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思考——以广东科学中心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思考——
—以广东科学中心为例
朱才毅,宋晓阳
(广东科学中心)
联合国将志愿者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而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往往成了“雷锋精神”在现时代社会的延续者,对于志愿服务的界定主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强调奉献和社会责任。

1国内外志愿服务工作概述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萌芽期。

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初期,大批农民因“圈地运动”失去土地,不得不受资本家的剥削。

工人们的命运极为悲惨。

这时,以宗教慈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济贫组织纷纷建立起来,底层阶级为了克服面临的困难,相互之间互相帮助,逐渐养成了自愿帮助别人的群体精神。

(2)第二阶段——
—发展期。

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欧美等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

这些社会福利的方案除了要有大批具有职业献身精神的社会工作者去实施之外,也需要动员和征募大量的志愿人员投身于有关的各项服务工作之中。

于是,志愿服务逐渐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3)第三阶段——
—成熟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不仅进一步规范化,而且扩大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广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

志愿服务工作的重心不仅在于调整被救助者的社会关系和改善他们的社会生活,更在于调整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

志愿服务工作逐渐制度化、专业化。

据199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56~62%的妇女每周奉献3.4h、49%的男人每周奉献3.6h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在国外,志愿服务已具有广泛的参与度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第一支志愿者队伍延续着“雷锋精神”,从京广铁路沿线为旅客送温暖活动,开始了志愿服务的第一步直至今天,志愿者的身影闪动在奥运会、亚运会赛场上,出现在抗洪救灾最危险的地方,守护在大西北最贫瘠的土地上,也常常陪伴在留守儿童的身旁……志愿服务的领域从简单的帮扶济困,逐步渗透到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多个领域,其服务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志愿者队伍也日益壮大。

截止至2010年,我国青年志愿者超过3124万人,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已达28.9万个,社区志愿者人数达2900多万人,其中注册社区志愿者达599.3万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超过5000多万人次,服务小时数达1500万h。

客观地说,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是迅猛的,并且成绩斐然。

伴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志愿服务队伍也在不断加速壮大,人们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知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支队伍中,不分年龄、不分学历、不分职业,志愿服务得到了全社会的共识,也进一步推动了志愿服务工作走向精细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科普志愿服务作为一个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于2006年国务院首次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之后悄然兴起。

科普志愿者用专业的知识、技能,以朴实的、生动的语言,科学、有趣的方式,为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奉献着智慧和爱心。

广东科学中心科普志愿服务项目依托广东科学中心——
—亚洲最大的科技馆为平台,为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普及科普常识、展示科技成果,塑造社会公益形象,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大量的、积极的工作。

广东科学中心志愿服务项目从2008年建队开始,从招募科普志愿者,到培训、评估、激励以及监督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探索,为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被授予为广东省首个科普志愿服务示范单位。

2广东科学中心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特色
2.1项目背景介绍
广东科学中心现设有儿童天地、实验与发现、数码世界、交通世界、绿色家园、飞天之梦、人与健康、感知与思维8个常设主题展区;三维巨幕、四维、球幕、虚拟航行4座科技影院;数字家庭体验馆、开放实验室和多个临时主题展区,集科普教育、科技成果展示、学术交流、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

它通过情景式、互动式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有兴趣、有乐趣参与到展项中,再通过与展项互动达到知识的传递与吸收。

这是科学技术博物馆历经300年的发展,不断探索形成了现在这种“寓教于乐”、“展教并重”的教育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却对我国科技馆业提出了极大挑战。

因为美国每41万人、日本每22万人拥有一座科技馆,而我国是每223万人拥有一座科技馆,广东则每417万人才拥有一座科技馆,417万人对一个科技馆的冲击不仅是对展品展项的冲击,更是让为数不多的展教人员的讲解队伍捉襟见肘,如何解决这个巨大的人员缺口?科普志愿服务在这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不仅充实了科普讲解、服
摘要:志愿者像一缕微风,温暖着不同社会群体、不同阶层,缓解社会矛盾,又如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救援抢险、大型活动、扶贫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普志愿者作为志愿大军中的一支专业化较强的服务队伍,为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

