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学术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安徽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基础
能否协调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新
的时期安徽能否抓住机会,实现富民强
省目标的一大考验。发挥地域文化中积
极的因素,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和谐价
值观,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和谐,
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加深
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给各社会群体
间提供了了解和互动的桥梁,从而营造
了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对和谐社会的建立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和谐社会价值观活力
安徽与处于转型期的全国其它地
区一样,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原
有的利益格局已发生调整、分化,出现
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
益诉求。这些阶层由于各自的职业、身份、利益、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
方式的不同,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有各自的生存方式,谋生手段。虽然他们之
间从利益关系方面来讲可能存在利益一
致的一面,但是各阶层成员的利益也存
在矛盾性的一面。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
加以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和激化,阶
层利益摩擦就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最后导致阶层冲突的严重后果,给
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能否协调社会
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
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
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新的时
期安徽能否抓住机会,实现富民强省目
标的一大考验。安徽有丰富的资源,更
有独特的人文资源。而发挥地域文化中
积极的因素,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和谐价值观,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和谐,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加深
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给各社会群体
间提供了了解和互动的桥梁,从而营造
了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对和谐社会的建立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安徽地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的形成,是构成
中华民族凝聚力、自豪感的力量源泉之一。人杰地灵的安徽,自古文风浓郁,
国学底蕴深厚。古有老子、庄子、管子文章千古流传,建安风骨傲居诗坛,桐
城派散文显尽风流;近有著名家陶行知。近年来,安徽省内一批致力于文化的学者,将安徽地域文化分成了两淮文化、
徽州文化和皖江文化。并着力发掘其中
在社会依然有积极意义的因子。专家们
认为,从1949年以来,对安徽文化和
安徽形象认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从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
时期以两淮地区为主,两淮煤矿、大别山五大水库、合肥的建设成就、凤阳大包干、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捻军起义、曹操、朱元璋、李鸿章、段琪瑞,这些事件及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代表了安徽的主流形象。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保存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的徽州地区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的焦点。自然徽文化也再度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以牌坊群、屯溪老街、戴震、胡适、黄宾虹以及新安等构成的徽文化,使徽学研究风靡全球。而第三阶段皖江文化的异军突起,更是代表了进入21世纪安徽人的厚积薄发。从明代以来,皖江地区的仁人志士每每得风气之先,这其中值得安徽人骄傲的有,方以智对中西文化的汇通,桐城学派对士大夫精神和东林传统的弘扬,陈独秀毕生对民主、精神的追求,安徽最早完成传统城市向近代转型的安庆和芜湖,近代佛学大师杨仁山、赵朴初对佛学的复兴和振兴,现代众多学术
宗师在各个领域中建立的规范和秩序,有王星拱、程演生、刘文典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在美学领域的贡献,徐中舒、严耕望、李光涛在史学领域中的建树、方东美、余英时在新儒学领域中的集大成,史尚宽在法学领域的耕耘,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在报业领域的贡献,杨石先、邓稼先、钟家庆、何祚庥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贡献。皖江文化的精髓是对科学和民主的追求。而这些都是安徽地域文化的精华。安徽地域文化的厚重孕育了一大批在华夏历史上书写不朽篇章的英雄人物,以及大量的改变历史的事件,其中的积极成分已然形成我们的价值观念;而安徽地域文化中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也将成为安徽腾飞的宝贵财富。
二、价值观重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
是人自身的和谐
1、价值观的重建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它强
调社会上的人要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
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理性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
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人
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就是要使人不
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
的享受者。人要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全
面发展。安徽各级党政部门就必须既要
为公众社会财富的消费创造一个良好的
环境,又要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形成和
谐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我们进行
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
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
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
能力,推动人们、精神上的和谐,能够
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最根本上的和谐,
就是人们政治、精神上的和谐。人们政治、精神上的和谐,突出地表现在全体
人民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有共同的社
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它把全体
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
巨大无比的精神合力,必将成为推进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协调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转型过程,人们
的地位、利益、观念都经历了非常剧烈
的调整。而这种调整,是在信仰、道德
及固有的社会关系解体的背景下进行的。伴随着各种利益调整,大量人群脱离原
来的社区,传统的社会生活关系趋于瓦解。而在传统社区中,这些价值和网络
既可以赋予他的生活以意义,又可以约
束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脱离这一网络,如农民流入城市,工人脱离单位,居民
离开老街坊,难免陷入精神焦虑状态,
而伦理和道德的约束机制也必然趋于松懈。在这样动荡的心理环境下,被市场释放出来的欲望,不受任何拘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