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天气系统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候敏感性
地球系统对温室气体增加 的响应是复杂的,不同气 候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 性不同。
极端气候事件
极端天气
生态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 台风、暴风雪等频发。
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导致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极端气候灾害
极端气候事件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如地 震、火山喷发、海啸等。
雷暴与龙卷风
总结词
雷暴和龙卷风是两种极端天气现象,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机制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
详细描述
雷暴和龙卷风是两种极端天气现象,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机制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
05
大气化学与污染
大气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
大气主要由氮气(约78%)和氧气( 约21%)组成,还有少量氩气、二氧 化碳、水蒸气和微量其他气体。
臭氧层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对生物有 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大气污染及其来源
人为污染源
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如 化肥和农药使用)、生活排放(如燃 烧化石燃料)等。
自然污染源
火山喷发、森林火灾、风力扬尘等。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
01
02
03
温室效应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 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 发全球变暖。
加强气候变化教育,提高公众 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
07
气象学与气候学应用
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
灾害恢复重建
气象灾害预警
通过气象观测和预测技术,及 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 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灾害应急管理
建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 ,减轻灾害损失。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课件

氮+氧+氩=99.95%
13
干洁空气的组成结构
14
④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大气保温效应) ⑤ 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图大气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
15
图各高度上氧和氮的组成比例
16
2. 水汽(唯一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 (1)来源: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 (2)含量: 占整个地球总水量的0.001% (3)重要性:产生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地面和低
气象观测: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遥感技术 天气与气候分析:天气气候图分析、四维分
析、统计分、诊断分析 天气与气候的数值模拟
8
0.4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1. 萌芽时期 :十六世纪中叶以前 感性认识和经验形成阶段,萌芽时期我国和希腊是露过锋芒的,气象学与天文学 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说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34
2.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有两部分: 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 接投射
到地面上。 散射辐射:经过散射辐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
上。
二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35
1、直接辐射:
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 度
(1)太阳高度角(h): 太阳光线与水平面间的 夹
角;h不同, 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
21
1.2.3 中间层(55~80km)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对流运动强烈(又称为上对流层)。
22
1.2.4 暖层(80~800km)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 空气处在高度电离状态(又称为电离层)。
23
1.2.5 散逸层(暖层以上) 空气极其稀薄,温度高; 空气质点运动速度快,大气质点不断逃逸到
13
干洁空气的组成结构
14
④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大气保温效应) ⑤ 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图大气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
15
图各高度上氧和氮的组成比例
16
2. 水汽(唯一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 (1)来源: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 (2)含量: 占整个地球总水量的0.001% (3)重要性:产生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地面和低
气象观测: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遥感技术 天气与气候分析:天气气候图分析、四维分
析、统计分、诊断分析 天气与气候的数值模拟
8
0.4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1. 萌芽时期 :十六世纪中叶以前 感性认识和经验形成阶段,萌芽时期我国和希腊是露过锋芒的,气象学与天文学 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说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34
2.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有两部分: 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 接投射
