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良溪完全小学黄光万
内容摘要:历史要进步,教育要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性的人才是时代之必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要靠教育来培养,教育领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领域。时代要求我们构建出一个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教师的最终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做一些尝试性研究,谈谈其中的粗浅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我国,虽然20年代陶行之先生就已经提出并实施过创新教育,但迄今为止,我国的创新教育仍然处于起始阶段,虽然也曾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创新教育实验,但这些实验产生的效果都是微不足道的。传统教育一贯是主张“主知”,是一种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强调的是学习的结果,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的发展。相反,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中心,强调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之必然选择,又是社会和时代之所必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符合人性,同时,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世纪”,我们的教育还应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正是解决教育要符合人性和与时俱进两个面向的有效途径。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关键,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新教育来培养,创造性应当是每一位学生都必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建立学生良好心态和心理素质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两者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如果只是从创造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挥来看,这两者同样必不可少。小学语文教育的写作课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
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例如:勤奋、自信、勇敢、谦虚、细心、进去心、责任感、顽强的毅力等其他优良的品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克服困难,不怕艰苦、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等良好的心态;正确评价自己,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等优秀的品质。这些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性格和素质的塑造,并不仅仅是非智力的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智力因素的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只有拥有了这些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在这个深厚的基础之上发挥创
造性思维,才能发挥得更好更充分。
二、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人格的教育与兴趣的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学生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去学。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了学习的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得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化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体,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都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灌输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这种讲课方式学生只是一个“袋子”,是一个装东西的死的“袋子”。甚至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教学,就是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双边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树立学生课堂的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接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三、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重视考试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只能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从而形成了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的不良局面。导致学生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封闭化和僵化,缺乏开拓与创新意识。这种教育从短期来看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从长远来看使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要想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全面的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活起来,多多质疑,多多思考,多多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动”。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提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课堂中有很多疑问,如果老师允许提问,他们不会没有反应,他们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全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小问题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