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重点讲义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中文摘要:最初,山水画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到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才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种,隋唐时期的山水画又有很大的发展,完全摆脱了作为人物画的附庸地位,成为独立审美对象出现在绘画中,并且构图、布局、透视等方面,也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五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有两个值得重视的现象:一是水墨山水的盛行;一是各地画家以大自然为师,真实而生动地创造了南北二种山水画风格。两宋山水画在山水画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北宋直承五代之风,延续和演进了北方山水画风。南宋注重对画面诗意的发掘,南宋既继承了北宋传统,也有更多创新,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特征。到了元代,出现了一批集大成的一流画家,反映了美术创作的文人化趋势。与五代、两宋相比,元代山水画创造了薄施淡赭、淡青的浅绛山水或以水墨作画;山水皴法,以“披麻”、“牛毛”、“折带”为主,诗、书、画得到进一步结合。明代山水画的明显特征是前、中、后三期分别呈现不同特色。早期山水画以浙派为代表,中期则以吴派代表,晚期以华亭派影响最大。清代山水画势力最大的是号称“四王”和“三僧”。到了近代,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山水画逐渐出现了新的转机。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形势。
关键词:山水画青绿山水水墨山水笔墨
中国人的山水画不同于外国人的风景画,它不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风景,中国人称山水。人间的自然景象,通过文化人手中之笔去反映表现,用文字描写就是文赋诗词,以形象去描绘就是绘画中的山水,是一个根源的两种表达方式。
春夏秋冬,朝暮白昼,风霜雨雪,山水表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体现了生命的意义。山水和人一样具有内在的生命运动和精神力量。作画如同作文,都作者情感的产物,实在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激情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画家也要有登临山水的雅致,作画时才能身临其境;此外,画家还要钻研章法和笔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既不是山水景致的呆板再现,也不是情感的肆虐奔放,而是通过具有不同表现力和塑造力的技法,通过创造某种意境那情与景有机融和,是为了“畅神”,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一、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山水画的独立
魏晋玄学推演了山水观念的转换,迁想妙得使山水获得了新的美学意义。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神超形越之外,玄对山水,自然的山水成为山水的自然。山水脱离了宗教的神,山水画引入了人的神,自然在神会之中体现了文化的意义,这是历史的飞跃。此时,文人也在遁隐山林之中发现了山水中蕴涵着美的意境,从而引起了山水画的独立,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山水画也成为画家较为主要的创作对象。
公元317年,晋室南迁,江南秀美的景色,顿开士人审美情怀。《世说新语》记载: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王子敬云:“从山阴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这随处可见的美景促进了魏晋南北朝山水艺术的勃兴。山水诗的繁荣带动了山水画的创作。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十分迅速,涌现出宗炳、王微等以山水画著名的画家,并产生了《画山水序》、《叙画》这样的理论著述。
宗炳(375-442),字少文,河南人,对佛理有较深研究,好山水,至晚年将游历的山水图之于壁,称为“卧游”。他认为山水画有“畅神”之功能。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故宗炳称山水为仁智之乐,并有“以行媚道”的作用。他的《画山
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他在其中提出了初步的透视原则:“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行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如是则嵩华使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于一图矣,……”这种透视法则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促进了山水画向纵深方向发展。
王微(414-443),字景玄,琅琊临沂人。他稍晚于宗炳,其《叙画》,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的山水画著作。他在论著中指出山水画不是地图,因此不能照抄自然的形貌,而要表现景物的内在的精神,是要倾注画家的思想,在他看来,这种春秋美景的山水画是音乐与宝玉所不及的。
宗炳、王微的画论反映了中国山水画自产生之日起便具有“畅神”、“悟道”的特质,呈现出简淡、超然绝俗的风貌,所追求的依然是那超过客观实在的精神境界。这正是这一个时代绘画的统一风格。
二、唐朝的山水画——灿烂辉煌的蜕变
唐朝,这是古往今来人们称赞不已的黄金时代,国力强盛,绘画就在这丰富的艺术土壤中成长壮大。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显示出了欲挣脱束缚走向独立发展道路的趋势。到了唐代,这一独立过程圆满完成,还出现了从青绿山水到泼墨山水的风格的蜕变。
1、青绿山水
隋至盛唐是中国青绿山水的成熟与兴盛时期,代表这一派的画家有隋代展子虔和盛唐时期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展子虔,渤海人。历北齐、北周、隋三代,道释、人物故事、鞍马、山水俱精。其画中描法甚细,随以色晕开,神采如生,被称为“唐画之祖”;其画山水,则有“咫尺千里”之趣,今传世作品有《游春图》。《游春图》纵43厘米、横80.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被认为是我国今存最早的一幅完整山水画,并认为是唐代青绿山水的开山引导之作。画面一改魏晋南北朝绘画中的比例失调和手法的上的稚拙局面,比例准确。在表现技法上,全图以细线勾出山川屋宇的轮廓,没有皴笔,然后重用青绿色彩,层次分明生动有致。整个画面以青绿为主色调,点缀红、白、赫色,色彩热烈而又和谐,画面色彩庄重典雅,富于装饰感。
展子虔的江山似锦的山水画给唐代画坛极大的影响,盛唐的李氏父子就继承了他的画风,并以擅长青绿山水而驰名。
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在展子虔金碧朱粉的基础上发展出以青绿为特色的山水画,形成了我国山水画史中的青绿山水画派,与稍后的水墨山水共同组成我国山水史上的两大派别。李思训是唐朝宗室,但是曾一度受到打击,遁隐山林,所以其山水画富贵之中又含有幽远的意境。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以来的传统画法,使山水画技法达到了成熟的地步,被后人尊为北派山水的始祖。二李的画法是以墨笔勾勒轮廓,用青绿重彩设色,画树多用夹叶,设色浓艳而金碧辉映、富丽堂皇是李家山水的典型风范。这种风格既是受隋代山水画及画家的影响,也是盛唐帝国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兴旺在审美情趣上的反应。
2、水墨山水
青绿山水一枝独秀的局面,随着晚唐国力的衰落发生了变化。安史之乱后,一些文人画家对仕途不感兴趣,又开始从山水中寻找精神的家园,他们重新认识自然界中的真山真水,描绘自然山川千变万化的水墨山水就登上了画坛。
王维,字摩诘,是诗人,又是画家,他能画“破墨山水”,“笔意清润”。苏东坡评论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具有诗意的山水画是以水墨渲染得方法来表现的,营造出诗意的、理想的艺术境界,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技法。故后世强调诗情墨趣的文人画家,把王维奉为南宗画派的创始者。他是以青绿为主流向以水墨为主流过过渡的重要代表性画家。
张璪,稍晚于王维,他继承了王维开创的水墨渲染法而又别开生面。他是一位颇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