到地面上。 散射辐射:经过散射辐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
上。
二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35
1、直接辐射:
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 度
(1)太阳高度角(h): 太阳光线与水平面间的 夹
角;h不同, 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
21
1.2.3 中间层(55~80km)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对流运动强烈(又称为上对流层)。
22
1.2.4 暖层(80~800km)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 空气处在高度电离状态(又称为电离层)。
23
1.2.5 散逸层(暖层以上) 空气极其稀薄,温度高; 空气质点运动速度快,大气质点不断逃逸到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

气象学基本概念和定义
1 气象要素
介绍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
2 气象现象
解释雷暴、云层和气象灾害等常见气象现象。
3 气象学方法
探讨气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大气成分和结构
成分
描述大气中主要的气体成分, 如氮氧等。
层次结构
解释大气分为不同的层次, 如对流层、平流层等。
影响因素
探讨影响大气成分和结构的 因素,如人类活动与自然过 程。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从大气成分到气候变化, 让您深入了解气象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概述
1 定义与关系
2 历史演变
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
探索气象学与气候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3 现代应用
展示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人为因素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研究进展
1
温度上升
解释全球变暖和气温上升的趋势。
2
海平面上升
探究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现象。
3
极端天气
讨论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和洪灾。
计进行观测。 使用湿度计进行观测。 采用气压计进行测量。
气象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气象观测
收集气象数据以了解当前天气状况。
2
气象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天气情况。
3
预报技术
介绍各种预报技术,如数值天气预报。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自然因素
探讨太阳辐射、地球运动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回顾课件PPT

3
气候模型的精度和复杂度取决于其对地球系统各 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理解的深入程度,以及计算机 技术的发展水平。
气候预测的方法
气候预测主要基于统计方法和物理过程模拟。统计方法利用历史数据和相关因素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 化,而物理过程模拟则通过建立气候系统的数学模型来进行预测。
长期气候预测通常基于物理过程模拟,而短期气候预测则更多地依赖于统计方法。
结构。
技术创新
02
加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
率和竞争力。
政策支持
03
政府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促
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个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提高环保意识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和重视程度。
低碳生活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01
雷电
雷电是大气中的静电放电现象,常常伴随着雷声和闪电。雷电对人类活
动和建筑物具有一定的危害,应采取防雷措施。
02
冰雹
冰雹是降落下来的冰球,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冰块。冰雹的形成与对
流云中的上升气流有关,其对农业生产和建筑物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03
龙卷风
龙卷风是大气中的旋转气流现象,一般发生在雷暴天气。龙卷风的风速
大气分层
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温度和压力变化特点。
大气密度和压强
随着海拔升高,大气密度和压强逐渐减小。
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气温变化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同时受到太阳辐射、地 表反射等因素的影响。
湿度变化
湿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高海拔地区通常较为干 燥。
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优秀课件

天气过程
寒潮 梅雨
寒潮
定义
中央气象局规定: 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下降 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称为寒潮。近年来又补充规 定: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48h内降温14℃以上,长江中下 游最低气温达到4℃或以下,并且陆地上有三个大区伴有5—7 级大风,海上有三个海区伴有6—8级大风,也称为寒潮。
(3)过渡季节的气团活动 春秋两季,控制我国的主要 气团是变性西伯利亚气团和热带太平洋气团。
天气系统
➢气团 ➢锋 ➢气旋 ➢反气旋 ➢高空天气系统
锋
• 锋的概念
当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时,两气团之间有一交接过渡 区,称它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锋线,锋线简 称为锋(图6-6)
• 锋的分类和锋面天气 暖锋
气旋的加深与填塞
气旋中心气压变低,称之为气旋加深;反之, 中心气压增加,常称之为气旋减弱或填塞。
气旋的分类
气旋按热力结构来分类,分为锋面气旋和无锋面气旋 两类,其中无锋面气旋包括暖性气旋(热低压、台风)和冷 性气旋(高空冷涡)。
温带气旋
1. 锋面气旋的结构和天气 发展成熟的锋面气旋内部,可分为冷、暖两个区。通
空气有95%都要经过关键区(如图中的阴影区)。
到达关键区后,冷空气可由西北、东、西、东 加西等四路侵入我国:
①西北路 冷空气自关键区经蒙古到达我国 河套附近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冷空气 在长江以北,造成大风、降温天气,在长江以 南,可发展为雨雪天气。
