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通简史
昭通市,位于金沙江下游东岸的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四川盆地至云贵高原的中间过渡地带,居于乌蒙山脉与属横断山脉的凉山山系两大山脉之间。
在历史时期中,以今昭通市、东川市为中心的滇东北区域,曾创造了灿烂的经济、文化。在历史时期中,这一区域对西南和国家的经济生活曾产生长期的、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并曾产生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的科技成就,在中国冶金史、财政史及科技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及地位。在历史时期中,这一区域又长期是沟通中原、巴蜀与中国西南以及沟通中、印、缅交通的南方丝绸之路的枢纽之地,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
在近代历史的风云中,这一区域产生了曾经长期统治云南的地方实力派首脑龙云、卢汉。红军长征途中于1935年2月在昭通威信召开的扎西会议,使遵义会议未能解决的组织、军事等重大问题得以最终解决,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之一。
由于今天昭通交通枢纽地位的丧失,经济、文化发展的落伍和在全省地位的下降,上述事实也湮没而极少为人所知。简介一下昭通的历史:
昭通人
云南是早期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近、现代这里先后发现了元谋人、昭通人、西畴人、丽江人、昆明人等远古人类的遗骨、遗迹。1982年11月,文物工作者在昭通城北15公里的过山洞中发现一枚人牙化石,经专家鉴定属距今5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化石,被学术界定名为“昭通人”。昭通人的发现填补了云南从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使云南早期人类发展史成为一个连续而不间断的整体。在出土的昭通人化石的土层中,还杂有粒状的炭屑,这是当时人们利用木制器具或用火的反映。现代人们在鲁甸野石、马厂和昭通闸心场等地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这些器具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制作技术较之云南其他地区新石器文化更为进步。
杜宇
如果说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中原文明的早期情况。与上述传说相类似,古史记载中关于杜宇王蜀的传说,则反映了西南文明的早期情况。
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主,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
——《蜀王本纪》
蜀在杜宇之前,“不晓文字,未有礼乐”。杜宇入蜀成为蜀王,推动蜀迅速进入阶级社会,滇东北农业文明也随之北播于蜀地。杜宇是西南一个著名的部落联盟领袖。杜宇部落的发源地及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在今滇东北的古朱提。杜宇的妻族梁利(朱利)的部落也在这一带活动。以两个部落为主体构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后来,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在首领杜宇的带领下向北拓展,征服蜀地,建立蜀国。此后,蜀地由英雄时代过渡到奴隶制国家时代。
杜宇“自立”称帝,不是依靠禅让,而是凭借雄强的武力。他有固定的都城,统治着广大的疆域,并以“望帝”为专用的尊称。杜宇是西南早期著名的一个帝王。
杜宇重视农业。统治蜀国后,他采取措施,“教民务农”,传播、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成都平原靠近岷江正流,水患频繁。杜宇组织力量加以治理,在岷江出水口处的玉山(今玉垒山)开辟人工河道,分岷江之水流入沱江。使水患大为减轻。这一工作奠定了其后著名的都江堰工程的基础。杜宇统治时期是蜀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后世巴蜀人民农耕时节总要先祭祀杜宇。人们把农业生活所必须的历法的发明也归功于杜宇,并把春天鸣叫催耕的杜鹃看作是杜宇的化身。
先秦时期中国的铜材基地
商代以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业和相当成熟的甲骨文字著称于世。要支持巨大的冶铜作坊,需要数量巨大的铜、锡、铅材料。但研究者发现,大量的铜材并非中原所产。学者们应用现代技术对商周青铜器中所含特殊成分进行测定比较,认定这些器具之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来自云南东北部永善、巧家、昭阳一带地区的特殊矿质。也就是说,商周时期滇东北金属矿产,曾大规模运到中原地区。
滇东北冶金业长期成为商、周灿烂的青铜文化的重要支柱。正如研究者所说:“……滇东北在中国冶金史乃至世界冶金史上都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地区,这个地区在很早的时期冶金技术就高度发达,并创造了很多冶金史上的伟大发明,产品还是在商周就大规模地输入内地,并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无疑这个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冶金发源地之一。……”
五尺道和南夷道
战国晚期,秦国蜀守李冰以僰道(今四川宜宾)为起点,开始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秦统一六国后,派人在李冰的基础上,将道路继续向南延伸。这就是国家在云南修建的第一条官道。由于山高水险,工程异常艰难,道路仅宽五尺(约合今1米),故称“五尺道”。五尺道起于僰道,经
近四川高县、筠连,入云南盐津、大关、昭阳,镇雄,折入贵州毕节、威宁,再入云南宣威、抵于曲靖,全长近千公里。五尺道沿途山崖险峻,难以开凿。李冰发明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即以柴烧崖,再以水浇,使石迸裂。道路由此得以开凿,向前延伸。
西汉中期,国力强盛,汉武帝派唐蒙将五尺道往东伸入贵州腹地,直通珠江上游的牂牁江(今北盘江)。这就成为以五尺道为基础向东南延伸而成的“南夷道”。
朱提郡的设置
汉朝建立后,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在今川南和滇东北地区设置犍为郡,管辖12个县。其中的朱提、南广、堂狼三县,大致包括今云南东北部地区。鉴于这里地位的重要,蜀汉时升朱提为郡,下辖朱提、南广、南昌、汉阳等县。从汉代开始,直至唐中叶的玄宗时期,除其间少数时期曾有所变化外,“朱提”一直成为滇东北一带行政区的名称。蜀汉时期朱提郡的范围,大体上以今昭通市为中心,包括今川南、黔西和云南曲靖地区、东川市的部分地区。
繁盛的矿冶
汉晋又是滇东北矿冶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滇东北成为我国铜、银矿冶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此一时期,滇东
北冶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朱提和堂狼(今云南巧家、会泽、东川),产品种类繁多,产量巨大,居全国之首。那时,朱提冶铜炉规模巨大,“高一丈,广一丈五尺”大小已接近清代云南冶铜炉水平。
滇东北地区冶铸技术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是白铜的发明。白铜,一般指铜镍合金。它银光闪烁,极耐腐蚀,几乎不生锈,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领先世界的伟大科技成就,被誉为“中国银”。
据研究,滇东北生产的镍白铜早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就已传到印度、希腊,至魏晋时期,滇东北生产的云南白铜已经著称于世。当时的史书记载:“堂狼县(今巧家、会泽、东川),因山名,出银、铅、白铜”。在欧洲,晚到1823年,才有英国人和德国人分别制造出白铜。
汉晋时期,朱提又是中国重要的白银生产基地。王莽时期,朱提银被大量开采,铸制货币,流通全国,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当时政府规定朱提银价值高于全国其他地方生产的银58﹪,说明它的质量也居全国之首。由于朱提银量对质美,名著天下,故古代白银又别称“朱提”。
大姓与封建王朝的斗争
三国两晋时期,西南夷地区被称为“南中”。魏晋南北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