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词义的演变与名称的改换

合集下载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一、填空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 ),二是(时间性 ),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 )(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 )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二、单项选择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A。

语义 B.语法组合规则 C。

语法聚合规则 D。

形态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B。

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C。

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D。

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词。

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妇女)成为一个词了。

这是( D )。

A。

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B。

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C。

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D。

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老子四章一词多义中的本

老子四章一词多义中的本

老子四章一词多义中的本(实用版)目录1.老子四章概述2.老子四章中的“本”字多义3.“本”字的不同含义对文章理解的影响4.总结正文1.老子四章概述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道家的经典。

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八十一章的论述,阐述了他对宇宙、人生、政治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本文将探讨老子四章中一个词的多义现象,即“本”字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2.老子四章中的“本”字多义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四章节中出现了“本”字,它们分别是:-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与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

沌兮其若朴,湷兮其若浊。

旷兮其若谷,浊兮其若溪。

谁又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 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这四章中,“本”字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为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带来了挑战。

3.“本”字的不同含义对文章理解的影响- 在第二章中,“本”字指的是本源、根本,强调万物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这个根本。

这一含义与后文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相呼应,表达了圣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在第十五章中,“本”字指的是本质、内在,描述了道家认为的理想的士人应具备的品质,即表面看似平凡无奇,内在却充满智慧。

“改变”义常用词的历时演变

“改变”义常用词的历时演变

“改变”义常用词的历时演变摘要】对常用动词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文章选取了“改变”类常用词中比较典型的“更”、“改”、“易”、“换”四个动词,以先秦至明清的大量语料为研究对象,对它们作了历时的统计、描写和分析。

引起词汇系统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语义系统的不平衡是引起词汇的演变兴替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常用词演变更改易换“改变”义常用词“更”、“改”、“易”、“换”,它们都可以表示“变动原有的、换上新的”意思,它们是处于同一个概念域中的不同义位。

本文以义位为出发点,检索了先秦至明清大量预料,从使用频率、组合关系这两个方面来考察“改变”义常用词的历时演变情况。

一、“改变”类常用词的历时使用情况传世文献数量巨大、流传千年,很难选择,而本文也不可能覆盖所有文献,所以我们只选用成书时代和内容比较典型语料作为考察对象(先秦:《十三經》、《楚辞》、《吕氏春秋》、《国语》;汉代:《史记》、《韩诗外传》、《列女传》、《淮南子》、《论衡》;六朝:《世说新语》、《洛阳珈蓝记》、《三国志》、《文心雕龙》、《百喻经》;隋唐:《敦煌变文新书》、《祖堂集》、《贞观政要》、《游仙窟》;宋元:《传习录》、、《梦溪笔谈》、《归田录》、《资治通鉴》;明清:《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

然后对这些语料中的“改变”义常用词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详见下表。

二、“改变”类常用词历时演变分析(一)“易”在“改变”类常用词中的地位由重要变为次要。

“易”的用例呈递减状态,到明清,除了在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出现较多,在明清其他几部小说中很少出现。

可见“易”的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改变”义词量逐渐减少,而副词义项成为“易”的常用意义。

但是“易”的“改变”义组合关系的对象还存在,这样带来三种后果:一种是“易”的对象转变语义场的其他成员上,一种是有新词产生来分担“易”的“改变”义对象,比如在先秦用“易衣”表示“换衣服”,而到了明清,用“更衣”,或者“换衣”,“更”是“改变”义语义场中的成员,而“换”是六朝后兴起的新成员;还有一种情况是,“易”作为一个语素,由单音节词发展成为双音节词,如“改易”,但是现代汉语中不用这个词,反而用“改变”、“变更”。

文言文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

文言文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

文言文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
文言文字词的词义变化是受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总体来说,文言文字词的词义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规律:
一、同一词义的用法范围扩大或缩小。

比如,“辟”本义是开垦,后来引申为接纳、任命等意义;“忠”原指老实、诚实,逐渐演变为对君主的忠诚。

二、同一词义的语义倾向发生变化。

比如,“党”起初是指一伙人,后来特指依赖于权贵、行恶的一伙人,最后演变成今天的意义;“君”本意为尊称,后来与“臣”“民”等词结合,成为统治者的代称。

三、同一字形的用法发生了区别。

比如,现在的“谬”只用于贬义,但在《诗经》中,有时用于褒义;“为”一词在出版业和新闻界有限定用法,而在古代文字中作为无限定用法。

总之,文言文字词的词义变化是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需要理解其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

