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近年来,物价上涨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经济生活中突出的问题之一,人们越来越感觉到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压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010年1月份的101.5一直高涨不下,到今年5月份达到了103.1,CPI的月度数据基本上每个月都在增长。选用了1990年~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因为我国在1990年以前的货币供给量的计算口径与现在的不同会产生偏差)。综合运用了协整理论分析以及误差修正模型来揭示我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均衡及短期波动关系。
标签: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
0 引言
通货膨胀是衡量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货币现象,并指出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其扩张率将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货币供给增加是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根源。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价格变动与货币供应密切相关。弗里德曼利用美国1867年~1960年间货币供给(M2)与通货膨胀(GDP缩减因子)的数据分析发现高的货币供给导致高的货币膨胀,但两者没有短期相关性。另外,McCandless和Weber考察了110个国家,得出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具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在0.92~0.96之间,几乎接近于1,并且长期来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最终导致相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最终体现在物价的变化上。我国的众多学者在该问题的分析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王少平以1978年~1994年为样本,验证了中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货币发行过量。
1 指标选取
判断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程度如何,涉及到通货膨胀率的侧度问题。目前,常用的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有消费价格指数(CPI),零售价格指数(RPI),批发价格指数(W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IPD)等。国际上,一般采用CPI指标来观察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虽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只是局限于统计居民家庭消费的商品和劳务,而把国家消费和集团消费排除在外,不能全面的反映物价的变动,但它编制较为简单,有可靠的数据来源,且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本文选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我国货币供应量一般分为三个层次,M0、M1、M2。其中,M0为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笔者认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最能反应货币的总体情况,而之前也有学者作了研究发现
M0、M1和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刘金全,2004),所以笔者认为选用M2具有代表性及可行性。
2 实证研究
2.1 平稳性检验
利用Eviews分别对三个原序列以及一阶差份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的结果表明:用ADF单位根检验和PP检验得到的较为一致的结论, M2、CPI均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而M2、CPI的一阶差分序列均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差分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分别记为:DM2、DCPI。检验结果表明M2、CPI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表1 各个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ADF检验值P值PP检验值P值
CPIM2DCPIDM2-0.180704-0.744763-3.317634-2.2240110.60440.37670.0030
0.0306-0.180704-0.659237-2.002389-3.0634980.60440.41450.04670.0050
2.2 协整分析
CPI与M2均为一阶单整的,而同阶单整的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也就是说有可能CPI与M2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所以首先要对是否具有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常用的两变量检验方法为恩格尔—格兰杰法(E—G两步法)。
分别建立CPI与各种货币供给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方程如下:
CPI=8.540223+0.7941M2
(0.5323) (6.0379)
R2=0.7225 F=36.4568 DW=1.2285
从上述模型可知CPI与M2的回归效果较好,模型通过F检验,拟合优度达到0.7225,系数通过t检验,不存在自相关。
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ADF和PP单位根检验,其中表示方程的残差,且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各个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ADF检验值P值PP检验值P值
εt-2.9310070.0064-3.1832170.0037
从表2看出,在显著性为1%的情况下,ADF检验及PP检验均表明是平稳的。综合上述结论,在1%水平下M2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较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
2.3 误差修正模型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一般采用两步,即分别建立区分数据长期特征和短期特征的计量经济模型。误差修正项的大小表明了从非均衡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的速度,该模型突出了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的影响。
对短期动态关系中各变量的滞后项的选取,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检验,在这个检验过程中,不显著的滞后项被剔除,直到找到了最佳形式为止。本文通过了多次的试验检验,并利用Eviews软件得出的结果为:
ΔCPI=-0.006955+0.395962ΔM 2t-1.013786ΔM 2t-1-0.683293ΔM 2M t-2
(3.222167) (-2.530029)(-2.530725)
+1.175036ΔCPI t-1+0.39865ΔCPI t-2+0.325481ΔCPI t-3-2. 169487ε2t-1
(3.607446)(2.216646)(2.019355)(-4.317421)
R2=0.966531 F=16.50197DW=2.862078
由上式可得,在样本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CPI的误差修正模型的误差修正项系数小于零,符合反向修正的原则,即上一期的CPI高于均值时,本期的CPI 的涨幅便会下降,反之上升。
3 结语
本文以我国1991年~2009年的年度数据,综合利用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各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得到了以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