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参与IETF标准化工作现状及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参与IETF标准化工作现状及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曹蓟光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各单位参与IETF标准化工作状况,明确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后续工作的建议,CCSA IETF国内协调组从2008年6月份至今共召开了四次会议,邀请国内参与IETF工作的主要单位介绍了各自参会情况和今后工作设想。

本文是对这四次会议讨论结果的总结。

一、我国参与IETF工作的情况
在2008年以前,我国主导完成的RFC数量有限、大多是非标准类的,且主要集中在非核心技术领域。

2008年以后,这个状况正在逐步转变。

截止到2009年6月份IETF共发布各类RFC 5589个,其中中国主导完成或者署名的RFC共19个。

其中标准类(Standard)的RFC有8个,试验性的技术资料(Experimental)有2个,其余9个均是介绍性的资料(Informational)。

(1)我国主导完成或署名的RFC数量在快速增长,并且逐步涉及标准类RFC和核心技术领域。

近两年我国IETF工作的成果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中国主导或署名的RFC数量快速增长。

中国目前署名的19个RFC中有12个是2008年以后发布的。

其次,我国标准类RFC的数量实现“零”的突破。

在19个RFC中标准类(Standard)的有8个,并且都是2008年以后发布的。

另外,我国主导完成或署名的RFC开始涉及互联网路由、网际互联、安全等核心技术领域。

2008年以前中国主导完成的上述RFC主要集中在中文编码、中文邮件、中文域名等方面,2008年以后开始涉及IPv6、网络安全、路由协议、无线通信等领域,对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2)国内研究机构、电信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制造商均开始加大对IETF工作的投入,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开端。

以前主要是我国学术界比较重视IETF的工作,包括清华大学、CNNIC等研究机构在中文相关的技术领域开展了工作。

比如我国主导完成的第一个RFC是1996年3月清华大学的《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中文编码的汉字统一传输标准(RFCl922,INFORMATIONAL)。

CNNIC主导完成了三个有关中文域名和中文邮件地址的RFC:2004年CNNIC《中日韩多语种域名注册与管理标准》(RFC3743,INFORMATIONAL)、2006年CNNIC《中文域名注册与管理标准》(RFC4713,INFORMATIONAL)、2008年CNNIC《国际化邮件地址的SMTP扩展》(RFC5336,EXPERIMENTAL)。

进入新世纪,我国产业界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的发展以及IETF标准化工作,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内的电信运营商,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商等均从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重视IETF工作,加大投入,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中国移动与华为公司合作完成两项标准类RFC:2009年《支持AS域间MPLS和GMPLS流量工程的ISIS扩展》(RFC5316,PROPOSED STANDARD)和《支持AS域间MPLS和GMPLS流量工程的OSPF扩展》(RFC5392,PROPOSED STANDARD),这两个RFC也是我国首次涉足IETF的核心技术领域。


为公司署名发表的RFC还有9篇:2009年发表《Syslog的TLS传送映射 》
(RFC5425, PROPOSED STANDARD)、《GMPLS网络中永久链接与交换链接的转换需求》(RFC5493, INFORMATIONAL)、《RSVP-TE重启流程》(RFC5495, INFORMATIONAL)、《PCEP中目标功能的编码》(RFC5541, PROPOSED STANDARD);2008年发表《IEEE 802.16
网络中IPv6融合子层传送IPv6流量的方法》(RFC5121, PROPOSED STANDARD)、《MIB模块模版》(RFC5249,BEST CURRENT PRACTICE);2007年发表《IAB 与IESG选举、确认与召回流程》(RFC5078,INFORMATIONAL);2006年发表《无线接入节点控制与部署目标》(RFC4564,INFORMATIONAL)、《无线接入节点控制与部署评价》(RFC4565,INFORMATIONAL)。

(3)我国参会人数和文稿数量在增加,影响力开始显现,并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国内学术界和产业界对IETF工作的重视,我国参加IETF的人数在稳步增加。