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

“河”,古代专指黄河。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师济河。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一带;“河东”指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

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

后来泛指一般河流。

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

“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

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

《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

”后来泛指牙齿。

白居易《与元九书书》:“未老而齿发早衰白。

”把门牙扩大成为牙齿,“齿”的词义扩大了。

“响”,古义是指回声。

《玉篇》:“响,应声也。

”《水经注·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外延扩展了。

扩大,就是把意义范围扩大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

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

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

’故以铸三钟。

”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

楚王担心赏赐给郑国的铜会用来制造武器,所以与郑盟誓。

甲骨文中没有“金”字,金文中有了“金”、“铜”,但没有“银”、“铁”,郭沫若认为“铁”出现于春秋时期。

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

词义演变的三个途径

词义演变的三个途径

词义演变的三个途径
1、词义的扩大。

有的词,其意义所反映的事物的范围比以前扩大了,或在原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发展出新的意义。

2、词义的缩小。

有的词,其意义所反映的事物的范围比以前缩小了,或者原来的某些意义消失了。

3、词义的转移。

有的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

词义的演变情况,可从弄清词义演变的几个因素入手。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复杂,难以一一列举,不过总的来说,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

4词义的演变

4词义的演变
魏晋以后有了“迅速”的意思。《世说新 语· 汰
侈》:“彭城王有块牛,至爱惜之。”“快” 的这两
(一)词的义位的增减
2、义位的减少 是指一个词的部分义 位后来不再使用的现象。
某词
古义
义位1 义位2 义位3
今义 义
位1 义位2
义位的减少举例
池:先秦时有两个义位。①护城河,《孟子·公 孙 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②“池塘”, 《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现代汉 语 中“护城河”这个义位已经不再使用。
义位的增加举例
城:本义为“城墙”。《孟子·公孙丑下》: “城 非
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汉时增加“城市”这 个义 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 十五城 请易碧。”这个义位是现代汉语的常用 义。
义位的增加举例
快:先秦时表示“愉快,高兴”。《战国 策· 秦策
五》:“文信侯去而不快。”高诱注:“快, 乐。”
义位的减少举例
删,古汉语中有两个义位。①删除,《汉书·律 历志》:“故删其伪辞,取正义,着于篇。” ② 节取,《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删取其 要, 归正道而论之。”后来“节取”的义位消 亡了。
义位的减少举例
坟:古代义位比较多。①高地、土堆,《诗 经·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②大, 《韩非子·八奸》:“纵禁财,发坟仓。”③ 典 籍,《后汉书·郭太传》:“三年业毕, 博通 坟籍。”④坟墓,《墨子·七患》: “生时治台 榭,死又修坟墓。”
理性意义
又称作概念意义或指称义,它是词所反映的 对象的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是词义的核心 内容。如:
“口”是语言和饮食器官; “耳”是听觉器 官 “妇”指成年妇女; “媪”指老年妇女
联想意义
词在使用状态下显示出来的某些非本质属性。 一般来讲,每个词都有理性意义,但不是都 由联想意义,词的理性意义越有特色,也就 越容易产生联想意义。

词义的演变与名称的改换

词义的演变与名称的改换

总结词
品牌名的变迁反映了市场定位、消费者需求 和品牌形象的变化。
详细描述
品牌名是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 场的变化,许多品牌名也经历了变迁。例如, 可口可乐最初是一款治疗头痛的药水,后来 转型为饮料品牌;而苹果公司的品牌名则从 “苹果电脑公司”简化为“苹果公司”,以 突出其多元化的产品线。
感谢您的观看
扩大
词义所指的概念外延扩大,如“菜” 原指“荤菜”,现泛指“所有菜品”。
转移
词义所指的概念转移,如“涕”原指 “眼泪”,现指“鼻涕”。
词义演变的原因
社会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 词义也随之演变。
语言内部因素
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也会 促使词义发生变化。
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也可能导致名称的改换, 例如为了符合某种政治立场或意 识形态,某些词汇可能会被视为 不适当或带有负面含义。
名称改换的规律
语音规律
名称的改换通常遵循语音规律,如音节、音 韵的变化等,以确保新名称的发音与原名称 相似或一致。
语义规律
名称的改换也需遵循语义规律,确保新名称能够准 确地表达原名称的含义,避免歧义和误解。
实例二:人名变迁
总结词
人名变迁反映了社会习俗、价值观和家 庭期望的变化。
VS
详细描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名字的寓意和 期望也在不断变化。例如,过去人们喜欢 给孩子取名“建国”、“爱华”,以表达 对国家的热爱;而现在则更倾向于取名 “梓涵”、“浩宇”,寓意着宽广的胸怀 和远大的志向。
实例三:品牌名变迁
THANKS
名称改换
当词汇的含义发生变化时,人们可能会选择用新的名称来代替旧的 名称,以反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事物的本质或特征, 因此需要改换名称以适应新的认知和理解。

