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临证心得

合集下载

针刺法实训报告心得体会

针刺法实训报告心得体会

一、前言针刺法,作为中医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

在本次实训中,我有幸学习了针刺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技巧以及临床应用。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训,我对针刺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下是我对针刺法实训的心得体会。

二、实训内容与过程1. 针刺法的基本原理实训伊始,我们学习了针刺法的基本原理。

针刺法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施以针刺,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针刺法可分为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等多种形式,其中毫针刺法是最常用的一种。

2. 针刺操作技巧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针刺操作技巧。

首先,要熟悉人体穴位分布,掌握穴位定位方法。

其次,要学会选用合适的针具,掌握进针角度、深度、手法等。

此外,还要了解针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防止晕针、滞针、断针等。

3. 针刺临床应用实训期间,我们跟随导师学习了针刺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通过观摩和实际操作,我们了解了针刺法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作用。

例如,针对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疾病,针刺法具有显著的疗效。

4. 实训过程(1)理论学习:在实训初期,我们重点学习了针刺法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穴位学说、针灸治疗原则等。

(2)实践操作: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针刺操作实践。

从穴位定位、进针手法、针刺深度等方面,我们逐步掌握了针刺技巧。

(3)临床应用: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观摩了针刺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并亲自参与了部分病例的治疗。

三、实训心得体会1. 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训,我掌握了针刺操作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选择针具、定位穴位、掌握进针角度和深度,以及如何处理针刺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2. 深入理解了中医理论针刺法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训,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对经络学说、穴位学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3. 增强了临床应用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针刺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并参与了部分病例的治疗。

针刺疗法临床运用新体会

针刺疗法临床运用新体会

针刺疗法临床运用新体会培恩e学,已不是简单的公众号郭守魁132****1780一、多针细针浅刺我现在临床上多用多针细针浅刺,我看了许多在国外针灸的大师,包括日本美国等,都提倡用这种疗法,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病人也容易接受。

我针刺第一种方法是针刺过皮即可,不捻转不提插,但针数量多。

第二种方法是针采用平刺手法,有时用2一3寸针平刺。

扎少针也可刺到大面积。

针刺部位我以解剖部位为主,参考软组织外科学的布针方式,但不进入深层,只针到浅层皮下筋膜。

用长针平刺我采用纵横结合法,顺经脉和肌肉走向为纵,与经脉和肌肉走向垂直为横,两者结合分次进行,呈网格状针刺,争取把选取部位的筋膜都刺到,有时针刺入后左右摇动针柄做扫散动作,结合浮针,拨针,苍龙摆尾等手法操作。

我认为大范围浅刺针法有以下优点。

1病人痛苦小,易接受。

2针不到重要脏器,危险性小。

3易学易操作。

4加重病情或针后反应少见。

5最重要的是临床疗效好。

国内的浮针,拨针,超微针刀,皮内针,皮肤针,岭南针灸学派等和国外的细针浅刺,糖针等都证明了此针法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和应用前景。

二、针刺评估诊断看资料说国外的干针疗法分针筋膜派,针肌肉派,针神经派,现在国内针骨骼的也很多,所以我们在针刺时不论用什么工具针,首先要分清我们要针什么组织结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也方便总结疗效。

我认为治病可以从症状功能考虑,也可从组织结构的异常考虑。

组织结构异常有温度异常和形态改变,温度异常可通过红外线热像仪检测出来,美式整脊还有用体温表测量脊柱两侧温度来进行比较的。

形态改变可用一种标志线来进行诊断,躺,立,坐,行都可诊查出形态异常。

做一个横平竖直的架子或在墙上贴一个带有标格的图,让病人站在架子或图的前方,把人的各个解剖部位左右两侧与表格上的线比较,看有无异常,从而诊断整体的力线分布,找出异常地方,再结合病人症状,找出病因,再针对性治疗。

先找静态力学异常,再找动态力学异常,两者结合分析。

力学异常有两种,代偿和失代偿。

临床针灸实践心得体会

临床针灸实践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针灸科医生,我深感针灸这一传统中医学瑰宝的魅力所在。

针灸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临床一线从事针灸治疗,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谈谈针灸治疗的心得体会。

一、针灸治疗的原则1.辨证论治:中医学认为,针灸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原则。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分析病因、病机,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整体观念:针灸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即在治疗局部病变的同时,关注全身的整体调节。

