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分析报告

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网络成为人们交流、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然而,近年来,一种被称为群体极化的现象在社交网络中逐渐凸显出来。
群体极化是指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趋向于与同样立场或观点的人形成信息过滤和传播的倾向,从而导致意见分歧加剧和社会分裂的现象。
本报告将围绕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展开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过滤社交网络平台提供了大量信息和观点的流通渠道,然而人们往往会对信息进行主观选择和过滤,倾向于与自己立场一致的人交流和互动。
这种信息过滤的行为使得社交网络上形成了拥有相似观点的群体,而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相对较少。
2.信息传播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倾向于阅读和分享与自己立场相同的信息,并将其传播给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种信息传播的机制导致同一群体内的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但也限制了与其他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
3.极端化观点由于社交网络上的信息过滤和传播机制,相似观点的人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封闭的社交网络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同一立场的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往往更为极端化。
这种群体内的观点极端化现象会加强彼此的相互认同感,同时也增大了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差异和对立。
二、群体极化的原因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并非偶然出现,其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1.算法推荐社交网络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往往基于用户的兴趣和行为,这会导致用户更易接触到相似观点的信息。
算法推荐的存在使得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很难接触到与自己立场不同的信息,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
2.社会认同感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立场相近的人交往和互动,这种社会认同感在社交网络中也得到了强化。
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需求。
3.信息泛滥和验证困难在社交网络上,大量信息的泛滥使得人们难以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准确的验证。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不断发展和蔓延。
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舆论中表现为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群之间产生对立和对抗,严重影响了舆论环境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等方面对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进行探讨。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1. 信息过载导致认知落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却难以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选择接受或者忽略某些信息,导致了认知落差的产生。
一旦出现认知落差,就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立场和观点的对立和冲突。
2. 社交媒体的功利性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观点加入不同的群体,形成“信息茧房”,只接收到自己认同观点的信息。
这种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导致了用户愈发固化的立场和观点,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更加严重。
3. 群体认同感的强化一旦个体加入某一特定群体,就会产生对这一群体的认同感。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来表达对同一立场的支持,从而增强了自身对该群体的认同感。
这种群体认同感的强化使得群体之间的对立更加剧烈,形成了群体极化现象。
二、治理对策1. 多元化信息来源为了避免信息过载导致认知落差,需要在网络舆论中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治理,加大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提高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媒体和社交平台也需要严格审核和监管用户发布的信息,避免利用网络舆论来制造对立和冲突。
可以倡导人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信息辨别能力,克服信息茧房的弊端,更全面地了解事实和观点。
2. 提升网络素质与道德水平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应该自觉进行理性表达,避免恶意攻击和谩骂,促进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网络素质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的网络素质和道德水平,鼓励理性、平和的交流和讨论。
构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媒体应对机制

构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媒体应对机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逐渐凸显。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平台上,不同观点和意见的用户在信息过滤、选择、传播等过程中趋向于聚集在同一群体中,并且逐渐形成对立的态度和观念。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对社会和个体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媒体应提供有效的应对机制来减缓甚至消解这一现象。
媒体应加强信息质量的监管。
网络群体极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缺乏客观中立的报道导致的。
媒体要加强对新闻报道的严格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媒体也应提供多元化的观点和意见,避免信息的单一化和片面化,打破用户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限。
媒体应提倡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网络群体极化常常伴随着情绪化的言论和互相攻击的言辞,这使得不同观点之间无法理性交流和相互理解。
媒体要引导用户摒弃情绪化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采用理性和辩证的思考方法,更好地分析和评价信息。
媒体可以通过科普类文章、专栏访谈等形式,向用户传递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媒体应加强用户教育和素质培养。
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用户个体的素质和教育水平有一定关系。
媒体可以开设专门的教育栏目,提供有关网络素质和批判性思维的知识和技巧,帮助用户提高信息辨别和分析的能力,增强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减少盲从和极端化的倾向。