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1. 词义演变:词义是指词所表示的概念或含义。

词义演变是指词的
含义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改变的现象。

例如,英语中的词"nice"最初的意思是"愚蠢",后来演变为"令人愉快"、"友好"等含义。

2. 词形演变:词形是指词的形态结构、拼写方式。

词形演变是指词
的形态结构、拼写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现象。

例如,英语中的动词"bite"在过去式中原先是"bit",现在则是"bitten"。

3. 词汇演变:词汇是指语言中的词语总称。

词汇演变是指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以及词汇变得丰富多样的过程。

以英语为例,近年来新
词的产生非常活跃,如"selfie"、"emoji"等。

4. 词性演变:词性是指词在句子中所担任的语法角色。

词性演变是
指词的词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英语中的名词"Email"最初只能用作名词,表示"电子邮件",但现在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

总之,词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复杂和多样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语言接触、科技发展等。

不同语言、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词
的发展演变也会有所不同。

老子四章字词解释

老子四章字词解释

老子四章字词解释【原创版】目录1.老子四章概述2.老子四章字词解释3.总结正文老子四章概述老子,道家学派的创立者,其代表作《道德经》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本文主要讨论《道德经》中的四章,分别是第一章至第四章。

这四章内容涵盖了道的概念、德的实践、无为的政治哲学等方面。

通过这四章,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四章字词解释1.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指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

可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

常道:永恒不变的道。

名:事物的名称。

可名:可以用言语命名的。

常名:永恒不变的名称。

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言语命名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2.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美好的事物。

善:善良的行为。

恶:丑陋的事物。

不善:恶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时候,丑陋的事物就已经存在了;当人们都知道善良的行为是善良的时候,恶行就已经产生了。

3.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尚:崇尚。

贤:贤能的人。

贵:珍贵。

货:财物。

盗:盗窃。

可欲:诱人的事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崇尚贤能,使人民不争斗;不珍视难得的财物,使人民不盗窃;不追求诱人的事物,使人民的心思不混乱。

4.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冲:谦虚。

用之:运用道。

不盈:不满。

渊:深邃。

宗:本源。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谦虚的,运用道却不会使其盈满。

道深邃如同万物的本源。

总结通过以上对老子四章的字词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

他强调道的不可言说,认为世界万物皆有对立面,人们应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词义和词义的演变

词义和词义的演变

词义和词义的演变词义和词义的演变六五四三二一词词词义义词义的义素位义发本发展义展的变几化种概方说式一、词义词义就是词的意义,它大致分为六类。

1.理性意义,也称为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它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是词义的核心,词典的释义一般就是词的理性意义。

如:妇,成年女子媪,老年女子2.隐含意义,它反映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水” 的隐含意义有“无味的、流动的、凉的”等,它们会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反映出来1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言其无味)碧天如水夜云轻。

(言其清凉)旧恩如水满身流。

(言其流动)隐含意义随着民族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如汉语中的“冰”有高洁的意思(一片冰心在玉壶),而其他民族语言中“冰”未必有这种意思。

古汉语“女”有“柔弱、卑下” 的隐含意(女桑、女墙)而现代汉语中没有。

3.社会意义,指一个词所表达出来的它所使用的社会环境。

一些词的理性意义相同,但社会意义不同。

如:帝:一般指远古时的帝王或史书中的皇帝圣人:唐代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唐代宫廷中称皇帝为圣人陛下:臣民当面称皇帝为陛下上:臣民称皇帝4.感情意义,即通常说的感情色彩,包括褒、贬、轻、重、尊敬、轻蔑等,如《论语八佾》:“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周意为“团结”,比意为“勾结”,二者意思相近,但感情色彩不同。

5.联带意义,指一个词有多种意义,在使用甲义时,使人联想到它的乙义,如“血”,有血液义,也有流血、杀伤义(血战),“猪血”“鸡血”等词中的血本是前一意义,但因使用时易使人联想到后一意义,有人因避讳把“猪血”说成“猪红”。