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机体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3.局部与整体相结合:针灸治疗既要注重局部病变的治疗,又要关注整体调节。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二、针灸治疗的技巧1.选穴准确:针灸治疗的关键在于选穴准确。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熟练掌握经络、穴位的知识,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2.手法熟练:针灸治疗的手法多样,如针刺、灸法、拔罐等。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熟练掌握各种手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灵活运用。

3.操作规范:针灸治疗的操作规范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患者的安全。

4.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不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针灸治疗的临床体会1.针灸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针灸治疗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的显著疗效。

例如,针灸治疗在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2.针灸治疗安全可靠:针灸治疗具有无副作用、安全可靠的特点。

在临床实践中,我从未遇到过因针灸治疗而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

3.针灸治疗可缩短病程:针灸治疗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的特点。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许多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病程缩短。

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手法临床运用心得

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手法临床运用心得

读经典做临床应用举隅针刺手法临床运用心得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经验。

其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星辰,为后世医者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读经典,做临床”这一理念,正是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医疗实践紧密结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的众多治疗手段中,针刺手法因其独特的疗效和丰富的内涵,备受关注。

通过研读经典,结合临床实践,我在针刺手法的运用上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

《黄帝内经》中对针刺的原理、方法、适应症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如“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强调了不同针具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针灸甲乙经》则系统地整理了前人的针灸理论和经验,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让我们了解到针刺的起源和发展,更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治疗原则。

在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针刺手法的重要性。

针刺手法的正确运用,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

例如,提插补泻法,通过提插的幅度、频率和力度的不同,来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在治疗虚证时,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力度轻,以引导正气;而治疗实证时,则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力度重,以泻除邪气。

又如捻转补泻法,以捻转的角度、频率和用力的轻重来区分补泻。

补法时,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泻法时,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在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上,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穴位的特点来灵活掌握。

对于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臀部、大腿等,针刺可适当深一些;而对于头面部、胸腹部等肌肉浅薄的部位,则应浅刺。

同时,不同的穴位也有其特定的针刺角度,如直刺、斜刺、平刺等。

如足三里穴,一般直刺 1 2 寸;而太阳穴,则多采用斜刺。

在临床运用针刺手法时,还需注重得气的感觉。

得气,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

当针刺入穴位后,患者会感到酸、麻、胀、痛等感觉,医者也会感到针下沉紧。

如果不得气,可通过适当调整针刺的角度、深度或运用手法来促进得气。

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报告(2篇)

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针灸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调节人体气血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报告将基于我在临床实践中对针灸疗法的应用,总结其疗效和临床经验。

二、临床病例分析1. 案例一:患者,男,35岁,主诉:失眠3个月。

患者自述近3个月来每晚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白天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下降。

查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失眠。

治疗方案:采用针灸疗法,选取穴位:百会、神门、三阴交、足三里。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过程: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睡眠质量逐渐改善,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白天精神状态好转。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患者失眠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 案例二:患者,女,45岁,主诉:颈椎病2年。

患者自述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伴有上肢麻木,时有头晕。

查体:颈部肌肉紧张,颈椎活动受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诊断:颈椎病。

治疗方案:采用针灸疗法,选取穴位:大椎、肩井、曲池、外关。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过程: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颈部疼痛减轻,活动范围扩大,上肢麻木症状缓解,头晕症状减轻。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患者颈椎病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 案例三:患者,男,60岁,主诉:膝关节疼痛3个月。

患者自述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上下楼梯困难。

查体:膝关节肿胀,局部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疗方案:采用针灸疗法,选取穴位:膝眼、阳陵泉、足三里、血海。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过程: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膝关节疼痛减轻,活动范围扩大,上下楼梯困难症状缓解。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临床体会1. 针灸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尤其在治疗失眠、颈椎病、膝关节疼痛等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2. 针灸疗法具有无副作用、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特点,深受患者喜爱。

针灸临床体会

针灸临床体会

针灸临床体会针灸是中国古老的中医药疗法,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凭借其独特的技术操作及实施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就我本人利用针灸治疗一位患者的临床体会,通过案例论证其可行性及有效性。

这位患者男性,年龄50岁,前来就诊说他肩部有疼痛的症状,痛点在左肩,由于其久坐劳累导致,痛痒久痛持久,痛痒改变了患者的作息习惯,让他不得不把睡眠时间减少,生活毫无乐趣,伴有失眠和头晕症状,经常处于低迷状态。

为此,我在进行诊断时,针对患者的可能病因,选取了特定的穴位进行治疗,针对其肩部疼痛,我选择了以下穴位:太渊、太、颈外侧、肩外侧、肩中、手阳明等。

这些穴位位于患者肩部痛处的附近,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起到疏散活血、调节气血、活血细胞的功效。