以亚洲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科学中心志愿服务工作为例,着重阐述科技馆行业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志愿服务;科普志愿者;瓶颈
研究园地
208
广东科技2012.10.第19期
务队伍,而且还为志愿者提供了自我奉献,自我价值体现的舞台,这种“双赢模式”也为践行广东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条创新的思路。

2.2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特点
广东科学中心志愿服务项目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①天时,在全国科技馆开始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大背景下,广东科学中心在广东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中竣工开馆,被业内称为国内三大科技馆之一,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②地利,广东科学中心在建设选址上是凝聚了建设者的智慧与远见的,既没有着眼眼前利益选择人流攒动的闹市区,也没有草草落户在科技园,而是谋划长远发展,扎根在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大学城。

经过几年的开馆运营证明,选址不仅是符合大型科普展馆建设的宗旨,同时也为日后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③人和,广东科学中心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是由该中心团委具体负责组织的,现已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大学城内、外十余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搭建科普志愿服务平台。

该项工作得到了各所高校得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同级党委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安排了专项资金还要求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专项工作责任人,在人、财、物等方面都给予工作的认可。

2.3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特色
(1)志愿服务内容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

科学中心开馆之初,正处于新馆效应阶段,全国各地游客蜂拥而至,特别是节假日,最多一天接待量近50000人,这不仅考验着展馆的设施设备,同样考验着服务水平和质量。

广东科学中心发挥有限的讲解队伍的最大的能动性,同时把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安排到讲解第一线。

事实证明,这些大学生确实将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发挥了出来,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与能力,他们的讲解虽不如展馆讲解员深入、娴熟,但仍能将基本原理和正确的操作方法讲解给游客,并且他们积极、主动、热情的服务态度弥补了讲解的不足,同样得到了游客的好评与赞誉。

随着广东科学中心运营发展和满足日益提高的广大公众需要,广东科学中心不时组织各种赛事和临展,如第11届亚太科学中心协会(ASPAC)年会、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第二届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世博广东馆回迁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展览、大型航模表演赛、小谷围科学讲坛和珠江大讲堂等。

活动日益增多,不仅使科学中心各项管理与服务的提高,同时也使得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有了显著的发展与变化,志愿服务由简单的科普讲解,发展到主持小谷围科学讲坛与科学领域高层专家对话、科学表演台表演、开放实验室讲解以及各种赛事的外语翻译、数据统计、会务接待等多项服务内容。

志愿服务工作内容与服务范围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也是吸引了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加到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中,实现了馆校“双赢、双促进”的良好合作局面。

(2)志愿服务模式由请进来变为走出去。

广东科学中心作为建筑面积为13.75万m2,拥有室内外展品展项近500多个的大型科普教育基地,希望全省、全国的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能走进科学中心,在情景式、互动式的科学海洋中畅游。

随着科普工作的蓬勃发展,科普志愿服务也从最初为场馆的公众服务,走向了多元化的服务模式,积极走出校门,走出科学中心。

志愿者们带着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积极、主动地走进学校、走进社区,甚至走进偏远的农村。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带着展品展项以及科普读物先后多次走进广州市先烈中路小学、天河区天河路街道、河源市双江镇、吴川市黄坡镇和罗定市榃滨镇中学,共计2000余名中小学生及市民受益。

(3)志愿服务管理模式从组织者管理变为自己管自己。

广东科学中心志愿服务工作由广东科学中心团委与高校团委共同组织在校大学生进行科普志愿服务。

每一名志愿者走上服务岗位,首先由科学中心提出志愿服务计划,高校团委根据计划进行招募,筛选将名单交给科学中心,然后再由科学中心组织前期培训和岗前培训,才能上岗服务。

其计划、招募、培训、上岗分配、服务累计及证明等环节,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之初,广东科学中心团委、用人部门都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

