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一直以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只是把学生当作“人力”而不是“人才”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出品格健全、个性十足、发展全面的学生。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广,课堂作为课程与教学研究改革主阵地,构建和谐、民主、主体鲜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把握五个方面。
一、立足于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起来
“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这“四性”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学生拥有自学的品质。自学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先自学,教师后教学。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讨论,学生把学习的自觉性内化成了学习的品质。只有把学生主体地位“主”起来了,学生才有发自内心的需求,觉得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一种乐趣,学习才有高效率。
二、足于把课堂教学氛围创设“活”起来
传统的课堂在我们身边的基本状况是: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生
活、工作,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都在课堂上度过,长期深居课堂的教师与学生对课堂经意或不经意地忽视,导致课堂的模式化与僵化,课堂越来越死板、乏味。理论研究者又远离课堂,不把课堂作为研究的对象,尽管他们研究课堂中的诸多要素,但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这些研究成果又难以对我们的教师有直接的帮助。叶澜教授正是有感于这种中小学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呐喊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口号。本来是活泼好动、生机勃勃的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为什么就成了没有生命气息的“容器”?本来是培养人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什么就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氛围要“活”,显得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创设“活”的课堂氛围?首先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做到新颖、独特;其次学生要主动参与,相互协作;再次,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和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最后,要营造丰富的班级、校园文化。教师教活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文化“活”了,学生学活了,课堂效率就高了。
三、立足于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
整齐划一的学科设置,机械固定的学习效果评价,僵化、封闭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了学生负担。新的形势下,学校十分重视“减负”,“减负”是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课业过重负担、心理过重负担、影响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过重负担。“减负”不是降低质量要求,而是要提高质量标准,提高教育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要不断改变教法,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发展个性特长,成为品学兼优的一流人才。学生要“减负”,教师要“增责”,“减负”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校校长和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教师要适应新的要求,把“减负”后空出来的时间用于开展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同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对过去教育的改进和完善,而不是对过去教育的完全否定。要防止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的作法。防止机械的贯彻,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不断改革评价方法。考试和检测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减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正确认识、正确理解,紧密配合、协作。同时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循循善诱,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
四、立足于把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教育观念是一只无形的手,它是个体关于特定教育对象的主观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内隐性、个人性和情境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更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时,应同
时考虑到社会和个体两种因素,既要从大环境上改变文化信息内涵,尤其是学校教育的方式,又要改变个体自身的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同时,教师更要与时俱进的是要扎根于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投身到教科研中,既能营造浓厚的学习、反思、研究氛围,为观念更新提供良好的外因,又有利于提高自身学习、反思、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观念更新激发出内部动力。
五、立足于把学生、教师的刻苦、坚毅、奋进的精神“树”起来
经济改革与社会开放以来,社会从一元逐步走向多元,市场经济的冲击,教育过多的关注效益与速度,尤其是学校过多地追求各种创收活动,以致于学生、考试等都成为一种能够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被加以运用,这种教育的经济主义倾向扭曲了教育的价值,使教育本性的价值湮灭。教育中,关于人的价值关怀、道德追求、人格精神等等变得萎缩了。但不论是何种改革、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它的主体需要精神、品质、意志去主宰。因而,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与改革中,不能忽视师生精神道德、意志品质的力量。学生的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和教师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树立起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即使有阻力,也能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