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课程标准看英语阅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英语课程标准》看英语阅读教学
(市专题论文三等奖)
(浙江《教学月刊第五期发表》
外语组杜兴馨
文章摘要:以《英语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为基准,本文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导读阶段”,“阅读过程中”和“阅读后”的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供商榷。
关键词:导读,预读,阅读,精讲,辨析,猜,-------
为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任务,建立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英语课程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强调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力求从英语教学的目的、目标、观念、内容、实施、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较大的改革,切实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而这就对我们高中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对高中阅读而言,高中三年除课本之外阅读要达三十万字的材料。
然而我们应当承认,过去的阅读教学效率是不够理想的。
首先,我们应当重新认识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
当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1.为获取信息(Reading for information);2.为学习语言知识(Reading for linguistic knowledge);3.为掌握阅读技能(Reading for reading skills)。
听了很多节的高中英语课文教学后,在听课中发现,高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尤其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技巧与阅读能力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某些问题。
其问题主要存在于阅读课文前,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和在阅读课文之后的某些教学活动中,其中有些问题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下面就正针对这些问题及解决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 阅读前(Pre-reading)
阅读课文前的教学是指在阅读课文正文前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也叫“导读阶段”。
首先是向学生做一些”预热式”提问(warm-up questions), 提问以课文外围为中心,而不涉及课文中的具体内容。
这样在学生不预习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课文进行预测的能力。
如学生有预习的习惯,这些问题也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它包括标题阅读,标题关键词汇分析,有关背景知识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猜测等等活动。
导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篇章的兴趣,实质上,其目的是建立一种预期。
更具体地说,它使学生开始寻找他所看到的文章的意义。
目前,多数英语老师所运用的导读方法有以下三种:1. 通过看图片、多媒体画面等引出课文内容,然后进行课文阅读;2.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结合图表让学生阅读,然后讨论解决问题;3. 以讲解有关背景知识开始。
方法本身固然不错,可惜大部分的老师把课前阅读当作是简单的“热身运动”。
而这简单的“热身运动“却往往显得略有点粗糙,甚至有时还带点随意性。
其实,这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但遗憾的是,往往是老师在做,即,是老师告诉学生课文要讲什么。
语言学家认为:“在语言学习中,影响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因素之一是动机。
动机是一种内心的驱使,可以促使某人去追求某一行为的过程”。
“语言学习应从语言输入向有学生参与的任务型学习转移”。
根据上述理论,结果至少表明在有些教师的教学中可能有两个误区。
其一,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主动思考。
其二,老师的第一步是在向学生输入课文的信息,学生是被动接受。
根据Hammer 对新教材教法的研究理论,要知道如何调动学生的动机就意味着在课
一开始就要知道他在想什么,要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知道他们的想法。
所以,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阅读标题。
标题对文章的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题最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力,老师要知道学生看到某个标题后在想什么。
进而使得学生可以根据标题窥测全篇的主题和大致内容,从而产生符合作者意图的预测,使他们提前进入角色。
因为这种“导读”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起到三个重要的作用:1. 激发学生对课文标题和课文题材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阅读;3. 指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在前两个作用中都强调了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及兴趣性。
兴趣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为了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我们一般可以选择下列活动来完成第一步曲。
1. 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信息,图片,图表或照片。
2. 了解学生对标题的反应。
3. 学生联想和陈述自己所知的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知识。
4. 根据课文标题,讨论他们认为课文应该回答的问题。
5. 鼓励学生提出他们想了解的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内容。
6. 通过看关键词猜测课文主题。
上述各项活动对帮助学生了解新学课文,特别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有明显的效果。
依据这些活动形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创设出许多各具趣味和特色的预读教学活动。
我们以高中的.”The sea”这一课为例:(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出这一课的标题,也就是关键词:”sea”)
T: “Which word comes to your mind first when you read the title?”
老师也可画一个蜘蛛网词汇链,如
seaport harbour captain lifeboat the Indian the Oceania
seaman sailor ship boat the Pacific the Atlantic
fresh water salty water water ocean iceberg
seashore beach seaside sea river lake well
Water-plants navy fish sea-animals whale squid seal
seaweed coral warship sea-gull sea-lion sea-cow sea-horse
通过让学生对标题“大海”这个关键词的读和联想,教师即知道了学生对标题的所思所想,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不失时机的对课文中可能出现的相关词汇也作了系统的预习。
此时教师就可不失时机的导入下一个问题:
T: Can you guess what the text will tell us and how many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这样就让学生带着一种浓厚的兴趣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学习。
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从标题可以预测到文章的内容。
让学生读标题,可以养成积极思维,开拓思路的习惯,还可以使学生理解语言的多层意义。
对文章的标题进行预测之后,这时老师需要再给学生介绍与文章有关的背景知识,特别要注意国情知识方面的介绍。
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学生的文化越丰富,理解篇章的能力也就越强。
二. 阅读中(While reading)
语篇教学是与句子教学相对而言,它有别于以句子为基本单位进行的语言分析和教学。
语篇教学是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
它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
《英语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的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能从文章中获取主要信息并能摘录要点;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能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简单文章中的信息;能利用上下文的线索帮助理解。
”因此它不仅要围绕语篇的中心思想来
进行语言分析和词汇的解释,而且还要分析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分析人物性格或事件缘由,以及传授目的语的有关社会文化和其他各种知识,它要求注意的不仅仅是语言形式,而且还十分重视语言功能。
也就是说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要求学生不要停留在词句学习的水平上,而是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入手,学习并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也就是“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文总体内容上,又总体内容到细节内容,最后学习词汇。
”很多的老师根据课文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讨论回答问题。
然后结合课文,进行角色练习,复述课文等。
最后,针对生词和句型进行相对的练习。
而也有一部分的教师使用的模式主要步骤为:1. New words; 2. Language points; 3. Paraphrasing; 4. Questions and answers; 5. Exercises.