媒体还应关注青少年群体,积极开展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和媒体的意识和能力。
媒体应加强平台管理和监督。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网络平台的设计和运营有关。
媒体应与互联网公司和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并提供用户举报渠道。
媒体也应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群体极化的治理,通过政策、法规等途径加强对网络极端言论的打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对社会和个体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媒体应提供相应的应对机制来减缓甚至消解这一现象。
通过加强对信息质量的监管、提倡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加强用户教育和素质培养、加强平台管理和监督等措施的实施,媒体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作用,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和和谐化的网络社会环境。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摘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其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在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方面,社会分歧、信息过滤与传播技术等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其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的助长、立场偏执等因素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是关键措施。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理性讨论和信息传播,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和谐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发展,治理对策,信息真实性,透明度,网络素质,信息辨识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即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分歧加剧、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个人情绪引导等。
这种现象的发展过程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等措施被认为是有效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日益凸显,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与对立愈发严重。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研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根源上寻求解决之道。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在目前的环境下,中国正在形成两个并存的传播体制:一是体制内的传统媒体及其网站、微博和其他社交媒体上的官方账号(本文统称为传统媒体);另一是体制外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媒体。
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
由于环境和场域的不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除了与传统的理论有关外,还与其自身特性有关。
首先,网络把关人的缺失和其自身的匿名性
最后,起作用的还有协同过滤机制。
其次,网络媒体的“小众化”趋势。
从网络群体极化到“多数人的暴政”
网络群体极化并非一件绝对的坏事,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不应该被忽视。桑斯坦说:“事实上,群体极化让许多重要的价值得以实现,包括公民权运动、反奴隶运动以及两性平权运动……如果更多传播选择能产生更多极端主义,对社会终究是件好事。”
改善社会环境 媒体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技术监管,屏蔽过滤
A
B
C
培养舆论领袖
以另一个群体极化现象取而代之
制定法律,追究责任
谢!!!!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有人知道“钱云会”么
钱云会事件概述
2010年12月25日钱云会被撞死; 12月25日夜间乐清市公安部门发布通稿,将钱云会的死因认定为交通意外事故; 12月27日乐清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当地有关部门坚持“这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但与此同时,网络上却流传钱云会是被5人按住由车碾压造成死亡; 12月28日温州市委要求迅速查清上访村长被碾死事件真相; 12月29日警方排除钱云会遭谋杀可能,认定系交通肇事案; 12月30日在钱云会案调查结果广受质疑的时候,微博上由网友王小山策划而成的公民观察团也来到乐清市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被暂认定为交通事故; 2011年1月4日钱云会案肇事司机被正式逮捕; 1月14日钱云会案结束侦查,最后确定为交通肇事案; 1月20日钱云会家属接受交通肇事认定获得赔款105万元; 2月1日钱云会案开庭,司机被诉交通肇事罪。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是指一组人的意见越来越极端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导致一些无意义的争吵和对立,并可能造成社会分裂。
因此,管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非常重要。
下面提供一些管理策略。
1. 提倡理性、客观、中立的言论网络上有很多偏激、激进、极端的言论,这些言论可能会加剧群体极化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理性、客观、中立的言论,避免把情绪引入到讨论中。
在评论和讨论中,我们应该避免使用攻击性语言,使讨论达成更好的结果。
2. 加强信息的可信度良好的信息是减轻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手段。
人们容易相信和转发他们认为可信的信息。
因此,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信息的可信度,提供真实的、客观的、准确的信息,并及时澄清错误信息。
3. 增加互动和交流相互交流是减轻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网络上,不同的群体可以通过互动和交流来更好地理解彼此,并减少他们之间的误解。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辩论会、座谈会等活动来增加互动和交流。
4. 关注群体情绪和参与度如果群体情绪越来越激动、参与度越来越高,群体极化现象就会更加严重。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密切关注群体情绪和参与度,并及时采取措施对其加以调节和引导。
5. 鼓励多元文化和多元观点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通常是由于人们只接受了一种观点导致的。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鼓励多元文化和多元观点,让人们接受并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进一步减轻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
总之,管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多种形式的策略去减小和消除这种现象。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docx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随着社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愈发明显。