6.搭配意义,指一个词由经常和哪些词搭配而体现出来的意义。

如“美”和“丽”意义相近而又不同,不同就在于“美”的使用范围广,可以和较多的词搭配,如“美人”、“美玉”、“美女”、“美景”,而“丽”使用范围较窄,能够搭配的词较少,一般限于指容貌,如“丽人”、“丽质”。

二、义位一个词可以只有一个意义,但多数情况下有多种意义,每一个意义称为一个义位。

第四章 第五章义位的发展演变

第四章 第五章义位的发展演变


语境A2。交际者使用的副语言(主要指无声 语言)构成了副语言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如 下因子1)身势语:手势、头势、背势、肩 势及其他姿态。2)面目语(情态语):眼、 眉、嘴、唇、舌等表情动作。3)音响语:哼、 掌声、咳声、吹、敲击等。4)距离语:距离 的远近、握手、拥抱、接吻、搂脖、挽臂、 拉手、拍肩等。5)标志语:披麻戴孝、黑纱、 徽章、戒指、服饰等。

二、义位语境意义的特征
在语境构型里,受语境变元的影响,语境 义位是可变的。而语义的义位是恒常的。 其可变性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量的特征 语境义位跟语义义位相比,除了许多义位 相等之外,还有许多产生了变量:少于、 小于或多于、大于原来的信息量。 文章或发言中“我们认为……”中的“我们” 有时特指“我”,暗含谦虚。

C丰化 语义场的丰化是指语义场义位数量增多。 如由于春种秋收是农业社会的典型特征, 所以汉语表示季节的语义场起初只有 “春”“秋”两个义位。到了春秋时代才 进一步有了夏冬之分,此时季节语义场有 了“春”“夏”“秋”“冬”四个义位, 义位增多使语义场出现了丰化。 又如家具义场:“床、几、桌、凳”演变 为“床、沙发、电脑桌、电脑椅、餐桌、 鞋柜、衣橱、五斗橱……”





A消亡 . 语义场的消亡是指原来有的语义场后来消失了。 如: 表示古代交通工具的车及车的各个部件、部位构 成的语义场消失。 (车召):小车也;輶:轻 车也;輣:兵车也;軘:兵车也;(车童):陷 敌车也;辎:軿车前衣车后也;軿:有帷盖的车 子;(车京):卧车也;轈:兵搞车加巢以望敌 也;辑:车和辑也;軓:车轼前也;轼:车前也; (车各):车輘前横木也;(车反):车耳反出 也;轸:车后横木也。到了现代汉语中,这些义 位与该义场一起消亡了。 另如:马的语义场的消失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一一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丿听。

” 打瞌睡一一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一一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一一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 泛指居处、房屋一一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一一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 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古今词义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词义范围的差异和词义感情色 彩的差异。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
词义范围的差异,是词义所概括的对象的外延
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三种表现形式:词义的扩大、
缩小和转移。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指的是中心词义所指称的范围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9



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词义的感情色彩是词的附加意义,表现了人们对 客观事物的爱憎喜恶即主观评价的好坏,以及对词义轻 重程度的判断。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了古人和今 人对词义所概括的对象的态度。这种差异有两种表现形 式:词义褒贬的变化和词义轻重的不同。 1.词义褒贬的变化
授予官职 暗中 剩下的 到…去 出嫁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0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5



②“丈夫”,古代本是男子的通称,如《谷梁传·文
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又如 《庄子·外篇》“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 使弟子并流而拯之。”后来词义缩小,专指妻之夫。
(2)词义从抽象到具体。“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 包括香气、秽气。《易经》:“其臭如兰。”今义专 指秽恶难闻的气味。 (3)词义从通用变专用。“辇”,本为一种人拉的车, 上古不限于国君乘坐。《左传•定公六年》:“公叔文 子老矣,辇而如公。”这是臣乘辇。《战国策•赵策》: “老妇恃辇而行。”这是太后乘辇。自汉以后,专指 帝后所乘的车。
“苦”用的是本义,指苦菜。后来经过引申后指一切 苦味。 (3)词义从专名变通名。《孟子·滕文公下》:“水由 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词语的变化与语义演变