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我在施疗之前,建议患者进行一些调理: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喝茶和咖啡;多活动,增加体育锻炼,但要避免过度疲劳;多休息,不熬夜;勤补充水分,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同时,我还给予了患者抗炎消炎的药物及针灸治疗。

施疗过程中,我以特定的手法插入针刺,采取向外斜行法向患处插刺,并结合用力、均匀、持续等操作,加重心理作用,尽可能做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施疗后,患者感觉疼痛有所减轻,但还有一定程度的不适。

建议患者多进行体育锻炼,多活动,保持规律作息,并不断进行调理护理,加强身体锻炼,以保证更好的治疗效果。

接着,我给患者建议多次定期治疗,维持治疗的持续性,使肩部的疼痛彻底消除,有效避免复发。

每次施疗,患者可以感觉到明显的疼痛减轻,平时的失眠、头晕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

在平时的护理中,我给患者建议多注意休息,尤其让患者多进行体育锻炼,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这样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痛痒症状。

总之,针灸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肩部疼痛的方法,它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还可以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痛痒症状,调节神经系统,改善患者的身心状况,改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康复。

针刺实习报告

针刺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针刺实习体验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有幸参与了针刺实习,这次实习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我的针灸技能,还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一、实习概况实习期间,我分别在门诊和病房进行了针刺操作。

跟随导师学习了多种针刺手法,如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等,并掌握了针刺的基本步骤,包括消毒、进针、行针、得气、留针和出针。

此外,我还学习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深度。

二、实习收获1. 技能提升:通过实习,我对针刺手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际操作中,我逐渐掌握了针刺的力度、角度和深度,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手法。

同时,我的针刺速度和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

2. 理论知识加强:实习过程中,我跟随导师参与了病例讨论,学习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

3. 临床经验积累:在实习过程中,我接触了各种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腰痛、关节炎等。

通过观察导师的治疗过程,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方案。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处理针刺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如断针、弯针等。

4. 医德观念树立: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针灸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艺,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对待患者时,我学会了耐心、细心和关心,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实习感悟1. 针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针刺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2.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在临床实践中,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辨证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3. 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针灸医生,我要学会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氛围。

4. 学无止境。

针灸学科不断发展,我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临床需求,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心得体会-针灸临床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针灸临床心得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心得体会-针灸临床心得体会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疗效。

在我长期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针灸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下面是我对针灸临床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针灸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我常常使用针灸来治疗各类疼痛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腰痛等,效果非常显著。

针灸的局部刺激可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而且,针灸具有调整整体身体平衡的作用,可以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临床中,我还发现针灸可以用于辅助治疗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能够起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病情的作用。

这些临床观察让我对针灸的治疗效果更加坚信不疑。

其次,针灸具有个体化的施治特点。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表现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法也应该有所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我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轻重、年龄和性别等方面的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穴位来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寒凉体质的患者,我常常选择温热型的穴位和手法,以提高体内的阳气;对于湿热体质的患者,我则会选择清热、利湿的穴位和手法,以排除体内病邪。

这种个体化的施治特点,使得针灸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最后,针灸是一门艺术与技术并重的学科。

虽然针灸具有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但在针灸临床中的准确把握和操作技术上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我每天都会从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观察不同患者的反应,不断调整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我也会积极参加一些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与同行们分享经验,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针灸的操作技术要求细致入微,需要准确无误地刺入穴位,并调节针刺的深度和角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度。

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针灸的技术含量之高,也因此对自己的临床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针灸疗法临床心得

针灸疗法临床心得

针灸疗法临床心得【摘要】针灸疗法的确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医学里的精华,它具有治疗范围广、操作简便、疗效迅速、投资少、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自古到今人们都非常重视与推广针灸疗法,不但国内普遍应用,而且国际医界亦应用渐广,针灸疗法还是搞好中西医结合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关键词】针灸;手法;心得古《札记》有载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也”。

何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本草,三曰脉诀。

脉诀用以察证,本草用以辩药,针灸用以祛疾,非三世者不可言医。

历代医家多宗此旨。

可见针灸疗法在祖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深刻体会到针灸疗法的确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医学里的精华,它具有治疗范围广、操作简便、疗效迅速、投资少、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自古到今人们都非常重视与推广针灸疗法,不但国内普遍应用,而且国际医界亦应用渐广,针灸疗法还是搞好中西医结合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同样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四诊来综合病情,以八纲为辨证方法,以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