所谓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上的人们在某个特定的议题或事件上,围绕着反对或支持的两极观点,逐渐形成严重的立场对立和敌对情绪。
本文将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定义、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定义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基于其惯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在特定的话题及环境下逐渐形成两极化、极端化的立场。
常见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社群分裂,言语暴力,恶意攻击和污名化等。
二、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因素1.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多次的与同一立场的人互动,影响了人们对其他观点的理解和接受度,倾向于接纳一定的信息和观点,进而深化个人立场。
2.信息过载:人们进入过多的信息噪声或者信源的偏颇导致了定向的信息获取,最终加重了个人对同一立场观点的信任度。
3.认知偏差:对不同信源的信息评价和讨论会因人们先验的基础知识和情感偏见而存在偏差,提高了定向和极端信仰的可能性,加速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三、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方法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问卷调查、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
其中网络分析可以用于研究网络社区的形成和稳定性分析,包括社交网络、微博网络、新闻网络等。
而社会网络分析则可以用于研究网络中的影响者和指示者,以及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度等。
四、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结论1.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群体极化存在密切关系。
同一立场的人们在一个相对闭环的社交网络内互动,相信分享同样立场的提供的信息,加深他们对同一立场观点的信仰。
2.不加限制的场景下,信息过载对网络群体极化的产生影响较大。
由于信息过剩,人们趋向于接受过去的信息,而不是采纳新的、与自己立场不同的、更准确的信息。
3.不同个体的认知偏差和价值观决定了群体之间的异化和极化。
仅靠简单信息的推送制动不能根治群体极化现象。
综上所述,网络群体极化是网络空间中的重要现象,其对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后真相时代愈演愈烈的危机: 社交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后真相时代愈演愈烈的危机:社交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在当今社会,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群体极化现象在其中愈演愈烈,成为困扰社会的一大危机。
在后真相时代,人们更容易受到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泛滥和谣言的影响,加剧了社会的群体极化现象。
下文将从社交网络的发展、后真相时代、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社交网络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径。
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新闻资讯、表达观点、与朋友互动,甚至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
社交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信息泛滥、谣言满天飞成为了社交网络的一大隐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受和传播信息的速度之快,使得社交网络成为了传播谣言和不实信息的重要平台。
这种信息的失真和扭曲往往会加剧社会的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引发一些不良事件。
二、后真相时代真相往往受到了社交网络的影响。
在社交网络中,真实和虚假的信息难分辨,导致了后真相时代的到来。
在这个时代,人们更容易受到不实信息的影响,形成了盲目的群体极化。
一方面,一些人因为受到了不实信息的影响,形成了偏激的观点,盲目地排斥其他观点,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一些机构和个人利用社交网络散播不实信息,操纵舆论,引发社会的恐慌和混乱。
这种后真相时代带来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除了社交网络的发展和后真相时代的到来,群体极化现象还有其更深层次的成因。
心理因素。
人们在社交网络中更容易形成“同类聚集”的现象,即与自己观点相近的人相互关注和交流,而忽视其他观点的存在,以至于形成了偏激的群体。
社会因素。
社会的不公平和分化也使得人们更容易形成偏见和排斥,增加了社会的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不同的群体因为观点、立场、利益等不同而形成对立甚至敌对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网络舆论中十分常见,不仅造成了用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会对社会舆论和公共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理解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并进行有效的治理对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 信息过载与筛选偏好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多样和方便,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的过载。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采取筛选偏好,选择符合自己立场和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就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信息的割裂与对立,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
2. 社交网络算法与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平台借助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为其推送更符合其习惯和喜好的信息内容。
这种个性化的推送往往会加剧用户信息的碎片化和单一化,使得用户更容易沉浸于自己狭隘的信息范畴中,进而导致群体之间的观点和立场的差异进一步加深。
3. 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网络舆论中,人们更容易受到情绪化倾向的影响,容易被一些煽动性、极端化的言论所左右,而忽视了理性思考和客观评价。
由于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很难对其进行系统性、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容易滋生出偏激的言论和观点。
以上几点是导致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信息过载、社交网络算法的影响、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
在此基础上,群体极化现象得以不断发展与蔓延。
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对立矛盾逐渐加剧不同群体之间因为信息碎片化和情绪化倾向而导致的对立矛盾,将在网络舆论中逐渐加剧。
这种对立矛盾表现为言辞激烈、立场偏激,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造成网络社会的分裂和纷争。
2. 兴趣聚焦导致的信息孤岛化网络舆论中,由于社交网络算法和数据分析的影响,人们更容易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信息范畴,形成信息孤岛化现象。
