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说课稿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一、教学目标
本节教材从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角度阐明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上的作用,是因为在当今全球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金属矿物同人类的生活有着日益紧密的联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和拓展。有利于学生加深体会化学在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作用,学会辨证地看待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据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
2、了解金属冶炼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铝热反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金属冶炼规律的总结,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对金属冶炼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求知欲强,但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总结知识规律、构建知识网络能力有待提高。
据此确定本节课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中的作用
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三、教学资源
实物:金属矿物、一元、五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硬币
网络资源:查找金属矿物的回收利用、人民币硬币成分
电化学资源:多媒体、实物投影
四、教学方法手段
讨论交流、归纳整理、比较分析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
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
动
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
引
入
新
课
展示:我国的硬币及金属矿石
提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从矿石中提取金属【板书】开发利用金属矿物观察实
物,说明
成分
激发
学生
兴趣
梳理归纳已有知识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金属的冶炼方法?请填写在学案上
预期回答:
制铁:Fe2O3+CO
制铜:CuO+C
CuO+H2
CuO+CO
制Hg:HgO →
【分析】1、根据上述反应归纳一下,冶炼金属的方法有哪些规律?
2、热还原法常用的还原剂有哪些?
【归纳】
非金属单质:H2、C等
讨论、书
写方程
式
回答
引导
学生
复习
回顾
已有
知识
并对
其进
行归
纳、
总结
讲授分析活泼金属冶炼方法展示教材上铝热反应方法,观察、描
述、在学
案上书
写相应
的金属
冶炼的
方程式、
思考、回
答
培养
学生
观察
能
力、
口头
表达
能
力、
分析
能力
我国金属资源储量丰富,为什么还要大力提倡金属的回收再利用呢?
提供资料:
回收价格
板书设计: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
一、金属的冶炼:M n++ ne-=M 二、金属的回收利用
Hg 热分解法
六、课例评析
此节课是必修的最后一节课,它的作用将前面无机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复习与归纳。于老师利用讲授与讨论结合、温故知新的方法,将金属矿物的开发与利用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把三维目标有机融合落实到位。
于老师这节课包括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梳理归纳已有知识——讲授金属冶炼方法——讨论交流思考反思。
突出体现在:
第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
展示金属矿物实物和学生熟悉的一元、五角、一角等硬币,提出问题:硬币成分是什么?怎样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哪?从生活入手,引出本节课学习的任务。
第二、以问题驱动为主线,设问一环扣一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1】我们学过哪些金属的冶炼方法?请填写在学案上。目的是温故知新;【问题2】根
据上述反应归纳一下,冶炼金属的方法有哪些规律?热还原法常用的还原剂有哪些?目的是复习金属的置换反应,引出铝热反应;【问题3】此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Al能否与所有的金属氧化物发生类似的反应?目的强化铝热反应的范围及用途。【问题4】铝热反应需要用到金属铝,铝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得到呢?目的引出工业冶炼铝。最后总结冶炼技术与金属活动顺序的关系,得出规律。
第三、改进演示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铝热剂引燃方法的改进:将镁条点燃改为向KClO3和蔗糖的混合物中滴加浓硫酸的方法引发反应。由于Mg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对人的视觉有强烈的刺激,会使下面铝热反应火星四射的现象观察受到影响,不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改进后,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