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那么,如何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笔者以为朗读是我们了解文本、解读文本、走进文本的重要手段。新课标强调,与文本对话。不朗读,何来对话?著名学者钱理群在执教《我与地坛》时,就带领学生情感充沛地把这篇长文读了两遍,学生在其带领下,垂然涕泣。
正所谓一篇优秀的范文是用字造句、分段谋篇的典范,是语法、修辞、逻辑以及各种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朗读记叙文,我们可以了解各个时期的风俗风貌和自然风光、异国的生活画卷和风土人情等等;朗读说明文,我们可以学习建筑艺术、自然生态、现代科技以及思维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朗读议论文,我们可以明白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治学、怎样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规律等;朗读文言文,我们可以接触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古今语言文字的联系与演变,了解中外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由此观之,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就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如果学生能流畅并富有感情地解读文本,那么离我们文本解读的要求就不远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出色的朗读,能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进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作品思想内容及语言形式的深层感染,最终走进文本。
然而,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朗读这一教学环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讲的多,读的少,导致一些中学生不会“读”书,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示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所以,我们应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把朗读教学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为例,教材分为四个专题,分别是《科学之光》、《此情可待成追忆》、《直面人生》、《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其中有文言诵读名篇《陈情表》、《项脊轩志》,有外国著名诗篇《旧日的时光》、《箭与歌》,更有情感充沛的悼文《纪念刘和珍君》等。如果不朗读,如何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情境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如果我们不朗读,如何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就别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不朗读,如何体会文言文的精髓。
就朗读教学而言,笔者以为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强调落实。
一、教师范读
如果教师范读的效果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同时范读本身又是对学生授之于法,学生从中可以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范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清晰、响亮、流畅。范读首先需要语音规范化。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正音。
例如,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一文,因为生僻的字词较多,教师一定要掌握课文中字词正确的读音,这样才能明亮、清澈地读,学生才能掌握关键诗句,从而理解屈原的高尚品德、体验屈原的忧患意识。教师还要注意各地的方言,就南京学生来说,尤其要注意“l”和“n”的区别。
其次,教师还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这样才可能在范读时心口相应、流畅自如。比如“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段话,多为四字短句,情感跌宕,语气紧凑。不朗读,就无法在我们眼前呈现那一个忧国忧民的屈大夫愤懑的形象,谈何走近文本,与作品对话?
第三,教师范读要能传神入化,纯朴动人。所有重音、语调、停顿、语速、节奏等语音技巧的运用,都不能离开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才可能传出作品的神。比如,同是词,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应该用不同的感情来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前者的离愁别绪,后者的壮志难酬。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毕竟不同于表演艺术的朗诵。如果过于追求戏剧化的效果,反而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范读应有的意义。教师应该借助音长、音高、音量等手段来区别人物,打动学生。
二、学生朗读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起的是示范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
主体。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受到启发,逐渐培养正确的朗读态度,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掌握有效的朗读方法,从而大大提高朗读能力。学生的训练可以有以下几种。
齐读。这是教学中常有的一种朗读方式。它的覆盖面广、密度高,便于组织教学。而且齐声朗读气势宏伟,情绪热烈。齐读的文章宜短,或是韵文,或是长文中某些精彩的段落。齐读的时机宜在学生对课文稍有理解或范读之后。
自由读。这种方式便于学生独立思考,发挥个性。在自由读时,教师要适时巡视作个别指导,须点面结合,否则,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盘散沙。例如,《序》一文,在教师范读之后,可作些指导,提一些问题。如:①作者写这篇序文的目的是什么?
②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文中是如何表现的?③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就有效果了。
个别读。也就是抽调学生单独朗读。在这种训练方式中,对不同特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胆小,教师要多鼓励,给他自信心;有的学生语调刻板,没有感情,教师要引发其内在的感情;有的学生语速过快,教师要指导他们放慢语速,用心朗读;有的学生朗读水平较高,教师可让他们范读、领读。在个别读后,教师还应有适当的评价,这样才能达到朗读的训练目的。
语文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大力提倡,使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熏染和陶冶,从而更好地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