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及优化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及优化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和消费者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高要求方向的发展及技术变革的加速,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而传统的生产与经营模式对市场剧变的响应越来越迟缓和被动。供应链管理思想强调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得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够获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如何设计一个新的供应链系统,使之能有效的响应顾客的不确定需求,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及如何分析和调整现有的供应链系统,使之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优化传统供应链或设计新的供应链,使之能有效的满足顾客需求、保持自身现有的竞争优势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供应链管理作为运筹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可以追述到20年前,起源于运筹学在生产管理及市场营销方面中的优化问题。

在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顾客的地位在企业管理者的心目中越来越重。欧美公司竞相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近年来亚洲公司也逐渐成熟起来,有利益冲突向共同赢利的方向发展。这样,在大型企业,尤其在跨国公司中供应链管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0年代(1980年-1989年)----供应链管理处于萌芽阶段。在这期间,供应链整个链条各相关成员(即公司)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这种合作强调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或企业的效益为目标,以“本位主义”为核心。此时的管理师“为了生产而管理”。Stevens在1989年提车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它是一种集成的思想,包括在企业内部集成和在企业外部集成,这标志着供应链管理的萌芽阶段已经完成(Stevens,1989)。

第二阶段:90年代前期(1990年--1995年)----供应链管理处于初步形成阶段。这时,“为了生产与管理”的观点对企业的决策尚存在一定的影响,供应链各成员之间有时存在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导致供应链管理的绩效不高,

并使整个供应链削弱了竞争力,为了克服了上述缺点,必需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在上述初步形成阶段,信息不能有效共享成为了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障碍(方征,2003)。

在这期间(及以前萌芽阶段),部分企业通过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水平,业已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如:对于惠普(HP)公司个别产品的供应链,在库存优化及供应链的分销、销售网络的再设计等方面,惠普公司取得成功的经验。DEC 公司为适应市场竞争而革命,以决定在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和分销策略。Benetton 公司则改变生产过程和运筹方式,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得到显著的改善。尽管局部成本有所增加,但全局利益非但没有下降,还大幅度提高了。企业加快了队市场的反应速度,因此获利甚非(马士华,林勇,陈志祥,2005)。

第三阶段:90年代后期(96年以来)----供应链管理处于强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阶段。在合作伙伴关系的前一时期提出的协调供应链(Coordinated supply chain)主张各合作公司之间一致"协调对外",该文研究了买卖双方、产销双方、库存与小数的相互关系,以便对顾客需求产生快速反应,使各成员保持竞争优势,获取更大利润。合作伙伴关系强调与尽可能少的供应商合作,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则是分步骤的、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评价过程,应保证合作的有效性(D. Thomas,1996)。

供应链管理发生了五方面重大发展。

(1)从注重企业内部功能的协调到注重企业间资源的协调。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总是试图最大限度地协调企业内部资源,通过对企业内部现有的信息、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廖春良,程发新(2002)指出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与专业化,企业逐渐认识到不能仅靠自身而必须联合行业中其他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外伸企业、虚拟企业的出现使得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延伸和发展为面向全行业的产业链管理,管理的资源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了外部。把多个企业纳入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后,大大增强该供应链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同时也使每个企业均可实现以最小的个别成本和转换成本来获得成本优势。企业集成从原来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上升到企业间的协作,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企业集成模式(马士华,林勇,陈志祥,2000)。

(2)由注重有形成本到注重市场媒介成本。长期以来,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内部库存成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的降低而忽略了供应链总成本,未能使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孙保华(2009)认为供应链成本控制谋求成本节约与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使整条供应链获得多赢的局面(孙保华,2009)。纪作哲(2002)从成本控制角度分析,他认为随着企业内部制造成本管

理方法的日渐完善与成熟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节约企业内部资源来增加利润的空间正逐步缩小如何开辟利润增长的新源泉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问题供应链管理给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除运用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控制企业内部成本还应与同一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一起削减和降低非必要的供应链成本当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降低以后,企业必然会从中获得利润(纪作哲,2002)。

(3)供应链管理从信息保留到信息共享。王凤彬,张秀萍.(2004)指出随着企业竞争形态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信息保留已不再适应时代要求,信息流动、信息共享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仍存在一些障碍如部分企业内部的信息工作基础薄弱,数据不完整,信息安全问题、相关产品构架及互操作标准的欠完善等。但借助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沟通企业内外部信息联系,实现信息共享,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有力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说,信息共享的水平决定了供应链的竞争力水平。企业应切实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张秀萍,2004)。朱慧(2004)从信息流方面考虑供应链优化,考虑到供应链企业间相对独立的战略合作关系和企业信息机密的安全,对于企业共享信息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为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选定了支持技术。从管理角度把信息划分为数据层信息、应用层信息和战略层信息三个层次,其中战略层信息涉及的是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决策,它的成功与否会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运营产生长期影响(朱慧,2004)。

(4)由关注供应到关注需求。传统供应链中的主导者是制造商,但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深入人心,企业营销部门已把需求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学者龚本刚,程幼明(2002)认为获得真正的需求信息,并能够以此为据迅速调整供应的品种、质量、数量以更好的满足市场需要,降低“牛鞭效应”,在这里,需求预测的技术与水平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库存投资成本和客户服务水平(龚本刚,程幼明,2002)。

(5)供应链柔性。盖军(2008)认为顾客的需求是供应链的驱动源,供应链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来实现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然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会导致供应链成本的上升;如果供应链所能输出的顾客满意度过低的话,供应链的成本会下降,但是同时会失去更多的顾客从而导致利润的减少。顾客的需求更多是具有不确定性的,面对着不确定性的需求,同时供应链又要保证一定的顾客满意度的输出,合理的供应链的柔性的设定是必不可少的。供应链可以通过提升供应链柔性能够使得供应链更好的应对变化的需求,然而供应链柔性的提升同样会导致供应链成本的增加;如果供应链的柔性水平很低的话,会大大降低供应链的应对变化的能力,增大经营风险。因此,他认为研究的供应链优化模型主要从顾客满意度角度着手,分析在不确定的需求条件下,使得供应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