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_地籍控制测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坐标系是用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和
空间目标的位置所采用的参考系。 一、大地坐标系
大地坐标系是以参考椭球面
为基准的,其两个参考面为:
起始子午面和赤道平面(见图)
过地面点P的子午面与起始子午面之间的夹角,称为
大地经度L;地面点P的法线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称为
大地纬度B;地面点P沿法线方向至椭球面的距离,称 为大地高h。
三、高程基准
在通常的情况下,地籍测量的地籍要素是以二维坐 标表示的,不必测量高程。
房地产测绘一般不要求测定界址点和碎部点的高程。
但地籍测量规程中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土地管理 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时要求在平坦地区测绘 一定密度的高程注记点,或要求在丘陵地区和山区的 城镇地籍图上表示等高线,以便使地籍成果更好地为 经济建设服务。
平均高程面为投影面;
4. 当城市面积小于25km2时,直接在平面上计算。
(4)平面坐标转换
坐标转换是指某点位置由一坐标系的坐标转换成
另一坐标系的坐标的换算工作,也称为换带计算。它
包括6°带与6°带之间、3°带与3°带之间、3°带与 6°带之间以及3°(6°)与任意投影带之间的坐标转换。
坐标转换计算(也称换带计算)利用高斯正、反算公 式(即高斯投影函数式)进行。具体做法是:先根据点 的坐标值(X,Y),用投影反算公式计算出该点的大 地坐标值(L,B),再应用投影正算公式换算成另一 投影带的坐标值(X′,Y′)。
五、地籍控制点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
为了今后应用控制点寻找方便,必须在实地选点埋石
后,对每一控制点填绘一份点之记。 为了更好地了解整个测区地籍控制网点分布情况, 检查控制网布网的合理性和控制点分布等情况,必 须绘制测区控制网略图。
控制点点之记
地籍控制网略图
§4.2
地籍测量坐标系
一、大地坐标系 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三、高程基准 四、地籍测量平面坐标系的选择
参考椭球面上的长度投影到高斯平面上所
产生的变形为:
线段离中央子午线愈远(即Ym愈大),所产生的变 形愈大。
为减少因长度变形而引起的误差,一般采用
如下方法:
1. 若因测区地面平均高程引起的变形大于2.5cm/km
时,则采用测区平均高程面作为归算面以减少变形;
——称为抵偿高程面法。 2. 若因测区偏离中央子午线而引起的投影变形大于 2.5cm/km时,则应选择测区中央的某一子午线为投影 带的中央子午线,带宽为3°,由此建立的投影带称 为任意投影带;——抵偿子午线法。 3. 以城市中心处的子午线为投影带中央子午线,以城市
某边的坐标方位角作为起始方位角; 2. 从中、小比例尺地形图上用图解方法量取国家 控制网中一点的坐标或一明显地物点的坐标作为原点 坐标,量取某边的坐标方位角作为起始方位角;
3. 假设原点坐标和一边的坐标方位角作为起始方
位角。
(3)任意投影带独立坐标系
当测区(城、镇)地处投影带的边缘或横跨两带时, 那么长度投影变形一定较大,或测区内存在两套坐标, 这将给使用造成麻烦,这时应该选择测区中央某一子 午线作为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由此建立任意投影带 独立坐标系。这既可使长度投影变形小,又可使整个 测区处于同一坐标系内,无论对提高地籍图的精度还 是拼接以及使用都是有利的。
二、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
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
制(或越级布网)的原则。
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 种。
基本控制测量分为一、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可采用三角网(锁)、 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相对定位测量网进行施测。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主要采用相应级别的三角网、测边网、边角网、
在一般情况下,城镇地籍测量和土地资源调查应使 用国家坐标系;农村地区,地籍测量精度要求较低, 则可在现有的国家各等级的大地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
密地籍控制网点。
(2)城市坐标系
在城镇地区,应尽可能利用已有城市坐标系和城
市控制网点来建立当地的地籍控制网点。这些控制网
点一般都与国家控制网进行了联测,并且有坐标变换参数。
S ( X B X A ) (YB Y A )
2
2
