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林经08-1张璐坤
摘要:森林资源多功能的充分发挥,不仅依赖于森林资源数量,更取决于森林资源质量。然而我国在森林资源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却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本文在我国森林资源质量进行基本评价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影响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森林资源质量现状影响因素
1 对我国森林资源质量及变化的基本判断
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由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主导利用不同,森林经营也出现了从单纯的木材生产到关注森林多种功能的发挥,再到生态优先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森林经营的理论与指导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人们对森林资源质量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尽管文献检索表明,目前还缺乏对森林资源质量及其指标的统一界定,也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但基于已有研究及我国6次森林资源清查的资料,根据人们对森林资源质量内涵认识的变化,选择林地生产力、林分构成及病虫害情况等关键指标,可以对我国森林资源质量及变化做出基本判断。
1.1 林地生产力———单位面积蓄积量变化分析
从6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1-3]看,我国森林蓄积、面积均呈现出稳步增长趋势,森林蓄积已由第1次清查时的865 600万m3逐渐增长到第6次清查时的1 245 600万m3,尽管森林面积在第2次清查期间有所下降,由第1次的12 200万hm2下降到11 500万hm2,但自第2次清查开始,便出现逐步增长的趋势,到第6次清查时已达到17 500万hm2。单位面积蓄积量历次清查结果分别为70. 95m3/hm2, 78.
50 m3/hm2, 73. 13m3/hm2, 76. 22 m3/hm2, 70. 86 m3/hm2和71. 18m3/hm2,从第2次到第6次清查,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
1.2 林分构成—-天然林占森林总面积比重变化分析
从6次清查结果看,尽管天然林面积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由第1次清查时的9 609万hm2增加到第6次清查时的11 576万hm2,然而天然林占森林总面积比
重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 6次清查期间共计减少了12. 61%。
1.3 病虫害情况—-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占森林总面积比重变化分析
森林病虫鼠害是影响森林资源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际发生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比重,可以表明森林病虫鼠害的严重程度,是反映森林资源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历次森林资源清查不难看出,森林病虫鼠害实际发生面积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然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先由第1次清查时的449. 65万hm2增加到第3次清查时的967. 26万hm2,随后递到第5次清查时的701. 39万hm2,在最近的第6次清查中又上升到888. 74万hm2;森林病虫鼠害实际发生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比重也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由第1次清查时的37%快速增加到第3次的77%,随后开始递减,到第6次清查时为51%。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森林资源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林分生产力低,生态系统稳定、整体质量最高的原始(天然)林消耗量大,森林病虫鼠害问题加剧。与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森林资源质量总体偏低,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2 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4]
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客观分析我国森林资源质量变化趋势和现状,导致我国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内部因素考虑,包括技术问题、自然客观问题;二是从外部因素考虑,包括管理问题、经济社会人为问题。
2.1 培育技术
在树种选择确定之后,还要有一系列定向培育的技术措施相配套,才能保证培育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5]. :(1)造林密度。它对林木的生长调控、成材早晚、木材产量及径级大小等都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造林初植密度及其后经过抚育间伐调节形成的人工林培育各阶段的密度直到最后成材利用时密度应该
是一个优化密度系列,这需要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立地等级,针对不同树种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以确定不同材种要求的、科学的造林密度。(2)多树种搭配和混交造林。树种单一,纯林为主,本是培育人工林为取得批量化同材种产品的关键要求,这与农作物栽培相近似,但从生态学角度看,却是引起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增多的主要弊病,因此,需要多树种搭配和混交林营造。(3)其它培育技术措施。培育人工林,是为追求速生、高产、优质的经济效益,一般都要采取集约化措施,如整地规格、苗木良种化水平及其规格、抚育管理、林木施肥、修枝等,但集约程度必须适度。这不仅受经济成本制约,而且任何措施都有1个适度,超过一定的度(如整地规格、苗木规格、施肥量等)不仅不能按等比获益,有时还可能适得其反,因而针对不同条件的组合掌握适度很重要;其次,必须兼顾生态效益,人工林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兼顾生态效益,尽量利用生物学途径来改良土壤,维持地力,而少采取单纯施化肥的办法,以减少林区流域的面源污染等。2.2 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资源管理所带来的我国森林资源质量普遍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森林资源产权不清、体制僵化、机制不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6]:(1)产权关系模糊、残缺,影响了森林经营者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积极性。产权关系模糊、产权残缺是我国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的两大特色。从法律上讲,产权关系是明晰的,但产权在经济运行上却是模糊与残缺的。即产权主体指代不明,产权权能界定不清,致使森林经营者的经营收益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了其长期经营森林、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积极性。体制僵化,导致森林经营者没有办法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林业从经营思想、政策、法律、制度、机构设置等很多方面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式,如简单地以行政方式管理林业。(3)不重视森林经理工作,经营者普遍缺乏经营预期。森林经理就是为维护与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而对社会、经济、森林复合生态系统进行全局性谋划、组织、控制和调整的理论技术与艺术。因此森林经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会造成地力衰退、生长量不高、轮伐期越来越短的短视行为,这也是当前森林资源质量普遍不高的原因之一。(4)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森林资源质量低下的思想根源。只重视森林资源数量增长,不重视森林资源质量提高,重采伐轻保护、重造林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
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