经过两年的磨练,同时借鉴国内外科技馆的经验,广东科学中心也逐步探索出由志愿者自己管自己的管理模式。

一方面志愿者更清楚如何管理更加有效,因为他们从志愿者中来,也将回到志愿者中去,这样的管理更加人性化;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管理工作,大学生们能在服务工作中得到锻炼,得到认可,潜能得到了发挥,有效地保持志愿者的参与度,有利于队伍的稳定。

2.4创立科普志愿服务的品牌项目
经过3年多的努力和探索,科学中心共组织4万多人次的科普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达30万多个小时。

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广东科学中心志愿服务工作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得到了省市两级团委的认可,并荣获了志愿服务贡献奖的称号,同时也成为我省首个“广东省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示范点”。

特别是从2009年以来,在专项经费保障下,有效地开展了多项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项目。

(1)科普调研项目。

主要是针对科普场馆特别是广东科学中心展品展项及讲解服务方面进行专题调研活动,有效地促进管理与服务水平,同时对广东科学中心二期建设搜集相关材料,该调研项目形成的调研报告部分内容已被该中心研究设计部采纳,被称为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资料,其调研成果将可能出现在展馆二期展品展项中。

(2)科普“三进”活动项目。

志愿者们通过发挥自身的知识智力优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卫生传播志愿服务,走进学校、社区、农村,将“三进”活动成为科普志愿者的常态服务内容之一。

(3)科普讲解项目。

作为科普志愿者常规服务工作,力争将志愿者所学专业与服务岗位相匹配,在服务过程中不但实现了服务他人,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实践性。

(4)小谷围论坛、珠江科学大讲堂主持项目。

论坛和讲堂均邀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来穗演讲,免费为公众提供的大型的、高层次的系列科普讲座,科普志愿者作为专家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将严谨、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努力转化为公众易懂的语言,既发挥了志愿者自身的不同的兴趣特长,又使社会热点、科技时事和科技发展前沿走进公众视野,走进公众的生活。

3科普志愿服务的瓶颈与思考
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汶川地震,到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再到今年的北京水灾,志愿者的身影总是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从有组织到自发,从一个人到团体,从社团到企业,志愿精神已被广泛地弘扬,雷锋精神也再次掀起学习高潮,这是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程,志愿精神正在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然而在这个进程的脚步中,我们仍可以看到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社会和政府层面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209
广东科技2012.10.第19期
广东科技2012.10.第19期
3G 技术的网络融合也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
走向三网融合的第一步。

从基本功能架构上看,传统网络从上向下大致可分为业务网、承载网和传输网三部分;3G 网络则从
上到下大致可分为业务应用层、
业务控制与交换层、承载与传输网络。

其中,业务应用层面包含传统业务网中有关业务应用及其应用平台;业务控制与交换层完成传统业务网的呼叫控
制、
会话管理、用户管理等功能;传统承载网中的信令控制与数据承载功能分别由不同的逻辑实体实现;传统的传输网则由多种传输协议逐渐向IP 传输和ATM 传输并存、进而统一到IP 传输这个方向发展。

由此归纳出3G 网络融合的方向,即开放的业务应用平台,节省业务开发时间和成本,实现多厂家业务应用设备的互通;统一的业务控制与交换层,采用IMS 实现移动网与固网业务上的融合及以IP 为核心的承载与传输网。

3.2.33G 终端发展趋势分析
移动终端数据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应用也日益多样化,自然对整个系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不断提高。

移动终端除了具有话音通信功能外,还具备数据通信和数据计算功能,要求采用单独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完成系统资源的调度和管理,并为上层应用软件平台提供服务。

3G 终端的发展趋势则体现在这些方面:终端定制、开放的业务应用平台、智能终端、双模及多模终端、低功耗手机和高能电池等。

3.2.43G 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3G 业务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扩张性的特点。