S仅表示在高斯投影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若用测 量工具(如钢尺、测距仪器等)在地面直接测量这两 点的水平距离S1,是不会与S相等的,它们之间的差值 就是由长度变形所引起的。
测量工作总是把直接测得的边长首先归算到参考椭 球面上,然后再投影到高斯投影平面上去,无论是归
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将旋转椭球当作地球的形体(参考椭球),
椭球面上点的位置可用大地坐标(L,B)来表示。
椭球面是不可能没有任何形变而展开成平面的,而 在地籍测量中,如地籍图,往往需要用平面表示,因 此就存在如何将椭球面上的点转换到平面上去的问题。
解决的方法是通过地图投影方法将椭球面上的点投 影到平面上。地图投影种类很多,地籍测量主要选用 高斯-克吕格投影(简称高斯投影),以高斯投影为 基础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称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位于重叠部分的控制点应具有两套坐标值,分属东带和 西带,地籍图、地形图上也应有两套坐标格网线,分属东、 西两带。这样,在地籍图、地形图的拼接和使用,控制点
的互相利用以及跨带平差计算等方面都是 方便的。
相邻两带的拼接
(3)高斯投影长度变形
地面上有两点A、B,已知它们的平面直角坐标分
别为A(XA,YA)、B(XB、YB),则AB间的距离
(1)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理
Y f 2 L, B
X f1 L, B
(2)高斯投影带的划分
高斯投影属等角(或正形)投影,即投影前、
后的角度大小保持不变,但线段长度(除中央子午线 外)和图形面积均会产生变形,离中央子午线愈远, 则变形愈大。变形过大将会使地籍图发生“失真”, 因而失去地籍图的应用价值。 为把投影后的变形限制在某一允许范围之内。常采 用的解决方法就是分带投影,即把投影范围限制在中 央子午线两旁的狭窄区域内,其宽度为6°、3°或 1.5°,该区域被称为投影带。如果测区边缘超过该区
1956年黄海高程系,起算点高程为H0=72.289m。 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点高程为H0=72.260m。
四、地籍测量平面坐标系的选择
(1)国家坐标系
有利于地籍成果的通用性,便于成果共享;
有利于图幅正规分幅、图幅拼接、接合、使用和各 种比例尺图幅的编绘;
有利于土地、规划、房地产等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这将加快地籍测量的进度,提高效益和节约经费。
第讲
§4.1 §4.2
地籍控制测量
概述 地籍测量坐标系
§4.3
地籍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
§4.1 概
述
一、地籍控制测量的主要特点
二、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 三、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 四、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
五、地籍控制点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
一、地籍控制测量与地形控制测量相比的主要特 点
(1)因地籍图比例尺一般较大(1:500-1:2000), 故平面控制测量精度要求高,以保证界址点和图面
地籍要素的精度要求;
(2)地籍要素之间的相对误差限制较严,如相邻界址 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间距的误差不超过0.3mm, 应保证平面控制点有较高的精度;
(3)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无关, 界址点坐标精度通常以实地具体的数值来标定,而与 地籍图的精度无关; (4)地籍图根控制点的密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无直接 关系。优先考虑有总够多的控制点来满足界址点测量 的要求,再考虑地籍图比例尺所要求的控制点密度。
域,就使用另一投影带。 (为什么分带)
分带的方法是:自起始子午线起向东每隔6°分为
一带,称为6°度带,按1,2,3,…顺序编号(即带号)。 各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L0计算公式为L0=6N-3,式中
N为带号(全国自13至23,横跨11个投影带) 。 若经差每3°分为一带,则称为3°带。它是在6 °带基础 上划分的,就是6°带的中央子午线和边缘子午线均为3° 带的中央子午线。3°带的带号是自东经1.5起,每隔3°按1, 2,3,…顺序编号,各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Lo与带号n的关 系式为Lo=3N (25-45 ,共21带)。
在一些小城镇可能没有控制网点,则应以投影变形值小
于2.5cm/km为原则,建立坐标系和控制网点,并与国家
网联测。
面积小于25km2的城镇,可不经投影直接建立平面直角
坐标系,并与国家网联测。