构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媒体应对机制

构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媒体应对机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日益凸显。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上,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单一,往往只接触到符合自己立场的信息,导致对立观点逐渐割裂,产生更加极端的情绪和思想倾向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矛盾,还会对社会治安和国家稳定构成威胁。
构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媒体应对机制,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信息沟通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多元化信息发布新闻媒体应当充分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努力推动多元化观点的表达和传播。
在报道时,应当充分考虑多方面的意见和观点,不偏不倚地真实反映事实的全貌。
媒体还应当注重报道不同群体的故事和声音,让更多不同立场的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促进公众更深入、全面地理解事件及其背后的原理和动态。
这样做可以打破信息孤岛,让不同群体的声音得到充分的传播和交流,缓解群体对立的情绪和现象。
二、建立信息验证机制针对网络上频繁出现的虚假信息和谣言,新闻媒体应当主动建立信息验证机制,及时辨别与核实不真实的信息,确保真相能够及时准确地被传播和理解。
通过建立信息验证机制,可以有效遏制谣言传播,防止不实信息对公众的误导和恐慌,净化网络环境,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当发现网络上诈骗、谣言等有害信息时,新闻媒体应当及时注明,提醒公众提高警惕,以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三、推进新闻报道的公益性和责任性新闻媒体应当始终坚持公益性和责任性,秉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新闻报道。
在报道群体极化现象时,应当着力挖掘事件的本质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积极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各界的理性讨论和共识,消除对立情绪和极端情绪。
新闻媒体还应当承担起引导、教育和服务公众的责任,加强对公众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塑造,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为打造和谐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四、加强跨界合作和信息交流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倡导跨界合作和信息交流,搭建多元化的平台和机制,促进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
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

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群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网络群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网络群体的极化现象。
网络群体极化指的是在网络上形成的两个相对立的观点或阵营,它们往往以激烈、对立的方式争论,难以达成共识。
在面对网络群体极化问题时,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网络群体极化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外两个层面。
内因主要是个体的认知偏见和信息过滤算法的作用。
个体在获取和传递信息时,往往会有一定的认知偏见,倾向选择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忽视相反的观点。
而信息过滤算法则会根据个体的历史行为和兴趣给予其相似的信息推荐,使得个体更加偏向于自己已有的观点。
外因方面,网络社交平台的算法和用户自由选择也会对网络群体极化产生影响。
算法会根据用户的点击和分享行为给予其相似观点的推荐,用户也倾向于与自己持相似观点的人交流。
网络群体极化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网络群体极化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在网络极化现象中,不同阵营的观点往往会被夸大宣传,给人一种认为某一方观点占据绝对多数的错觉。
这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平衡和错误传播。
网络群体极化也容易破坏社会的凝聚力和信任。
一些极化现象反映了社会对某些问题的分歧和矛盾,这种分歧和矛盾容易扩大,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网络群体极化也容易导致个体的认知偏见加深和思维的固化。
个体在与相似观点的人交流中,可能会加深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并对不同观点持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为了解决网络群体极化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对个体的认知偏见进行引导和调整。
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培养个体辨别信息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理性和客观的思维方式。
网络社交平台应该优化自己的算法,减少给用户的推荐信息中的极化倾向,提供更加多样化和客观的观点。
应该鼓励用户与不同观点的人交流,提供互相理解和共识的机会。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网络群体形成理性、开放和包容的氛围。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
网络舆论所呈现出来的极化现象,给社会和公共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在互联网上,相对立的观点将会形成两个或多个针锋相对的群体,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和冲突。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复杂多样,需要深入分析和有效治理。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使得各种观点都得到了表达和传播。
各种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支持和反对的声音。
互联网上的信息检索和推送算法也会导致人们只看到自己认同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观点。
这种信息的单向传播,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
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分歧和矛盾的复杂性。
在一个多元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分歧。
这些矛盾和分歧通过互联网得到了放大和传播,使得各种对立的观点和声音更容易形成群体。
最后一个原因是网络舆论平台和社交媒体的特点。
互联网上的言论空间广阔,人们可以在网络上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自由的表达虽然增强了言论的多样性,但也会导致一些不负责任和极端的言论出现,使得群体极化现象更难以避免。
在面对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时,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治理对策。
加强信息传播的规范和管理是治理群体极化现象不可或缺的一环。
加强网络舆论传播的规范和监管,对网络言论中的不当言论和极端观点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