②东路 冷空气东移到我国华北北部后,其主力继续 东移,低层冷空气受长白山阻挡折向西南,经渤海 侵入华北,再从黄河下游向南直达两湖盆地。东路 冷空气,使渤海、黄海、黄河下游一带出现东北大风, 华北、东北出现连阴雨雪。
《气象学与气候学》PPT课件

T' T0 dT'
T T0 dT
将 d
dT' dZ
与
dT dZ
代入上式有:
T' T0 d dZ ,T T0 dZ (对于未饱和空气干空气按 γd 变化)
∴T T' ( d )dZ ………………………………………③
将③代入②式,得
2006-9-30
F1
G
d
T
dZm' g 精选ppt
3) 地形(geographical relief):凸地变幅小,凹地 变幅大,因为凹地白天散热慢,夜间有效辐射强
4) 下垫面性质(features of underlying surface): 水面上日较差小,陆地上大
5) 天气(weather):晴天日较差大于阴天
2006-9-30
精选ppt
16
• (2)气温的年变化(annual variation)
特点:
回归线以外的地区为单波型:最高为7月, 最低为1月,海上落后一个月;
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区为双波型:最高 为4、10月,最低为7,1月。
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在赤道附 近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2006-9-30
精选ppt
17
2006-9-30
精选ppt
9
稳定度的综合判定方法:
综合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判定方法,可归纳如下:
<m 绝对稳定 m < <d 对干空气稳定,湿空气不稳定,此为条件性
不稳定;
>d 绝对不稳定。
以上判定方法可用如下的数轴表示:
m 条件性不稳定 d
绝对稳定 干稳湿中性
干中性 绝对不稳定 湿不稳
第一章气象学与气候学 PPT

2、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 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 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 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 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暂过 程。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 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 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 包括某些年份间或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一、大气圈概述
㈠大气的组成 1、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三大类物质组成:干结空气、
水汽、气溶胶离子 2、干洁空气为主体 其中氮(N2)氧(O2)和氩(Ar)三者合占大气总体积的
99、96%,其它气体含量甚微。除水汽外,这些气体在自然 界的温度和压力下总呈气体状态,而且标准状况下(气压 1013、25hpa温度0℃)。密度约为1293g/m³。
气象学领域广,其基本内容是:⑴把大气当作研究的 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 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⑵研究导致大气 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⑶研究大 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规律;⑷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 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 气、人工降雨、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 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生活造成严重的后果。 凝冻天气伴随着阴冷,不像北方雪后多晴,容易缓解。目
前我省的凝冻天气之强度和长度,面积和造成的灾害,是几 十年未遇的。我们正真实地鏖战凶猛的强敌。万众一心的 贵州人,一定能够取得这场历史性战斗的完全胜利!
重庆百年一遇特大旱灾为历史罕见
新华社特稿 2006-08-31
《天气和气候》课件

《天气和气候》PPT课件
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密不可分,本课程将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希 望您能通过本课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天气和气候。
什么是天气?
1 定义
简单说,天气是指某个时间和地点的大气变化状况和现象,如温度、湿度、风向等。
2 天气现象
常见的天气现象有晴天、阴天、雨天、雪天、台风等。它们有不同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赏花
春天赏樱花、秋天赏红叶,这些 都与天气和气候相关,透露出人 们对自然美好的向往。
民俗文化
人们往往会根据天气和气候来推 测未来,发展出各种吉凶预测、 祈求丰收等文化形式,体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关系。
建筑设计
受气候影响,不同地域的建筑设 计也有所不同,人们创造了不同 的建筑形态,以适应当地气候多 变的要求。
人们能不能改变气候?
不确定性
由于气候系统复杂性和模型的 不确定性,当前人们尚不能完 全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
国际共识
尽管存在不确定因素,但国际 社会已经认识到气候变化的严 重危害,共同推进行动应对气 候变化。
行动呼吁
国际社会持续呼吁各国采取积 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共同 推进可持续发展。
天气和气候的文化意义
应急方案
应制定家庭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准备,最大程度减少防灾风险,保障家庭和社区安全。
气候是什么?
定义
气候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和地 理范围内,特定区域内各种气 象要素变化的统计量和大气长 期变化的特征。
因素
• 纬度 • 海拔高度 • 气候系统的运动 • 地形 • 水体等
类型
按照地域类别划分,主要有热 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等。按照季节特点划分,可分 为四季气候和无季节气候。
3 语文教育
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密不可分,本课程将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希 望您能通过本课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天气和气候。
什么是天气?
1 定义
简单说,天气是指某个时间和地点的大气变化状况和现象,如温度、湿度、风向等。
2 天气现象
常见的天气现象有晴天、阴天、雨天、雪天、台风等。它们有不同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赏花
春天赏樱花、秋天赏红叶,这些 都与天气和气候相关,透露出人 们对自然美好的向往。
民俗文化
人们往往会根据天气和气候来推 测未来,发展出各种吉凶预测、 祈求丰收等文化形式,体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关系。
建筑设计
受气候影响,不同地域的建筑设 计也有所不同,人们创造了不同 的建筑形态,以适应当地气候多 变的要求。
人们能不能改变气候?
