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生产理论
在“重返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等思想的指导下,国内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三种生产理论”、“四种生产理论”、“五种生产理论”、“全面生产理论”等应运而生。
含精神生产之“三种生产理论”,我们可称为“三种生产理论(精神生产)”,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精神生产)”认为,生产包括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精神生产。
一些论著对精神生产做了较全面的研究,例如论文《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在我国兴起的原因、进展和问题》等。
“生产”应当低于“上层建筑”,如果“精神”归入“生产”了,上层建筑的内容是不是减少了呢?不同层次的内容放在一起合适吗?扩大生产类型的做法可以使问题详细化、研究更为深入,但不能顾此失彼,破坏已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解释力。
马克思、恩格斯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
”尽管用了“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但是此“生产”非彼生产,研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链条上讨论问题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涂途研究员在《论
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和“三种文化”学说》一文中对“精神生产”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证。
但是,其文中还是流露出了这样一种观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究竟是不能等同的,作为‘一种特殊方式’的生产,精神生产还具有上层建筑的特性。
精神生产必须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并最终为后者所制约和决定;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物质生产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精神生产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可两者之间又并不是始终保持着平衡发展的关系,两种生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唯物史观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把物质生产理解为社会生产的同义语,忽视了精神生产等其他社会生产形式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历史动因研究时,他们的唯物史观决定了他们应“忽视”精神生产。
但是,这决不意味着这是真正的忽视和研究缺失;恰恰相反,更多的精神内容包含于随“生产”而“产生”(而不是“生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中。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物质生产”与“精神产生”是两个不同逻辑层面的问题。
精神生产之所以没有被列为社会生产之一类是有其原因的,我们在此也算是给了一点论证吧。
正如有学者说:“精神生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既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马克思在提出这一理论之后,为什么没有像论述物质生产理论那样系统地加以展开?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中没有它应有的地位,并在实践中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呢?这是进一步研究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
论首先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