疾病确诊之后,再进行立法遣穴,这是辩证施治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立法遣穴的真确与否是医者处理疾病成败的关键,也可以说立法遣穴的过程,就是将全部的医学针灸知识变为医者的武库,凭借正确的判断,巧妙而灵活地克敌制胜的过程。

这如同作战调兵遣将一样,必须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针灸处方和手法能否做到理法方穴丝丝入扣,这是衡量医生技术水平高低的依据。

笔者从事针灸30余年,体会到临床时做到理法方穴正确无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现举数例略加分析:例一:患者许某,男,40岁,农民。

因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四月余,来我处诊治。

症见:胃脘胀痛,通连胁肋,嗳腐吐酸。

口苦恶心,不思饮食,每逢情志刺激及进食时症状加重,舌苔黄腻,脉弦滑。

胃镜检查示:多发胃溃疡。

中医诊断:胃脘痛。

病机分析:肝气犯胃,郁久化火,或喜食肥甘、辛辣、火热内积,湿热中阻,受纳腐熟水谷及和降功能失常。

毫针刺法心得体会

毫针刺法心得体会

毫针刺法心得体会毫针刺法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使用特制的细针进行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毫针刺法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毫针刺法需要细致入微。

细针刺入人体穴位,需要非常精确的控制力度和角度,以及细微的调整。

在刺入过程中,一点细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刺激效果不佳或者对患者造成不适。

因此,在实践中,我时常需要反复琢磨和修正,保持平稳的手法和专注的心态。

通过不断地磨炼和实践,我逐渐能够把握好刺入的力度和角度,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毫针刺法需要耐心和细心。

在刺激穴位的过程中,需要患者处于放松的状态,而很多患者可能因为疼痛、紧张等原因而无法保持良好的心态。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需要和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帮助他们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感。

同时,我自己也要保持耐心和细心,确保每一次的刺激都准确无误,不引起患者的不适。

再次,毫针刺法需要注意个体差异。

不同人的身体状况和对疼痛的敏感度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毫针刺法的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有些患者可能对疼痛敏感,需要采取温和的刺激力度,避免过度刺激造成不适;而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加大刺激力度,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实践中,我经常根据患者的反馈和身体反应进行调整,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刺激力度,以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最后,毫针刺法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患者进行连续多次的治疗才能体现出来。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需要与患者建立起稳定的治疗关系,引导他们进行系统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时常和患者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病情变化和感受,根据反馈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治疗的持续性和疗效。

总的来说,通过对毫针刺法的学习和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中医的博大精深。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研习更多的中医疗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针灸临床体会

针灸临床体会

针灸临床体会
我一直从事针灸治疗工作,在实践中见证了许多针灸的疗效,这让我很感动。

综合我的临床体会,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得出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针对不同疾病,针刺方案有很大不同。

例如,如果是因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颈椎病,可以安排常用的穴位,如肩头酸痛或腰腿酸痛等,做向阳阴的补刺;如果是类风湿性关节病,则最为常用的是泻火行气的方法,例如针刺大椎穴、太沙穴,做五穴和七穴组合等。

二、针刺既要因人施技,又要因症施技。

针刺技术要因患者不同,选取不同的穴位组合;针刺压力要恰到好处,不能太大而使病人疼痛,也不能太小而使疗效低下。

三、养生按摩和门诊综合有助于疗效。

按摩养生很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激活经络,促进内脏脉络的完整性,改善麻痹症状;原发性疾病缓解较慢,可结合门诊方法,加快痊愈进程,从而获得更佳的疗效。

四、观察角度是临床治疗中重要指标。

针灸治疗中,要针对不同患者,有针对性的观察角度,检查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穴位反应、穴位变化等,以此判断疗效,对疾病进行有效治疗。

五、针灸治疗很耐心,但也有好转迹象。

病人可以耐心应对针灸治疗,一次次反复针刺,由病情稳定到好转,有可能慢慢减轻症状;甚至是慢性病,也可以通过不断的针刺,达到缓解病痛的效果。

六、针灸的预防能力是很重要的。

针灸具有很强的预防功能,能即时调节脏腑内部的营养物质,调和津液系统,起到增强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病状反复发作等作用。

针灸治疗令我见证有效的疗效,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对这种治疗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能更多的利用针灸治疗,为越来越多的患者解除病痛,改变生活。

很有用的针刺处方和心得体会!!

很有用的针刺处方和心得体会!!