通过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提高网络言论的质量和水平,减少不负责任和极端的言论,从源头上遏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构建多元化的网络舆论平台和信息传播渠道,也是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一项重要策略。
通过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网络媒体和信息传播平台,提供不同观点和声音的表达空间,促进社会各界人士对不同观点的交流和沟通,加强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包容,从而减少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分裂。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以人肉搜索为例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以人肉搜索为例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存在着两个极端立场的群体,他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和对立,并容易形成排斥和敌对情绪。
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多种可能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情感化表达:网络上容易发生情感化表达的现象,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距离,人们往往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情感面,而不顾及实际情况和事实真相。
2. 信息冲击: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其中包含了各种观点、数据、消息等等,这些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对于一般网民来说难以消化,容易导致信息过载,从而形成“信息筛选”的倾向。
3. 社交网络:社交媒体使得人们更容易形成类似于小圈子或社群的社交模式,由于社群内成员大多是同质化的,容易产生思维惯性和在群体中的自我验证偏差,进而形成体系内逐渐极端化的观点。
以人肉搜索为例,其本质是由无关人员在网络上追逐寻找某个目标的过程,往往容易造成对目标个人的侵权和隐私泄露,甚至还可能未经事实核实达成错误结论和误导他人。
这种现象往往会引发大量网民的热议和分立,形成两个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应对网络舆论极化的现象,以下是一些不同的对策:1. 增加网络知识普及率:通过针对网民的网络知识普及宣传,提高网民对于网络安全、信息真实性和保护个人隐私等问题的关注和认识,减少信息过载和舆论极化。
2. 强化网络监管机制:采用更督促力度的监管机制,例如相关法律与规范,明确网民的责任和权利,规范网络社区,对于未经证实的舆论传播,能够及时阻止和打击。
3. 搭建多元化的舆论平台:在网络上鼓励多种观点的流通和交流,让不同观点的人民能够进行有建设性的互动与讨论,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两个立场对立的群体。
总之,面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需要从多种方面出发,加强安全教育、改进监管制度,并加强多元化的舆论平台建设。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极化现象表现为舆论集中于某一极端立场,而且不同立场的群体之间相互对立和难以沟通。
这种极化现象不仅会加剧社会矛盾,还会对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威胁。
如何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入手,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1.1 信息过滤和信息茧房效应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也存在信息过滤和信息茧房效应。
信息过滤指的是人们更倾向于接触和相信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信息茧房效应则是指人们在某些特定的网络环境中,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会不断地被强化,导致人们更加极端化。
1.2 群体认同和情绪共鸣网络上的群体认同和情绪共鸣也是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网络上,人们容易聚集在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群体中,与其他观点相悖的群体形成对立,而且在这种群体中情绪共鸣往往更为强烈,导致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更加激烈。
1.3 政治化和商业化倾向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还与政治化和商业化倾向有关。
在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的操作下,网络舆论被操纵,导致舆论分裂和对立更加严重。
一些商业机构也会通过精准营销和信息渗透来推动群体极化,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2.1 提高信息获取的多样性为了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从提高信息获取的多样性入手。
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加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煽动性言论的传播。
也可以引导公众多元化地获取信息,提醒公众注意信息茧房效应,多角度看待问题。
2.2 加强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建设加强网络舆论治理的制度建设是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关键。
政府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规范网络媒体的运营行为,明确网络舆论的道德底线,确保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

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在某一议题或观点上持有极端的意见和立场,并且互相排斥、对立。
网络群体极化是信息爆炸、社交网络快速发展等因素导致的一个现象,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和广泛性,对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群体极化的机制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信息过滤算法和推荐系统的运作,使得用户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内容,形成“信息狭隘化”,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网络匿名性使得用户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极端观点,同时也使得网络上的讨论更加激烈和偏激。
社交媒体等平台的群体化特征和传播机制,也是网络极化的推手。
心理学因素如陷阱思维和群体认同,以及社会因素如经济不平等和种族隔离等,也会影响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和发展。
针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理。
政府和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监管,遏制网络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加强对有害信息的过滤。
教育机构应注重网络素养的培养,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群众的信息辨别能力。
社会各界应加强互联网伦理建设,倡导理性讨论和多元声音,减少极端观点的传播。
加强社会信任和彼此理解也是减少极化现象的重要途径。
在治理网络群体极化过程中,需要注意平衡多种利益和原则。
一方面,要保障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避免对异议声音的打压和封锁。
要设立相应的法律和规范,来限制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并保护人们的人格尊严。
