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下的受众心理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3
(上接第 289 页)特别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50 个为什么——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加强民族团 结读本[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9,(8). [2]金炳镐, 张谋. 论新世纪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五观”教育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寇新华,武红薇.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在新疆高校实施的回 顾与前瞻[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4] 熊建生. 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依据 [J]. 学校党建与思 想教育,2009,(3).
(二)加强技术开发 网络上不良现象的控制和消除工作,不仅仅要依靠受众自 身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来解决。更重要的还要我们的网络 传播媒体来做出努力。针对网上的不良信息和一些虚假信息 的传播,网络媒介应该形成一些有权威性的信息网站,利用这 些网站对网络上出现的海量信息进行严格的把关,做到避免某 些重要的信息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而受到网络受众的忽略, 并且这些网站还应该发布一些有针对性的、深刻的、真实的、权 威的信息内容,通过这些网站积极的实现网络媒体对广大网络 受众的议程设置作用,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或一些大家关注 的焦点事件上来引导受众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意识导向的 讨论。从而杜绝那些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对受众的错误引导, 误导受众做出错误的或是失常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郭佳楠. 网络受众的媒介素养培育浅析 [J]. 浙江传媒学院学 报,2008,(1). [2]李琼瑶.对网络传媒影响下的受众心理分析及其正确引导[J]. 新疆社科论坛,2006,(5). [3]肖静.从年轻网民上网的三大趋势分析网络受众心理. [4]周灿华,蔡浩明.网络受众的构成状况及心理需求刍议[J].视 听专论,2007,(7). [5]田伟伟,刘成新.网络传播受众心理的嬗变[J].青年记者,2007, (11). [6]杜涛.网络受众需积极引导[N].中华新闻报,2004,(9).
束力的弱化。针对这一现象,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建立与 此相关的网络规范体系,以调节网络受众与社会、网络受众之 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还有就是在上网的时候要自觉的遵守 公益道德,对自己的行为要进行自我约束,要有责任心和义务 心,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统一起来。从而使我们的网络传播更 加的道德化、规范化。
232
3、自我角色的认定 网络媒介赋予人们的是一种“虚拟角色”。在网络传播活 动中,个体的角色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并处在不停的转换之中。 在网络受众的身上,客体身份与主体身份交融起来。受众的角 色会随着媒介变化而改变。在网络世界里,网络受众大多会脱 去压抑自己原生态的面具,充分地进行自我表达,尽显自己的 锋芒和个性,扮演着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扮演的角色。这样网络 就给他们提供一个重塑自我的一个机会,他们能在虚拟的环境 中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二)网络传播对受众产生的消极影响 1、道德意识淡薄,品味低俗化 网络传播的虚拟性虽然给广大的受众一个更为自由、平等 的空间来了解信息和表达意愿,但是它也给受众带来了一些负 面的影响。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受众往往是处于一种匿名的 状态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会认为自己的身份是受到掩护 的,因此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意识都会变得淡薄起来。例 如,黑客攻击正常的网站或系统。还有一些受众他们的品味也 因为虚拟环境的掩饰而出现“低俗化”的倾向,对于色情信息, 网络似乎是它们的天然“庇护场”。在没有旁人的情况下上网 浏览,人的本能需求和猎奇心理会表现得特别强烈。 2、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和逃避心理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或困难, 面对竞争压力和社会责任,一些人选择了逃避,网络似乎成为 这些人最好的收容所。他们用自己在网络中的虚拟身份,发泄 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抒发的一些感受和情绪,以此来疏解自 己的压力,从而让自己的心理上得到暂时的解脱。 三、网络传媒针对受众的复杂心理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传播道德建设 网络是虚拟的空间,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会在它的掩护下 做一些逃避责任和谴责的事情。从而导致道德意识和自我约
2011 年 9 月 总 第 26 卷
社科纵横 SOCIAL SCIENCES REVIEW
新理论版
网络传播下的受众心理变化
陈沁莹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内容摘要】网络媒介是一个新ຫໍສະໝຸດ Baidu传播与交流平台, 这种集传播者和受众于一体,同时具有方便、快捷、海量存储等信息传播优势进一步强 化了网络传播作为“第四媒体”强大的交流功能。这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改变了整个世界,特别是对广大网络受众的生活方式和内在心理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笔者将在本文中针对网络传播的一些独特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现代受众的心理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还有包括网络时代 下,受众心理与网络传媒相互之间的作用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问题做一些了解和分析。
[5] 刘云林.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理性探析 [J].学校党建与思 想教育,2009,(8). [6]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8]何慧星,吴新平,李智敏.新疆高校民汉学生“五观”教育认同 感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5). [9]寇新华,何建忠.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 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05).
