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游戏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法解释不工作的儿童为什么要游戏
儿童缺乏心理能力推断儿童游戏缺乏认 知的内容或功能,不符实际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早期的游戏理论点评
复演说 优点 不足 引起人们对游戏的社会历史性的关注 以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为依据,但 该学说至今仍是一种没有被证明的假设, 因而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无法解释现代儿童游戏的内容 前练习说 优点 不足 说明了动物进化与游戏的生物适应机能 之间的关系,肯定了游戏的积极意义 更适合解释动物的游戏而非儿童的游戏 无法解释为何成人还需要游戏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前练习说 格鲁斯: 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机能。 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成熟的本能行为的 练习,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 游戏分为两类:练习性游戏,包括感知运动的练习和 高级的心理能力的练习;社会性游戏,包括追逐打闹 和模仿性的游戏。
早期的游戏理论
流派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生存需要满足之后的剩余精力的消耗 剩余精力 席勒 说 斯宾塞
松驰说
复演说
拉察鲁斯
柏屈克 霍尔
恢复在工作中消生活做准备
前练习说 格鲁斯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剩余精力说 席勒: 游戏与审美活动的性质相同,都是超越了功利活动范 围的‚自由活动‛。 游戏是‚充裕的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游戏分两类:一类是由于物质(或体力)方面 过剩 引起的游戏,即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另一 类是由于美的(或精神)方面的过剩引起的游戏,即 人所特有的想象游戏,或艺术的审美活动。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埃里克森的‚掌握‛理论:
0-1.5 1.5-3 信任-不信任 自主性-差怯疑虑
3-6
6-11 青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主动性-内疚
勤奋-自卑 同一性-角色混乱 亲密-孤独 繁殖-停滞
老年期
自我整合-失望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伯勒的角色选择理论: 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往往是基于对某人的爱、尊敬、 嫉妒或愤怒的感情。 幼儿愿意扮演身份低于自己的角色,在这种面具的掩 饰下,他们才能做平时不能做的事,或掩饰自己的错 误和过失。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游戏思想核心观点: 统治儿童期的愿望是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所能做的 事; 儿童会通过‚强迫重复‛消除不愉快的紧张状态,从 而掌握创伤事件; 游戏发泄人本能的攻击性; 游戏需要儿童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复演说 霍尔: 儿童时期的发展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包括动物阶 段、原始阶段、游牧阶段、农业-家庭阶段、部落阶 段。儿童身上可找到与每一阶段相应的游戏行为表现。 儿童的游戏就是我们祖先的‚工作‛,原始人的打猎、 追逐等构成了现代儿童游戏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一种‚宣泄‛的作用。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游戏在感知运动时期的发生发展
年龄
0-1月 2-4、5月
智力
反射练习期 初级循环反应
游戏
无游戏 游戏的发生
例子
头往后仰,从新的位臵看熟悉的 东西。两天后重复这种动作,但 增加了愉快的表情 反复去碰玩具,让它发出声音 握枕头一角,吮花边。侧着身体 躺下,闭上眼睛吸吮手指;拿起 梳子碰一下头发然后扔掉 洗澡。手从头发上滑落下来,击 到水面,马上重复这个动作并变 化高度和位臵 抓住衣领子侧着身体躺下,闭眼, 吮手指
游戏在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的发展
发展阶段 类型 高峰期 2-4岁 象征性 的投射 性质 1 把象征性图式扩展到新 的对象上 2把模仿性图式扩展到新 的对象上,假装模仿其他 人或物的活动 1 以一物代替另一物 2假装自己是其他人或物 实例
1 对他的小狗说‚哭哭‛,发出哭的声音。 接下来的几天里,让他的小熊、鸭子、 帽子哭 2 假装打电话,然后让她的娃娃打电话机 用各种东西打电话,如用一片树叶代替 电话听筒,拿着报纸念念有词 1 捡起玩具起子说牙刷并做刷牙的动作 2 趴在地上慢慢爬进房间嘴里喵喵叫
伯勒的角色选择理论: 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往往是基于对某人的爱、尊敬、 嫉妒或愤怒的感情。 幼儿愿意扮演身份低于自己的角色,在这种面具的掩 饰下,他们才能做平时不能做的事,或掩饰自己的错 误和过失。 机体游戏-母婴游戏-角色游戏-规则游戏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埃里克森的‚掌握‛理论: 游戏可以降低焦虑、补偿性地满足儿童的愿望、在儿 童人格的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自我‛是积极主动的因素。游戏可以帮助‚自我‛ 对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因为游戏创 造了一种‚典型的情景‛,在其中‚过去可复活,现 在可表征与更新,未来可预期‛。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让人们认识到游戏是重要的、具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通过游戏我们可以了解每个儿童的独特性; 游戏是儿童整合和建构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格的重 要方式,‚自我‛是在游戏中形成的,正是游戏使我 们得以成为‚我们自己‛; 儿童在游戏中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和解决他们在现实生 活中遇到的问题; 情绪情感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生活经历对于理解‚我们自己是谁‛是非常重 要的,游戏使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是谁‛。
4、5-9月 二级循环反应‚有 保持‚有趣的情 目的动作形成期‛ 景‛ 9、10-11、 二级图式的协调: ‚仪式化现象‛ ‚把已有的图式运 12月 用到新的情境中‛ 1-1.5岁 三级循环反应: ‚嬉戏性行为的 ‚为了看到结果而 偶然结合‛ 行动 思维的发生 象征性图式
