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为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行为主义制作者:郑跃
一,识记
1,需要和动机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
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
分类:按起源(生物需要、社会需要)按所指的对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动机: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习得性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含义:该概念是美国学者塞利格曼等等人提出的,他通过实验发现,在有了某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变现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
学习。
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会有三种表现:
a,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b,认知出现障碍(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变现出困难,本
应该学会的东西也很难学会。)
c,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陷于抑郁状态。)
二,理解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a,含义: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
的需要。
b,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首先,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较低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一层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其次,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大到小,自我实现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最后,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个水平,即基本需要(前四种需要)和成长需要(后三种需要)。
c,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积极意义
第一,该理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
第二,该理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次系统。
第三,该理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d,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缺陷
第一,马斯洛脱离现实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去看待人性,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中的作用。
第二,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第三,马斯洛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都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2,动机的分类
按起源(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按动机对象的性质(物质性动机、精神性动机)
按动机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
按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无意识动机、有意识动机)
按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小(主导性动机、辅助性动机)
3,动机冲突的几种类型(能举例说明)
按表现形式分:
a,双趋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到达,必须选择
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如,孟子说:“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
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
b,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想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是产生
的动机冲突如,既怕学习辛苦,又怕老师批评。)c,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时产生的动机冲
突如,想当好班干部又怕耽误学习,想参加文艺晚会又怕自己表演
节目……)
按性质和内容分:
a,原则性动机冲突(个人愿望和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如,公与私,个人利
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
b,非原则性动机冲突(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
突如,周末既想看电影,又想复习功课。)
4,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
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
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
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是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增强;而面临比较困难的任务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
6,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期望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a,,强化动机理论:强化可以分为(外部强化)、(内部强化);还可以分为(正强化)、(负强
化)。
外部强化:由外界施于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
内部强化:即自我强化,指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动机。
正强化:指增加刺激物使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
负强化:指排除情境中的不利刺激从而使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
一,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生行为予以强化。)
二,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三,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这三种强化的结合运用,能激发、形成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强化理论是联结派的动机理论,因此,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这一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b,成就动机理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加才能、力求尽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某事的愿望和趋势。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他激励着个体在自己
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中乐意去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不同的因素或相反的倾向组成:
一种称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这两种动机或倾向可视为人们的个性特征。
阿特金森还把追求成功的动机或倾向假定为三个因素的乘积,(即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成功的主观性概率即期望、成功的激励值。)
c,期望理论:期待理论认为,个体动机依赖于他们对成功的机会和成功价值的估计(当成功的可能性处于中等水平时,动机最强)。
d,归因理论:归因理论主要涉及的是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其核心假设是,个体总是试图保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
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7,奥苏泊尔对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决定成分的论述
奥苏泊尔认为,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8,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三、应用
1,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学习现象自我效能感:指使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的主观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两个因素:1、个体的成败经验(包括亲身经验和替代性经验)。
2、个体的归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
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和间接转化途径(及新的学习需要
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5、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
6、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
7、增强自我效能感8、进行归因训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