也是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的特征,那就是它具有海量的信息传输 和存处功能。
(四)网络传播的交互性 强交互性是网络传播有别于以往传统媒介的最重要的特 点。传统媒体中的受众处于较为被动接受的状态,虽然从某种 层面上来讲,传统媒体也是有互动的,但这种互动,严格地讲还 是单向、垂直方向的大众传播活动,受众只有接受效果的分别, 而无参与直接传播的可能,其实没有形成双向传播的效果。而 在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 可以同时完成,人们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受众可以通过 网络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网络媒介的互 动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激发了受众的自主参与性,网 络受众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站、信息和服务。 二、网络传播的这些特征对现代受众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 (一)网络传播对受众产生的积极影响 1、求知心理的满足 求知心理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希望获得更多知识和信息的 心理现象。网络媒介将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用户能 够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信息库查询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它能够充分的满足人们的求知心理。 2、交流心理的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指与其他人建立、维持、发展良好关系的需要,其实 就是一种通过沟通和交流来了解别人或让别人来了解自己,并 获得满足的需要。 网络传播的极强交互性,使得受众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和其 他的网民进行交流,比如他们利用 QQ、MSN、BBS,论坛、博客 等等这些网络虚拟场所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再由于网络的虚拟 性,这种交流既可以是亲朋好友之间的,也可以和素昧平生的 人相互交谈。可以说网络的交互性既使得受众交流的范围扩 大了,也使得受众的反馈能及时的得到回应。
【关 键 词】网络传播 受众心理 变化
一、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所具有的特征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媒介几乎包揽了传统媒介 的所有功能,它是对人的感觉和感官的一种极大程度的扩展和 延伸。可以说,网络媒介是传统媒介的集大成者。网络媒介自 身所具有的独特特征,使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 些特征也正是网络传播较之传统传播方式的优势所在。 (一)传播范围的广泛性 互联网技术是基于全球传播的一种最为广泛的传播工具。 它与传统媒介的传播能力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互联网 打破了跨国界传播的限制,它几乎连通了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 地区,其发展大有将世界“一网打尽”的趋势,因此被称作“无国 界媒体”。网络信息传播的这种广泛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得 网络媒介很快从传统媒介中脱颖而出,赢得越来越多受众的青 睐。 (二)网络传媒的虚拟性 网络媒介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虚拟性。以往 的传统媒介所营造的那种“拟态环境”(例如报纸、电视、电影等 这些媒介)所呈现的信息都是虚拟的,但是接受这些信息的受 众却是有形有象的真实个体,因此这些拟态环境更多的是与现 实的环境相结合的。但在网络传播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 传受双方都处在一种虚拟的、匿名的空间当中,因此网络媒介 的受众与传统媒介的受众截然不同。 (三)网络传媒的及时性 由于数字化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在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 播数量上都有着空前的发展。如上所说,网络传媒更大限度的 打破了信息传输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此它在发送和回 馈信息的方面就要比传统媒介快上许多,其及时性和便利性是 传统媒介所不能比拟的。而且,由于网络技术几乎兼容了传统 媒介的绝大部分的表现形式,它是真正的将文字、声音、图像、 动画等感官效果都融为一体,并且可以做到对这些效果的转换 或重组,带给受众各式各样的感官体验。网络还有一个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