如果不具备与国家控制网点的联测条件,则可
以用下面三种方法来建立独立坐标系:
1. 用国家控制网中的某一点坐标作为原点坐标,
通常情况下地籍控制网点的密度为:
(1) 城镇建城区:100~200m布设二级地籍控制;
(2) 城镇稀疏建筑区:200~400m布设二级地籍控制;
(3) 城镇郊区:400~500m布设一级地籍控制。
在旧城居民区,内巷道错综复杂,建筑物多而乱,界
址点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地增加控制点和埋石 的密度和数目,才能满足地籍测量的需求。
注:n为导线转折角个数。当导线布设网状,结点与结点、结点与起始点间的 导线长度不超过表中的附合导线长度的0.7倍。
各等级GPS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1)
各等级GPS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2)
一般情况下,GPS网应布设成三角形或导线网形,或 构成其他独立检核条件可以检核的图形。但GPS网点与 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重合不应少于3个点,当重合不足3 个点时,则应与原控制网的高级点进行联测,其重合点
分带投影是为了限制线段投影变形的程度,但却
带来了投影后带与带之间不连续的缺陷。同一条公共边
缘子午线在相邻两投影带的投影则向相反方向弯曲,于是, 位于边缘子午线附近分属两带的地籍图就拼接不起来。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规定在相邻带拼接处要有一定宽度 的重叠。重叠部分以带的中央子午线为准,每带向东加宽 经差30′,向西加宽经差7.5′。相邻两带就是经差为37.5′宽 度的重叠部分。
导线网和GPS相对定位测量网施测,施测的地籍图根控制网点分为一、 二级。
三、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
1、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 为依据而制定的。
◆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无关。
地形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一般用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来要求,即:地形图根
控制点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为0.1mm×比例尺M。
算还是投影过程总要产生变形。
假如某两点平均高程为Hm,平均水平距离为Sm,归 算到参考椭球面所产生的变形大小为:
右端前两项是当地面距参考椭球面有一定的高度 (即Hm≠0)时产生的变形。Hm越大,变形也越大,所 以在高原地区进行测量工作要特别重视这种变形的
影响。右端第三项是由地球曲率所引起的。
若某城镇地处两相邻带的边缘时,也可取城镇中央子午 线为中央子午线,建立任意投影带,这样可避免一个城镇
横跨两个带,同时也可减少长度变形的影响。 (怎样分带)
每一投影带均有自己的中央子午线、坐标轴和坐标原点, 形成独立的但又相同的坐标系统。为了确定点的惟一位置 并保证Y值始终为正,则规定在点的Y值(自然值)加上 500km,再在它的前面加写带号。例如某控制点的坐标 (6°带)为X=47 156 324.536m、Y=21 617 352.364m,根 据上述规定可以判断该点位于第21带,Y值的自然值是117 352.364m,为正数,该点位于X轴的东侧。
2、界址点坐标精度通常以实地具体的数值来标定,而与地籍图 的比例尺精度无关。
一般情况下,界址点坐标精度要等于或高于其地籍图的比例尺精度,如 果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能满足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则也能满足测绘地 籍图的精度要求。
各等级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规定
各等级三边网的主要技术规定
各等级导线网的主要技术规定
与联测点的总数不得少于3个。
四、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
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区的大小、测区内的界址点总数和要 求的界址点精度有关,地籍控制点最小密度应符合《城市测量规 范》的要求。
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图比例尺无直接关系。
在一个区域内,界址点的总数、要求的精度和测图比例尺都是 固定的。必须优先考虑要有足够的地籍控制点来满足界址点测量 的要求,再考虑测图比例尺所要求的控制点密度。地籍控制点埋 石的密度同样遵循以上原则为满足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城镇地 区应对一、二级地籍控制点全部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