词语的变化与语义演变

词语的变化与语义演变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通过词语的组合和变化,我们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意思和信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形式和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词语的变化与语义演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词语的变化和语义演变的原因以及对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一、词语的形式变化词语的形式变化主要指的是词形的改变。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词语的形式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音韵上的变化,也可以是形态上的变化。

首先,音韵上的变化是词语形式变化的一种常见表现。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韵母”和现代汉语中的“韵母”虽然发音相似,但在形式上却有所不同。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语音演变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语言环境的变化所致。

其次,形态上的变化也是词语形式变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形态变化主要指的是词语的屈折和派生。

屈折是指词语在不同语法环境下的形态变化,例如汉语中的动词的时态和人称变化。

派生则是指通过在词根上添加前缀、后缀或者改变词根的形式来构成新词,例如汉语中的形容词和副词的派生。

二、词语的意义演变词语的意义演变是指词语的语义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和观念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所致。

首先,词语的意义演变可能是由于语义扩展或者缩减所导致。

语义扩展指的是词语原有的意义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扩大或者泛化,例如汉语中的“人”字最初指的是人类,后来扩展为指代各种生物。

相反,语义缩减则是指词语原有的意义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减少或者特指,例如汉语中的“车”字最初指的是四轮的车辆,后来缩减为指代汽车。

其次,词语的意义演变可能是由于隐喻或者类比所导致。

隐喻是指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意义,例如汉语中的“明月”一词最初指的是夜空中的月亮,后来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类比则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类比来表达意义,例如汉语中的“狗”字最初指的是一种动物,后来被用来形容人的品行。

三、词语的变化与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词语的变化与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它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词 义 演 变 规 律

词  义  演  变  规  律

词义演变规律词义的演变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一、构词方式语音构词(用改变声、韵、调的方法记录新词义)语法构词(用增加音节和词长的方法记录新词义)词义构词(增加新的义项却未改变词形:语音、词长)1、语音构词,如:“好”hao3,形容词hao4动词,这是声调构词2、语法构词,如:“民”——“百姓、人民”(偏正、并列)“信”——“诚信”(并列)3、词义构词,如:客1 [kè]1.来宾,宾客。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2.特指上客,贵宾。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氏饮大夫酒,臧纥he2为客。

”杜预注:“为上客。

”3.谓以客礼对待。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4.对人的客气称呼。

《韩非子·喻老》:“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叹曰:‘此以皮之美自为罪。

’”亦常用以称呼从事某种活动的人。

如:刺客,侠客;墨客;说客。

5.指朋友。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

”6.新王朝对旧王朝后人的称呼。

《诗·周颂·有客》:“有客有客,亦白其马。

”朱熹集传:“客,微子也。

周既灭商,封微子于宋,以祀其先王,而以客礼待之,不敢臣也。

”7.门客,寄食于贵族豪门的人。

《韩非子·内储说上》:“中山之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选其客之有智能者以为将行。

”8.旅客;顾客。

前蜀李珣《南乡子》词:“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水浒传》第九回:“林冲等得不耐烦,把桌子敲着说道:‘你这店主人好欺客,见我是个犯人,便不来睬着,我须不白吃你的,是甚道理?’”9.指佃户,庄客。

宋陆游《初夏闲居》诗之四:“箫鼓赛蚕人尽醉,陂塘移稻客相呼。

”自注:“乡中谓佣耕者为客。

”10.特指嫖客。

清孔尚任《桃花扇·传歌》:“[旦皱眉介]有客在坐,只是学歌怎的?[小旦]好儍话,我们门户人家,舞袖歌裙,吃饭庄屯,你不肯学歌,闲着做甚?” 11.旅居;寄居。

老子四章一词多义中的本

老子四章一词多义中的本

老子四章一词多义中的本摘要:一、引言- 介绍老子及其道家思想- 简述《道德经》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二、老子四章一词多义的概述-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三、分析老子四章一词多义的原因- 语言本身的特性- 道家哲学观念的复杂性- 老子试图传达的深刻道理四、结论- 总结老子四章一词多义的意义- 强调深入理解道家思想的重要性正文:一、引言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立者。

他的学说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

在《道德经》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给读者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本文将以老子四章为例,探讨一词多义的现象及其原因。

二、老子四章一词多义的概述在《道德经》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比皆是。

以下是老子四章中一词多义的概述:1.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在这一章中,“道”一词具有多种含义,既指宇宙的本源、规律,又指人类社会的道义、道路。

老子认为,能够用言语表达的道并非永恒不变的真正道,因为真正的道是超越言语表达的。

2.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在这一章中,“美”一词具有相对性,表示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才被认为是美的。