要建立和完善有序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网络极化问题。
网络群体极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进行治理。
通过加强监管、培养网络素养、倡导理性讨论等措施,可以减少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和谐稳定的网络社会。
治理网络群体极化也需要平衡多种利益和原则,确保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有效保护社会成员的权益和尊严。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及解决方法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提出的,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美国哲学家凯斯•桑斯坦最早把群体极化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提出“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同时指出:团体成员最初就存在某些偏向,并引起偏向性而组成团体;在讨论后,因为缺乏对立的意见和争论,人们更强化了原有的偏向,甚至形成了极端的观点。
①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路径《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集中在权、民、法,即官员的依法行政、民众的公共利益、政法机关及其司法正义三个方面的矛盾冲突最容易引发舆情风暴。
②传统媒体是第一层面上的传播者,然而当媒体上的评论被呈现在网络上之后,网络载体成为另一层面上的传播者,将事件推向新的热点,引起更多网民关注。
之后,事件引起网民的聚集,网民开始发表对事件的看法。
与此同时,意见领袖也发表看法,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形式传播出去。
而网民情感和观点被意见领袖所感染,其言论在意见领袖的影响下趋向于同一。
随着网络热议升温,网民的负面意见出现强化,继而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一般而言,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网络言词的极化,即网民的意见偏向一个观点,向一个极端偏斜。
另一个层面是现实行为的极化,即网络上的群体行为作用到现实社会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存在以下一些特点:1.直接“讨论”的缺乏。
在很多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路径中没有看到网民的“讨论”过程,网民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观念或是意见领袖的意见对事件发表看法。
2.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呈现短期的爆发式效果。
随着时间的进展,网络受众对议题的关注度下降,这与网络自身的传播特性是密切相关的。
3.主流媒体责任重大。
媒体在报道中的偏颇是导致受众意见产生群体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意见领袖在网络群体极化中的作用在很多网络热点事件中,意见领袖在其文章、微博、博客和论坛言论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种网络群体。
后真相时代愈演愈烈的危机: 社交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后真相时代愈演愈烈的危机:社交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摘要】在社交网络普及的背景下,群体极化现象愈演愈烈。
信息过载和筛选性偏见导致用户只接触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社交网络算法也加剧了这种现象。
信息传播和煽动在社交网络中加剧群体对立,形成了信息茧房和群体封闭。
这种极化现象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需要采取对策减缓其发展。
未来应该加强网络媒体素养教育,提倡理性思辨和多元交流,促进社交网络发展的积极方向。
【关键词】社交网络、群体极化、后真相时代、信息过载、筛选性偏见、算法、信息传播、煽动、对立、信息茧房、群体封闭、社会影响、应对策略、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社交网络的普及与群体极化在当今社会,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遍使用,社交网络已经涵盖了全球数十亿用户,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建立联系的主要平台。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群体极化现象也变得愈演愈烈。
社交网络的普及为群体极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土壤。
在社交网络上,用户倾向于和与自己观点相近的人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闭环。
这种信息闭环导致了信息过滤和筛选性偏见的出现,使用户更容易接受和传播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同时忽略或排斥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群体极化现象在社交网络中得到了加剧和放大。
社交网络算法的作用使用户更倾向于接触和传播激进和极端的言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社交网络中的煽动和引导也会对群体极化产生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
社交网络中的普及与群体极化现象密不可分。
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如何有效应对群体极化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2 后真相时代的挑战后真相时代的挑战指的是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面临着真相和虚假之间的混淆和辨别困难。
在过去,媒体和新闻机构扮演着筛选和验证信息的角色,但在社交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并且信息的真实性很难得到核实。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在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舆论中,两个或多个群体由于意见不合而逐渐形成对立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网络舆论的秩序,也对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围绕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治理对策展开讨论。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1. 社会分裂与利益冲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往往源于社会的分裂与利益冲突。
在当前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存在巨大差异,这导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这些矛盾与冲突被放大并在网络舆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2. 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也是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时代,随着各种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同时大量的信息也容易受到人为引导和操控。
一些媒体和组织利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引导,有意识地放大矛盾与冲突,从而制造舆论热点,激化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分裂,促成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加剧。