很有用的针刺处方和心得体会!!最有用的针刺处方:1.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向鼻根15度进针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转动腰部。

1次即愈!2.失语:刺双侧涌泉,亦可电针。

一般1-2次即可痊愈。

3.偏头痛:颔厌透悬颅、悬厘。

针患侧或双侧,留针30分钟。

一般1次愈。

4.急性心肌梗死:直刺双侧内关,强刺激2分钟再留针15分钟。

1次即显效或痊愈。

5.落枕:后溪透劳宫。

病程短者1次即愈。

6.舌伸不缩症:针内关,直刺或齐刺。

1次显效或痊愈。

7.心悸:神门穴快速刺入0.3-0.5寸,得气后予中等强度刺激。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日1次。

3-5次即愈。

配合针刺内关效果理佳。

8.鼻炎:深透印堂向鼻根透刺0.5-1寸,一般1次显效,3-10次痊愈。

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体炎:刺血双侧少商,放血1ml左右。

一般1-5次痊愈,有效率97%。

亦可以用青霉素皮试液每穴刺入2mm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次。

4-6次愈。

有效率100%。

10.自闭:舌针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带根部凹陷中),日2次。

6次为1疗程。

3-20次愈。

11.流泪不止症:针承泣(患侧)、肝俞、太冲,日1次1-3次显效。

配合内服中药可较快痊愈。

12.呃逆:艾灸中脘、胃俞,每穴7-49壮。

一般1次愈。

13.鸡眼:火针烧红快速刺入鸡眼根部等患者感到疼痛时将针拔出,针后局部涂碘酒,贴上胶布,1-4周鸡眼会自行脱落,有效率96%。

14.闭经:针长强,进针1.5-2寸,留针30分钟。

1-2次愈,若未愈为无效。

15.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针刺隐白。

1-2次愈!16.脱肛:百会进针2寸沿皮刺,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一般1次即痊愈。

17.强直性脊椎炎:针刺人中、长强、涌泉,配合舌针肝穴、心穴。

1次显效,1-5次痊愈。

18.癫闲:舌针心穴、肝穴,日1次。

轻者一般3-10次痊愈。

重者加服中药。

19.喉风闭塞:针刺双侧合谷透劳宫,一般1次即愈。

中医院针刺实习心得3篇

中医院针刺实习心得3篇

中医院针刺实习心得3篇中医院针刺实习心得篇1本人于201__年5月20日至201__年5月20日在____市中医院院轮科实习。

作为从学校进入医院,从理论步入临床,从象牙塔走进广阔社会的第一步,其中自然充满了酸甜苦辣及诸多感悟。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兹将一年的实习心得简述如下,分析其中的得与失,对与错,愿在后续的行医生涯中且行且珍惜。

我一直将我的医学生涯作为一项事业。

人行一世,总有一些事情需要细心经营,仔细雕琢,于我而言,医学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

古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又云: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

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便是此生动见证,于我心有戚戚焉。

然而,善言天者,必验乎人;善言大者,必应乎小。

一切的一切,还需从细节做起,从小事论起。

实习一年,经历了肛肠科、骨伤外科、内科(主要是心肺疾病为主,偶有肝肾方面疾病患者)、儿科门诊、心电图科等几个有限的科室,还跟着本院国医堂名老中医周____教授、杨____教授学习一段时间。

临床上掌握了插胃管、插导尿管、手术室无菌操作、外科换药术、外科拆线术、肛肠科专科换药、快速测血糖、注射胰岛素、病历书写、操作及判读心电图等技能。

当然,在临床诊治思维、中医处方用药等方面仍稍显不足。

先说说跟着国医堂两位名老中医的坐诊感悟吧。

两位老人家都已年届古稀,但依旧精神矍铄。

周____教授临证擅用经方,临床先辨病,再辩证,仅用三四十个常用经方进行加减,疗效却出奇地好。

其治疗胃肠疾病,常用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理中汤等方,一个六君子汤,可以加减化裁成香砂六君子、柴芩六君子、柴芍六君子、归芍六君子、归芪六君子、桃红六君子、柴芩归芍六君子、柴芩归芍香砂六君子等等,其余诸方,也是变化无穷却不逾矩。

杨____教授是湘潭杨氏骨科的传人,其一人开创了____市中医医院的小儿矫形科,治疗先天性小儿马蹄内翻足,已成为全国重点中医专科。

针灸学针刺实训体会与收获

针灸学针刺实训体会与收获

针灸学针刺实训体会与收获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华之一,其核心技术就是针刺,并经过长期实验和临床验证,经验逐渐积累,成为一门极其独特的医疗技术。