老子认为,当天下人都知道美是什么时,丑陋的事物就已经存在了。

这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念是相对的,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在这一章中,“贤”一词有多重含义,既指才德兼备的人,又指贤能之士的地位、权力。

老子主张不崇尚贤能之士,以避免民众为争夺地位和权力而产生纷争。

4.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这一章中,“冲”一词具有多种含义,既指道的不息运动,又指道的中空、虚空。

老子认为,道是无穷无尽的,虽然它中空虚空,但使用起来却永不枯竭。

三、分析老子四章一词多义的原因老子四章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原因有三:1.语言本身的特性:汉语词汇丰富,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 一切用泥土燒成的土器 專指鋪屋頂的磚瓦
穀 指一切的穀類
專指稻穀
宮 人類的居所
專指皇家的宮室
足 兩股以下
腳踝
金 五金:金銀銅鐵錫
黃金
丈人 對年長男子的尊稱
專指岳父
禾 嘉禾

虫 動物通名
昆蟲
(三)詞義的轉移:原因----
1.因事物的界線含混不清。如:股 臀
2.因事物之間有類似之處。如:嗅 聞
3.因事物之間有某種關聯。如:兵器 士兵
第四章
詞義的演變與名稱的改換
詞義
本義 轉義
擴大義 縮小義
引申義 比喻義
詞義的演變歸納有三:擴大、縮小、轉移
(一)詞義的擴大:
由專名擴大到一般通名,由局部擴大到全 體,由小範圍擴大到大範圍。
詞例

壁 好 航 江河 牙 頸 臉 皮 嘴 房
原(本)義
洗腳
牆 女子容貌美好 指船在水裡行駛 專指長江、黃河 大型的牙齒
6.一時誤用而積非成是
每下愈況/每況愈下 日以繼夜/夜以繼日
詞例
原(本)義
引申(擴大)義

矮茶几
案 進食用有腳的托盤
床 可坐可臥的休閒床

臀著於踵
高桌子 置物用的几案
寢臺 臀著於坐具

倚几而側臥

人腳
仰臥 泛指各類事物
詞例 原(本)義
引申(擴大)義

酒杯
燈罩

酒杯
尊敬

秤錘
衡量、考慮

古名鼓名
方位詞

背向
方位詞
犧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為了正義捨棄自己的生命利益
2.語言交際面擴大,方言詞進入通語。
父母/爸媽/爹娘 好/棒 船/舟 什麼/啥 搞/做
3.與異民族接觸吸收了外來詞
壞/歹 驛/站 名家/理則學/論理學/邏輯
4.文化的普及與提昇專門術語與通語並行文 言與俗話並用
日/太陽 癆/肺結核 孵/菢
5.為表現個人風格而故意創新
死/翹辮子 逃跑/開小差 受傷/掛彩
干戈
兵器戰爭Biblioteka 筆墨書寫工具指所有可以表達的言詞
絲竹 指管絃樂器
指所有的音樂
手腕
肢體名稱
辦事的方法
二、名稱的改換
詞是概念的表現形式,概念是詞的內容。
詞義變化→同一詞形,指涉不同的內容。 名稱改換→同一內容,有不同的名稱形式。
名稱的改換,多為同義詞相競,新詞代舊 詞:
1.原有細微差異的近義詞,失去了區別的必 要。如:
A.騤、驄、駁、騢、驃、驪、駒…→統一於馬 B.鬚、髣、髭、髯→統一於鬍子 C.雉曰雊、犬曰吠、虎曰嘯、馬曰嘶→統一於叫 D.沐髮、沫面、浴身、澡手、洗腳→統一於洗 E.豕、豝、豥、豨、豥、豜……→統一於豬 F.馬一歲曰馬、二歲曰駒、三歲曰駣、八歲曰馬 八、馬高六尺曰驕、七尺曰騋、八尺曰龍 →統一於馬
專指前頸 兩頰
單只獸皮 指禽類的喙子 正廳兩旁的房間
引申(擴大)義
凡用水去掉物體上的髒東西
陡峭的山崖 不限於長相,泛指一切美善者
也指飛機、太空船 泛指一般的江河 牙與齒不分 通指脖子 通指臉面 通指皮膚
通指某些物體的出口 泛指一切的房間
(二)詞義的縮小:
由廣到狹,由一般到特殊
詞例
原(本)義
引申(擴大)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