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与马克效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马太效应,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表面看起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
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3]”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3],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3]。

社会领域例子
许多残疾人就不了业,上不了学,上学和受教育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只不过是基本权利,可对许多残疾的孩子来说是梦想,先残疾,再失学,然后失业,最后失去生存能力,这就是最明显的马太效应。

也是最残酷的马太效应。

因为在21世纪,信息化社会,竞争强烈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接受任何的教育,必然成为社会的废人,更何况身体条件很差的人,可想而知。

学生阅读能力愈高,对词汇和世界知识的增长愈快、愈多,这结果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两者良性地循环;阅读能力愈低,对词汇和世界知识的增长愈慢、愈少,这结果进一步妨碍阅读能力的发展,两者恶性地循环。

於是,高阅读能力的儿童,与低阅读能力的儿童,在语文能力、对世界的认识等智能上的表现,差异只会愈来愈大,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始终无法修补。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一个人只要努力,让自己变强,就会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鼓舞,从而越来越强。

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这社会上大多数人并不具有足以变强的毅力,马太效应就会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力的借口。

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获得了精神或物质的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如此循环,
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马太效应理论的缺陷主要在于缺乏辩证思维:
1.只看到事物发展的短期趋势,只反映了数量方面的变化,忽视了性质的变化,不能用于分析事物发展的长期趋势;事实上,在客观世界,任何事物都遵循发生-发展-成熟-衰老-灭亡的规律,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

2.不具备普遍意义,只是对短期趋势理论的一种假说,难以证明普遍的真理性。

比如,难以解释在很多领域存在的“后发优势”现象。

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颁给了来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因为他们的一篇报告《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报告所写的内容被称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文中说到:“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达尔文)。

Kruger和Dunning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1.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4.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这种认知偏见的背后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自我。

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放在平均水平以下的位置上,因此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来满足自己的自信心。

其次是邓宁和克鲁格在他们的论文中强调的更重要的一点,即我们在一个区域内的低于平均水平的能力本身,就使我们无法判断到我们在这项技能中的实际表现如何。

我们的认知偏差是由于认知缺乏而导致的,就是没有能力看出自己的真是水平。

就好像你对表演这件事情了解很少,是很难评断一个演员的好坏的。

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的故事,,虽然描述的是不同的两件事,但他们要表达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那些自认为很聪明的无知之人,会认为自己比周边之人都聪明,认知存在误区,他们充满自信,高估自己的同时又低估他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达克效应的另一层内容是,越是知识丰富的人越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达克效应的提出者们认为,一个人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如果具备能力的话,一般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这个人真的在这个领域表现的很出众;第二层是,这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水平,这种认识既包括对自己的,也包括对他人的。

这就要说到心理学中的“元认知能力”,即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是对认知的认知。

而低能力者们比较缺乏这种能力,也就是对自己的认知不明了,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他们在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价时,面临着双重困境,即他们既不能呈现出高水平的表现,也无法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低,反而,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自负。

那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达克效应呢?建议从以下四点出发。

1、保持开放心态,承认自己的无知
要避免“达克效应”,首先必须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意识,承认自己无知或能力低下。

不先入为主地封闭各路信息来源,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

其次是增加知识容量,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

人的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

随着知识的增长,圆圈越来越大,接触到的外界就越广阔,就会越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懂,这时才能更加正确地认识到认知的局限性。

2、尝试多看到他人的优点。

有时候出于自然界竞争的本能,我们更倾向于希望看到别人的缺点和短处。

但这样长期形成的思维和眼界,就会把我们带入一种隧道视野。

无法正视他人,也无法正视自己。

也就缺乏继续努力提升的源动力,陷入井底之蛙的状态。

通过理解达克效应,避免达克效应,让自己有更大的格局观,这样才会不断成长。

愈谦卑,你收获他人的尊重才越多,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知识的道路上长足进步。

3.减慢决策的速度
除非你是世界级的专家,快速决策通常会做出有偏见不理性的决定。

邓宁的研究表明,应该对快速和冲动的决策保持警惕。

那些陷入达克效应的人,容易过度自信。

不要轻易地对自己的能力下结论。

4.向更厉害的人学习你不了解的知识
在邓宁的实验中,表现不太好的学生获得薄弱技能的辅导后,普遍提高了正确估计自己们的测试结果的能力。

无论你的能力属于哪个级别,都可以找一个比你能力更加优先的人来学习提升。

如果你暂时能力不足,缺乏经验或者对事物的了解还不完全,不要欺骗自己认为自己做得很好。

要正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

特别是当你知道的只是一点点却认为自己已经全部了解的情况,很容易发生错误。

Bertrand Russell说:“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那些感到确定的人是愚蠢的,那些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充满怀疑和犹豫不决。


不过分自信,也不妄自菲薄。

当你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多,对自己的了解也会越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