我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针灸学课程时,不仅学习到了有关针灸学的理论知识,还进行了刀切水平的针刺实训。

首先,在针灸学实训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听、问、看、切” 四字准则的重要性。

首先,在听诊方面,通过对患者言谈之间的细节关注,可以了解其主诉症状、疾病的发生经过、有关的家族史和既往史等。

在问诊方面,通过询问患者病史、家族病史、以及可能导致疾病的环境、社交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以此帮助确定诊断标准、制定疗法方案。

在看诊方面,通过观察患者外表、舌苔颜色、脉搏特征、面部表情、神情状态等方面,可以做出对病情的初步判断。

在切诊方面,则是以手为切诊工具,通过手感来判断患者的脉搏特征,并依此分析其脏腑功能状态,从而更好地确定针刺的穴位及操作手法。

其次,针灸实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针灸学的独特之处。

相较于现代医学多专注于药物治疗的方法,针灸学是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针刺操作十分严谨,需要严格掌握穴位的选取、针刺手法、刺深等技巧,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穴位不当或刺深过渡引发出血、疼痛等不良反应。

同时,针灸的灵活性更强,通过针刺对患者病症进行干预的效果能够立竿见影,更加符合人们对疗效快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代医学表现的不足之处。

最后,针灸实训也增强了我对传统中医文化的认识。

传统中医文化历史悠久,不仅包含了针灸、药膳、草药疗法等一系列治疗方法,同时也表现出人与自然合作相处的理念。

中医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相处,从而摒弃了现代医学普遍存在的将病人当做工具和药材的观念。

总的来说,针灸学针刺实训过程中体验到的种种切身感受,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了针灸学这一传统医学领域的重要特点和治疗效果。

通过组合应用听、问、看、切“四字诀”的方法,我们更加准确和全面地对病情进行判断,从而达到更好的针灸治疗效果,进一步展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深入地促进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交流,相信这也是我们在学习路径中所追求的。

关于“针刺手法”的一些体会

关于“针刺手法”的一些体会

关于“针刺手法”的一些体会关于针刺手法的操作在《灵枢》之九针十二原、小针解两篇里面讲得很清楚了,在《针灸大成》里更是在这个操作原则的基础作了很大的发挥。

灵枢里面的关于补泻手法的操作原则,我进行了一些节选使大家能更容易明白:“刺之微,在速迟”、“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剌,无针左右”、“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认真的反复研究上述的文字,仔细地体会运针的力度轻重,按照要求去做就得了。

这针刺的补泻手法操作其实真的一点不难啊!看看那些拉风箱是怎样的,自己体会一下就明白了。

当然这是机械固定的操作,实际运用上还是有一点不同,就是要注意保持住针下得气,这在《灵枢》的那两篇里全讲到了。

初学针灸时,针灸是通过调气把病治好的!但现在真正做到调气的又有几人!做到了针灸调气的又是否合符经典的要求在针灸临床中,本人认为真正的针灸调气治疗后,病人必须有几个明显的好转表现才算得上是真的得法:一是胃口大开,这是胃气来复,“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通过针灸调气治疗,病人的胃气进一步恢复,身体亏损的脏腑须得到胃气所转输来的气血才能得到补充,才能恢复原有功能,反之就是算是疾病症状改善也不能说是调气得法,只会是竭泽而渔;二是有精神不疲倦,作为后天之本的胃气改善使脏腑功能得到逐恢复,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变得越来越好,面色红润光泽,不容易感谢到疲倦,当然,症状或许没有完全消失,得体质的改善,气血的充盈,疾病的康复为期不远;三是能睡眠,大小便通畅,睡眠是气血充盈的最好表现,大小便的通畅更表示胃气的正常,才能表明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

在针灸的过程中,随着气血的进一步改善,身体原来存在的隐疾会逐步表现出来,原来以为痊愈的病症也会显现出来,要坚持下去,只有这样身体才会完全康复。

针灸选穴及针刺手法心得

针灸选穴及针刺手法心得

针灸选穴及针刺手法心得X中医穴位关键词:针灸、辩证选穴、针刺手法本人经过近20年的临床工作,对中医针灸治疗疾病进行了认真观察,并对针灸选穴及针刺手法进行研究,偶有心得,现介绍如下:1、辩证选穴,合理配伍。

本人重视中医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强调穴位的选取,针刺手法的选择,都要以辩证诊治为基础。

如以临床多见的腰痛为例,循经取穴、以痛为腧的方法比较常见,则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及体征,把腰痛分为寒湿腰痛、风寒腰痛、湿热腰痛、痰湿腰痛、淤血腰痛、肾虚腰痛6个证型。