1.5-2岁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游戏在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的发展
发展阶 段 下降期 4-7岁 类型 集体 的象 征 性质 1 象征的联合变得连贯 而有秩序 2逼真准确地模仿现实 3角色之间的合作与协 调 实例 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 社会性主题角色游戏
转变期 7-12岁
规则 游戏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象征性 的认同
象征性 的联合
1 简单的联合 2 补偿性的联合 3清算性的联合 4预期性的象征性联合
1 把枕头叫‚阿里‛。阿里是丈夫正在照 看幼儿 2大人禁止玩水。她走到水池边假装舀水 说‚我舀了一杯水‛ 3 大人哄他吃药不肯吃。过后,让玩具动 物吃药。 4以娃娃会晒黑为由气绝父亲散步的提议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蒙尼格的‚宣泄‛理论: 与传统宣泄含义不同,蒙尼格这里的宣泄专指攻击 性行为或敌意的宣泄。 人生来就有一种攻击性倾向,这种攻击性倾向如果 得不到发汇就会表成病症。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 降低焦虑,游戏是宣泄攻击性驱力的合法的、为社 会所允许的途径。 儿童的游戏包含着对于成人权威和父母禁令的一种 敌意的幻想性反抗的意义。
游戏是表现原始 的、受压抑的冲动和欲望的隐晦曲 折的最好的一种方式,是可供个人支配的自由天地 与领域。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过去的游戏理论都力图发现引起儿童 游戏的动机,但是它们都没有把‘经济的’动机, 即由于游戏而能获得愉快放在突出的地位。驱使儿 童游戏的不是别的,正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唯 乐原则体现在儿童的游戏中,表现为游戏能够满足 儿童的愿望,掌握创伤事件和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 得到发泄。‛
二、现代游戏理论—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游戏的特征:同化超过顺应,主体自身的兴趣与需要 超过外部影响而占据主导地位,主体只是为自我的需 要与愿望去转变现实而很少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 游戏的功能:一是对新的刚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 机能进行练习、巩固,使它得到丰富与发展;二是帮 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讨论
请对早期的游戏理论进行评价,可整体评价,也可 针对某一种理论评价。说说该理论的优点及不足在哪 里。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早期的游戏理论点评
剩余精力说 优点 不足 说明了动物进化与游戏的生物学条件之 间的关系。 使得人们对游戏产生消极看法 无法解释儿童在精疲力竭后仍然要游戏 松驰说 优点 不足 解释了成人工作疲惫后还想游戏的原因 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儿童游戏的类型
年龄 0-2岁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时期 游戏类型 练习性游戏
2-7岁 7-12岁
前运算时期 具体运算时期
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 规则游戏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皮亚杰把儿童游戏的发生发 展与儿童的认知发展联系起来,用儿童的认知发展 作为说明游戏发生发展的原因。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早期的游戏理论点评
共 同 特 征 关注人的本性因素,不关注个体差异和特点 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用生物发展的规律解释儿童游戏 以工作作为游戏对立面说明什么是游戏以及为什么游戏 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剩余精力说 斯宾塞: 游戏与审美活动 共同特征是‚它们都不以任何直接 的方式来推动有利于生命的过程‛。两者的区别 于, 游戏中表现低级能力,审美活动中表现高级能力。 游戏是由处于静止期 的、得到修复的或重新活跃的 神经细胞的‚多余的‛活动。 游戏是诸如生存、征服、统治等与生俱来的本能的一 种无意识的产物。 游戏分为四种形式:感觉器官的过剩活动,艺术-美 学的游戏,高级的协调力量的游戏,模仿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观看视频并思考以下问题: (一)请用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观点解释你所看到的这 段游戏视频 1、角色选择 2、掌握 3、宣泄 (二)通过这段游戏你能说说对这两位儿童的了解吗?儿童 ‚自我‛的发展在游戏中有何体现?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关于儿童游戏的基本观点 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游戏是学前期的 主导活动 儿童的游戏无论就其内容或结构来说者根本不同于小 动物的游戏,它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 游戏是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在成人的教育与影响 下,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逐渐发生发 展的。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松驰说 拉察鲁斯: 游戏或消遣娱乐性的活动是具有精力恢复作用的活动。 柏屈克: 现代人游戏是因为现代人的工作性质造成‚松驰‛的 需要。 儿童游戏是童年期自发的、以本能为基础的活动,由 ‚种族习惯‛和‚种族记忆‛所驱动。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游戏理论
分类 时期 主 要 流 派 早期/古典游戏理论 20世纪20年代之前 剩余精力说 松驰说 复演说 前练习说 现代游戏理论 20世纪20年代之后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情绪、 冲动意志等,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与动物共享的心理 机能,生物进化的结果 高级心理机能:人所特有的心理机能,起源于社会,是文化历 史发展的结果。具有随意、概括抽象、符号表征等特征。 物质生产工具与精神生产工具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与精神生产工具一样,是在人类物质生产过 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人 类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