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介绍了马铃薯病毒病的侵染条件、侵染途径、流行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方法,以期为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病毒病;侵染途径;流行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7-0118-01

马铃薯病毒病也称马铃薯性退化,它是马铃薯重要的病害,通过块茎无性繁殖进行世代累积和传递。马铃薯病毒病流行较广,危害性大,导致块茎种性下降,甚至失去种用价值,常使马铃薯减产5%~8%。了解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病机理、发生条件、侵染途径,并严格按照脱毒种薯的生产程序操作,就能获得高质量的脱毒种薯,确保马铃薯生产持续发展。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是马铃薯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

1侵染条件

一是有马铃薯病毒毒源;二是有传染途径;三是有未感染病毒寄主。这3个条件相互联系,不断地循环侵染导致病情发展。此外,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2侵染途径

一是接触传染。由汁液摩擦保持,如当病株与健株接触时,通过

微伤,病毒侵染健株的薄壁细胞;工具、人手及衣服等触及病株沾染病原,病毒未失去活力即可传染致病。二是昆虫传染。有些病毒常存在于植株的维管束中,必须借助刺吸口器的昆虫传染,如蚜虫、跳甲等。

3流行规律

3.1温度

温度对寄主细胞的生活力的影响最为显著。植物生长的适温也有利于病毒的增殖,高温有利于病毒扩大繁殖。

3.2光照

光照的长短会影响植物体内病毒增殖的速度,强光照和长光照有利于病毒的增殖。

3.3营养

营养与病毒的增殖及病毒的症状有联系,其中氮及磷营养能影响病毒浓度的增减及病毒症状的轻重,钾的影响一般不明显,但氮与钾的比值过大,易引起病症加重。

3.4生长期

一般幼小而生长旺盛的植株易受侵害,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植株感马铃薯病毒病的几率逐渐减小。该因素对病毒在植体内部增殖浓度和速度有直接影响作用。病毒可通过不同传播方式,扩大传染流行。如高温、空气干燥、

光照强等条件下,有利于传毒媒介昆虫的大量繁殖,会增加马铃薯感病几率。常见的媒介昆虫多为桃蚜。

4防治方法

4.1选用抗、耐病品种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各种病毒的抵抗特性有明显差异。因此,选用具有一定抗耐病、免疫力强的品种,可减少发病,确保产量。

4.2马铃薯无病毒留种

利用马铃薯无毒或少毒种薯做种,并建立严密的以防病为中心的种薯生产体系,是解决马铃薯病毒病害的根本途径。现在利用茎尖组织培养的生物技术,获得脱毒健康种薯,已成为生产脱毒马铃薯种薯的重要手段。脱毒种薯的生产程序为:一是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核心材料(试管苗),作为原始种源。二是利用脱毒试管苗扩繁。即利用单节茎切段培养基扦插法扩繁试管苗,然后在防病条件下,一般用网室、无基质气培等方法生产种薯,即为脱毒原原种或微型薯,核心种零代薯。三是用脱毒原原种在隔离条件下田间继繁原种1代种薯,再用原种1代种薯继繁原种2代种薯,以后逐级繁育至良种1代、良种2代,应用于大田生产。

4.3建立健全种薯生产体系

种薯生产体系是保证生产健康种薯的关键,各省市可因地制宜建立种薯生产三级基地或三级留种田。

4.4防止病毒再侵染的技术措施

一是净化栽培环境条件。因马铃薯病毒寄主范围较广,如茄科、十字花科、葵科等,均能携带马铃薯病毒毒源,要求原种田与这些植物距离1~2km。二是各级种薯田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一般

要求300~500m。三是喷药防蚜。蚜虫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马铃薯苗齐后用4%乐果乳剂2 000倍液每隔7~10d喷洒1次。四是及时拔除病株及清除田间杂草。出苗后15d左右病株开始显现病状,现蕾开花期是病毒出现症状的关键时期,及时拔除病株可减少田间病害传播。五是小整薯播种。整薯播种可防止切刀传毒,是目前保证马铃薯质量和数量的有效措施。种薯规格以15~30g为宜。

5参考文献

[1] 肖雅,何长征,聂先舟,等.马铃薯病毒病防治策略[j].中国马铃薯,2008(2):106-110.

[2] 王桂霞.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6):98.

[3] 陈香丽,张敏杰.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1):21.

[4] 冯明义.马铃薯病害发生种类及综合防治措施[j].植物医生,2003(2):22-23.

[5] 王合松,王培红.马铃薯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农资科技,2004(1):26-28.

[6] 郝艾芸,张建军,申集平.马铃薯病毒病的种类及防治方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62-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