同时在发展中面临多方面的问题,比如网络质量差、
终端能力不足、业务内容和业务模式脱离市场需求、定价机制和服务机制有待完善等。

要想很好的开发3G 业务,必须注意以下两点:①构建前瞻性的业务体系,通过细分和前瞻性预测用户群体,密切跟踪预测市场需求,确立服务目标,构建业务体系,完善业务架构,分阶段实现业务服务目标,做到平稳、有序的发展业务。

②争取终端定制与业务定制相配合,设计业务实现方案,同步改造网络和设计新型终端以支持该项业务,并选定适当的业务模式,或对现有业务模式进行优化改进。

通过这一整套新业务的开发策略,缩短业务开发周期,加快市场培育进程,将业务需求尽快转化为竞争力。

4结束语
随着3G 技术在通信产业中地不断应用,其未来发展趋势良好,和全球发展趋势一样,3G 技术将向高速率化、宽带化、IP 化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用户基础逐渐强劲,预计运营商未来几年的增值业务(数据业务)收入所占比例将得到快速增长,3G 用户发展将进入高峰期,预计五年内将有一半的移动用户成为3G 通信用户。

参考文献:
[1]王彤.3G 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探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年04期.
[2]肖兰.网络游戏盈利模式发展趋势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1年14期.
[3]李浩德.电信基础数据网络的现状和发展[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2011年07期.
!!!!!!!!!!!!!!!!!!!!!!!!!!!!!!!!!!!!!!!!!!!!!!!
(上接第198页)
(1)对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到位。

社会上还有相当
一部分人误解志愿者是
“廉价劳动力”、“免费劳动力”,随意支配工作,稍有怨言必定是横加斥责,毫不尊重。

这些现象让满怀爱心而来的志愿者很失望,严重地挫伤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激情。

(2)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迅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但不得不说我们在制度体制上是不完善的。

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公民参加低偿和无偿的社会服务活动,是有明确的法律做保障。

而我国的第一部志愿者组织的法规是1999年
广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
,但它仅仅是地方性法规,具有地域的局限性而且法规效力等级低,对志愿者及其组织的权益保障很有限且操作性不强。

(3)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志愿者激励办法一般层次不高、内容不多、涉及不广、影响不大,使从事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不能在服务过程中得到认同,没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久而久之,造成志愿者流失率高,持续时间不长的恶性循环。

在激励机制方面的欠缺也是造成志愿服务组织人员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纵观科普志愿服务工作,除了受到以上几点制约外,有关组织单位也存在着对志愿服务工作认识的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志愿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为推进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为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保驾护航:
(1)保障专项经费,善用激励机制。

尽管志愿服务不以不以利益、
金钱、扬名为目的,但作为对志愿服务行为本身的一种认可与赞赏,特别是对象为没有任何劳动收入的在校学生,我们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提供必要的交通和餐食补贴,同时规范和完善激励措施,并应争取激励机制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的认可,这不仅是用人单位对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视、倡导和肯定,更
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2)加强培训,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质。

结合展科技、文体,
将志愿服务作专、
作深,必须为志愿者营造一个持续培训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和人员储备机制,使他们不断地深入了解服务岗位、岗位知识以及个人的修养、素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

(3)注重情感培养,满足自我价值实现。

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广东
科学中心与高校搭建的志愿服务平台,正是继承和发扬了
“仁者爱人”思想,倡导的尽己所能、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等理念。

同时,我们应注意尊重志愿者的意愿,尽可能在岗位的安排上鼓
励他们运用新知识、
新技能,为志愿者提供一些适当的练习、成长和成才的机会。

要让志愿者感受到“受人尊重”和“被人需要”的自我价值所在。

不仅用制度留人,也用感情留人,培养的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信互爱,让这支队伍不断壮大,即便毕业了,工作了,也能想到回到这支队伍中来,做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随着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青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已成为时尚,它为当代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志愿服务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推进科普志愿服务平台建设,也必然会感召更多的青年投身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来,推动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谭建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
—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9期.
[2]数据引自
《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1)》一文.[3]邢正军,
张曙.志愿者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参与途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研究园地
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