在治疗时选穴配穴同中有异,刺激方法各有不同。

如寒湿腰痛、风寒腰痛、肾虚腰痛都可用肾俞、命门,单寒湿腰痛配昆仑、太白,以补火助阳、健脾化湿;风寒腰痛配风池、跗阳,以去风定痛;肾虚腰痛配关元、悬钟,以补肾填髓、强腰壮骨。

再如岔气腰痛,特点是腰部无明显的肿胀及压痛点,体位变动时疼痛,深呼吸。

咳嗽亦可引起疼痛。

证属络脉气血瘀滞,治以通络止痛。

循经取选远端穴位如攒竹或人中用泄法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前后左右活动腰部;或在疼痛部位浅刺,在皮下或皮内,同时让患者活动,以达到行气通络止痛。

在临床过程中,有许多通过辨证论治而取得显效的病例,曾有一位患者,主要症状是双小腿恶风,总是感觉有风从皮肤进入,盛夏也要穿两条裤子,已有两年余,经中药及针灸治疗未见明显改善。

患者40刚过,仍在壮年,无明显其他不适感,舌脉无特殊,小腿也不发凉,辨证为局部卫气运行障碍,卫外功能失调。

立法为调畅卫气,用局部多针浅刺法以加速卫气运行,结果得到满意的疗效;另有一患者有恶性淋巴瘤的女性患者,右侧后背疼痛,用吗啡、杜冷丁等亦不能止痛,彻夜不眠,甚至大汗淋漓,以夜间为重,采取局部多针浅刺的方法,行针20分钟,当晚疼痛缓解即入睡。

中医认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升降息则气力孤危”。

疾病的本质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升降失常。

肺失肃降则呃逆,肝阳上亢则眩晕,脾气不升则泻泄,胃气不降则呕恶,心阳不能下温肾阳则肾水寒而浮肿,肾阴不能上济心阴则心火亢而不寐。

临床针灸心得系列(三)

临床针灸心得系列(三)

临床针灸心得系列(三)
(一)腰痛穴:位于前额正中,神庭与印堂连线中点,(印堂上1.5寸)
针刺手法:3寸毫针中下腰痛向下平刺1---2寸,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上下提插法;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痛向左平刺,不提插;重症腰痛不晕针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刺特点:刺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眶上神经(针感:局部酸麻胀)功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各种腰痛;坐骨神经痛(备注: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
(二)臀痛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襞连线的1/2处(腋后纹头上2寸)
取穴: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针刺桡神,经或上肢外侧皮神经。

