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作业指导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范围:

1.1 本标准适用于悬架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中的模型建立。

1.2 本标准适用于悬架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时对悬架分析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及评价。

2悬架模型的建立

2.1 悬架模型的建立的目的:

悬架系统设计直接关系到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等主要性能,通过悬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达到满足整车性能匹配和系统优化的要求。

2.2悬架ADAMS几何模型的建立的方法;

2.2.1通过输入各设计硬点或连接点的坐标;

2.2.2通过直接导入悬架三维CAD模型数据的方式;

2.2.3添加合适的运动副、弹性元件等,输入各零部件的相关参数;

2.2.

3.1运动副按照悬架上的实际连接方式进行进行添加,由较多的连接物体构成的运动副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化,如减震器上支点,可合理简化为球铰;

2.2.

3.2弹性元件中弹簧根据实际的测量得到的数据输入,非线性弹簧根据非线性关系使用spline线定义,弹性衬套输入x、y、z 三个方向的平移刚度及扭转刚度的试验值,横向稳定杆根据试验值或分析值输入;

2.2.

3.3输入的各零部件必须与三维数模中的零件质量、质心、转动惯量保持一致;

2.2.4 ADAMS模型,硬点坐标与三维数模误差精确到0.01mm;

2.2.5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例如,导入UG数模,建立近似实物的模型,提高模型的外观质量,以增强模型与实物的符合性和直观性;

2.2.6几何模型建立以后,按照待分析悬架的实际技术参数,检验或准确输入各零部件的物理指标;

2.3 悬架运动学模型建立原则

2.3.1 保证各弹性连接件的方向,并正确输入弹性连接件的各向刚度、各向阻尼等参数;

2.3.2 悬架导向杆、转向梯形杆件、横向稳定杆等不同物体的约束方式应与待分析样车的物理状况一致;

2.3.3 悬架自由度、悬架上下运动行程、转向器或齿条行程角输入数值、轮胎定位参数、初始设计位置轮心坐标应符合工程实际情况,满足仿真分析目标要求;

2.4 悬架动力学模型建立原则

2.4.1 满足2.2悬架运动学模型建立技术所有要求;

2.4.2 准确输入下述参数:悬架非簧载质量、悬架各杆件质量及转动惯量、车轮质量及转动惯量、转向拉杆质量及转动惯量;

2.4.3 准确输入弹簧刚度、弹簧预紧力、减震器特性曲线;

2.4.4准确输入其它悬架运动学动力学分析所需的相关零件质量、转动惯量;

3 悬架模型检验及仿真分析技术要求

3.1 模型检验

仿真分析之前必须对模型进行检验,悬架模型符合要求:

3.1.1无自由物体(part);

3.1.2无没有质量及质心物体(part);

3.1.3原则上不允许存在片体(sheet);

3.1.4无多余约束;

3.1.5悬架仿真模型自由度应与待分析样机实际状况相吻合;

3.1.6仿真模型验证成功。

3.1.7在模型上施加一定的载荷或运动进行检验,模型及运动件符合实际的运动情况。

3.2 悬架运动学动力学仿真

3.2.1 准确建立悬架分析输出参数的测量函数,要求各测量参数量纲符合国际标准量纲或符合工程实际使用情况。

3.2.2 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及精度要求。

3.2.3 仿真工况必须按照下述标准的优先级别执行:有公司标准规定的按公司标准执行,无公司标准按国家标准进行评判,无国家标准按国家行业标准执行。允许并鼓励采纳国际先进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4 悬架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结果评价及输出

4.1 悬架分析结果评价

悬架分析结束以后,需要给出明确的结论。评判的标准按3.2.3条执行。

4.1.1目前条件下评价标准:

注:车轮上下跳动时,定位参数的曲线的变动范围±30´

4.1.2悬架系统评价参数值

4.1.3主子系统评价参数值

4.2 悬架分析输出

4.2.1 悬架分析输出内容

悬架分析输出内容包括照片、图表、曲线、动画、分析模型或相应的仿真分析报告。

4.2.2 悬架分析输出要求

4.2.2.1报告格式应符合公司有关规定

4.2.2.2参数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和线图(非国际单位制的单位)见TJI/CZ0008•A1机械制图用CAD绘制规则的附表。

4.2.2.3线图清晰,对相关的数据在图表中含义和作用作简略的说明4.2.2.4数据应正确、完整。

4.2.2.5结论应明确,应有对比的应征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