事实表明,前一种课文阅读教法对课文意义的理解,对于学生阅读的培养无疑是很好的。
然而,对于如何快速有效的阅读,如何帮助学生辨认信息,对于文章的结构,文章中的信号词缺少认识与指导。
而后一种课文阅读教法在于强调语言形式的熟练掌握,教师习惯于滔滔不绝地给学生灌输语言知识,过细的分析语法项目,孤立的讲解词汇用法,机械地操练句型结构,教师主宰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结果形成教师一言堂,产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极不平衡,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
在课文理解的过程中,至少要涉及两个方面的技巧训练。
第一理解内容。
包括对课文的中心意思的理解与细节的理解。
如何抓中心意思,如何阅读细节,如找全文中心议题和主题句,是什么事例与细节来支持主题句的。
可以让学生先做Fast Reading,目的是用浏览全文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个总的概念。
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段文章后,准确的把握住文章中涉及到的重要事实及具体细节,一般指与情节内容有关的七个”W “即who, what, which, where, why, when, how, 以达到正确无误的理解。
第二如何处理生词。
应训练各种猜测生词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在阅读中,常常遇到一些未学过的词语,但通过上下文的分析理解,往往可以猜出该词意思,这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开拓,也是一种学习外语的潜在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英文词句,语序,段落组织与语篇整体之间的差异,逐步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和英语语篇思维能力,而且也为他们英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正亚教授早在1998年就曾建议,阅读教学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Input-------------Understanding--------------Intake-------------Reproduction----------Output 阅读材料输入教师讲授学生消化吸收学生复用自由输出
句子水平篇章水平记忆练习理解练习作文口头表达
句子语法文体特点篇章构成复用性练习
因此笔者认为,按这一目标的要求,阅读中的教学可分为三步。
1. Fast Reading; 2. Intensive Reading; 3.Inferring.。
教学活动可以按下列方式进行:
1. 首先让学生略读课文,了解大意;
2. 找出文章中的主要信息,如:关键词,主题句等。
3. 尽量用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文章的含义。
可借助多媒体,图片,表格等。
4.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分清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5. 根据文章内容,时间,地点和人物派出先后次序。
理解文章结构及逻辑关系。
6. 根据文章提出的陈述说明正误的理由。
理解作者意图。
7. 帮助学生根据上下文判断单词及词组的含义。
三. 阅读后(Post reading)
阅读课文后是指在进行课文理解的处理之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很多教师用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来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结尾。
也有少数教师则让学生做练习,巩固语言点或跟读录音,却忽视了文章的结构,风格,连贯,衔接等的分析。
学生阅读的重点只是停留在浅层上。
缺少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的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课文后,要分析文章的类型。
其次,分析文章的结构。
再次,分析文章的连贯。
对于作者的写作风格的理解同样也非常重要。
是严肃还是幽默,是紧张还是轻松,以及风格的选用与主题的关系。
这些认识可帮助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准确性与速度。
真正的让学生领会和理解文章。
总之,整个语篇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参考以下程序:
1. 根据标题预测篇章内容。
2. 在预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初步的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思考题目。
3. 让学生利用信息载体识别文章的中心思想。
4. 在预读的基础上划分段落并搞清逻辑关系。
5. 指导学生利用信号词( signal words )调控阅读速度,并根据上下文猜词解意。
6. 讲解语言要点。
鼓励学生提问题。
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简明扼要地分析、解释新语言现象。
同时,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
7. 做语言知识练习。
但应注意的是,非大纲要求掌握的语言知识训练不宜过多。
8. 帮助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
9. 组织学生对课文积极的讨论,概括,复述活动。
10. 进一步共同探讨文章段落的发展方式,衔接手段,布局修辞和语言风格等等。
11. 通过讨论,议论,辩论等课堂交际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阅读教学的实践表明,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在实践中去尝试和摸索。
不可能有一种尽善尽美的通用模式。
而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则正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鼓励、启发、引导、帮助、监控、参与、反馈与评价”。
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但将会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会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促进英语课程的快速发展和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应兼收并蓄,不抱残守缺,而是通过综合继承,扬长避短,相互促进,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交际能力,以实现外语教学的最优化,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本文所述是笔者在教学当中及多次听课中所逐渐感受到的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恳请不吝指正。