供的有证明力的证据事例包括:(a)产品上所提供的任何警告或指示;(b)产品设计和制造在技术上和实际上的可行性足以防止原告的损害,并能充分满足可能使用者的期待需要;(c)设想的任何替代设计对产品实用性的影响;(d)设计的产品和替代设计的产品在生产、分销、出售、使用和维修上的比较成本;

(e)替代设计的产品可能造成的新的或额外的损害。《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所订立的缺陷标准全面细致,可操作性强。

美国《第二次侵权法重述》第402a条将缺陷定义为”对使用者或消费者或其财产有不合理危险的缺陷状态”,即:”产品离开卖方时,直接消费者无法预期的不合理的危险。”其规定的”不合理危险”是指危险超过了社会公众对该产品的一般认识。《第二次侵权法重述》402a条的注释(i)对此标准作了如此解释:”产品之危险程度超出购买该产品的普通消费者以对该产品的特性的人所共

知的常识所能够预见的范围。”美国多数法院认为”不合理危险的缺陷状态”为产品损害赔偿责任提供了标准。⑤从《第二次侵权法重述》402a条的条文及美国法律研究院对402a条的注释上看,402a

条将消费者期望标准作为产品缺陷判断的基础。在认定缺陷时,主要考虑产品本身的状况(即该产品是否满足消费者所期望的性能、质量或指示等标准),而非制造者的行为(其行为是否有过错在所不问)。这种标准对普通产品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对高技术型产品存在明显的局限性。⑥

除了上述提到的成文法,在美国产品责任法中较为有影响力的判例是”美利坚政府合众国政府诉卡罗尔拖轮公司案”,汉德法官在此案提出了著名的汉德公式被总结归纳为认定缺陷产品的成本效

益分析标准。在汉德公示中,b为预防事故的成本;l为一旦发生事故所造成的实际损失;p为事故发生概率;pl为事故的预先损失。当b小于pl时,即预防事故发生的成本小于预期事故的可能性乘预期事故损失时,被告需承担侵权责任。在成本与效益分析中需要平衡的因素包括:产品的用途及对产品的期望;产品安全性的各个方面;符合同样需要且安全的替代品是否容易获得;生产者在不降低产品使用性能、不提高其价格而且保护其同样用途的条件下,减少产品不安全性的能力;使用者通过在使用时尽到注意义务以避免危险的能力;生产者通过产品价格或参加责任保险分散损失的可行性。⑦

三、我国现行法律对缺陷产品的认定标准

我国产品缺陷的认定标准规定在《产品质量法》中,《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

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从该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产品缺陷的认定确立了双重标准:一是”不合理危险”标准;二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即生产标准。从该条文的逻辑顺序上看,我国对不同类型的产品采取了不同的缺陷认定标准。对于没有国家强制标准的产品,采用”不合理危险”的标准认定,即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危险即是缺陷产品。对于有国家强制标准的产品,则适用国家强制标准,如果产品不符合该强制标准,则构成缺陷产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责任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中有关于缺陷产品生产商需承担责任的条文,但对于缺陷产品的认定标准,则仅有《产品质量法》第46条做出的规定。

四、我国缺陷产品认定标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结合我国产品责任现状,《产品责任法》第46条对于缺陷产品的认定标准存在如下不足:

第一,”不合理危险”的表述不够细致全面。对于大部分没有国家强制标准的产品,我国的产品责任法按照”不合理危险”的标准来认定其是否为缺陷产品。但无论《产品责任法》还是与产品责任相关的法规及司法解释,对于如何认定”不合理危险”并没有做出规定,而且连”不合理危险”的定义也没有加以阐释。产品的种类繁多,技术水平各异,要制定出一个适用于各类产品的缺陷产品标准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既然在法律中写入”不合理危险”,却没有相关条文对”不合理危险”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清晰的阐述,缺陷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