不确定性
由于气候系统复杂性和模型的 不确定性,当前人们尚不能完 全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
国际共识
尽管存在不确定因素,但国际 社会已经认识到气候变化的严 重危害,共同推进行动应对气 候变化。
行动呼吁
国际社会持续呼吁各国采取积 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共同 推进可持续发展。
天气和气候的文化意义
应急方案
应制定家庭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准备,最大程度减少防灾风险,保障家庭和社区安全。
气候是什么?
定义
气候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和地 理范围内,特定区域内各种气 象要素变化的统计量和大气长 期变化的特征。
因素
• 纬度 • 海拔高度 • 气候系统的运动 • 地形 • 水体等
类型
按照地域类别划分,主要有热 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等。按照季节特点划分,可分 为四季气候和无季节气候。
3 语文教育
气象学与气候学5-234页PPT文档

第五章 天气系统(2)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
§2 中高纬度天气系统
一、高空主要天气系统 大气长波 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 极地涡旋 高空低压槽和切变线 二、温带气旋和反气旋 温带气旋的结构、天气、发生发展 冷性反气旋、移动性反气旋
2006-11-21
2
一、高空主要天气系统
中高纬度的对流层上空盛行着波状西风气流,由 于高空大气满足地转平衡,所以波状流型的波谷 对应于低压槽,波峰对应于高压脊。
活动于我国的高空槽有西北槽、青藏槽和印缅槽,它们大 多从上游移来,很少产生于我国。在纬向环流比较平直时, 高空槽一个接一个的东移,易造成阴晴相间周期变化的天 气。如果移动过程中受高压所阻,将减速或停滞,可能造 成持续性降水。
2006-11-21
13
2)切变线 指风向或风速分布的不连续线,是发生在850hPa或
冷式切变线
暖式切变线
准静止式切变线
请判断下列切变线的类型
2006-11-21
16
例:影響華南及其沿岸海域的颮線通常會在春末夏初時伴隨著 南下的冷鋒或低壓槽出現。2019年5月9日影響香港的強烈颮 線便是一例。當時香港有超過100宗樹木及棚架倒塌報告。 从当天的地面風分佈圖看,當颮線經過时風向由西南風迅速 變為西北風(紅色虛線為風向切變線)。
阻塞高压是温压场比较对称的深厚的暖性高压。特征:
①有闭合的高压中心,并位于50°N以北。 ②维持的平均时间为5—7天,有时可达20天以上。 ③沿纬向移动每天不超过7—8个经度,常呈准静止状
态,有时甚至向西倒退。
2006-11-21
7
2)切断低压
在高空槽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当槽不断向南加 深时,其北部与冷空气的联系会被暖空气切断, 在槽的南边形成闭合的低压环流,形成冷低压中 心,称为切断低压。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
§2 中高纬度天气系统
一、高空主要天气系统 大气长波 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 极地涡旋 高空低压槽和切变线 二、温带气旋和反气旋 温带气旋的结构、天气、发生发展 冷性反气旋、移动性反气旋
2006-11-21
2
一、高空主要天气系统
中高纬度的对流层上空盛行着波状西风气流,由 于高空大气满足地转平衡,所以波状流型的波谷 对应于低压槽,波峰对应于高压脊。
活动于我国的高空槽有西北槽、青藏槽和印缅槽,它们大 多从上游移来,很少产生于我国。在纬向环流比较平直时, 高空槽一个接一个的东移,易造成阴晴相间周期变化的天 气。如果移动过程中受高压所阻,将减速或停滞,可能造 成持续性降水。
2006-11-21
13
2)切变线 指风向或风速分布的不连续线,是发生在850hPa或
冷式切变线
暖式切变线
准静止式切变线
请判断下列切变线的类型
2006-11-21
16
例:影響華南及其沿岸海域的颮線通常會在春末夏初時伴隨著 南下的冷鋒或低壓槽出現。2019年5月9日影響香港的強烈颮 線便是一例。當時香港有超過100宗樹木及棚架倒塌報告。 从当天的地面風分佈圖看,當颮線經過时風向由西南風迅速 變為西北風(紅色虛線為風向切變線)。
阻塞高压是温压场比较对称的深厚的暖性高压。特征:
①有闭合的高压中心,并位于50°N以北。 ②维持的平均时间为5—7天,有时可达20天以上。 ③沿纬向移动每天不超过7—8个经度,常呈准静止状
态,有时甚至向西倒退。
2006-11-21
7
2)切断低压
在高空槽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当槽不断向南加 深时,其北部与冷空气的联系会被暖空气切断, 在槽的南边形成闭合的低压环流,形成冷低压中 心,称为切断低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天气系统与环境 各类天气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中形成、发 展和演变着,都反映着一定地区的环境特性。天气系统的形 成和活动反过来又会给地理环境的结构和演变以深刻影响。
