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章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社会工作的目的与“环境中的人”目的是“提高各年龄层人们的社会功能”。通过怎么的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呢?通过三方面的努力达到上述目的:(1)帮助案主解决具体问题,提高他们应对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2)与各类组织、机构打交道,并改革这些系统使之更有效地满足案主的需要;(3)把人和环境联系起来,帮助案主获得资源、服务和机会。

可见,社会工作不仅关注个人行为,也关注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工作的过程与“环境中的人”

社会工作的基本步骤?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正确理解人、问题或情境至关重要。总之,社会工作者首先必须透彻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内、外影响因素,理解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缺乏和社会功能失调的原因和行为表现,然后,才能恰到好处地应用社会工作的技能和方法。

学习目标

本章要求了解人类行为的一般特征,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掌握人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人在环境中分析视角在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动态关系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与难点

领会和掌握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一、人类行为

(一)人类行为的涵义

社会工作通常界定:人类行为是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外因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和满足需求。

(二)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

1、适应性。

2、复合性。

3、变化性。

4、多样性。

5、累积性。

(三)人类行为的种类

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才能」、「适应行为」。

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在社会工作中,最常见的划分是正常行为和非正常行为。

正常行为通常是指同时符合以下标准的行为:第一,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第二,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第三,行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反之,如果不符合以上标准中的任何一条都算是非正常行为。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个体生息于其中的,由生物(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工作学者还将社会环境划分为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生系统和宏观系统等四个层次:

微观系统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有长期的和直接的接触的个人、群体、组织或机构,比如家庭、学校、朋友、邻居等等。微观系统是个人生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境,对个人行为及其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中介系统是在个人所处的微观系统之间发挥联结和中介作用的系统。

(家长会)

外生系统是个人与之没有或很少有直接的接触的和互动,但却可以直接影响个人生活的群体、组织或机构等。(教育部)

宏观系统是指能够对外生系统造成直接影响的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或社会结构等。(减员增效、下岗分流)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查尔斯·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人的生存环境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总是处于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情境中。

首先,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微观系统与中观系统相互作用。

其次,个人微观系统也会受到社会环境中与之互动的宏观系统的重大的影响。微观系统内部的生物、心理、社会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二)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例:孟母三迁)

3、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影响。(例:选举、革命)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三)社会工作者要科学地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结构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度。

人类不断对个人和环境进行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使个体和环境之间达到最佳的契合。

2、发展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体的生长和发展过程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衡量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好坏,关键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培养了个体的自我规划能力。所谓自我规划能力,是指在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需要的同时,能够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明智的决定,并采取有效行动付诸实施的能力。

3、运行的角度----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过程即压力----应对/防卫、挑战----奋斗。

杰美因和布鲁姆认为,个人与环境往往是以生活事件为中介而相互作用的。所谓生活事件,就是对个体和环境造成扰动的某种刺激。

第二节生命不同阶段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儿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理论2、弗洛伊德的理论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二)儿童阶段的特性1、儿童的生物特性2、儿童的心理和人格

(三)儿童问题及对策

1、儿童问题当今,我国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和气质上的缺陷。

2、原因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表现在家庭形态变化和家庭教育不当等方面。学校是向儿童提供学习知识、技术并且训练其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多元化是儿童所在社会环境的重要特征。

3、对策:儿童面临的不少问题和困境是其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微观

机制宏观原因

二、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青少年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理论2、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3、科尔伯格关于青少年发展的理论

(二)青少年阶段的特性1、生长迅速,生理机能逐步加强;2、身份与角色的混淆;3、活动范围扩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扩大

(三)青少年问题及对策

1、青少年问题表现形式很多:逃学、早恋、婚前性行为、适应不良等。

2、原因(1)社会控制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拉力理论(4)认知发展理论

3、对策:(1)针对个人原因,一般可以采用微观的社会工作手法。

(2)针对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社会工作需要根据具体原因分析采用相应对策。

三、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成人发展理论对策1、成人问题1、斯通和邱尔奇的健全成人特性理论2、荣格的分析理论等对成人行为的说明

(二)成人阶段的特性1、成人期的生理状态曲线2、成人的情感与事业成败3、更年期综合症出现

(三)成人问题及对策

1.成人问题:(1)婚姻问题和就业问题(2)社会竞争与更年期问题

2、原因

3、对策:(1)要对成年人士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的原因机制进行深入剖析。(2)提出若干备选工作方案。(3)综合考虑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诸多因素,在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三、老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老人发展理论1、伯克莱的成长研究2、卡明和亨利的老年撤退理论(二)老人阶段的特性1、生理特征2、心理特性3、老年人的角色改变

(三)老人问题及对策:1、老人问题老龄化是当代的普遍社会现象。经济的、情感的、生理的。2、老人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

第六章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的建构

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2、掌握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包括社会工作领域内的社会科学理论和实务理论。第一节理论的含义及在社会工作中的意义

一、理论的含义

(一)理论的界定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个一般性水平较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包含几层含义:1、理论是一种经得起时间、空间考验的、合乎逻辑的概念;2、理论是由一群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概念所组成,用以解释一种或一系列的社会现象;3、理论是一组可被验证,或已经被验证事实间关系的逻辑解释。

(二)理论的类型和功能

1、类型:一般分为描述性的理论、解释性的理论、预测性的理论和提供解决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