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的重大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市民化的重大意义

农民工市民化的重大意义

11:04

1.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扩大消费。农村劳动力的“候鸟型”转移模式使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市没有归属感,不少人除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外,基本没有其他消费,消费模式单一,消费水平低下。2007

年,农民工平均消费倾向仅为35.91% ,比同期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40

多个百分点;农民工恩格尔系数平均达56.7%,大部分收入被用作食品消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

)。如果农民工能在城镇定居落户,解除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那么,他们不仅更有消费意愿,而且消费模式也会逐渐向城镇居民靠拢,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将逐渐增加。因此,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内需增长最强劲的动力。

2.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拉动投资。城镇化有助于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拉动投资规模持续健康增

长。从非生产性投资看,农民工进城落户后,将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衍生出大量公共服务需求,带动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同时,对城镇住房尤其廉租房的需求将显著增加。非生产性投资作用于社会事业,不仅可减少盲目上大项目造成的投资重复和浪费,而且有利于培育数量稳定、素质较高的产业工人,为工业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生产性投资看,城镇化过程中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产业将逐渐向中小城市扩散和转移,带动中小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企业新建和扩建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也将大幅增加。这类投资有利于减轻大城市的承载压力,推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和社会生产力不断由农村向城镇聚集,带动城镇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创造出大量非农就业岗位。这将吸引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很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减少部门之间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从而逐渐缩小乃至消除城乡收入差距。目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破除,农民工不能与城镇职工平等享受劳动权益保护和公共服务,其工资增长和地位提升还面临制度性障碍。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真正的城镇化,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工资待遇、劳动权益,并且

有机会通过教育、培训、升迁等途径向社会上层流动,依靠职业、社会地位的改变带动收入增长。

4.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倒逼产业升级转型。长期以来,由于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沿海地区形成了对出口加工产业的路径依赖,缺乏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将适度提升劳动力成本,有助于打破这种发展惰性。一方面,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快速发展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逐渐改变劳动力买方市场格局,形成劳动力供求均衡甚至卖方市场格局,推动劳动力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后,企业将承担部分城镇化成本。以社会保障为例,农民工落户城镇后,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比例将由12%

上升到20% ,企业的社保支出将大大增加。用工成本提高必然迫使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向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和生产环节转移。

5.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农村劳动力不完全转移将使农业处于兼业化经营状态,对农业生产会产生消极影响。在中国部分地区,随着农户非农活动增多,农地利用呈现粗放经营的趋势,耕地利用水平不断降低。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并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耕地资源就可以向专业农户集中,从而改变农地经营细碎化的状况,提高农业

的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农民向城镇集中还能避免村庄过度膨胀,有助于集约利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6.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促进社会融合。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社会二元结构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1

)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为8487

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出动因、心理定位、身份认同、发展取向、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从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从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顺应这种新形势,只有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才能促进城市社会融合,避免在城市造成新的社会断裂。

目前,中国人均GDP 已经突破4000

美元,按照世界各国发展规律,此时正处于矛盾集中爆发期,如果经济不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社会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中国就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随着要素投入、全球化、人口红利所提供的长期增长动力不断衰减,寻找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要求日益紧迫,应当把城镇化作为未来几十年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予以积极推进。

(本文节选自《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系农业部2010

年度重大调研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调研报告。课题主持人:张红宇;课题组成员:赵长保、江文胜、张海阳、李娜、李伟毅、李冠佑、杨洁梅、张红奎、张恒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