5
◇研究天气系统的意义 认识和掌握天气系统的形成、结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同地 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了解天气、气候的形成、特征、 变化和预测地理环境的演变都是十分重要的。
11
3、气团的变性 气团形成后,随着环流条件的变化,由源地移行到另一新的 地区时,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物理过程的改变,气团的属性 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气团原有物理属性的改变过程 称为气团变性。气团的变性过程同气团的形成过程一样,也 是通过湍流、大范围垂直运动和蒸发、凝结、辐射等物理过 程来实现。
10
பைடு நூலகம்
◇ 气团的形成 气团的形成过程就是在源地具备了前述两个条件的情况 下,空气通过各种尺度的湍流、大范围系统性垂直运动 以及蒸发、凝结和辐射等动力、热力过程而与地表间进 行水汽和热量交换,并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来获得下垫面 属性的过程。
当然大气平流也起着输送热量和水分的作用,影响着气 团中某一部分热量和水分的增减和分布,并可能引起气 团稳定度的变化。
21
◇ 影响我国的气团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冷、暖气流交绥频繁,缺 少气团形成的环流条件。同时,地表性质复杂,没有大范 围均匀的下垫面作为气团源地。因而,活动在我国境内的 气团,大多是从其它地区移来的变性气团,其中最主要的 是极地大陆(变性)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
22
二、锋 1、锋的概念
锋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其水平范围与气团水平尺 度相当,长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锋区在近地面层 一般为几十千米,窄的只有几千米,宽者不过几百千 米,到高空增宽,可达200~400km,甚至更宽。
12
◇ 气团变性速度与变性程度的影响因素 变性的快慢和变性程度的大小,取决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性 质与气团源地下垫面性质差异的大小,离开源地时间的长 短以及空气运动状态的变化及气团原来的属性等。
13
◇ 气团的变性是绝对的、经常的 气团总是随着大气的运动而不停地移动着,停滞或缓行的 状态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因而气团的变性是经常的,绝 对的。而气团的形成只是不断变性过程中的一个相对稳定 阶段。日常所见到的气团大多是已经离开源地而有不同程 度变性的气团。
第五章 天气系统
1
天气系统
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 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2
◇天气系统的尺度 各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而且各种 尺度系统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与 大气环流。
3
◇天气系统与天气 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总称,是大 气的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的综合结果,总是同天气系统及其 发展阶段相联系。
20
◇ 冷气团与天气
冷气团一般易形成干冷天气。如果从源地移向暖区时,气 团低层因不断吸热而增温,气团温度直减率趋向增大,层 结稳定度减小,对流运动容易发展,可能发展成不稳定天 气。如果冷气团来自海洋,水汽较多,则就有可能出现积 状云,产生阵性降水天气。
注意冷暖气团的天气特征还会因不同季节、不同下垫面及 不同纬度而有所差别。
14
4、气团的分类和特征 ①地理分类法
地理分类法是根据气团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进 行分类。首先按源地的纬度位置把气团分为四个基本类 型,即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再 根据源地的海陆位置,把前三种基本类型又分为海洋型 和大陆型。赤道气团源地主要是海洋,就不再区分海洋 型和大陆型。
8
◇ 广阔且性质比较均一的下垫面 空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下垫面,广阔且性质比较均一 的下垫面有利于广大范围内的空气有一个基本相近的的热量 与水分来源。如辽阔的海洋、无垠的沙漠与雪域等地域都是 气团的理想源地。下垫面属性决定气团的属性。
9