2008年IETF第72次会议上,注册并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共1183人,中国65人。

2009年IETF74届会议的总注册人数达到1334,其中中国101人。

近几年中国参会代表人数列参会国家的第4位,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

中国移动2003年开始参加IETF,从开始的1人,到现在每年20人次。

中兴公司从2008年开始大规模参会,派出24人参加。

华为2004年开始连续参会,目前每次参会人数达到30-40人。

我国提交的文稿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影响力开始显现。

以华为公司为例,截止2009年1月华为公司正在推进的草案达76篇,工作组文稿达27篇,估计在2009年能够有4-7篇工作组文稿成为正式的RFC,这些工作组文稿涉及MPLS-TP、PCN、Mipshop等核心技术领域。

另外华为公司还有一人担任IETF路由研究领域的负责人(外聘专家),为华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移动在2008年共提交草案55篇,完成工作组文稿10篇,并发起成立了PPSP(P2P流媒体)和MULTIMOB (移动多连接)的BOF,为后续这两个技术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我国参与IETF工作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国在IETF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开端,但是整体来看我国在IETF的话语权有限,并且在工作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1)缺乏有效协调,很难形成合力
国内单位参会大多为自发行为,并且各单位重视程度不同、关注点不同,国内各方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很难形成合力。

由于IETF是一个民间组织,参会人员均以个人身份参加,政府很难像在ITU中那样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更需要各单位团结协作、共同推动。

为此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成立的IETF对口组,建立了沟通和协调的平台和机制,但是这方面的工作需要继续加强。

(2)技术积累相对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IETF注重技术的有效性,只有真正有需求可以解决问题的技术思路和实现方式才能获得支持。

而我国由于互联网领域研究起步较晚,技术积累较为薄弱,整体技术实力不强。

另外,IETF注重实证研究,一些创新性的思路必须要有试验数据做支撑。

这也是我国比较欠缺的方面。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我国对IETF标准化进程的影响力。

(3)没有进入IETF核心圈,缺乏个人技术权威
IETF的核心决策人员不超过100人,他们是各个领域和工作组的负责人,他们是互联网技术权威,具有很大的个人影响力,没有他们的支持相关工作很难
开展。

而我国尚未进入这个核心决策圈(华为外聘了路由研究领域的负责人),这直接影响我国在IETF工作的开展。

(4)对工作流程不了解,对工作方式不熟悉
IETF作为民间组织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工作流程,我国参与IETF工作起步较晚,对于游戏规则并不是十分熟悉。

并且,IETF中注重发挥个人的影响力和技术实力,政府和组织很难发挥重要影响,这一点与ITU的工作方式有着极大的不同。

另外,我国参加IETF工作还受到语言、签证等因素的不利影响。

三、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1)互相支持,联合做大
加强国内各方的沟通与协调,在工信部科技司的领导下,依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的IETF对口组,建立和完善国内协调机制。

寻求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求同存异,形成合力,实现信息和人脉的共享,联合推动我国在IETF的标准化工作。

(2)长期投入,持续工作
IETF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长期投入的准备。

国内各方要认识到互联网对于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对于IETF工作要给予战略高度的重视,确定固定人员、加大投入力度,不要急功近利,要立足长远。

(3)熟悉规则,积极参与
在国内开展IETF工作方式和流程的培训、组织人员积极参会,尽快熟悉IETF 游戏规则。

IETF中个人是参会主体,因此要固定人员、持续参会、积极主动、建立人脉、扩大影响、树立权威。

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技术基础,运作关键
面向实用,加强研究、注重试验。

与国内科技规划和科研项目相结合,加强互联网基础技术的研究,加强实证研究,积极开展新技术的试验验证工作,提高我国在互联网领域的整体技术实力。

这是我国扩大对IETF标准影响力的根本。

同时要认识到IETF标准化工作中“运作”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渠道把成熟技术推进国际标准。

