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思想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5000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大量的考古研究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部丰富多采的文化史,充满着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积淀,建筑本身随着各个时代的不同而互异;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建筑又是一个连续完整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高台、木构架、大屋顶的外观形式以及庭院组合模式一肋相承,未曾间断。这就表明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持续的普通的观点或经验的核心,决定着建筑的发展.也就是说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建筑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体现了古代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以及现实社会条件下,比如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发展的价值取向。

1从“聚落”到“城”的建筑思想发展所反映的“国家”的出现!

要谈中国的建筑思想,则必须对中国的建筑历史有所了解,建筑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而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大概要从史前文化说起了。

中国史前文化大概分为有巢氏、燧人氏、伏牺氏、神农氏、黄帝五个阶段。而真正意义上建筑是从黄帝开始的,如《新语》说: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伐木构材,筑做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以聚落为单位的居民点。聚落中以居民的居室建筑为主,还有居民公共活动的大房子,广场等建筑设施,这些设施是服务于全体居民的,因此它们都是开放型的,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人们是没有等级差别的。为了氏族成员活动方便,大房子,广场大多修建于聚落中间位置。而后的史前文化末期,出现的一些大房子,他们成为了部落首领办公或居住地。如甘肃大地湾F901就是这种大房子,他也就成为了中国宫殿建筑的最早雏形,具有了后期宫殿建筑的必备功能。但是这些房子周围却没有修筑墙,所我认为这时的聚落还不是城。这时为了居民安全,在聚落周围挖掘了壕沟,里面撒了白灰,但这并不是为了管理者服务的,更多的它是为了防止猛兽的和其他部落袭击而做的!

大概在公元前21年,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奴隶社会),最早的国家以城的建筑形式诞生了。而这时的城已不同于史前,它已成为了军事设施,政治中心,是统制者进行政治活动的舞台。也就是在那时,就有了“筑城以卫君”的说法,城作为人民的对立面出现,城的所有设计都体现了上述思想。已经考古勘探的河南堰师二里头遗址,在其中心发现了数十座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基址,这些大多为宫室建筑基址,其周围围有城墙形成宫城。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庭院建筑是封闭的,不同于史前的大房子和广场。在里面,宫殿和南门南北相对,宫殿在院落北部中央,南门在院落南墙或南廊中央。而这种建筑格局,是统治者政治中心观念的体现。随着国家的发展,统治集团增加,卫君之城不够居住,于是城外就出现了郭城,郭城中居住的是一般居民,即所谓的“郭以居民”。

2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所体现的人的等级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进入“国家”,城亦随之出现,当时的城是国家的统治中心,夏商西周的“城”就是这种情况,往后直到清朝也是这种情况。这是整个古代等级制的体现。春秋时期地方诸侯强大,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城市大量出现就体现了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局面。先秦时城已分不同等级,《周礼。考工记。匠人》就将城分三级,第一级王城,即王国都城,第二级诸侯城,即封国都城,第三级即宗师与士大夫采邑,这种三级城制,再建筑上反映为各城规模的不同,它们包括建筑大小,高低,数量多少的不同,按级别递减。在先秦之后,各朝都是中央集权制,虽没了分封的城,却实行了郡县制,在这些城里也

体现了等级。例如,唐长安城,其东西长9721,南北8651米,周长36.7公里,面积83平方公里。而那时的地方城市则根据等级大小不同,一般大的州城16坊,中等州城四个坊,县城一个坊。且不同等级城市城门数量城门门道多少跟据等级也所不同。自汉以来,都城一般设十二城门,每面城墙置三座城门,每个城门三个车道.其他城市一般设四城门,个别设八城门,每面城墙个辟一座城门,个别有两座城门.唐代子城正门辟二门,称双门,此制延宋代

.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居中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任何事都是不偏不倚,即所谓中庸之道。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居中的思想,正所谓以中为贵。《荀子。大略篇》就有“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说法。从建筑群到建筑物的选址,再到建筑形制结,居中择中思想无不体现。如都城的选址,就有“择天下之中以立国,择国之中以立宫”的说法,择也是中国古代伦理等级制度的体现。《周礼。考工记》中就有说明。例如,西汉的长安城,就体现出了居中的思想,在西汉的皇城里,重要建筑物,建筑群与都城中轴线的关系。汉长安城的中轴线是西安门至横门,再向南穿过南郊礼制建筑,宗庙与社稷分布其东西。都城中轴线的南段在未央宫上,未央宫是西汉都城中枢,大朝正殿又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大朝正殿即未央宫前殿,位于未央宫中央。都城中轴线南段即未央宫中轴线未央宫作为最重要的宫殿就在其中轴线上。再如唐长安城,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居中思想,而由于这种中轴线的设计,也使唐长安城达到了一种新境界。以至于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必要材料。都城的主干道朱雀大街,是其中轴线,朱雀大街宽150米,是当时长安城最宽道路,它处于都城东西居中位置。而自南向北,依次有都城正门明德门,朱雀门,承天门中轴线北端正对宫城南北排列的三大殿,太极殿,两仪殿,甘泉殿。它不但突出了大朝正殿,宫城正门,皇城正门,郭城正门的突出地位,围绕中轴线,宫室,官府,宗庙,社稷,市场,里坊对称分布于中轴线东西。并且其每个里坊设计也体现了居中思想。市场为井字形,管理里坊的官方建筑就在市场中央。总之在唐长安城中,居中思想无处不得以体现。不止都城,在各地方城市也体现了中轴线布置,政治机构一般位于其中轴线上。

4 中国古代建筑的“居高”思想。

自从奴隶社会开始,到清王朝结束,中国社会都体现着严密的等级制度,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这一点体现在建筑上,就表现为“居高”的设计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皇室,王室,官府各种类别建筑中,地形选择高低设计都体现了这一点,在宫殿里大臣所站所坐的位置,都是低于君主的,都城,王城,各级地方政府所在地一般均选取地形较高处建造。王室,高官建筑居高的现象,也正是体现了君临天下的思想,是统治者高高在上的反映。西周时的丰镐遗址,春秋战国一些城址中的高台,秦咸阳阿房宫的大土台,汉未央宫遗址的土台,曹魏邺城的三台,唐长安城的主宫殿,保存至今的明清北京城太和殿建筑等,它们都是各自都城中的最高建筑物。如汉长安城,其西南地势最高,宫城未央宫就选址在这里,都城总体地形是南高北低。主要宫殿未央宫、长乐宫、北宫、桂宫位于城内南部、中部。唐长安城筑于龙首原南部,都城地势北高南低,太极宫、大明宫在都城北部,皇城官署在皇城以南,市场在皇城南部,里坊在皇城中部和南部。不仅统治者居住的宫城,帝王陵墓也体现出了居高的思想,许多帝王的帝王陵墓都建在了地势高亢处,如西汉帝陵主要分布在咸阳原上,还有两座分布在西安南部的白鹿原和鸿固原上,这两地也是地势高亢。唐代帝王陵分布于渭北北山山脉南鹿,地处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