◇ 能使空气物理属性在水平方向均匀化的环流场 比如缓行的高压系统,不仅能使空气有充足时间同下垫面进 行热量和水分交换,以获得与下垫面一致的属性,而且高压 中的低空辐散流场利于空气温度、湿度的水平梯度减小,趋 于均匀化,成为有利于气团形成的环流条件。
15
16
17
◇ 地理分类法的优缺点 地理分类法的优点是能够直接从气团源地了解气团的主要特 征,但不易区分相邻两个气团的属性,也无法表示气团离开 源地后的属性变化。
18
②热力分类法
气团的热力分类法是依据气团与流经地区下垫面间热力对比 进行的分类。凡是气团温度高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称 暖气团。相反,气团温度低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称冷 气团。冷、暖气团是相对比较而言,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温 度数量界限。日常天气分析中还常依据气团与相邻气团间的 温度对比划分冷、暖气团,温度相对高的称暖气团,温度相 对低的称冷气团。
19
◇ 暖气团与天气
暖气团一般含有水汽丰富,容易形成云雨天气。但是,当 其移向冷区时,不仅会引起流经地区地面增温,而且气团 低层不断失热而逐渐变冷,气团温度直减率减小,气团趋 于稳定,甚至有时可能发展成逆温层,以至暖气团中热力 对流不易发展,往往呈现出稳定性天气。如果暖气团中湍 流作用较强,也可能形成层云、层积云,甚至毛毛雨、小 雨等天气。
6
第一节 气团和锋
一、气团 1、气团的概念 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 度)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其水平范围 从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垂直范围可达几千米到十几千 米。同一气团内温度水平梯度一般小于1~2℃/100km, 垂直稳定度及天气现象也都变化不大。
7
2、气团的形成 气团形成的区域,称为气团的源地。什么样的区域才利于 气团的形成呢?一般来讲,要形成物理性质比较均一且与 下垫面属性相一致的大团空气,对源地的要求有两个:
23
冷气团 地面
700hPa
锋的宽度同气团宽度相比显得很 狭窄,因而常把锋区看成是一个 几何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 的交线称为锋线,锋面和锋线统 称锋。锋向空间伸展的高度视气 团的高度而有不同,凡伸展到对 流层中上层者,称对流层锋,仅 限于对流层低层者称近地面锋。
◇天气系统与环境 各类天气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中形成、发 展和演变着,都反映着一定地区的环境特性。天气系统的形 成和活动反过来又会给地理环境的结构和演变以深刻影响。
5
◇研究天气系统的意义 认识和掌握天气系统的形成、结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同地 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了解天气、气候的形成、特征、 变化和预测地理环境的演变都是十分重要的。
11
3、气团的变性 气团形成后,随着环流条件的变化,由源地移行到另一新的 地区时,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物理过程的改变,气团的属性 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气团原有物理属性的改变过程 称为气团变性。气团的变性过程同气团的形成过程一样,也 是通过湍流、大范围垂直运动和蒸发、凝结、辐射等物理过 程来实现。
10
பைடு நூலகம்
◇ 气团的形成 气团的形成过程就是在源地具备了前述两个条件的情况 下,空气通过各种尺度的湍流、大范围系统性垂直运动 以及蒸发、凝结和辐射等动力、热力过程而与地表间进 行水汽和热量交换,并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来获得下垫面 属性的过程。
当然大气平流也起着输送热量和水分的作用,影响着气 团中某一部分热量和水分的增减和分布,并可能引起气 团稳定度的变化。
21
◇ 影响我国的气团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冷、暖气流交绥频繁,缺 少气团形成的环流条件。同时,地表性质复杂,没有大范 围均匀的下垫面作为气团源地。因而,活动在我国境内的 气团,大多是从其它地区移来的变性气团,其中最主要的 是极地大陆(变性)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
22
二、锋 1、锋的概念
锋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其水平范围与气团水平尺 度相当,长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锋区在近地面层 一般为几十千米,窄的只有几千米,宽者不过几百千 米,到高空增宽,可达200~400km,甚至更宽。
12
◇ 气团变性速度与变性程度的影响因素 变性的快慢和变性程度的大小,取决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性 质与气团源地下垫面性质差异的大小,离开源地时间的长 短以及空气运动状态的变化及气团原来的属性等。
