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与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仲志宏

来源:《云南农业》 2018年第12期

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转变农业

发展方式为主线、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为动力,不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村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新形势下,农技推广的任务和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通过对全省四级种植业推广机构调查分析,对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在管理体制、队伍建设、财政保障及公益性职能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一) 建立了稳定的四级农技推广机构

我省四级农技推广机构设置相对较健全。据2016 年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具有独立法人的种

植业技术推广机构共有1678 个,其中省级1 个,州(市)级33 个,县(市、区)级335 个,乡镇级1309 个。全省每个州(市)、县(市、区)、乡镇均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四级农技推广机构较

为健全,且主要分布在乡镇一级,占种植业推广机构总数的78%。省、州(市)、县级均属同级农

业行政部门主管,乡级自2011 年起通过三站合并后,属县、乡双重管理。

(二)形成了健全的农技推广队伍

全省农技推广在编人数16 881 人,其中省级29 人、州(市)级1254 人、县级5057 人、乡镇级10 541 人。农技推广队伍中,农业专业和非农专业人员比例达到9 : 1,且高职称与高学历占比提高较快,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占在编总人数的63.5%,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在编总

人数的37.6%,较2010 年提高了12%。但从队伍结构看,不在岗占比偏大,特别是乡镇尤为突出,

全省实际在岗总人数14 798 人,其中乡镇级实际在岗人数8834 人,仅占在岗总人数的59.7%。

(三)改善和配套了的基础设施设备

随着我省农技推广体系硬件扶持力度加大,各级条件建设有所改善,特别是乡镇一级变化较大。2016 年全省公用经费24.46 亿元,项目经费17.75亿元。目前,全省有办公场所所有权机

构数1354个,占机构总数的91.2%,其中乡级占机构总数的77%;全省办公场所面积32.8 万m2,

其中乡级占58.6%;全省具有试验示范基地机构151 个,基地面积1.75 万hm2;培训设施、场所6.89 万m2,其中乡镇占46%。

二、全省农技推广体系作用发挥情况

(一) 科技推广能力不断增强,促进粮食连年增产

新常态下,政府及其所属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仍然是农技推广的主力军,对农业增产增收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全省上下四级农技推广机构加强联动,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提升了绿色高产

高效创建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近5 年,累计组织实施省级粮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5505 片,并

以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为平台,着力推进“ 5 个结合”,即农机农艺结合、水稻种植与养殖结合、玉米种植与畜牧业结合、项目示范与新型经营主体结合、试验示范与品种展示结合,促进了全省粮食连年增产,2016 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902.9 万t,同比上年增加26.5 万t、增长1.4%,迈上380 亿㎏的台阶;粮食平均亩产达283 ㎏,亩增产5 ㎏、增长1.8%。

(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加快,促进农作物单产水平大幅提高

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全省农技推广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组织了大量新品种和配套技术的攻关,大幅度提高了主要农作物的单产水平,促进多种作物不断刷新多项全国纪录:水稻在海拔2670 m 的宁蒗县永宁乡创造了高海拔地区亩产368.08 ㎏的

全国纪录;玉米在海拔2040 m 的会泽县者海镇创造了平均亩产1132.07 kg 的全国高海拔纪录;大麦在玉龙县黎明乡创造了亩产745.9 ㎏、青稞亩产608.2 ㎏两项新的全国最高单产纪录;早

熟油菜在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创造亩产456.47 ㎏、百亩方亩产360.8㎏、千亩方亩产298.08 ㎏、万亩连片平均亩产275㎏的四项全国纪录;楚粳27、楚粳28 号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

(三)推动了云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全省农技推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立省,环保优先”发展战略,全力推进高原

特色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生态种植,落实耕地质量保护要求,开展化肥农药施用量

零增长行动,尤其是在地膜污染防控应用研究方面做出显著成绩。针对PE 地膜残留污染严重而

回收利用成本高、难度大的实际,在系统调查农田地膜残留污染和综合分析防控技术的基础上,

从2010 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可降解地膜筛选及应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前瞻性地选择了

国内外广泛认可、最彻底解决地膜残留污染、最有效防控残留危害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不同生态区域和不同作物上,系统开展农田试验研究与推广应用,累计推广6666.67万hm2,应用规模、

作物种类等居全国之首。该研究从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工艺配方、增温保湿功能、降解可控性能、增产作用、控草效果、规范应用技术体系、经济环境效益和推广前景等方面进行应用评价,研究获得了在云南复杂生态类型应用的技术参数,为“白色污染”综合防控及治理提出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途径,对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树立了典范。

三、存在问题

(一) 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缺乏垂直管理的制约,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管理脱节,省、州、县无法对乡镇农技推广工

作进行安排和考核,形成人事分离,特别是乡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普遍存在政事不分、职能不

明的现象,“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职能工作弱化。

(二)运行机制不稳

一是投入不稳。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项目经费,工作经费常态化不够,“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象较普遍。没有稳定的保障,难以形成有计划、有步骤的稳定发展局面。二是队伍不稳。在编不在岗问题突出,高职低聘现象严重,职称评聘矛盾突出,普遍存在“高职低聘”现象。同时农业科技人才的选拔、评价、绩效考评机制不科学,科技人才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激励机制不稳。农技推广部门相比其他行业收入明显偏低,且没有绩效奖励收入,同时在职

称聘评方面矛盾突出,缺岗未聘和高职低聘现象严重,导致科技人员评定难、聘用难,严重挫伤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一是设备配置不全,工作条件差,部分基层农技推广还存在“鉴定靠目测、推广凭经验、服

务靠嘴巴”的推广服务方式。二是农技人员进修深造机会少,知识更新慢、知识结构单一,推广

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三是现代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不健全,新信息、新技术的查询、更新和发布滞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