针刺手法: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2寸左右,上下提插手法,针感达不到要求时可采用滞针手法针感:局部针感酸麻胀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
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各种腰臀部疾病、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好
按语:所有穴位会陆续的全面讲解的,交流互动热线:186****1716。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瘫、痛症等。
5.极泉穴
穴位解剖:在胸大肌的外下缘,深层为喙肱肌; 外侧为腋动脉;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 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
手法举隅
提插刺法:患者仰卧位于治疗床上,医者左手握住患者前 臂并使其外展,右手中指置于极泉穴沿经下移1寸处(在肱 二头肌与肱骨干之尺侧,肱三头肌之前侧), 可触及到一硬 韧的条索状物,用中指拨动时,可见手腕或手指有抽动样动 作, 持针刺之,即会出现明显的上肢或手指的抽动样动作。
Hale Waihona Puke 手法举隅 深刺提插为主:2-3寸毫针提插刺激,针感传向 腹部深处或阴部。
适应症:腹部疾病、泌尿生殖疾病、元气不足 为主的虚损诸证等。
9.夹脊穴
穴位解剖:各穴位置不同,其肌肉、血管、神经也 各不相同。大致分三层次:浅层 (斜方肌、背阔肌、 菱形肌);中层(上、下锯肌);深层 (竖脊肌、横 突棘肌)。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 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
二 常用穴位针刺手法举隅
1.风池穴
穴位解剖: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 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 枕小神经的分支。
手法举隅
1.直刺法:
作用:健脑益髓、平肝潜阳、化瘀开窍。
适应症:中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痛、落枕、 失眠等。
2.斜刺法:针刺时针尖朝向对侧眼球方向针刺1.01.5寸,一般用捻转提插手法。
适应症:上肢麻木疼痛、运动障碍等。
通督调神针法
极 泉
操作: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 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6.曲池穴
穴位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 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 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手法举隅 毫针刺法 1. 斜刺 于肘横纹头斜刺30度,向腕关节方向刺入,行
手法举隅
1.斜刺 2.盘龙刺
适应症:脊髓阶段支配的相应脏腑功能病变、 脊柱及附近的疼痛、截瘫、椎间盘病变、颈 椎病、腰椎病等脊柱相关疾病
10.腰腿穴
腰腿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皮 肤由第三、四、五腰神经后支分布。在骶棘肌和腰方肌之间,有腰动、静脉 经过。腰丛的神经根位于肌质内,其分友穿行于它的内、外侧和肌腹。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旁开2.5寸 刺法:针刺2.5-3寸 适应症:坐骨神经痛
2.安全进针方向: 闭目,将眼球轻轻推向外侧固定, 右手执针浅刺进针。将针身形成弓形缓缓深入。 针刺深度:应控制在1.0-1.5寸以内,切忌暴力进针 和大幅度捻转提插。
3.适应症:眼底疾病,复视,斜视。
4.水沟穴
穴位解剖:在口轮匝肌中;布有眶下神经的分 支和上唇动、静脉。
手法举隅 刺 法:斜向上方向,捻转1周,行雀啄术。 量学要求:以眼球湿润或肌肤汗出为度。 作 用:开窍醒神 适 应 症:脑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理疾病、面
11.秩边穴
穴位解剖:肌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神经: 深层为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起点,外侧为坐 骨神经。 血管:臀下动、静脉。
手法举隅 1.直刺
适应症:坐骨神经痛
2.秩边穴透刺水道 适应症:前列腺疾病;早泄、阳痿等
12.委中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内、外侧头。在腘窝 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肠肌内、外头之间;布有腘动、静 脉;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分布。
手法举隅
1.直刺: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 间,直腿抬高进针,施提插手法。 适应症:下肢瘫痪、生殖系统疾病
2.刺血 适应症:腰背疼痛、中暑、皮肤病、下肢静脉炎、静 脉曲张等。 3.运动针法(阻力针法):急性腰扭伤。
针刺手法临证 心得
2014.11.20
学习内容
毫针手法要点 常用穴位针刺手法举隅
针刺法则及针刺方法 针刺安全注意事项
一 毫针手法要点
1.进针法
刺手合押手 震颤式进针 旋弹式进针
2.捻转与提插要素
捻转角度、频率 提插幅度、频率,方向及力度 手法操作时间
3.针刺手法与补泻效应
疾病虚实性质 机体虚实状态 刺激量与补泻 补泻手法与针刺效应 平补平泻
3.睛明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睑内侧韧带、内直肌、 眶脂体。浅层布有内眦血管、滑车上下血管及分支、 滑车上下神经及分支。
手法举隅
1.目内眦外上方凹陷中取穴。目内眦外上方凹陷 中约相当于目内眦角上稍偏外0.1寸处,此处是眼 球和眼眶之间最大的间隙,是深刺而又不易出血 的最佳位置,进针阻力小。
通督调神针法
风 池
操作:提插手法为主,深刺1.5-2寸
2.四神聪
穴位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颞浅 动、静脉顶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有枕大 神经、耳颞神经及眶上神经的分支。
手法举隅 1.进针法:旋弹式进针 2.行针法:小幅度、高频率捻转 3.作用:醒脑益智,安神定眩 4.适应症:失眠,头晕目眩,抑郁焦虑,脑鸣等。
提插手法,以针感下传至手腕为度。 适应症:上肢瘫痪、肢体疼痛
2.直刺 适应症:发热、皮肤瘙痒、高血压
7.合谷穴
穴位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 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 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 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作用:是疏风解表、清利头目、开窍聪耳。
适应症:外感风寒、头晕目疾等,此外,耳部疾患采 用向耳部斜刺的方法。
3.针向喉结:朝喉结方向直刺,针刺2.5-3.0寸,针 感可到达会厌部,得气后行小幅度捻转手法。
作用:通关利窍、降逆开闭。
适应症:失语、构音障碍、吞咽不利以及梅核气等。
李平教授系列讲座--
手法举隅
1.直刺:垂直于皮肤直入0.5-1寸 适应症:感冒、头痛、惊厥抽动、口歪等。 2.斜刺:远心方向斜刺 适应症:手指活动不利、麻木、握固不伸等。 3.透刺:向后溪穴方向透刺 适应症:头痛、偏头痛 4.合谷刺
直刺法 向三间方向斜刺法
8.气海 关元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一胸 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深层主要有第 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