13
◇ 气团的变性是绝对的、经常的 气团总是随着大气的运动而不停地移动着,停滞或缓行的 状态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因而气团的变性是经常的,绝 对的。而气团的形成只是不断变性过程中的一个相对稳定 阶段。日常所见到的气团大多是已经离开源地而有不同程 度变性的气团。
第五章 天气系统
1
天气系统
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 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2
◇天气系统的尺度 各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而且各种 尺度系统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与 大气环流。
3
◇天气系统与天气 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总称,是大 气的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的综合结果,总是同天气系统及其 发展阶段相联系。
20
◇ 冷气团与天气
冷气团一般易形成干冷天气。如果从源地移向暖区时,气 团低层因不断吸热而增温,气团温度直减率趋向增大,层 结稳定度减小,对流运动容易发展,可能发展成不稳定天 气。如果冷气团来自海洋,水汽较多,则就有可能出现积 状云,产生阵性降水天气。
注意冷暖气团的天气特征还会因不同季节、不同下垫面及 不同纬度而有所差别。
14
4、气团的分类和特征 ①地理分类法
地理分类法是根据气团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进 行分类。首先按源地的纬度位置把气团分为四个基本类 型,即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再 根据源地的海陆位置,把前三种基本类型又分为海洋型 和大陆型。赤道气团源地主要是海洋,就不再区分海洋 型和大陆型。
8
◇ 广阔且性质比较均一的下垫面 空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下垫面,广阔且性质比较均一 的下垫面有利于广大范围内的空气有一个基本相近的的热量 与水分来源。如辽阔的海洋、无垠的沙漠与雪域等地域都是 气团的理想源地。下垫面属性决定气团的属性。
9
◇ 能使空气物理属性在水平方向均匀化的环流场 比如缓行的高压系统,不仅能使空气有充足时间同下垫面进 行热量和水分交换,以获得与下垫面一致的属性,而且高压 中的低空辐散流场利于空气温度、湿度的水平梯度减小,趋 于均匀化,成为有利于气团形成的环流条件。
15
16
17
◇ 地理分类法的优缺点 地理分类法的优点是能够直接从气团源地了解气团的主要特 征,但不易区分相邻两个气团的属性,也无法表示气团离开 源地后的属性变化。
18
②热力分类法
气团的热力分类法是依据气团与流经地区下垫面间热力对比 进行的分类。凡是气团温度高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称 暖气团。相反,气团温度低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称冷 气团。冷、暖气团是相对比较而言,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温 度数量界限。日常天气分析中还常依据气团与相邻气团间的 温度对比划分冷、暖气团,温度相对高的称暖气团,温度相 对低的称冷气团。
19
◇ 暖气团与天气
暖气团一般含有水汽丰富,容易形成云雨天气。但是,当 其移向冷区时,不仅会引起流经地区地面增温,而且气团 低层不断失热而逐渐变冷,气团温度直减率减小,气团趋 于稳定,甚至有时可能发展成逆温层,以至暖气团中热力 对流不易发展,往往呈现出稳定性天气。如果暖气团中湍 流作用较强,也可能形成层云、层积云,甚至毛毛雨、小 雨等天气。
6
第一节 气团和锋
一、气团 1、气团的概念 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 度)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其水平范围 从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垂直范围可达几千米到十几千 米。同一气团内温度水平梯度一般小于1~2℃/100km, 垂直稳定度及天气现象也都变化不大。
7
2、气团的形成 气团形成的区域,称为气团的源地。什么样的区域才利于 气团的形成呢?一般来讲,要形成物理性质比较均一且与 下垫面属性相一致的大团空气,对源地的要求有两个:
23
冷气团 地面
700hPa
锋的宽度同气团宽度相比显得很 狭窄,因而常把锋区看成是一个 几何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 的交线称为锋线,锋面和锋线统 称锋。锋向空间伸展的高度视气 团的高度而有不同,凡伸展到对 流层中上层者,称对流层锋,仅 限于对流层低层者称近地面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