1. 虚拟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普及,各种虚拟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迅速崛起。
这些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意见、进行互动交流的便利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各种观点和信息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信息过载和认知负荷,容易引发群体的极化现象。
2. 算法推送与信息茧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性化算法推送已经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标配功能。
这种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喜好和点击记录,为用户量身定制信息流,使得用户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这种信息茧房的存在,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孤岛更加严重,容易导致群体观点的极化。
1.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针对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来加强治理。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网络舆论中出现了一种群体极化现象,即人们在互联网上往往会在某些话题或事件上出现两极化的分裂,一方集中力量打压另一方的声音,进而产生了一种严重的舆论焦点和分裂现象。
这种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因此治理对策成为了非常必要和紧急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机制和方式的不同导致。
在网络上,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推荐系统等渠道得到的。
不同的渠道其信息获取的方式、优先级等都不同,可以看成是互联网算法对信息的优化和过滤。
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出现人们在不同的信息渠道中获取到的信息有很大的差异性,甚至产生相反的立场和观点,从而形成了极化的社群。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治理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策划工作,合理引导进行多视角、多来源的信息获取。
在网络舆论中,政府、公共机构、媒体和公民等不同的主体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让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和交流。
其次,我们需要完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极化现象。
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监测对于保持互联网的健康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管控网络极化问题,才能有效减少网络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和规范,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管理和规范是网络极化治理的重要手段,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体系,强化对网络冲突、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违规现象的打击和处理,同时通过舆论引导、网络教育、诚信宣传等方式,加强网络舆论的规范和引导,营造一个和谐、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对于公众舆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削弱和威胁,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种现象的治理和控制,通过多方合作、科学管理和规范引导,打造一个健康、正能量和友善的网络舆论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公共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云会(1957.10.13-2010.12.25),浙江乐清蒲岐镇寨桥 村人。2005年当选村主任后,因土地纠纷问题带领村民上 访。在5年的上访过程中,先后3次被投入看守所。2010年 12月25日上午9时,被工程车撞死。有网友爆料,钱云会 是被“有些人故意害死的”,乐清市公安局在随后的发布 会上称,这是一起交通肇事事故,钱云会当时撑一把雨伞 从右侧向左侧横穿马路,工程车紧急刹车但仍与死者发生 碰撞,造成钱云会当场死亡。
。
四、网络群体极化的预防机制
•
互联网,尤其是UGC自身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很多网民意见 仅仅是只言片语的集合,片段化的信息很难全面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 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往往即兴而随意,言语之间也充满个人情绪情 感,这种碎片化意见更多的是情绪的表达,而非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分 析。同时,UGC缺乏把关人,片面的观点得不到纠正。对于那些点燃 公众情绪的事件,带有偏见性的观点在亢奋的非理性的氛围内越来越 极端,个体偏见加上语言暴力和批判的狂欢,在UGC上形成一种极化 的舆论场,强者的声音愈来愈强。这种极化现象在单一网络环境中不 仅不会消解还会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大部分情况下能够还原 事件真相,引导人们全面关注事件,将网络极端的娱乐情绪拉回到客 观冷静、严肃的新闻监督推动社会进步上来。 因此,网络群体极化的消极影响并不是不可规避的。
由于环境和场域的不同,网络群 体极化现象的产生除了与传统的理论 有关外,还与其自身特性有关。
首先,网络把关 人的缺失和其自 身的匿名性
最后,起作用的 还有协同过滤机 制。
其次,网络媒体 的“小众化”趋 势。
三、 从网络群体极化到“多数人的暴政”
网络群体极化并非一件绝对的坏事, 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不应该被忽视。桑斯 坦说:“事实上,群体极化让许多重要的 价值得以实现,包括公民权运动、反奴隶 运动以及两性平权运动„„如果更多传播 选择能产生更多极端主义,对社会终究是 件好事。”
钱云会事件概述 • • • 2010年12月25日钱云会被撞死; 12月25日夜间乐清市公安部门发布通稿,将钱云会的死因认定为交通意外事 故; 12月27日乐清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当地有关部门坚持“这是一起普通的交通 肇事”,但与此同时,网络上却流传钱云会是被5人按住由车碾压造成死亡; 12月28日温州市委要求迅速查清上访村长被碾死事件真相; 12月29日警方排除钱云会遭谋杀可能,认定系交通肇事案; 12月30日在钱云会案调查结果广受质疑的时候,微博上由网友王小山策划而 成的公民观察团也来到乐清市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被暂认定为交通事故; 2011年1月4日钱云会案肇事司机被正式逮捕; 1月14日钱云会案结束侦查,最后确定为交通肇事案; 1月20日钱云会家属接受交通肇事认定获得赔款105万元; 2月1日钱云会案开庭,司机被诉交通肇事罪。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主讲:宋嘉溪
目录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缘起 二、网络群体化现象的原因及 生成机制 三、从网络群体极化到多数人 的暴政
四、网络群体极化的预防机制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缘起
“群体极化”经典定 义,是芝加哥大学法学教 授桑斯坦(Cass Sunstein) 从十几个国家的实证研究中总 结提出的:“团体成员一开始即 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 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 观点。”同时他还指出互联网中群体极 化现象更容易发生,极化程度也高于现实 世界。
•
谢!!!!