(5)聘请专家,寻找捷径
实践证明,聘请IETF专家(如领域和工作组负责人)、为我所用是迅速在IETF开展工作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华为公司通过聘请路由领域的负责人,不但打开了参与互联网路由协议研究的缺口,而且通过IETF专家的人脉,在其他研究领域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附录:中国主导完成或署名的RFC列表
序号 RFC 类型 时间 名称 完成单位
1 RFCl92
2 INFORMATIO
NAL 1996.3 适应不同国家和地
区中文编码的汉字
统一传输标准
(Chinese
Character
Encoding for
Internet
Messages)
清华大学
2 RFC374
3 INFORMATIO
NAL 2004年 中日韩多语种域名
注册与管理标准
CNNIC
3 RFC4713 INFORMATIO
NAL 2006年 中文域名注册与管
理标准
CNNIC
4 RFC4564 INFORMATIO
NAL 2006年 无线接入节点控制
与部署目标
华为、中
国移动
5 RFC4565 INFORMATIO
NAL 2006年 无线接入节点控制
与部署评价
华为
6 RFC
4925Informatio
nal
July
2007
Softwire Problem
Statement
清华大学
7 RFC5078 INFORMATIO
NAL 2007年 IAB 与IESG选举、
确认与召回流程
华为
8 RFC5121 PROPOSED
STANDARD 2008年 IEEE 802.16网络中
IPv6融合子层传送
IPv6流量的方法
华为
9 RFC 5142 Standards
Track January
2008
Mobility Header
Home Agent Switch
Message
中国移动
10 RFC
5210Experiment
al
June
2008
A Source Address
Validation
Architecture
(SAVA) Testbed and
Deployment
Experience
清华大学
11 RFC5249 BEST
CURRENT
PRACTICE
2008年 MIB模块模版 华为
12 RFC5316 PROPOSED
STANDARD 2008年 支持AS域间MPLS
和GMPLS流量工程
的ISIS扩展
STANDARD)
中国移
动、华为
13 RFC5336 EXPERIMENT
AL 2008年 国际化邮件地址的
SMTP扩展
CNNIC
14 RFC5392 PROPOSED 2009年 支持AS域间MPLS中国移
STANDARD 和GMPLS流量工程
的OSPF扩展
动、华为
15 RFC5425 PROPOSED
STANDARD 2009年 Syslog的TLS传送
映射
华为
16 RFC5493 INFORMATIO
NAL 2009年 GMPLS网络中永久
链接与交换链接的
转换需求
华为
17 RFC5495 INFORMATIO
NAL
2009年 RSVP-TE重启流程 华为
18 RFC5541 PROPOSED
STANDARD 2009年 PCEP中目标功能的
编码
华为
19 RFC
5565
Standards
Track
June
2009
Softwire Mesh
Framework
清华大学 本报告内的统计数据截止2009年6月30日。

链接:IETF简介
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是互联网领域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称,是目前全球互联网界最具权威的大型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组织。

IETF是“自发”参与和管理的民间组织,不是政府间组织。

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并参与IETF的活动,目前通信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ISP、软件提供商等都积极投入,但是所有人员都是以个人名义参会。

IETF自1968年开始非正式运转,于1985年底正式成立,其前身为ICCB(Internet Control and Configuration Board,因特网控制和配置委员会),后者是1980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成立时组建的Internet标准开发小组。

现在IETF有8个研究领域,分别是网际互联、应用研究、运维管理、路由研究、安全研究、传输研究、临时研究等,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管理人,并且下设若干工作组(Work Group),工作组内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邮件组(Mail list)来进行。

作者简介
曹蓟光,高级工程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
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曾从事SDH、
MSTP等光传输领域的技术研究,目前主要从事IP
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从2003年开始
积极参与ITU-T的标准活动,现任ITU-T SG13
Q20(公共数据网)的副报告人,提交ITU文稿50
余篇,主导完成ITU-T Y.2613、Y.SUP11等标准。

作为CCSA TC1 WG4组长,负责IP领域新技术预
研和国际标准化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