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溶解度的研究与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溶解度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溶解度与药品研发的关系

[关键词]溶解度

中图分类号:r28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0256-01

药品的研究与开发中,原料药的溶解度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参数,在各国药典专论中,固体原料药品种项下基本上都会有溶解性的描述,工艺不同造成了用不同的方法纯化的晶形不一样,或者杂质档案不同,或粒度大小不一样。不同晶形或不同粒度的同一种物质有可能溶解性或熔点不一样,甚至连药理作用也会不同。对药品质量研究、稳定性及其制剂的剂型和工艺设计、溶出/释放度检查等检查项目的设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提示着药品的纯度、晶型,甚至手性等方面的问题。

一、基本要求

在中国药典2010版中,规定药物的溶解度分为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等7个级别。

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凡例中还规定了标准的溶解度测定方法。

二、与药品研发的关系

1、晶型、手性

药品的不同晶型会影响其溶解度,一般地,无定型的溶解度最大。药物的晶型随着制备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不同晶型的溶解度可能会相差数倍,体内吸收动态也会发生变化,造成生物利用度的差

异,最终影响到药品的临床安全性和疗效。但是在一般药品的研究中,尤其是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研发中,晶型问题并未被申报单位普遍重视,认为老的品种不存在问题,事实上许多老药因为无人关注和研究,其晶型问题导致的生物利用度更为突出。因此,由溶解度反映出的药品的晶型问题应引起重视,对于溶解度检查不合格的产品,应深究其形成原因,尽可能排除药物因素。

2、剂型

在制剂学上,对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考察是处方和工艺设计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溶解度对于药品处方设计至关重要。按照fda的分类,药品按照溶解性和膜渗透性的高低可分为四种类型:溶解性高+膜渗透性高、溶解性高+膜渗透性低、溶解性低+膜渗透性高、溶解性低+膜渗透性低。

在处方设计中,这四种不同的药物应根据其特点进行不同的剂型选择和处方设计。如溶解性高的药物在制成缓控释制剂时,应重点考虑如何控制其由制剂产品中释放的速度。而对溶解性低的药物则应考虑增加其水中溶解度,如采用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环糊精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等手段,增加其在水溶液中的表观溶解度,改善其体内吸收状况,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3、溶出度

在固体制剂的质量控制中,溶出度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因为某些药物的水溶性很好,制剂崩解后期有效成分也随即进入体液,不存在溶出过程,故中国药典规定对于水溶性很好的药物,进行崩

解时限检查即可。但对于难溶性药物,则明确规定必须进行溶出度检查,还规定了可采用添加一定浓度的醇性溶剂、表面活性剂等手段提高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以便于进行溶出度检查。

我们在实验中为了改善溶出曲线,采用过高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背离了模拟人体实际生理条件的原则较多的情况,如烟酸缓释片采用2.0%甚至2.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作为溶出介质,得到的溶出曲线接近于一般溶解性的药物,但是后来发现这样的溶出曲线在药物的质量控制中是没有意义的,它严重背离了生理条件,对药品研究指导意义很小,且过高的溶解速率很可能掩盖了制剂性能上的一些缺陷,故不推荐使用。

4、纯度

药品的溶解度检查不合格,最直接的提示就是其纯度可能存在问题。一个化合物的表观溶解度是由其组成的各个成分的溶解度的加权和。尽管其含量测定可能是合格的,但溶解度的不合格提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相关杂质比较大的影响其表观溶解行为。正如前面所叙述的,由此带来的潜在的溶解度差异导致的制剂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差异的变化是十分显着的,可能会产生药物突释、引起缓控释制剂的释放行为发生改变,直接影响药物的体内动态,特别是对于一些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其导致用药风险的可能性会加大。

5、稳定性

在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中,规定原料药一般应进行吸湿增重的检查。如药品的溶解度性质与标准要求存在差

异,在稳定性研究数据中会体现出来。同时如上所述,药品的溶解度情况关系到药品质量的方方面面,如晶型、纯度等,在稳定性考察中,也应给予相应的重点关注,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