暴多 积极效应 政 数 人 的
竞合
与
博弈
在目前的环境下,中国正在形成两个并 存的传播体制:一是体制内的传统媒体及其 网站、微博和其他社交媒体上的官方账号 (本文统称为传统媒体);另一是体制外的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 容)媒体。
网络群体极化的 消极效应同样显著。 一方面,网上的群体 极化容易转化为现实 中的极化事件,扰乱 正常社会秩序,如中 国的“抵制家乐福” 事件以及英国的伦敦 骚乱事件等。另一方 面,不利于网络意见 的多样化。这便是托 克维尔所论述的“多 数人的暴政”。化的 意见
选择性接触心理:在“钱云会事 件”中,网民们对乐清市当地政 府的种种不满得不到发泄,联想 到社会中其他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和权利的严重失衡,感受到强权 社会下的无力感和受胁迫感,人 们急需要将这种情感隔离,这种 隔离其实隐藏着更深刻的一种发 泄,即对于官方信息的视而不见、 对于自我意见的表达和肯定,在 网络上形成了偏执的一派。
究其原因
并非网络上的所有议题都会形成网 络极化现象,只有当事件的某个方面触 及社会情绪的“引爆点”,例如挑战社 会传统道德、民族主义情绪或者仇富心 理等,才会引起网民的大量关注与热议。 此时若群体意见高度统一,则有可能引 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
群体认同心理:当人们社会现实 中的某些态度、信仰、感受等感 到不确定时,人们往往会感到不 适应甚至是恐慌。在产生这种不 适感的同时,人们通过加入或者 形成群体来降低这种对周围环境 的不确定的感受。所以,人们为 了获得归属和他人的认同,减少 孤立感,在言行和情绪上都在保 持和整体的一致性,形成一股 “沉默的螺旋”。
法国学者勒庞也认为,群 体经常失去方向感,表现为一 种纯粹的无意识形态。当群体 无意识在更大范围内积聚起来 的时候,结果便是疯狂,这是 一种可能导致革命、战争或类 似事件的精神瘟疫。 你不仅仅处在这样的运动 中——你就是运动本身。
例如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那些细思极恐的群体极化现象: 1、德国纳粹残忍杀害犹太人。 2、抗金英雄袁崇焕被凌迟3543刀。 …… 以及每次爆发疫情行情火爆的板蓝根 和水深火热的朝鲜人民
缘起
1961年詹姆斯·斯通 (James Stone)在验证群体决 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 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过 群体的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 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 向于冒险的话,那么讨论后的群 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 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 现象’”
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 奇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过深刻 的研究,他在其著作《群氓的 时代》里详细地论述了群体极 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他认为, 当个人聚集到一起时,一个群 体就诞生了。他们混杂、融合、 聚变,获得一种公有的、窒息 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于集体 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 默默无闻。
• • • • • • •
问题在于,和每一次掀 起轩然大波的网络事件一 样,无论官方对于事件发 生的原因以及调查过程的 公示怎样,网民们所呈现 的都是另一番场景:充满了 不信与质疑。
事件特点
触及社会情绪“引爆点”,引发网民大量关注
传统媒体介入报道,将议题关注引向高潮
群体意见趋于高度统一,出现网络群体极 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